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虎的最后100年:失乐园-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涡”。
  >> 叶从美寻虎的所有装备,不过是一个头盔,一把柴刀、几双解放鞋,再加对讲机和一个随时打开着镜头的照相机。图/戴树林
  >> 叶从美发现的疑似虎窝。图/毛剑杰
  >> 车根村在群山环绕中。图/毛剑杰
  >> 叶从美望着疑似虎粪发呆。图/戴树林
   。。

中国虎,那些被错过的保护机遇(1)
—— 专访WCS资深保护专家乔治·夏勒博士
  本刊记者┃刘永峰
  20世纪50年代,苏联就已制定严格的老虎保护政策。1973年,印度也开始了著名的老虎保护计划。那时,国际上已日益意识到老虎种群的危机,而与此相对照,在当时中国,华南虎的猎杀,依然是合法和被允许的,曾经在很长时间内,打虎的行动受到政府的鼓励。直到1989年,在颁布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南虎才被正式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而此时中国的野生老虎已经到了濒临灭绝的边缘。
  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国的老虎保护都是薄弱而滞后的。在此期间,中国错过了什么样的机遇?本刊记者专访了国际野生生物保护学会(WCS)资深保护专家乔治·夏勒博士。
  《看历史》:在1963年,您就曾在印度的堪哈国家公园,对老虎行为进行过研究,并于1967年出版了《鹿与虎》一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那次研究的情况。
  乔治·夏勒:那已是50年前了。那个时候,印度人并不研究大型动物的行为,对于保护这些野生的大型动物更是不感兴趣。住在森林里面的每个人都带着枪,打猎老虎。这种情况在几年后发生了改变,当时的印度总理——英迪拉·甘地非常关心野生动物的保护。这是个非常好的例子,它告诉我们,只要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关心野生动物的状况,那么野生动物的处境就会得到很大的改善。
  保护的第一步是要了解这些动物的信息,比如它们的栖息地有多大,它们迁徙多远的距离,吃什么,吃多少,它们之间有何联系。你得到这些科学的信息后,就可以向当地媒体以及政府做出建议,帮助他们如何来保护野生动物,这就是我当时印度之行的主要目的。
  我要研究一个区域内的野生动物,而研究大型捕食动物的好处在于:它处在生态金字塔的最顶层。比如说,在印度,老虎吃羚羊,我们就可研究羚羊的一些生存信息;羚羊又吃植物,我们就可以据此来研究植物的各种信息。这样研究了老虎你就研究了整个地区的生态系统。在印度,这种研究是我首先做出的,因而引起了当地的大学及政府部门的极大关注,而现在印度有许多优秀的生物学者仍在研究野生的老虎。
  《看历史》:20世纪40年代,斯大林便签署了在远东地区保护老虎的命令,并在50年代,前苏联制定了保护老虎的政策,这是最早的一个保护老虎的国家行为么?
  乔治·夏勒:之前,在印度和尼泊尔,有过一些保护的政策。但是它的形式是这样的:那里的一些地方的统治者,会专门划出一块区域,说这块地方是我的,只有我可以来捕猎,你们不能。而到60年代,印度才做出了比较正式、严格的老虎保护政策。
  《看历史》:此后,国际上的老虎保护是怎样的情况?
  乔治·夏勒:那是一些不好的消息。最近20年来,印度政府对于老虎的保护非常的漫不经心,不关注,野生老虎的数量直线下降。在印度,有优秀的老虎研究,但是单纯的研究并不等于保护老虎,必须要有切实的保护区才行。比如说,你需要巡视员,在老虎的生存领地里面巡视,不然它们就会被偷猎者捕杀。
  有两个问题,一个是这些大型的捕食动物会吃掉那些小型的动物,比如说,它们吃绵羊、吃耕牛,而这些绵羊或者耕牛很有可能就是当地的居民养的,人们就会不高兴,就要捕杀它们,或是设下陷阱。 。。

中国虎,那些被错过的保护机遇(2)
另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是,由于金钱的诱惑,你杀死老虎后,就可以得到它们的骨头,而将这些骨头高价卖给一些亚洲国家,比如中国。这两个问题导致的结果就是,在印度一共有37个老虎的保护区,而已有3个保护区里面是见不到一只老虎了。在其他剩下的34个保护区内,老虎的数量也直线下降,就是因为非法捕猎太多的缘故。
  在伊朗,最后一只老虎在1954年已被杀掉;在柬埔寨、越南和老挝,也都很难在野外见到老虎了,那里的虎群时时都有消失的危险。现在世界上唯一一个野生老虎数量保持稳定并缓慢增长的地方,是俄国的远东地区,但是在去年,它们的数量也开始了下降,同样是因为盗猎。
  俄罗斯和中国边境接壤的地方有些通道,由此,俄国远东地区的老虎,会经常地游荡到中国的境内寻找食物,但是毫无所获后,它们又失望地回去。现在,我的主要观点就是,一个国家的人民想要在他的国家里看到老虎,就必须要非常关注它、保护它。WCS在俄罗斯有一个保护老虎的项目,已经18年了。他们给约60只野生的老虎戴上了无线电项圈,科学家根据这些项圈搜集到的资料,分析研究出很多关于老虎的信息。这对于追踪行迹同样非常有用,我们知道它们在哪里,也知道它们是何时被杀死的。
  《看历史》:早在1966年,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联盟(IUCN)就在《哺乳动物红皮书》中将华南虎列为濒危动物。当时国际上是如何了解到华南虎的情况的?
