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暴君的伟大-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成为杨广的继承人,而且后来还被杨广囚禁,这是为什么呢?

    杨暕,小名叫阿孩。长相俊美,浓眉大眼,按记载来说他与父皇杨广很相似都是美男子。小时后就被祖父杨坚立为豫章王,食邑千户。长大后,读了不少经史之书,尤其善长骑马射箭,可以说是文武双全。入朝为官最初担任内史令,父亲杨广被立为太子之后,他接替父亲授为扬州总管统领淮河以东军事。杨广即位后,晋封为齐王,增加食邑四千户。后随杨广巡视洛阳,大业二年(606),杨广江南回到洛阳时,杨暕向杨广呈上许多户籍图册,担任军导。不久,改任豫州刺史。后来,做太子的大哥杨昭病逝,因为当时的杨广只有他一个儿子了,以致朝内外都认为杨暕应为皇位继承人。杨广也有意培养他,第二年,转任雍州刺史,不久改任河南尹、开府仪同三司。后来还把前太子杨昭身边二万多人都划归给杨暕,或许是为了考验这个儿子又或许是其他原因,杨广虽然对于这个儿子的恩宠已经无以伦比的,但是就是没有明确立他为太子。杨暕的独特地位以及他所受到的恩宠使得皇室宗亲朝阳百官争相巴结他,以致阻塞了杨暕门前的道路。

    这杨暕久而久之便也就沉溺在这种满是献媚的世界里,相对以前变得骄纵,亲近的人也都是那些献媚邀功的小人,而做的事也大多不合法规了。后来过分的是杨暕常派下属乔令则、刘虔安、裴该、皇甫谌、库狄仲奇、陈智伟等人为自己寻求声色狗马,乔令则等人就借杨暕的旗号在外恣意**。仲钅奇、智伟两人到陇西,向胡人抢取食物,勒索名马,得数匹马进献给杨暕,杨暕命他们送还主人,仲钅奇等人对外却谎称是杨暕的赐品,将马归为己有,杨暕却不知真实情况。这些自己有意无意的行为再加上下面人的阴奉阳违使得杨暕的名声在朝野不是很好,也引起了杨广对他的注意。

    但是按照《隋书》的记载,杨暕失去皇位的继承权并不是自己的人品什么的,而是他的一些行为惹怒了父皇杨广。《隋书》记载:乐平公主(杨丽华)尝奏帝,言柳氏女美者,帝未有所答。久之,主复以柳氏进于暕,暕习纳之。其后帝问主柳氏女所在,主曰:”在齐王所。“帝不悦。暕于东都营第,大门无故而崩,听事栿中折,识者以为不祥。其后从帝幸榆林,暕督后军步骑五万,恒与帝相去数十里而舍。会帝于汾阳宫大猎,诏暕以千骑入围。暕大获麋鹿以献,而帝未有得也,乃怒从官,皆言为暕左右所遏,兽不得前。帝于是发怒,求暕罪失。

    时制县令无故不得出境,有伊阙令皇甫诩幸于暕,违禁将之汾阳宫。又京兆人达奚通有妾王氏善歌,贵游宴聚,多或要致,于是展转亦出入王家。御史韦德裕希旨劾暕,帝令甲士千馀大索暕第,因穷治其事。暕妃韦氏者,民部尚书冲之女也,早卒,暕遂与妃姊元氏妇通,遂产一女,外人皆不得知。阴引乔令则于第内酣宴,令则称庆,脱暕帽以为欢乐。召相工令遍视**,相工指妃姊曰:“此产子者当为皇后。王贵不可言。”时国无储副,暕自谓次当得立。又以元德太子有三子,内常不安,阴挟左道,为厌胜之事。至是,事皆发,帝大怒,斩令则等数人,妃姊赐死,暕府僚皆斥之边远。时赵王杲犹在孩孺,帝谓侍臣曰:“朕唯有暕一子,不然者,当肆诸市朝,以明国宪也。”暕自是恩宠日衰,虽为京尹,不复关预时政。

    按照这记载就是杨暕跟父亲杨广争美女弄得杨广不高兴,后在一次打猎的时候杨暕盖过了杨广的风头而使杨广发怒,这弄得杨广遂有找儿子杨暕麻烦的想法。于是了便有杨暕的一列的错误与犯罪事件爆出,最后被排除在皇位继承人之列。这要按《隋书》的记载来看杨暕的政治前途的落幕是杨广一手弄成的,这感觉跟前文中讲过的凡是跟杨广搭边的事有错没错都是杨广的错的感觉是一样的。因为关于杨暕记载历史只有一点点的记载,并且每件事情都没有明确的时间,所以很难去确认他在历史的舞台上是怎么落幕的。但是通过杨暕失宠后的待遇来看,他被父皇杨广排挤出权力中心绝对不仅仅是前面提到隋书里记载的那些原因。

