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天下珍玩-第30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匡海生突然笑了,而后,用低缓的语气说道:“我只是担心你走了歪路。”

    这句话说得唐易有点儿心暖。老实讲,唐易和匡海生交流得一直很舒服,而且观点上常有志同道合的感觉,唐易并不排斥他。只是因为匡海生为了工作,接二连三地耍了些心思,这才有了裂隙。

    不过,就算打算把话说开,唐易也不会将地窖藏宝的所有实情和盘托出。

    他的确是要说地窖的事儿,但只是说了过往,没有涉及里面的东西。换句话说,事儿还是那么些事儿,但是里面的东西,就只剩下匡海生见到的清代官窑瓷器。

    听唐易说完,匡海生沉思了一会儿。他也调查了一些东西,也知道那房子被一个神秘男子买下过,后来被鬼子占了,再后来就是公用、改造。

    但是他却没有想到,这个神秘男子居然是陆火圣!

    唐易的话,他是信的。陆火圣作为五古封灯的火门长老,制瓷界的传奇人物,藏有这么多清代官窑瓷器,就很容易解释得通了。

    而且既然是寻找唐掌门的旧好,又在那么一个历史背景下,顺势藏起东西,也比较合理。唐易关于为什么不再回来取回的分析,也令他信服。

    “你找那个民工,就是为了调查东西来源?”匡海生轻轻抿了一口茶。

    “民工能知道什么?我当时只是了解地窖的情况,后来才自己查出来的。”唐易应道。

    “看来,是我错怪你了。”匡海生似有苦笑的意味。

    “这不是错怪不错怪的问题。你有没有发现,你考虑问题,从来都没有自己的立场,而是站在官方的立场,不管你以前在文物局,还是现在在征集办。说穿了,我只是一个古玩商,咱俩关系再好,合作再顺利,你从官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总有对立的时候。”唐易笑了笑。

    匡海生怔住了。

    “我们之间出现的问题,都是因为这个,错怪,只是一个表象。”唐易继续说道。

    “如果你在我这个位置上,你能保证公私分明?”许久,匡海生问出了这句话。

    公私分明的确是很难的一件事情,最多见的就是假公济私,但,因公废私的例子也不难见到。

    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赞歌,为了工作,连续加班多少天,家里的事儿顾不上,老爹病了都没去看一眼,三年才回家一次,跪在老娘的坟头痛哭流涕,等等。

    这种事儿其实本来不该赞扬的,老爹病了,老娘死了,都不能分身,什么工作这么没有人性?什么人会为了工作干出这种没有人性的事儿来?

    “起码,我不会因公废私。”唐易看了看匡海生,“匡主任,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你为了工作冷落了老婆,隐瞒着朋友,心思也很专注。”

    匡海生脸色一变。唐易这句话的弦外之音,他立时就明白了。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当时的华夏之主大舜,也把这个当成典型事迹推广天下,“向大禹学习”一时风靡。

    大舜的一个手下彭祖却不以为然。这个彭祖,就是“寿高彭祖”的彭祖,这个人后来被神化了,西汉《列仙传》直接把他列入了仙界。

    彭祖对大舜说,治水虽然是件大事儿,但也是个长期工作,没必要分秒必争,他怎么可能忙得连回家待一会儿的时间都没有?大舜却道:因为他是无私的人,他是个伟大的人。

    彭祖应道,嗯,他是“伪大”,伪装得很大。爱护自己的亲人,天经地义!要么他是个傻逼,但他显然不是;要么就是他思虑深远、别有用心!

    对此,大舜却毫不认同。

    数年之后,大禹背着治水的功劳簿,夹着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口碑,成功逼舜退位,成为新的华夏之主。而且,禅让制就此废除,接替大禹之位的不再是外人,而是他的儿子启。

    匡海生知道,唐易这是在说他有野心,处心积虑不停往上爬。

    因公废私看起来是一种很高大上的工作态度,但匡海生头脑灵活,心机深沉,工作这么投入,必然不仅仅是因为“热爱”。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你难道不想在古玩界问鼎?”匡海生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却来了个反问。

    唐易长长呼出一口气,“我别无选择,也不是为了自己。”

    “说得好!”匡海生给唐易斟满了茶水,“今天既然话都说开了,我觉得这是个好事儿。既然你自己的野心不是为了私利,那么也就能理解我!没有更大的权力,很多事儿我干不了!”

    这句话的意味,唐易如何听不出来?