  乔治·夏勒:让我们回到那个时代,那时的中国也不是完全封闭的,中国人还是在跟国外的学界交换科研的信息,还是有中国的科学研究人员在做他们的工作,所以我们还是有一些可以用的信息,这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在那个时候,我们确实不知道中国的华南虎少到了一个什么样的程度。
  《看历史》:当时你们都跟中国的哪些科学家有过科研上的联系?当时他们还能坚持一些什么样的工作?
  乔治·夏勒:我知道当时的中国非常困难。在昆明、上海等地都有动物研究所,从那里可以获得动物研究的信息,但是我始终不知道,具体是什么人,什么名字,提供了这些信息。
  《看历史》:从那时开始,国际上就已意识到华南虎危机的问题么?
  乔治·夏勒:华南虎当时具体的情况,我不太清楚。但那个时侯是中国许多野生动物危机的开始,比如说,犀牛、大象、白鳍豚等等。60年代,中国和德国的科学家之间有熊猫研究的交流,我看到过相关的材料。
  《看历史》:很长时期内,中国对老虎保护不够关注的这种状态,是什么原因呢?
  乔治·夏勒:有一个时期内,中国的粮食、食物都非常少,那时不仅是老虎,像是鹿,甚至麻雀,都被大量杀死,因为人们认为它们在跟人类竞争食物。我觉得这个情况可以理解,但是已经有所改变。
  人们的态度也很关键。在中国,虽然人们会觉得老虎雄壮有力,但是也会觉得它比较凶残、邪恶,所以不太喜欢它,就不太关注它。人们主观想象里的老虎,也许是比较邪恶凶猛的野兽的样子,但是这并不是它真正的性格。实际上在去印度做研究的时候,我常常徒步而行,也经常碰上老虎,老虎离我也就几米的距离。一般来说,它们是可以感觉到你的,在你见到它之前,它往往就溜走了。即使见到了,他们也会赶紧走掉,不会伤人。你见到的时候,你感觉到的并不是一个如何残暴的猛兽,而是它那种无与伦比的美。。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中国虎,那些被错过的保护机遇(3)
《看历史》:上世纪50年代,中国曾有过轰轰烈烈的打虎运动,打虎受到政府的支持与赞许。当老虎与人类的生存冲突的时候,为了争夺食物、争夺生存空间,这种冲突往往是不可避免,如何处理这种矛盾呢?
  乔治·夏勒:出现这种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一点是,人居住的地方越来越大,扩大到老虎原来的领地,村庄或许原本就是它原来生活的地方,它可能就回到村庄里面吃家畜。可能还会有别的原因,你也可能会说老虎的数量增长了,但大家其实都清楚,老虎的栖息地是越来越小了。因为他的食物越来越少,所以有时候,它不得不去吃家畜。
  WCS在东北地区,一直跟当地的政府、社区、边防部队有不同程度的合作。为解决人虎冲突,我们正在做的是,改变当地人的一些生产生活的习俗。比方说,当地人的家畜都是散养的,这就很容易让老虎给吃了。我们希望当地人做一个围栏,把家畜围在里面。第二,我们也在帮助他们开发可持续的生计,希望他们从事的生产活动能够更少地跟老虎有冲突。比方说,你尽量减少去采集一些林产品,这有可能是那些食草动物的食物,我们保证老虎的猎物的数量,老虎有食物,那它也不会去吃家畜了。
  在美国,过去曾经有过一种对狼极度厌恶的态度,因为狼吃羊,那时所有的狼都被杀掉了。后来,人们对野生的狼的态度有了一个很大的改变,美国人花了千百万美元,又想把狼请回来,这样就走向了两极。这种情况的造成就是因为我们对野生动物保护没有一些真正的、有帮助的、有科学态度的信息。缺少这样的信息造成的这种情况,但还是没有解决问题。
  《看历史》:东方文化里,人们把老虎与性、力量等相关联,对虎制品消费、以虎器官入药等行为一直热情不减。在您的经历中,与此类似的阻力还有哪些?