    “帝亦常虑暕生变,所给左右,皆以老弱,备员而已。暕每怀危惧,心不自安。”这就是杨暕失宠后的杨广对他的态度以及他自己的对自己处境的担忧,父亲杨广常常担心他发动政变,所给的随从,都是老弱之人,只算充数罢了,杨暕本人也常常感到惧怕危险,内心不能安定。这就与杨暕失去宠的原因有点矛盾了,如果杨暕是在生活上弄得杨广不高兴、发怒并且在生活作风问题上犯了错误的话,杨广能恨得想把仅有的成年儿子“当肆诸市朝”吗?让儿子活下来之后,杨广也一直不信任他,甚至担心他对自己发动政变。有一件事可以证明杨广有多么的不信任这个儿子,话说在后来宇文化及作乱,兵将犯跸,杨广知道后回头对身边的萧后说:“得非阿孩邪?”杨广的话就是在说造反的人是阿孩(杨暕的小名)吧,看到作乱的人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的儿子,这足以说明杨广对这个儿子打心眼里不信任。

    这杨广父子之间形同仇人,相互猜忌,这说明杨暕一定犯了什么政治错误。这错误应该不仅仅只是行厌胜诅咒太子一系的杨倓等人以及与杨广争美女这么简单,应该还包括跟杨广权力有关的事情杨暕做得过火了,比如招揽势力、阴谋政变什么的,这才使得杨广有杀他的心,最后没有杀而也绝对不信任他了。而杨暕本人也应该是知道自己是犯了不可宽恕的罪行所以日夜担心自己的处境,甚至担心自己被父亲给杀了。

    连唯一的成年儿子都没能成为杨广的继承人,然而帝国的未来使得杨广总得要有自己的继承人选,所以儿子不行的情况下,后来杨广把自己的目光很无奈的投向了几个**岁大孙子身上。这就有了后来的隋末杨广的孙子们被李渊、王世充玩弄于鼓掌之间的悲剧。
第五十章 新朝五贵
    虽然后世没有对太子杨昭的死与后来隋朝历史的走向产生多大的惋惜,但是对杨昭的死因却有莫大的兴趣。对于杨昭的死除了前面提到的是由于他身体肥胖的原因再加上劳累过度引发劳疾而病逝之外,还有其他一些说法。其中有一种说法是杨昭来到洛阳的时候与大臣杨素宴饮,这时杨广派人送来毒酒想杀杨素,没想到的是太子杨昭也喝了毒酒,最后“太子误饮毒酒而亡”。对于这种没有一点可信度的说法的起因,一是太子杨昭与大臣杨素的死相差没几天,二是历史上几乎都认为杨广想杀丢这个帮助自己“篡位”的功臣。

    杨素前文有提到过,他在杨广立为太子事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后来杨素取代高颖做左仆射成为大隋第一宰相。杨广登基后平定汉王杨谅的叛乱以功成为地位超群的尚书令,大业元年(605)三月,杨素与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洛阳新城,七月,杨素升为太子太师,余官如故,前后赏赐,不可胜数。大业二年(606)六月,杨素升为司徒,改封楚国公。后来杨素病重,杨广就常派名医诊断,并赐名药治疗。大业二年(606)七月二十三日,杨素在洛阳家中去世,约六十六岁。这在《隋书》中是这样记载的:“素虽有建立之策及平杨谅功,然特为帝所猜忌,外示殊礼,内情甚薄。太史言隋分野有大丧,因改封于楚。楚与隋同分,欲以此厌当之。素寝疾之日,帝每令名医诊候,赐以上药。然密问医人,恒恐不死。素又自知名位已极,不肯服药,亦不将慎,每语弟约曰:‘我岂须更活耶?’”就是说杨素在后来的时候因为权势的原因很是被杨广所忌惮,所以杨广很希望杨素早死,而病重的杨素本人也在看懂了杨广的意思后便不再喝药,最后病死。

    我们都知道杨素是打仗立功出身的,有大隋第一武将之称,后来又担任宰相多年,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朝政势力非常的大,而他支持的杨广后来亡国使得中国的传统史书上特别是野史上都认为他是一代权臣,其实在杨坚父子那么勤政的隋朝杨素根本没有做权臣的土壤,他的权势和地位是他一生战功必然的形成。功高难赏而使得杨广是对他有一定的忌惮,所以从杨广即位后,便先后加封杨素尚书令、太子太师、司徒等位高权轻的官职以削杨素的权力;但要说杨广很想他死怎么也说不通,因为杨素是一个不可多得的能臣,从杨素死后杨广对他身后的表现来看也能说明杨广对于这个能臣病逝的一种痛惜。

