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寻找巴金的黛莉-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黛莉:
  信收到。你对《短简》说了许多话,很使我感动。我感谢你的关心。
  《夜未央》不是我不寄你,是那本书至今未印出来,你不要抱怨我。我现在寄你一册样书吧,但里面没有插图。这样本只装出了三册,是为了一个朋友预备排演而提早装的。
  我寄你的《贵族之家》等书收到没有?《良友》的□退□□已取来了。我将来再买些书寄你。
  《文丛》现在又被禁止。我们按时会出一个新刊物,内容是一样的。《文丛》内容不算坏,也没有激烈的文章,是没有理由被禁止的。但是又和《文季月刊》一样被禁了。这事你也许不会相信罢。然而,你放心,我们总有同样的刊物给你看的。
  尼采的书对于你们并不适宜,在那样的情形里,他的超人哲学帮助了我,但以后或以前读来,有些地方又会引起我的反感。所以我不介绍给你。
  我在上海也许不□□□月的□留。以后的行止一时还不能决定。你高兴时尽管写信来。信寄在文化生活出版社,可以转到我的手里的。我在旅途中也许会寄点画片给你。
  望你好好地活下去!
  祝
  好
  金 四月六日
  使黛莉在信中说了许多话的《短简》,正是巴金与诸多青年读者往来交流的短章选集,不知内中是否提到过赵黛莉?可惜没有看过。巴金因为黛莉的来信而感动。
  信中又一次提及《夜未央》,黛莉迟迟不得此著,似乎有些着急,巴金便寄上一册提早装订的样书,还是为朋友排演此剧临时使用的。足见那一代人对此剧极其重视。
  一座座古旧深宅大院,怎么能拴住他们的那颗心?信中可见,《夜未央》和《娜拉》等剧,从上世纪20年代便在中国知识界轰动,直至1937年上半年,还在排演着。信中巴金关于尼采哲学一段话,耐人寻味。我这里一时说不好。上世纪80年代我也读过尼采以及叔本华,想起来糊里糊涂,觉得与我所依托的巍巍太行山十分隔膜。最后一句话,“望你好好地活下去”,震撼人心。
  此信之后3个月,一场全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争终于爆发。8月13日,日军大规模进攻上海,中国军民奋起抵抗,保卫战打到11月12日,上海终陷敌手,中国军队被迫撤离战场。在神圣与悲壮之间,巴金坚定地同文化战士们并肩救亡,他将自己的文季社与中流社、译文社、作家社四位一体合并起来,尽弃前嫌,与茅盾共同挂帅,合办抗战刊物《呐喊》(两期后改名《烽火》),把大批文化勇士团结在一起,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上海沦陷,巴金的《春》还没有写完,他要到各地旅行的计划也一推再推。许多外地读者来信来电,关心巴金的安全。天津少女杨苡,年龄也是17岁,她在来信中对巴金说:“先生,你也是陷在同样的命运里了。我愿意知道你的安全。”巴金为此感动流泪。于是我们产生了一个问题:山西少女赵黛莉,是否也去过信函?如有信去,似应看到巴金回复才对。也许,由于巴金先生已经在第七封信的末尾,写到过即将外出旅行,“以后的行止一时还不能决定”,并说“我在旅途中也许会寄点画片给你”,从而使赵黛莉不再致信上海。或许,黛莉写过信函,而晋沪两地战火纷飞,巴金也无暇回复。也许,还有更复杂原因,也未可知。
  山西地处抗日最前线。国军、晋绥军和*八路军,包括川军和滇军,在阎锡山第二战区统一指挥下,发动忻口战役,誓死保卫山西。仗打得很大,*所部曾在平型关等地,配合战役夺取大捷,战斗极为惨烈。到1937年11月8日,日寇华北方面军第一军野蛮占领太原。至此,晋军主力和国民党各军及八路军3个师,艰难转入持久游击抗战。我注意到,上海与太原,一南一北,几乎是同一时间沦陷的。
  当时,巴金先生到处发表抗战文章,不知黛莉小姐在山西看到没有?是啊!如前所述,黛莉小姐家父赵廷雅,叔父赵廷英,不是抗贼,反而降寇事敌了。彼赵黛莉眼见巴金先生抗敌如此坚决,情何以堪?又如何致信复函?