  乔治·夏勒:中国、韩国、日本都有这样的情况,这不是对我的阻力,而是对老虎的阻力,这是老虎被猎杀的主因。我曾经在老挝和越南的原始森林中考察,老虎的踪迹,已经非常稀少;而柬埔寨的一些老虎保护区则如同虚设,保护区内已经没有老虎。关于虎产品的交易,如果你有很高的价格的话,它就一定会有供应,除非你加上很严格的保护。与此相似,80年代,中国熊猫的买卖也很严重,但是中国政府随即采取了严格的禁令,情况就大大改善。90年代,藏羚羊也曾被大量捕杀,它们的毛被做成沙图什,后来中国采取了严格的措施,现在的情况已经好了很多。
  《看历史》:虽然我们已很难见到野生的老虎,但老虎毕竟是一种受人关注的动物,还有哪些动物,是像老虎这样还没来得及保护,便陷于濒危的境地,而我们却一无所知呢?
  乔治·夏勒:比如雪豹、黄羊、普氏原羚等,许多野生生物甚至还没有被人类认知,就已永远消逝了。中国动植物种类的丰富是世界闻名的,但是大部分都没有好好地研究过,没有一个科学的拉丁名。据估计,在地球上,有170万种动植物是有名字的,大约有1500万到3000万种动植物是没有任何名字的。如果在老虎的野生居住地中,你保护好老虎,你也就最终自然而然地保护了这个自然系统中所有的,你也许根本不知道的一些动植物。
  人们经常在读报纸的时候,就忘记了这样一个事实,报纸上全是关于钱哪,经济啊,你卖了多少东西,你现在占有的价值有多少。但是人们都忘了,如果我们都没有一个健康的自然环境的话,这些就等于是空谈,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在生活中做的每一件事情,我们吃的,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依靠着大自然。■
  【感谢肖峻峰(WCS对外联络官员)、温敏哲对本次采访的翻译帮助】
  >> 一只老虎带着其幼仔在鲜花盛开的花地里奔跑,然而在中国已经看不到这种情形了。图/华盖
  >> 2005年8月10日,乔治·夏勒博士在北京动物园观赏长颈鹿。图/CFP
  

邛崃石窟:绝壁上的唐代风情(1)
文┃萧易
  迈过了道路的瓶颈,四川唐代石窟如雨后春笋一般,在涪江、嘉陵江、岷江、沱江、青衣江的岩壁上处处生花,而尤以邛崃龙兴寺、石笋山、花置寺最为精妙。与四川其他石窟比起来,邛崃石窟往往竭尽奢华、繁复之能事,堪称四川石窟艺术一个独特流派。古时的石窟中心往往也是交通孔道,历史上的邛崃地当南方丝绸之路要冲,路与石窟的关联,在这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 龙兴寺:洪水冲出唐人瑰宝
  1947年并不算个安定的年头,这年秋天,暴雨连绵,洪水在四川境内泛滥。一场暴雨过后,邛崃措水河河岸一个叫大佛湾的地方露出几个菩萨头,村民对这些残破的佛像并没有太大兴趣,它们一直裸露在荒野之中。
  几个月后,四川大学博物馆才得知这个消息,先后五次派专人赴大佛湾,在一年多时间中,考古工作者征集、发掘石刻佛头、佛像、经幢、脊兽、经碑、铜佛像等文物200余件。一件残缺的经碑上刻有“龙兴寺”三个楷体小字,这批佛像遂被统称为邛崃龙兴寺石刻。
  当年征集、发掘的文物,如今静静陈列在四川大学博物馆石刻艺术馆中,每一件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菩萨立像高198厘米,头戴宝冠,周身装饰华丽、繁复的璎珞,上衣通肩,下裙紧贴双腿,出土时已断为四截,虽经修复,双臂已不知去向,故又有“东方维纳斯”美誉;韦陀立像高厘米,身披棱形锁子纹铠甲,饰有护膊、护腰、胫当(绑在小腿上的一种防护甲胄),腰间束带悬有法器,凛然有武士之风;比丘头像满额皱纹,双眉紧锁,口角深陷,工匠只用寥寥数笔,便将一个僧人老迈沧桑的形象刻画地淋漓尽致。
  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敦煌莫高窟中粗犷飘逸的风格到唐代已经衰落,代之以雍容华贵、丰润健美的气质,龙兴寺佛像大多体态丰满,面相温和,佛与菩萨多给人一种和蔼、亲切的人情味,显然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情趣。一些经幢、灯台上尚能看到“唐高宗永隆二年(681年)”、“唐德宗贞元十一年(795年)”以及太和、会昌、大中、咸通等唐代年号。种种迹象表明,龙兴寺应该是唐代建造的一处规模颇大的寺庙。