    权力,是一种很奇妙的东西,为权者不计其数,目标大抵相似,目的却有不同。有人争权,是为了满足己之私利,比如明代很出名的严嵩。

    但也有一些人,却不是为了自己,或者说,不单纯是为了自己能享受到权所带来的利。而是为了一个足够高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一展拳脚,才能实现自己的抱负!继续借个明代的例子,比如戚继光。

    戚继光,曾官至一品。此人贴靠后台、贪污行贿是一把好手,这都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权。但是,他保住自己的权是为了什么?

    不是私利,而是抱负!驱除倭寇,抗击鞑虏,卫我华夏,威我华夏的抱负!所以,他才称得上是民族英雄,至于争权的手段,反倒没人太过在意了。

    匡海生,也是这种人。唐易所要争取的,虽然不是官权,但又何尝不是一种权力?但他们,都不是单纯为了自己。

    话一说开,就好像鼻塞通了,有种突发而至的舒爽。

    这倒不是两人的感情近了一步,而是打通了思想通道。其中的意义,两人都没有明说,却是心照不宣。这是两人长远合作的基础。等到匡海生接替蒋英年的位置,唐易问鼎古玩界,这种合作将会更加深入。

    “看来,这顿饭得我请了。”唐易微微一笑。

    “不忙决定,我的话还没说完。”匡海生却摆了摆手。

第891章 和氏之璧

    唐易看了看匡海生,“你说。”

    “你理解了我的目的,是因为你也是这种人。但这只是一个基础。高楼都有基础,但有基础却未必能起高楼。”匡海生点了一支烟,“因为你未必能接受我的手段,比如我曾经在抓捕锦毛鼠的时候对你隐瞒;又比如,这次我耍了点儿手段,要拿走廖家的四件玉器。”

    唐易也点了一支烟,“前面这件事儿我现在能接受了,毕竟你还尽全力做了保护措施。后面这件事儿,我本来已经想过了,但现在突然又感觉到不对。东西是好东西,顺带还能敲打我一下,这两个原因是我之前想的,但是现在觉得,还有别的原因。”

    “你还挺能想。不过,你是白想了。不是有别的原因,而是只有一个原因。”

    “噢?”

    “你真的想知道?”

    “我要不想知道,能自己闷头想这么多么?”唐易甩了一句。

    匡海生却漫不经心地夹了一口菜,“本来这种事儿,是不能给你说的。不过我是真的很想告诉你,就当我假公济私一把吧。”

    唐易心里当然很好奇,自己居然猜错了!不过这次却没有插话,既然匡海生起了话头,那就会继续说下去。

    匡海生看了唐易一眼,继续说道,“这是一个大任务。清代乾隆朝的宫廷藏玉,只要能收,见到一件收一件。廖家经手的东西,如果拿不出近期的所有权证据,那是怎么来的,不用我说你也知道,怎么能不收呢?不继续追究就不错了。”

    唐易心里着实很意外,居然是这样!

    如果是这样,不管征集办是出于什么原因这样做,自己想拿回这四件玉器,是彻底没门儿了!本来这件事他就不能说出真相,现在更是只能暗自郁闷。

    “你难道不想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做?”匡海生见唐易皱眉思索,居然又问了一句。

    “这个也能说?”唐易回过神儿来,笑着点上了一支烟。

    “我只是问问你想不想知道,并没有说要告诉你!”匡海生说完,突然神秘一笑,接着将声音压得很低,“和氏之璧,你觉得这东西有可能找到么?”

    唐易猛然睁大了眼睛,难道征集办有和氏璧的线索?

    而且,乾隆宫廷藏玉,跟这线索有关系?

    和氏璧,是华夏历史上的传奇之物,街头巷尾,妇孺皆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津津乐道。楚人得玉璞被刖双足,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得之刻传国玉玺,历代帝王你争我夺,最后下落不明赝品百出。

    关于和氏璧,故事很多,但关于其本身的描述却很少。基本信息只有:一块璞玉,雕成玉玺,上面刻了李斯写的八个大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不知道是什么玉,也不知道玉玺的形制大小。

    所以,甚至有人认为,和氏璧只是一个传说,别想找到实物。

    但是,和氏璧的冲击力和诱惑力,却又是如此巨大!它不仅仅是一块美玉!它是唯一被公认的传国之玺,又是从未被破解的千古之谜!就连价值连城这个成语的来历,都是源自和氏璧。

    和氏璧不是价值连城,再多的城,也能算出具体的价格。和氏璧,是无价之宝。

    匡海生很有艺术性的将两个话头连了起来,严格来说,他什么都没说。但是只要不是傻子,都能明白,征集办广收乾隆宫廷藏玉,是与和氏璧有关。

    这说明征集办已经得到了线索,但又不是很明晰的线索,而验证和延伸这个线索,需要研究乾隆宫廷藏玉。想必故宫里的、各地馆藏的乾隆宫廷藏玉,都已经被研究过了。在民间撒网还在继续。

    细细一想,这个线索,可能只和其中一件乾隆宫廷藏玉有关,看起来,征集办也不知道是哪一件。

    “这听起来,有点儿大海捞针的感觉。”唐易笑了笑,表示已经大体理出了脉络。

    匡海生点点头,却又摇摇头,“这根针,值得这么捞!”

