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某场务负责人一边连连点头,一边诉苦:“好的导儿,我们这就安排可是,现在根本没有随组的专业后期配音演员。如果对旁白画外音的要求太高,怎么现场确认效果呢?要不马上让台里订机票、从京城叫几个来?”
陈导挠了挠头,如果前期就请央视的专业配音演员随组,当然是没问题的。但开支肯定要多出计划外的一截。
如果今天这个片子是央视自己投资,那就一切好说了。可问题是这片子偏偏是拿了冯见雄的钱在拍,总不好临时拍脑门多花钱也不知会一声。
陈导想了想,吩咐了某侍立在门口的龙套工作人员:“这个事情我来协调那个谁,你去把小丁她们喊来一起吃饭,我跟她说。”
陈导的心思是这样的:配音演员毕竟不如露脸的演员那么值钱,差一个数量级呢。这点钱说到底也不算大事,他尊重过冯见雄之后,该花还是要花的。
换句话说,他不想等冯见雄同意,只是想通知一下对方,把面子戏做够也就是了。
一分钟后,丁理慧和马和纱就到了。
“小丁,情况是这样的……”陈导也不虚伪,就直接把情况说了一遍,还强调是为了确认拍摄效果,临时需要提前请专业的旁白配音人员,“全剧的投资,大概会超支几十万吧也就是多雇半年配音演员所需要的人员费用。希望你转告一下冯总。”
丁理慧自然毫无发言权,遇到这种事情,她这个制片助理只能是传话的。她点了点头,应承道:“行,那有详细的报告么?整理出来之后,我就跟小雄沟通。”
“好说,今晚我让他们整个调整计划出来,明天你就邮件给冯总吧。”陈导拍板道。
他刚才听丁理慧下意识称呼冯见雄为“小雄”,而他自己却还在商业互吹地称对方“冯总”。所以,陈导内心对丁理慧的角色定位,自然又略微提高了一些。
传媒圈里混的人,那眼力见儿都是很牛的。陈导自然知道如今冯见雄的正宫女友肯定是田海茉。但这个丁理慧多半也是他的入幕之宾,只是没有名分。
以圈子里的潜规则来说,如此以己度人也不算错。
这事儿,本来就算这么定了。
可偏偏有不懂行的小白,不知道专业声优有多难做,就胡乱信口开河瞎建议。
这个小白便是废萌马和纱。
她跟丁理慧相处了些日子,对丁理慧的能力还是有些了解的。
尤其是当初她刚进大学、还在军训那些日子,就听过几次丁理慧的校台节目(当时丁理慧主持完那几期欢迎新生的节目后,就从校台退了),知道丁理慧是师大近年来第一女主播。
见陈导开口就是从央视请专业配音演员、貌似要额外花大钱,马和纱也不知是哪来的胆子或许只是发自内心想帮雄哥省点钱吧。
然后就初生牛犊不怕虎地建议了一句:“不就是配音吗?不能用自己人先试试嘛?丁学姐就做过好几年校台当家主播,前阵子找工作还拿到了省台交通之声的offer呢……”
“纱纱!别乱说话。隔行如何山,你懂什么?声优是很专业的,配音有配音的要求,主持人有主持人的要求,给纪录片念旁白画外音,又有专门的要求。”丁理慧连忙教训了马和纱一句,让她别乱丢人。
不过,陈导和其他工作人员却没有生气。
毕竟,这番话若是从其他专业的剧组人员口中说出来,那陈导肯定是要沉脸子的这不是在质疑陈导的决策和艺术水平么?
但马和纱并不是专业的剧组人员,她只是一个被拍摄的素材对象,还是一个没来得及年满18周岁的大一萌新,还是白人同胞,又长得那么可爱谁好意思跟这么一个看上去天真无邪的女生一般见识?
“陈导,别见怪,纱纱也是不懂。”丁理慧还陪着笑解释。
“不怪不怪,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的嘛~”陈导显得非常开明,笑得那么和煦,“马同学说的也有道理,毕竟涉及增加开支的事情,不能盲目决定。那就这样好了,小丁,我们也给你一个机会试试
不过,大家的拍摄进度都摆在那里,忙得很,所以我话说在前头:就只给你午饭休息这点时间,你要是能试出来效果,那这半年就辛苦你兼一下了。也不用你说得跟我们央视那些专业配音演员一样好。只要能让我评估出文案配合的效果就行了,反正后期制作的时候也不一定用你。”
既然拿了冯见雄的钱,给人表现机会总是要的。
而且陈导在心里已经下定了主意:虽然这个提议是马和纱提出来的,但他顺势给个机会,那就算是丁理慧也附议了。
到时候丁理慧配不好,也就不好意思再提第二种反对方案了。
趁机堵了投资人的嘴。
陈导的想法很是美滋滋:“上次听小丁说,她也是跟咱一样,学编导出生的。编导跟声优、主播,那专业性差距可不是一点半点。就凭她一个还没毕业的新人,能有什么表现?”
