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喷神-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综合我说引用的普赛。伍尔夫《论近亲繁殖厌恶心理与基因吸引综述》,以及你刚才举的那一期《british…journal…of…medical…psychology》上的相关研究,这个问题其实可以这样描绘:

    首先,异性之间,对于和自己遗传性状特别相近的人,确实是很容易产生吸引和好感。这种吸引和好感的概率如果量化一下,大约是完全没有遗传性状相似性的普通人之间的几十倍。

    可是,人类并没有因为近亲繁殖而灭绝,这说明人类在进化过程中,自然有一套抵消这种遗传性性吸引的反面机制那就是我刚才说的‘从小、尤其是性成熟发育期那几年里,共同生活的经历’,这种经历会导致人产比‘遗传性性吸引’更强大的性厌恶和排斥,从而防止兄妹或者姐弟之间产生那种想法。

    其实,哪怕不从严肃的学术角度来辩论这个问题,仅仅说生活经验,这个问题也是很容易理解的:异性之间的性吸引力的产生,很重要的一点是最开始要神秘和陌生。

    正如我们常说的恋人之间真正的热恋期只有18个月,18个月后多巴胺的分泌量会消退、激情会褪去。如果有责任性的男女,在啪啪后18个月还没有分手,那只是因为他们利用自己的责任感,把激情之爱转化为了淡泊悠远类似亲情的感情。

    而青少年性成熟期那几年就生活在一起的男女,就会缺乏这种因为神秘陌生而产生的激情吸引你想想,如果一个男人,你还没来得及想到和他**,就已经连续好几年跟他一起吃喝拉撒睡,他会肆无忌惮在你面前排队上厕所,连放屁都不掩饰,你还会对他感兴趣么?不觉得倒胃口么?”

    “你这么一说……倒也似乎不无道理。”田海茉沉吟着,居然忘了反驳,主要是这番道理确实说到她心里去了。

    果然对男人,还是要先保持点神秘感,上过床了才能慢慢去了解对方的生活习惯。

    也难怪那些天天贴身给女神端茶递水早点睡的丝们,追的功夫下了这么多,却总是万年备胎甚至千斤顶了。

    激情都还没调好,就先关照对方的起居,那不是南辕北辙么?

    随即,田海茉又想到了自己和冯见雄之间如果“激情期”过了,自己还是他的情人,还没能证明自己不是花瓶、安分下来“相夫教子”,是不是就一辈子都只是他的情人了?

    可是,她又不愿意被世人当成邓文迪那种用卑鄙手腕上位的表货。

    心累啊。

    田海茉走了好一会儿神,才把思路扯会辩题上:“对了,照你这么说,那些‘有情人终成兄妹’的故事,好像还真的都是‘同父异母’、‘从小失散并不知道相互是兄妹’,然后等到最后相恋,才被告知真相、发现是一段孽缘?

    这就是因为‘遗传性性吸引’起了效果,而‘性发育时共同生活造成性厌恶’这个条件又不满足?”

    “就是这样,”冯见雄一边承认,一边轻柔地摩挲着田海茉光滑的脊背,“现在你该认输、知道你刚才的胡思乱想有多么不靠谱了吧。

    姐姐跟我根本就没有血缘关系,所以‘遗传性性吸引’根本不存在。同时她从小把我拉扯大,对我一点神秘感都没有了,双重作用下,怎么还可能是弟控呢?所以我说你绝对是诬蔑她了。”

    田海茉嘟着嘴想了想:“总觉得还有点问题那那些古代青梅竹马成功的案例怎么解释?青梅竹马不就是从小一起长大的么?贾宝玉对林黛玉薛宝钗呢?”

    冯见雄直切要害地分析:“贾宝玉这种人是几乎不存在的,曹雪芹的塑造并不是基于现实生活。而其他大部分所谓的‘青梅竹马’,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都有一个关键的点,那就是‘性成熟发育期那几年不一起生活’。

    古人讲究‘男女七岁不同席’,所以青梅竹马也只是小时候、相当于现代幼儿园、小学生阶段一起玩。初中、高中那几年关键期还是分开生活、到相亲的年纪才重新接触的,这样就避开了在男女双方发生剧烈生理、心理变化的那几年过多接触、消弭神秘感的情况,也就不存在我说的‘共同生活导致的性厌恶’了。

    再退一步说,古人还讲究包办婚姻呢,根本就不需要有爱。就算是少数从来不分开的青梅竹马,当事人的父母觉得合适、能过日子,不就这么平平淡淡地过了么。”

    田海茉设身处地代入想了想,反问:“那你不也是上了大学就跟你姐分开过了么?这三年,你也就偶尔回来跟你姐一起住,而且她上班也忙。就算她在你小时候对你没有弟控,会不会就因为这几年……”

    冯见雄粗暴地铁口直断打断了这种推测:“你省省吧!我读大学都17岁了,当时她更是已经20岁了,早就成熟了,人也没什么变化、没有神秘感了。你怎么能瞎猜疑呢!”