  民国史,抗战史,真是打翻五味瓶,复杂万端。
  言及至此,我们每一个正直的中国人,都无法平静。
  赵黛莉,你果然是赵廷雅之女吗?你是街坊老人们记忆中那位“盘盘头”吗?
  巴金和黛莉,分离于山河破碎国难当头之际,这便是古木年轮,一个无可更改的事实。
  

十四 宁武关人拉板车
事到如今,巴金致黛莉七封信之谜,惟有一查到底。
  2009年春节过后,我从晋东南返回省城。
  张发兄与我住在同一座楼里。2月8日清晨,二人相见,只说了一个“走”字,便当下发动我那台4500越野车,出太原,赴宁武,要与王树森先生会合。
  《宁武关》,老京剧当中一出经典剧目,唱响中国,还是民国四公子张伯驹先生的最爱。
  宁武作家王树森,人过中年,淳朴厚道。寒风中,他把自己裹严实了,独在城关等候多时。
  见面拜了晚年,诸人坐定。王先生把初步调研细细一说,不由生出许多感慨:
  先说那座曾经辉煌的“九进院”,历经60多年风雨摧袭,早已烟塌火冷,七零八落,三不剩一了。若问族人后代之命运,那更是凄风苦雨,惨不忍述。宁武地属晋绥边区第六分区。抗战以后,一场政权大战,乃至连年阶级斗争以及残酷运动,人和人斗杀不止,你死我活,像赵家这等户族还会有个好吗?晋绥土改,是出了名的剧烈。
  作家王树森的调研结果是:
  自清初始,赵氏家族发展日盛,到雍正年间,已成殷实大户。族人以农为主,兼做官、军、工、商,与宁武南家双雄并进。赵廷雅祖父“承”字辈,人丁大旺,父系“金”字辈,兄弟8人,其中叔父赵铮只比赵廷雅大5岁,叔侄二人同赴英国剑桥留学。以下到“廷”字辈,兄弟更多,整个赵家人口上上下下合三百之众,经营着著名的丰宁公司,商贸远及省内外。到了土改,风云突变,赵家主要成员几无一人留在宁武,全部被那场惊涛骇浪给冲垮、冲散了。前头说,在相继而来的杀人高潮期之前,尚有奔逃空隙,赵氏家族向着南北11个省市漂散而去。如今,可查询之最远处,到达海拉尔。土改以后60余载,这家人几乎没有回来省亲探看者。什么也没有了,还看什么?
  我们感慨60年前乡土中国之激烈变迁。两大阶级的鲜血共同渗透了贫瘠大地。
  言及至此,张发兄尚能沉得住气。我却有些着急——如此说来,宁武之行又将跑空?
  不。作家王树森也是一位悬念大师。他从历史到现实,既深沉且有趣,待你急躁时,他终于从容相告:赵家人基本跑光了,直到1955年前后,从太原转回来一个落魄人。他尚且年轻,花了一点钱,购得“九进院”内两间小屋,勉强安身度日。此人名叫赵瑾,是赵廷雅七弟之子。少年赵瑾依托二伯父家,在太原上了小学、中学,抗战后还上过民族革命大学,挺有文化的。1949年以后,*执政,他一度参加工作,因为出身太复杂无法应对审干,终被遣返还乡。赵瑾回到宁武,哪个机关敢收?从此再也没有正式工作,依靠卖苦力为生。在城关街道和搬运社里,他甚都干过。修鞋、修车、拉板车运输,吃尽了苦头,人下人哇!