“呃……既然陈导那么看得起我,那我也试试吧纱纱,一会儿我们重新走一条刚才那个炒糖的戏份。你还是在那儿按原来的动作演,台词剪掉一些,我给你配旁白。”
第120章 术业有专攻
多年之后,丁理慧依然记得今时今日的场景。
因为这一天,是“舌尖体”文案诞生的日子。
就在饭桌上,马和纱、丁理慧,以及一个负责本子的副编剧,简单聊了几分钟,把文案措辞稍微改了改。把某些话的诉说者现场调整一下,然后就得上场了。
陈导和摄影师、场务负责人也把饭盒草草往桌上一丢,只端了那碗例汤,缓步踱回刚才给马和纱拍摄炒糖的厨房里。
摄影机还架在那儿呢,连收拾都没收拾。
马和纱与丁理慧的时间,应该就是陈导喝这碗例汤,以及饭后歇息剔牙的几分钟而已了。
摄影机开机了。
马和纱重新开始穿上胶鞋,站在盛放着满满一桶葡萄、上面盖着木板的漏框上踩踏榨泥。一会儿又走到锅边摆拍翻炒,还用铲子把葡萄蜜舀起来,凑到鼻边拍一个假装香气陶醉的特写。
当然,重头戏还是在丁理慧这边。
丁理慧调整了一下情绪,回到灵台空明的状态,似乎比当初在校台录任何一期节目时都要专注。
她的嗓音,也陡然变得清亮而又萌人,爽朗而不甜腻。
吐字清晰、中正平和,严谨端庄,但偏偏让人觉得很亲切,而且丝毫没有90后们讨厌的“装”。
“……吐鲁番,极度干旱,华夏最炎热的地区。但贫瘠的砾石戈壁并没能灭绝生机,天山冰川融水带来生命的奇迹。
正是极度干旱、冰川融水、强烈日照、剧烈温差的交相辉映,造就了华夏大地上最甜蜜的食材。此时此刻,葱郁的葡萄园里,古迪丽娜一家正享受着丰收的喜悦……”
按照新改的本子,丁理慧的旁白念到这儿,就该轮到马和纱接上一段独白。然后丁理慧便继续接着画外音解说:
“……常年晴朗无云的充分日照,带来强烈的光合作用和糖分积累。剧烈的昼夜温差,又能在夜间让葡萄进入呼吸作用极为微弱的半休眠状态。仅靠冰川融水的灌溉,让尽可能多的水分,都被用于蒸腾作用。这种三重极端环境下培育出来的葡萄,果肉中的果糖和葡萄糖含量,竟然可以高达30%……”
“收获过后,古迪丽娜准备用这种葡萄制作一种热量极高的食物玛仁糖……”
……
“嘶”
场边静静观察效果的陈导,一不小心就把例汤洒了出来。
文案是仓促攒的,并看不出多少华丽。所以,让陈导震惊的唯一来源,只能是丁理慧的声音了。
做声优这一行,嗓音好听很容易做到,那样的人才央视从来都不缺。
尤其要是只追求好听,控制不当,嗓音甜得发嗲,那就更不能上大雅之堂,也不能被庄重的纪录片选用为声优了。
比如哪怕红如林志玲,几年后要想上春晚,也得被告诫“好好说话不许发嗲”。
可是事实也证明,90后最讨厌的是装。所以春晚那种很一板一眼的娱乐形式,后来收视率越来越低。
能兼顾不装、适度萌人,又不显得嗲、失去端庄严谨,这是最难做到的。
这和本身的嗓音声线没有关系,而是另有一层玄妙的天赋。
陈导本来不觉得丁理慧有这种潜力,哪怕到了让她试一试之前的最后一刻,都没觉得过。
因为丁理慧平时说话的声音,并不是那么有特点,也不像此时此刻表现出来的那么神奇、那么兼顾端庄和萌人。
至于其他旁观者,内心的感慨恐怕比陈导更甚。
比如一旁的马和纱,听着丁学姐火力全开时的状态,也是目瞪狗带:“果然声优都是怪物啊!怎么一到念画外音的时候,能跟平时说话聊天差这么多?!”