    面对这种说辞,田海茉只能是欲言又止。

    不过她的内心却在默默吐槽:“谁说你17岁之后就不会变化了!听美琴和妮可说,当初你刚进大学军训的时候,见到女生都会脸红,嫩得跟个鹌鹑一样!你这三年简直就是天翻地覆在变好吧!

    冯义姬那病……20岁就算发育成熟了么?我看明明是她正在萌发青春期那几年、跟你分开住了!说不定还觉得这个弟弟变得很陌生了呢!”

    不过,这些话指桑骂槐的嫌疑太大,田海茉是无论如何不好意思说出口的。

    她只能是无则加勉,小心观察提防了。

第29章 没有门槛的生意,死法都一样

    冯见雄和田海茉缠绵堕落了几天,一扫此前闭关苦读的积劳之气,便重新投入到工作中去。

    读了研就是好,因为他的导师正是生意上的伙伴刘渊明。

    而研究生的生活与本科生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对研究生而言,上不上课相对就不叫个问题。只要跟着导师搞研究、完成导师分配的任务就行了。

    所以他对时间的支配,俨然比本科的时候更加自由得多。一个学期去学校晃悠的时间不到一个月都没问题。

    当然,大部分苦逼型的研究生并不能享受到这种待遇。对那些人而言,给导师当牛做马都是题中应有之义,不但要接导师的私活,甚至有时候要为导师的私生活打杂。

    尤其是博士比硕士更严重。

    硕士说三年毕业的,基本上都能,表现好的或者有门路的还能提前。

    而博士超期毕业很常见。导师用的顺手的,希望多压榨一两年廉价劳动力,那么30岁才毕业都是很正常的。

    可惜这一切,都和冯见雄没有关系。

    他跟刘渊明之间的关系,俨然是倒过来的,想干嘛干嘛。

    刘渊明甚至还曾经反过来讨好地说:“要不,你将来的硕士毕业课题,就做‘论专利复审委员会复审通过后可直接授予专利权制度的法律风险’?反正你硕士毕业已经是2009年7月了,那波水雷论文也差不多是时候引爆了。”

    冯见雄当时就接受了刘渊明的好意。

    这也就意味着,他这一年研究生生涯,基本上不需要额外在学业上花费多少功夫了。他在知识产权法律界的实操赚钱业务,整理总结一下,就能够直接形成学术成果。

    一个人搞学问要研究的东西,跟他在生意场上捞钱的法门,能够如此高度吻合起来,一鱼二吃。

    国安民乐,岂不美哉?

    ……

    在钱塘就这般半闲着把国庆长假过完,又待了一个多星期。

    期间冯见雄有一搭没一搭地听田海茉聊起“松鼠果业”在《舌尖》播出后的业绩上扬,顺便也给了田海茉一点生意风控方面的意见。

    《舌尖》对切糕的销量帮助还是很大的。

    除了最初三天是两三百万的流水,此后国庆长假剩下那两天,也都在150万左右。再往后一周,也依然保持了每天100万,然后才渐渐跌破百万大关。

    田海茉算了下账,整个十月份的销售额,妥妥可以有2000万,把此前两三个月囤的存货彻底消化完没有问题。

    切糕是高毛利的产品,几乎对半开的毛利,哪怕算纯利润都有三分之一多,所以折下来松鼠果业10月份的纯利润能有六七百万,田海茉个人的分红也能有300万。

    当然,如果要把资金分红出来,就要实打实在财务上做成利润、然后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了,因此大多数企业家是不会这么干的。只会把资金留在企业里面,只要能控制公司,大不了直接用公司的钱买房买车消费,报销掉。圈子里那些靠资本利得过日子的大老板们,动辄说自己1元年薪,或者只按着最低工资线拿报酬,多半就是这种情况。

    田海茉如今创业一年了,财务知识也是自然而然就润物无声地学了不少,这种基本操作还是懂的。

    就算她如今在钱塘还挤在蜗居里,连房子都没买,但她真要买房子的话,也完全有办法不把资金从公司抽出来、不做成利润和分红,而直接合理避税避掉。

    这些都是后话。

    毕竟眼下田海茉都还没想好怎么花这笔钱呢。

    是就此抽取一部分资金,用于生活,还是继续all…in,扩大自己的事业?她甚至有那么一瞬间想过,要不要让高穗果再投钱,把她家的生产型企业也扩大一些?