    杨素的病死使得他死后更是极尽哀荣,杨广追赠其为光禄大夫、太尉公、弘农河东绛郡临汾文城河内汲郡长平上党西河十郡太守。给辒车,班剑四十人,前后部羽葆鼓吹,粟麦五千石,物五千段。鸿胪监护丧事。还下诏说:“夫铭功彝器,纪德丰碑,所以垂名迹于不朽,树风声于没世。故楚景武公素,茂绩元勋,劬劳王室,竭尽诚节,协赞朕躬。故以道迈三杰,功参十乱。未臻遐寿,遽揖清徽。春秋递代,方绵岁祀,式播雕篆,用图勋德,可立碑宰隧,以彰盛美”。不管后世是怎么评价这个军事家、诗人、政治家的杨素,起码他的主子杨广给予了他做为臣子应有的尊严,相比后世的魏征杨素应该是非常幸运的。

    唐太宗李世民与魏征一直被看做是历代贤君直臣的楷模。魏征活着的时候,李世民把他当作“镜子”,主动结成亲家;魏征去世的时候,李世民“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然而魏征尸骨未寒,李世民就出人意料地变了卦,不但下旨解除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而且一怒之下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亲自下手摔了自己的“镜子”,相当于给魏征“鞭尸”的惩罚与耻辱。

    对于李世民的这种雷人的异常举动,有人帮他辩解认为是魏征生前大力举荐的杜正伦、侯君集都牵连太子李承乾密谋反事件,伤了他的心;也有人认为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李世民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犯了李世民的大忌。这两种说法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究其根源却是因为魏征屡次过火的“犯颜直谏”,使李世民恨透了他,推倒墓碑不过是李世民长期受到压抑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歇斯底里的发泄罢了。下令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传诵千古的一段君臣佳话,竟上演了这样一幕最终的结局,实在是令人瞠目结舌大跌眼镜。贞观十八年初,李世民东征高句丽失利,感觉十分丢面子,又想起了魏征,后悔莫及地说:“如果魏征还在的话,决不会让我犯这个错误了。”于是立刻重加赏赐,抚慰魏征家人,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并派人去祭奠魏征,将魏征的碑重新立好,重塑了自己的纳谏惜臣形象。但是就没有再让魏征的儿子娶自己的女儿了。这正是李世民翻手云覆手雨,任意所为的真实表现。我拿魏征和杨素比,除了他们都曾经是生前在朝廷上身居显赫外,还有就是他们都是染病后都得到了皇帝的赐药病逝的。通过琢磨《旧唐书·魏征传》,就会发现有个说不清楚的最大疑点:那就是魏征究竟得了什么病?魏征得病期间李世民所赐的究竟是什么药?魏征之死相比杨素的死在史书上更是含糊不清,因为李世民“圣君”的缘故所有的史书对此都是晦莫能深,通过魏征与杨素身后的待遇我甚至更相信魏征是被李世民弄死的,而不是所谓的病逝。

    大业二年七月,大隋帝国的两个重要级别的人物太子杨昭、能臣杨素的病逝,不管当时还是现在,很多的人都忽略了这对于后来大隋帝国的影响。尤其是杨素死后,大隋的宰相不再是像高颖、杨素一样的一权独大而是五人组合。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黄门侍郎裴矩、御史大夫裴蕴、内史侍郎虞世基、以及老臣苏威,除一个纳言苏威是天然宰相,其它都是加了“参预朝政”的衔行宰相职权,这五个人被称为“五贵”。说实在的这五个人在才能方面都是比较不错的,至于苏威就不用说了,剩下的宇文述在战场上是一员比较优秀的将领,在杨广登基前就因战功封爵国公;裴矩在能力上可以说是非常优秀,尤其是他在处理中原与周围少数民族之间关系方面绝对是出色的;裴蕴在政务能力上非常强,曾在各地当刺史时,每到一处,都治理得好,走时万民相送;内史侍郎虞世基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虞世南的哥哥,而他本人也是一名优秀的书法家同时也是当时有名的才子,曾有人对他这样推崇道“海内当共推此一人,非吾侪所及也。”就他能力方面有个例子就能表现,据记载“于时天下多事,四方表奏日有百数。帝方凝重,事不庭决,入閤之后,始召世基口授节度。世基至省,方为敕书,日且百纸,无所遗谬。其精审如是。”