    “干脆说说到底是什么线索吧!”唐易把脑袋往前探了探。

    匡海生大笑,“你还不明白么,我们掌握的,肯定也是很模糊,你猜就猜到了!再说了,我也不能说!”

    唐易也跟着大笑,心下确实明白了。再梳理一遍,简单来说就是,征集办得到了一条线索,和氏璧的下落,与一件乾隆宫廷藏玉有关,到底是哪一件,这件玉器上具体有什么线索,却又没有明确说法。

    只能一件一件地查找研究。就像他们俩对答的,大海捞针,但又不能放弃打捞。但有一线希望,也得尽百分百的努力。

    因为这是和氏璧。

    “只要你能找到,这可是一块弹力十足的跳板,高升指日可待。”唐易端起茶杯朝匡海生举了举。因为是中午,所以他们吃饭没喝酒。

    “行了。这片儿揭过去了。你又知道了这么刺激的消息,确实该你买单。”匡海生也端起了茶杯。

    “刺激是刺激,毛用没有,我觉得是没戏。”

    “那可不好说,说不定这东西最后反而是你找到的。崇祯秘藏,大西宝藏,你不觉得你的运气很逆天吗?”匡海生一边说,一边却摆弄起了手机。

    “行,只要我找到了,肯定给你添上一笔。”唐易玩笑道。

    没想到,匡海生却一本正经地应道,“说好了啊,到时候可别自己偷偷眯起来。”

    “哎,我就是开个玩笑,你何必当真呢?如果举全征集办之力都找不到,我怎么可能碰上?”唐易连连摆手,“别说这个话题了,跟说梦话似的。”

    “你是个男人,一言九鼎。”匡海生说着,竟然举起手机,按了几下,接着,手机里传来了唐易的声音:行,只要我找到了,肯定给你添上一笔。

    “我去,你堂堂一个副厅级干部,怎么能如此龌龊地偷偷录音?”唐易大叫。

    “我只录了这一句,别人听不懂是什么,拿到你面前还能当证据。”匡海生晃了晃手机,露出了孩子般的笑容。

    唐易哭笑不得。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匡海生有如此怪异而又搞笑的举动。人真是一种复杂的动物。

    不过,就在两人嘻哈之间,之前的裂隙不知不觉被填平了。

第892章 和璧隋珠

    吃完了饭,两人的心情都变得畅快起来。

    唐易彻底断了心思,心想这四件玉器,等征集办研究了之后如果没有发现线索,恐怕就会送到故宫博物院了,毕竟是宫廷藏玉,那里最合适。

    这时,他不由自主地又想起了廖沫儿。被推下水的确够郁闷,但是他突然又觉得廖沫儿挺可怜的,此女可算得上是美貌与智慧并重,但身在廖家,却不得不走这样一条路。

    这条路上或许会一时堆金积玉,但是却不长久,而且时不时可能出岔子。比如眼下这四件玉器,花费人力物力心机手段得来,最后就这么没了。

    这还不算未被追究的责任。这也不能全怪征集办的举措。出了事找外因,有些人喜欢这么干,但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如果这四件玉器是合法渠道来的,征集办想收走,恐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和匡海生分开之后,唐易又走到了护城河边。

    现在他思考的重点,已经变成了和氏璧。相信任何一个人,即便不是古玩圈的人,听了和氏璧,或多或少都会有想法。

    就连和氏璧的失落,都有多种版本,有在战乱中不慎丢失的,有帝王抱着人被焚玉不见了的,有被秘密藏起没能找回的。甚至明清时期,还有帝王在找寻,发现了蛛丝马迹的。

    如果真的和乾隆宫廷藏玉有关,那么就说明乾隆皇帝也曾经找寻过,找没找到不说,起码是得到了一定的线索。

    这倒是很容易关联。要真正算起来,乾隆虽然比他爷爷康熙少当了一年皇帝,有六十年,但要加上三年太上皇,他就成了华夏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