    如果是搞互联网产业的,那没得说,肯定是继续all…in嘛。

    但打造电商轻奢快消品爆款,毕竟还是跟实业挂钩的。而实业的东西,就没那么明显的赢者通杀马太效应了,有时候钱投入过多反而是一种浪费。

    就在她犹豫不决的时候,冯见雄从她手头的一些商业情报中,找出了些蛛丝马迹,为田海茉的粗放扩张泼了一盆冷水。

    那是国庆长假之后刚好一周的时候,依然是一个周末。

    “松鼠果业”的供应链管理工作,从头到尾田海茉都是包给高穗果的。两个妹子分工还是很明确的:高穗果面向供应商和生产,田海茉面向运营、推广和市场。

    平时,高穗果的具体工作,田海茉不会过多去过问,更不会随便干涉。

    术业有专攻嘛,要“将能而君不御之者胜”。

    不过每到一定的期限,又或者开会的时候,田海茉和高穗果还是会把各自近期的工作、遇到的问题整理下来、互相交流,以便掌握公司的整体情况。

    这次,冯见雄就是从高穗果的供应商谈判工作报告中,找到了一条蛛丝马迹:

    “茉茉,你看这条。这家一直给你家做和田大枣供应商的新江批发商,在上周的谈判中,两次要求加价。还拿出了‘有缺货风险’的提醒。你觉得从这里能看出些什么来。”

    田海茉一开始并未往心里去,只是按照惯性思维回答:“缺货加价?这种一般是供应商的谈判策略吧,见我们大火大卖了,扩大产能,他们也想趁机分一杯羹?也有可能是当地今年秋天的枣真的要歉收减产?”

    冯见雄持重地说:“不可不防。是不是真的歉收减产,这还不好调查么,找些当地的农林管理部门认识的人了解下不就好了。其他一些客观因素,也可以调查一下。”

    田海茉有些为难:“那得哪儿找人问去?果果家里也只有生意场上的关系,跟当地农业部门怎么会熟。”

    “我问问纱纱吧。”冯见雄想了想,“她父亲是当地的边贸商人,应该总能认识几个人,能有联系方式就行了,剩下的该塞红包什么的,我们自己转账搞定。”

    他是个雷厉风行的性子,只花了半天时间,就查清楚供应商所言全部是假的或许真的是缺货,但绝对不是客观自然原因。

    “那也就是说……你觉得是有其他人也在大量收购这些果子?”田海茉反应还是很快的,立刻就回过味儿来了。

    冯见雄眼神一冷,干脆果决地提议:“让果果给供应商那边的销售人员倒塞回扣吧,许一个经办人本人无法拒绝的好处费,把对手的信息给我挖出来。

    我觉得这事儿很有可能是有人看到切糕生意大火了,所以立刻开始跟风我们在《舌尖》里面,可是植入了不少私货的,不仅宣传了产品、擦边球了品牌,还附带着‘传授’给了消费者如何‘鉴别’好坏切糕的质量标准这就是相当于掌握了切糕的‘行业标准制定权’。

    当初我们宣传自家的切糕用的就是掺入和田大枣的枣泥、有特殊的果香味,说不定有那些有野心、也想做精品的同行,就采用了同等级的质量标准,跟咱竞争。所以,你不光要盯紧卖枣的供应商有没有涨价趋势。凡是其他有特定产地、供给容易波动的供应链环节,都要盯紧。这样就能知道跟风者走到哪一步了。”

    田海茉听了深以为然。

    这番道理,给她自己一些时间,也能想明白。只是没有冯见雄这么敏锐、见微知著罢了。

    她当天就给高穗果打了电话,仅仅花了一天的时间,就搞明白了真相。

    高穗果收买的,毕竟只是供应商那边的一名经手人员,并不是老板本人。所以,只要不是老板本人的,都是可以靠钱解决其忠诚度问题的,私下出卖一些其他正在洽谈的客户的**资料、商业谈判秘密,都是再正常不过了。

    田海茉得到信息后,第一时间和冯见雄核计:“是一家名叫优品铺子的hb同行,终于下决心跟进切糕业了。对方从年初的时候就已经开始联系供应商,只是一直没动手,应该是看这次的生意做大了,热潮火遍全国,才决心跟进的。”

    冯见雄便建议道:“所以,这一行没有你想的那么大的前途。虽然上《舌尖》带来的火,肯定会比上《金陵零距离》要强好几倍无论是范围上还是持久度。但是,我估计到明年年中,这门生意终究会被做淡的,消费者的好奇心也会被彻底透支。