    值得注意的是这“五贵”中虞世基、裴蕴、裴矩三人不隶属于关陇集团,苏威虽然是关陇人,但是他只是一个文人,且苏威在隋末为人圆滑;正如李世民打下东都后斥责他的“公隋朝宰辅,政乱不能匡救,遂令品物徐炭,君轼国亡。见李密、王充,皆拜伏舞蹈。”而且他不怎么被杨广信任以致官职经常不稳,难以和非关陇集团的虞世基、裴蕴、裴矩三人抗衡,关陇集团中唯一在中枢掌握实际大权的就只有宇文述,此人也深得杨广信任。可以这说在杨广的朝堂中枢基本上被非关陇集团控制,这对于关陇集团来说是很不好的事情,后来当他们在朝堂上唯一掌握大权的宇文述死后,在朝堂上关陇集团可以说是彻底失势,于是在宇文述死后不久,关陇集团中的绝大大部分人参与发动的江都宫变杀死杨广,这也是杨广失败亡国的重要原因,当然这是后话。
第五十一章 开创科举(一)
    对于儿子杨昭的病逝,作为父亲杨广虽然很伤心,但是杨广历史的脚步没有因为任何人的离开而停留。在这一年,他下诏正式建立有中国“第五大发明”之称的科举制度。大业二年杨广的始建进士科,典定科举制度,大业三年,杨广诏令:“文武有职事者,以孝悌有闻,德行敦厚,节义可称,操履清洁,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秀美,才堪将略,臀力骠壮十科举人。”至大业三年,考试科目已经有了十科,这标志着科举制度完全的产生。大业五年杨广又下诏:“诸郡学业该通,才艺优洽,臀力骠壮,超群等伦,在官勤奋,堪理政事,立性正直,不避强御,四科举人。”杨广的一系列措施使得科举成为潮流,同时巩固了这一伟大的开创。

    杨广以前,科举之制其实在杨广的父亲杨坚时期已经萌芽,只是杨坚没有魄力把这一伤害士族豪门利益的制度完善并执行下去。而在杨坚朝之前,中国的人才选拨制度先后是世袭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

    其中世袭制亦称世卿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的禅让制破坏后,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

    秦统一后,产生了察举制,察举制即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举荐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察举是根据皇帝诏令所规定的科目,由朝廷或地方的高级官员,通过考察向朝廷推荐士人或下级官吏的选官制度。它也是荐举制精髓所在。察举分诏举与岁举,诏举是皇帝下诏选取特殊人才;岁举是地方长官定期定员向朝廷推荐人才。征辟是皇帝及公卿郡守选拔任用属员的一种制度。皇帝特征、聘召人才为“征”,公卿郡守聘任幕僚属官为“辟”。东汉后期选拔官吏中钻营请托、结党营私和弄虚作假之风盛行,察举、征辟制渐趋败坏,而后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则意味着荐举制的败亡。

    曹魏时期曹丕接受吏部尚书陈群建议,实行“九品官人法”。具体方法是在全国各州设大中正,各郡设小中正,大、小中正皆由一些经验丰富的朝廷官员兼任,因此也称“九品中正制度”。中正负责对各州郡的人才在“品、状、家世”三个方面进行评举,评举结果分为九等,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结果评出后,小中正呈大中正,大中正呈司徒核实,然后由吏部尚书选用。由于东晋以来士族门阀的势力日益庞大,士族中担任当地中正的情况非常普遍,以之于评举出来的人才中几乎全是士族子弟,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族无过进之路”的局面。南北朝时“九品中正制”彻底沦为了士族门阀壮大自己势力的工具。

    杨坚建立隋朝后,深知九品中正制度的弊病以及它对皇权的不利,于是开始对人才选拔制度进行改革。开皇三年(583),他正式下诏,停止那些“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的各州郡中正评举人才的权力,改令诸州每岁贡士三人。开皇十八年(598)年,杨坚又诏命“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把选拔人才的权力,下放到了高级官僚阶层,但由于这项制度缺乏对这些高级官僚的监督和制约,难免出现一些循枉私情的情况,操作起来问题颇多。而杨坚晚年的时候因反对的力量太大曾一度下旨停办了学校;使得科举制度还没开始就荒废了。

    但是杨广即位后便开始着手恢复杨坚时期与科举有关的文教事物,大业元年就在诏书中写道:“君民建国,教学为先,移风易俗,必自兹始。”唐人封演在《封氏闻见记》中说:“炀帝即位,复兴教诱。”杨广恢复了被父亲杨坚废除了的国子监、太学以及州县学。“教习生徒,具为课试之法,以尽砥砺之道。”

    奉命视察各州的专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