她有一种见证传奇的错愕感。
“太好了!小丁,这个片子的旁白就让你配音了!我决定了!还找什么配音演员!”直到喊cut,陈导犹然咂摸了好久,才从沉浸中回过味儿来,当下就拍板了。
说完之后,陈导似乎意犹未尽,又像是被激发了些想法,补充道:“不过你这个暂时还不能直接用,现在只是同期帮我们找找感觉。文案还是得攒,到时候后期根据剪辑调整。”
今天的这场临时试镜,只是让陈导意外发现了丁理慧的声优才华。
但纪录片的配音好不好,并不只是声音就能决定的,还得文案本子写得好。而那一块显然后期还要攒稿磨合。
“谢谢陈导,我会努力的。”丁理慧虽然是制片助理,但她也知道自己的斤两。以她那几乎等于零的资历,能够捞到这个机会,已经很不容易了,所以感激导演还是必须的。
说不定还应该好好请几次客。
……
两小时后,一天的拍摄工作终于收场。
大部分工作人员,都在市里的小旅馆住下这种大西北的边城,土地非常廉价,住宿开支很低,房间还都贼大。
不过丁理慧还是跟着马和纱,回到马家住。
马家是做边贸的外贸商人,那点家财拿到内地虽然不算什么,但在当地已经很可观了。
同样也是因为土地的极度廉价。马家的宅子就只有两层,占地非常广袤。为了防止日晒和隔热,房子的窗户都很小,白石灰刷墙,款式跟《一千零一夜》里的古堡差不多。
连同种着玩的葡萄园这些,是一座足足能占百亩地的大庄园。
马和纱的父亲不在家,出差去了哈萨克做生意。她母亲是外国人,汉语不太好,只是善意地招待了一下丁理慧,就让她们自便。
马和纱拿出一大盘零食,和丁理慧坐在那儿边啃边聊。至今依然觉得有一种见证了历史的错觉。
“丁……丁丁学姐,你这就算是进入娱乐圈了么?”马和纱的嗓音听起来有些抖动,似乎是不可置信,她一边说,一边还紧紧抓住丁理慧的袖子,“真是没想到啊……你本来只是学的新闻纪实类节目编导,结果最后临找工作,还是回到播音主持的路子上去了,而且起点还这么高……”
丁理慧自己也有些茫然,还没从突然得到机会的喜悦和震惊中彻底汇过来。
她被说得有些不好意思,否认道:“怎么能叫进入娱乐圈呢!这个片子只是纪录片,我也只是配音个旁白,说到底还是在‘传媒圈’吧。”
“有必要分那么清楚么,传媒圈和娱乐圈还不是一起的。哎呀,你真是命好,我们这种学音乐的,还是学古典的钢琴专业,不知道将来前途怎么样呢,国内也没那么多人听音乐会,说不定只能继续去当老师,把这份手艺‘传销’给下一代。”马和纱说着说着,讪讪地自嘲了一句。
听对方这么说,丁理慧却有些芥蒂:“你也别泄气,以后大家互相帮扶吧。今天这事儿,说到底还要谢你胆子大,能帮我仗义执言,不然,我还不知道猴年马月才能抓住这样的机会呢。”
丁理慧也算是恩怨分明、知恩图报。既然这么说了,自然会把马和纱当成有恩之人,将来总要图报的。
不过她也看出,两人的三观,尤其是价值观,差距有些明显。
她自问内心比较传统,当初考进金陵师大,也是实打实靠文化课成绩的。所以对于被人当成“学渣艺术生”还是有些抵触。
她可以做那些艺术生也会去从事的工作,但不会希望被别人当成艺术生。这也是当初她在外语学院跟虞美琴同学、后来却非要转专业去编导班的原因。
就像那些成绩好的建筑系学生,毕业了也会去高大上的建筑设计院工作。
但他们骨子里的骄傲,是看不起那些从美院毕业、殊途同归来建筑设计院当设计师的同事的。
即使事实上,很多美院系真正有才华的设计师,最后事业上的成就反而比建筑系的大。但这也不能改变大多数传统中国人“惟有读书高”的自尊心(尤其是那人本身读书好的时候。)
“姐读的是高考600分才能进的建筑专业!不是那种文化课才400分、靠画画好就能读的美院!就算将来干的活差不多,人的素质也是不一样的!”这就是很多建筑系设计师内心咆哮的写照。
所以,丁理慧一边感激马和纱的帮助,另一边也对马和纱的吹捧有些抵触。
虽然她知道,对方确实是发自内心的为她高兴。只是双方价值观不同,导致发自内心的马屁也拍到马蹄子上了。
丁理慧本想打住这个话题,但转念一想,又觉得马和纱也算机缘巧合有恩于她,这些待人接物的道理,还是直说教导她一下比较好。