    所以,我觉得你让果果姐提升产能、扩大规模没什么意义。还是想想看怎么把‘松鼠果业’这个招牌的知名度,往其他相近品类上打吧。卖切糕只是我当初给你设计的一个敲门砖,别忘初心。

    在我看来,切糕的这波热度,最多也就跟那些雨后春笋一样遍地跟风的‘土掉渣大饼’一样,两者能蹦达的时间是差不多的。”

    没有技术含量、没有垄断门槛的生意,一旦火了,挡是挡不住的。

    从08年的“土掉渣大饼”,到13年的“彻思叔叔蛋糕”,都是一样的死法。

    英明果决的大商人,只会把敲门砖当敲门砖充分利用,而不会指望用敲门砖盖高楼大厦。

第30章 一羽

    田海茉这边的收益,只是冯见雄投拍《舌尖》的整个计划布局中,倒数第二渺小的部分

    最渺小的那部分,是卖《舌尖》版权本身的利润。

    1000万投资、1400万卖掉,净赚400万。将来重播和网播放加起来还能有三百来万,所以片子本身的利润是700万。

    而田海茉的松鼠果业,因为切糕生意被带动,未来半年内的累计纯利可以达到1000多万,比卖片子还是要赚得多些的。

    另外一项比较难以量化估计的收益,是冯见雄身边一些朋友的人脉、名声增长。主要是跟他私交颇为不错的丁理慧、马和纱,都因为这次的出镜,得到了不少新的在传媒界发展下去的机会。

    丁理慧自然是靠实力折服观众与合作者的,她的声优功底,经此一次,靠着演绎“舌尖体”旁白的火爆,俨然成了国内新一代女性声优中的一颗新星。

    虽然丁理慧更想发挥自己的编导才华,但多少也能借着这种“曲线资源”得到更多机会。

    马和纱的实力就差远了,完全只是靠逆天的颜值被人追捧、一时之间上了度娘家的热搜。何况严格来说她在片中只是一个“被采访素材”,也不需要“演技”,所以走偶像派路线也没什么错。

    距离第一集播放,仅仅过去三周,“古迪丽娜”和“丁理慧”这两个名字,在度娘家的热搜指数始终都保持在每天十万,而当初刚刚出镜后的前三四天,更是有四五十万之多。

    许多看官或许对度娘搜索指数的解读有些陌生,觉得每天十万次没什么。

    但实际上,这个数据已经是大多数一线明星、或者著名产业界人士,在没发生什么新闻的时候,能够维持住的良好搜索量了。(过几年还会更低,因为度娘的搜索会被大量瓜分,而08年国内的360、搜狗这些搜索还很弱。)

    举个例子:2015年以后,搜“马云”、“鹿含”、“迪丽热吧”这些词,每天也就10万光景。只有发生大事儿或者新闻的时候,相应的词会突然热上几十倍。

    比如迪丽热吧刚曝出新闻拍戏的时候被袭了个胸啦,可能当天就有80多万。或者双十一销售额创纪录那天啦,度娘上搜“马云”这个词的也会坡百万。又或者是鹿某宣布跟关某出柜那天,一下子能吸到400多万。

    没什么大事儿发生的时候,网民细水长流的搜索量本来就是很低的。

    等《舌尖》放完、相应的热潮过去,“丁理慧”、“古迪丽娜”这些名字的搜索度,也会自然而然跌到每天只有几千次的程度。

    因为走红,丁理慧和马和纱对冯见雄自然是很感激的。多次请他回金陵之后再聚一聚,好好犒赏他一下。不过冯见雄事情多,也就先一一婉拒了,暂时顾不到这一块。

    ……

    而要说冯见雄在《舌尖》这桩生意上,最重要的一项布局,无疑是利用《舌尖》的引战效应,为“妮可妮可弹幕视频网”拉注册用户数了。

    这是在资本市场上做高估值的大买***那些实打实赚利润的生意痛快多了。君不见那些互联网公司哪怕一分钱利润都没有,甚至年年赔本,只要运营数据好看,总是能给风投画大饼,动辄估值多少亿的。

    比如刘狗冬那种坑货,眼下就是个从公司生下来起就连续赔了n年,而且至少还要再赔七八年的家伙,但人家的市值就是不错,还能跟李庆在音像图书电商领域对着干几年呢。

    不过,眼下距离《舌尖》为妮可妮可所用,还差着一点火候。

    至少有两个关键条件还欠缺着。

    首先,便是《舌尖》目前理论上是央视独播的,妮可妮可视频网盗播的话,无疑属于侵权。

    虽然眼下的视频网站,无论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