  2005年9月,在龙兴寺佛像出土59年后,成都市考古队进驻大佛湾,试图寻找出关于龙兴寺的更多线索。当年水田密布的大佛湾,如今已被厂房与民宅包围,而发掘从一开始就惊喜不断,修建环绕遗址的围墙时,发现一个大型佛像坑,出土佛像30余件;遗址东南部发现一个始建于唐代的砖塔,宋代仍在使用。
  两次跨越时空的考古,最终使得在地下湮没千余年的龙兴寺逐渐清晰起来。史料记载,公元705年,武则天还政于中宗,中宗下诏在全国各州创立中兴寺、观,以寓意大唐中兴;公元707年,中宗即位,为了避讳,全国各州中兴寺均更名为龙兴寺。邛崃唐时为邛州,是西南军事重镇,龙兴寺应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建成的,这座有着皇家渊源的寺庙此后香火一直颇为旺盛,并在中、晚唐达到鼎盛。
  就在龙兴寺终日香火袅绕之时,邛崃石笋山大佛沟岩壁上,“叮叮当当”的凿石声已不绝于耳。
  ■ 石笋山:绝壁上的西方乐土
  2010年初春的一个清晨,我来到石笋山时,浓雾在山中上下翻腾,远远望去,岩壁上的佛像似在腾云驾雾一般,在褚红色的岩壁与葱郁的藤条中时隐时现。

邛崃石窟:绝壁上的唐代风情(2)
乡民告诉我,大佛沟过去有座寺庙,从山脚直到山顶,规模很大,至今山腰、山顶都能找到成片的条石垒成的地基,石笋山就在寺庙后山上。虽然龙兴寺有着深厚的皇家渊源,大佛沟这座无名古庙规模比之倒一点也不逊色,石笋山5号龛造型为一佛二僧二菩萨,姿态、衣纹、莲台与龙兴寺53号坐佛几乎完全一样,可见它们之间确有着某种关联。
  民国《邛崃县志》记载,“(石笋山)山间有洞,曰仙人洞,土人言洞内有三十六堂,未之详也”,或许就是指这些绝壁上的石窟。此后的石笋山石窟逐渐为荒草与枯藤掩盖,直到上世纪80年代,邛崃文管所进行文物普查才重新发现。然而,这次发现并未改变石笋山的命运,由于地处深山,游人罕至,文管所在石窟前拦上了一排铁栅栏,并一直锁到现在。
  大佛沟现存唐代造像33龛,739尊,雕刻在长120余米、高40多米的绝壁上,错落有致,大者如弥勒佛,高逾米,小者如诸天(二十四诸天为佛教护法神),只有手指大小。北段第六龛西方净土变是石笋山颇具代表性的龛窟: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端坐中央,七宝莲池黄金、白银、玛瑙、琥珀遍地,龛内雕刻殿宇塔刹、亭台轩榭,重檐、斗拱、勾栏清晰可见,以回廊相连,一百多位天仙或徒步漫游,或挺腹伸腰;后壁雕有“划船图”,船头高昂,船尾隐入桥洞,三个船夫正拼命划船。菩萨、天仙、船工、达官贵人,一百多号人物神态各异,错落有致,与其说是佛龛,还不如说是一幅唐代风情画,传神地再现了唐人的建筑、水运、民俗乃至他们的心灵史,而这一切竟然由工匠在石头上一凿一凿完成,不能不令人惊叹唐人的鬼斧神工。
  据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学者胡文和考证,造像分为南北两段,北段年代稍早于南段,古时开龛大多先在较好的位置开凿大型佛龛,石笋山最早开凿的应当是北段第14龛弥勒佛。弥勒佛手掌早年残损,后世虽有修复,手掌与身体不成比例,早已失去了昔日神韵。
  邛崃文管所原所长胡立嘉数十年来一直往来于县城与石笋山之间,进行了细致考察,他提出,与四川其他地区的石刻比起来,石笋山石窟有两个特点:其一,石窟出现了大量楼台、桥池、船舫,虽是直接表现虚幻的佛国,却如同一幅风情画展现了盛唐风采;其二,石笋山石窟往往三壁皆有造像,殿宇塔刹、亭台轩榭,使得整个佛龛连为一体,更具动感,这种风格同样出现在邛崃磐陀寺、花置寺以及岷江流域的乐山、大邑某些石窟中,成为中国唐代石窟一个独特流派。
  ■ 成都平原最为重要的石窟中心
  2002年6月,日本早稻田大学与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大学艺术学院、北京大学考古系合作,对邛崃境内的石笋山、花置寺、盘陀寺等石窟群进行系统调查、编目,并首次运用三维成像技术对石窟进行测绘。调查从2002年一直持续到2004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