    对于华夏封建王朝的君主来说,在位时间长,一般意味着活得时间长,那些几岁登基的另当别论。活得时间长,说明身体好。伏案忙碌,心力交瘁的人是很难身体好的,哪怕吃得再好,御医再高明。

    承袭了康熙和雍正打下的大好局面,乾隆一朝,是最富有的一朝,而乾隆似乎也相对最清闲,下下江南,收藏古玩,吟诗作赋,玩得挺嗨。

    所以,他最有心力也最有能力去寻找和氏璧。和氏璧失落那么多年,他去找寻,已经不完全是因为这个华夏正宗传国玉玺的意义了,他在有时间折腾闲情逸趣的情况下,肯定是有强烈的好奇心的。

    其实唐易一直也很好奇。

    他最好奇的一点就是,和氏璧到底是什么玉种。这个目前没有定论,但玉质很好那是肯定的。综合各种正史野史,颜色似乎是白中泛绿,同时有一定莹润的质感。

    当然,这是内里的玉质玉色。而楚人卞和在楚地发现的,是一块璞玉,就是可能没完全显露玉质。

    和田玉产自和田一带,蓝田玉产自蓝田一带,岫玉产自东北,独山玉产自中原省。楚地并没有很出名的玉矿,怎么会捡到一块璞玉?

    而且,一开始这块璞玉被认为是石头,虽然是璞玉,表面可能有石皮之类的东西,但是楚王不认识,楚国玉匠不可能不认识吧?结果就是不认识,不然卞和也不会丢了双足。

    这一点自然不只是唐易考虑到了,前人也都考虑到了。

    在民国年间,有学者曾经提出,和氏璧有可能是产自楚地的拉长石。因为有的拉长石具有洁白和碧绿的闪光,而且不经打磨很难看到这种闪光,故而才出现一开始不被辨识的情况。

    同时,楚地具备出产拉长石的基础岩脉,但是迄今没有发现具有宝石性质的拉长石。卞和无意中发现的那一块,就是罕见的极致,此后再没发现也有可能。

    唐易见过质地很好的拉长石。只有带着晕彩的拉长石才会被当做宝石。

    但是唐易并不认同和氏璧是拉长石的观点。倒不是因为拉长石市场认同度低,价格不高。而且他也不懂宝石学。他之所以不认同,是从“气质”上。

    人有气质,玉石也有。拉长石不够稳重大气,绝对入不了帝王这种档次的法眼!

    推断是正确,可能很复杂,但推断是错误,一条足矣!这一条理由有点儿虚,但却经得起推敲。

    还有更有意思的一件事儿。

    华夏历史上,除了和氏璧,还有一件宝物名扬千古,为帝王所争,那就是隋侯之珠。和璧隋珠,齐名天下。

    这个隋侯之珠,也是在楚地发现的!

    隋侯,周王朝的封侯,封地就在楚地。不过隋侯之珠的得来更是个传说。隋侯出游的时候因为救了一条巨蛇,得馈巨珠,这就是隋侯之珠。后来被拼抢,落到了秦始皇手中。

    也就是说,和璧隋珠,都被秦始皇得了。只不过和氏璧后来又脱手了。

    这一点,唐易亲身印证了,玄黄神灯上的月珠,就是隋侯之珠,肯定是被秦始皇得了,传闻秦皇死后中不知所踪,其实是他安排徐福用在了玄黄神灯上。

    不过,隋侯之珠,不管是唐易还是征集办的高手,都辨识不出是什么材质,而且在玄黄神灯上光彩照人,取下来却比较暗淡。也肯定不是有人推断的那样,是萤石夜明珠。

    照此推断,和氏璧的材质,也极有可能闻所未闻,是一种无法辨识的材质。

    唐易在勾连这些的时候,倏然有了一个闪念:秦始皇得了和璧隋珠,将隋珠用在玄黄神灯上,那和璧呢?虽然雕成了玉玺,但是这件和璧玉玺,会不会和玄黄神灯也有什么关系?

    楚地,位于华夏南北方交界之处,两件齐名天下的宝物,都出自这里,这又说明了什么?

    唐易越想越深,顺着和璧玉玺和天理紫龙图的关系,最后有点儿异想天开了。

    玄黄神灯的神奇,在于出现天理紫龙图的幻象。但这个幻象,是有实体支撑的,比如之所以是“紫”龙,是因为有一个能量来源——紫精团海,比如龙形的移动,是因为玄黄神灯能够运转。但为何出现“龙”?虽然有龙胎日珠,其实体形态却只是个“蚕蛹”。

    “龙”会不会也有实体支撑?

    最终落到这件和璧玉玺上,难不成玉玺上有龙?难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