于是丁理慧也就直来直去了:“纱纱,你刚才祝贺我的话,我都心领了,咱虽然差了三级,认识也不久。但我一直觉得可以和你做好姐妹的。
不过你社会阅历还太浅,有些话,在我这里说是没关系的,到了外面,很容易不知不觉就得罪人了。”
马和纱腼腆地一笑:“诶?有吗?我确实比较单纯小白吧,这点我也知道的。姐姐你发现我有什么问题就直说教我好了,我不会介意的。”
丁理慧看着对方那种人畜无害的样子,也是一点虚情矫饰的心都拾不起来。
她想了想,组织了一下措辞劝道:
“纱纱,你要知道。你可能觉得进入娱乐圈出名很不错。但不是所有人都以进入娱乐圈为荣的,也有人觉得这个圈子乱、脏,哪怕自己本人洁身自好不脏,也不希望被人当成圈里人。
所以,你随便夸人能变成网红,别人不一定会领你情我举个例子吧,就像辛弃疾经常写豪放词,作为对在军事领域取得功勋的南宋儒将们的赞歌。站在辛弃疾的立场上,他的每一句词都是发自肺腑,很真诚的。
可事实上,却因为这些豪放词赞歌,让辛弃疾后半辈子得罪人不少、越混越差。因为那些南宋儒将根本不以军功为荣,他们以做文人为荣。
辛弃疾却说他们毕生最大的成就,不是诗词文章闻名天下、而是像粗鄙之人那样为朝廷收复失地、还我河山。让那些以士大夫自居的文人情何以堪?不整你辛弃疾整谁?
说到底,是辛弃疾那种‘生长于金国土地上的尚武汉儒’,和‘生长于南宋土地上的尚文汉儒’之间,根本性的三观差异,导致了这种得罪人和郁郁不得志。
你是学音乐的艺术生我没有任何看不起艺术生的意思但我是提醒你,别以己度人地随便夸人。就像今天这同一件事,你看到的是出名走红、成为名艺人的机会。别人看到的或许是借此向严肃端庄、不用出卖色相的传统传媒界发展的机会……”
马和纱听得头都疼了:“唉,社会好复杂,怎么就有人喜欢把人分成三教九流呢……我这人果然还是不适合交太多复杂的朋友……”
第1章 很大一盘棋
十几天的时间倏忽而过,《舌尖上的华夏》剧组在大西北的戏份也算是彻底收尾了。
某些表现炎夏场景的镜头,可能明年夏天的时候还要拍个摄影师过来补拍一下。不过那都只是拍景,没有群演需要出场,所以可以提前交代好效果,不需要导演亲自坐镇。
这也是这种戴着《xxx的华夏》帽子的央视纪录片剧组最大的麻烦为了政治正确,几十个省的特产都得出场漏脸有戏份,一个也不能少。
没什么特产的省份,哪怕挤牙膏也要挤一点儿出来。所以后世的成片里面,才有那些区区吃碗面的剧情,都得上十几种明显凑数嫌疑的面因为确实有那么几个省,如果不拿这碗面出来,就真的找不到土特产美食了。
就像领导讲话的时候,每到一地都得说当地“人杰地灵”。哪怕事实上有些省就是人不杰地不灵,但场面话要是说漏一个,那就是“放送事故”了。
影响远比朱利安尼在n摄影师面前少说一个“asian”要麻烦得多。
十几天的磨合,也让马和纱跟着丁理慧这个颇有传媒学基础的学姐,亦步亦趋地迅速成熟起来。
本来马和纱的文化课是挺差的,不过主要是理科成绩不行,拖了高考的考分。
刚进大学之初,她本来还颇为惴惴,担心自己会跟不上那些教育发达地区同学的学习进度,也不敢有太广泛的兴趣,唯恐本专业课都拉下。
不过,因为大学里分了专业,除了大一的高数之后,就再也没有其他文科生艺术生不感兴趣也得逼着学的课了,所以马和纱才渐渐有了些状态。
她并不是脑子笨,她只是偏科,对自己没兴趣和不擅长的东西手足无措。遇到她愿意走心的东西,马和纱还是学得很好的。
如今跟着丁理慧一厮混,她赫然发现很多应用性的传媒理论,以及编导、演艺工作中的基础常识,并不是什么很艰深的东西。亲自下场实践一下后,学习速度立刻飞起。
马和纱并不知道,她遇到的机遇有多么难得多少北电中戏的学生,如果没有后台捧着,也没有奇遇机会,在艺考入校之前也没拍过别的东西。那么,他们多半读完大学的前两年,连接触片场的实践机会都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