  奇特之处在于,“*”中,文化人王树森也被打翻在地,恰恰和这位赵瑾混在一起拉板车,一块儿卖苦力,彼此竟是熟识的。那年头,当四周无人的时候,俩人私下里对混乱局面还悄悄发过牢骚,关系比较不错。
  如此说来,王树森当年和倒尽了大霉的“地、富、反、坏、右”在一起,拉过板车。当时接触了社会底层,今日尚能发挥作用。树森兄说:这位赵瑾老人,如今八十好几了,只怕是人老体衰,早已动弹不得。咱们可去寻他。他见我,是相认,也是相信的。赵家连年多事,他轻易不与外人道。而他竟是唯一能够提供线索之人了。
  我说如此甚好。诸兄讨论一番,觉出赵瑾当和赵黛莉是同一辈人,年轻时又在太原上学,大伙儿便抱了极大希望。
  宁武向为军事重镇,远的不说,李自成进京,宁武受阻,农民军战死7万之众,攻城7天7夜始克。此地历史上种种御敌掌故甚多,传统豪烈,这里不赘述了。在我的记忆里,日寇入侵山西,在各市县杀人最多、惨烈至极的例子,便是宁武惨案。1937年秋,日军逐次攻占阳高、天镇、朔县等地后,分别屠杀过1000多人到3000人不等。而据记载,在抗战之初近两年中,宁武战地曾经三度失城复城。首次宁武惨案,日军屠城三日,杀我百姓4800之众,令日月无光。屠刀不灭英雄气,塞北处处是刀痕。而赵家偏偏出了两个名头不小的汉奸,真让人憋气扼腕。
  谈及这一话题,人皆沉重。王树森沉吟道,事不尽然,赵家弟兄九人,确有赵廷雅、赵廷英二人在省城从敌事贼。然而,十个指头不一般齐,赵家更有一位老五,名叫赵廷玉,正是宁武城里响当当的抗日英雄。赵廷玉杀敌英勇,以身殉家,拼死殉国,故事传遍宁武城乡——王树森主修了宁武县志,对于历史情况吃得深透,慢慢地,引出一段极为悲壮的往事来。
  同是赵家兄弟汉,人生抉择不一般。
  当我们见到唯一的赵家老人之后,故事进一步得到拓展。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十五 五叔捐躯与梅生出走(1)
巴金先生留下七封信,不期然带给我们种种非虚构故事,竟如此曲折混杂是非莫辨,以至于一部中篇作品,眼看着已经盛不下了。好一座历史富矿。然而我心激荡,这才初步探到“矿脉”,我们即将靠拢黛莉之家。
  这回真是她家吧?
  待我买了些糕点烟酒,各自分开提了,一行人钻入宁武老街巷,亦步亦趋而进。树森兄走在头里,张发兄甩开八字脚,紧随其后。新房子旧房子老房子大小房子,高低错落,皆有历史符号暗寓其上。我手持相机随举随拍。
  赵瑾老人系赵家第九代人,生于1927年,眼下在当年九进院的凋零残部中,苟延残喘。老门扇,老灰砖,老院家,老烟火,里边还有老而不倒的月亮门。
  百年沧桑事,深不可测人。
  屋内光线昏暗,令人双目不明。赵瑾老人佝偻着腰身,从捡拾回来的破矮椅中,向上探看少许,算是施礼已毕。他不惊不喜,不动声色,心中早已古井无波。王树森近前提唤:我是树森!
  树森?树森好哇!
  老人身子不动,抬臂就近一扯,当空一只裸身灯泡放出黄色弥光来,总算把这间狭窄陈屋勉强照亮。炕上一堆烂衣破絮,沿墙一只晋作老柜脱了漆皮。三四个大男人,左看右看给各自屁股找看坐处。诸兄把我让在炕沿上,便于面对面给老人点烟问话儿,算是嘉宾席位。
  老人很爱抽烟,只是手抖得紧,每吸一口,需用无牙的嘴巴迅即捕捉香烟过滤嘴。
  一个衰老的知识分子?一个毕生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终于,话题徐徐展开,相谈渐次深入。我提问时,他盯着我,他回答问题时,常看着王树森。王树森又点点头,帮我在本子上做记录。老人听不明白时,张发兄就高声重复当地方言。我做每一个提问,都必须明白无误,简短扼要,老人每一次回答,也是简短直接、明白无误,总体上采访下来,效率出奇的高。连日来,那么多谜团,那么多问题,那么多要紧事,不消一个时辰,全弄得清清楚楚了。
  先问老人少年时,在太原求学,常住哪里?
  老人言短声高:坡子街,赵公馆。
  那是谁家?
  我二叔,赵廷雅。
  二叔他是做甚的?
  英国剑桥毕业的。
  坡子街上几进院?
  里里外外三进院。
  二叔子女多不多?
  仨男的,俩女的,女子也是读书的!
  年龄都比你大哇?
  堂姐最小比我大。
  你是生在哪一年?
  生在1927年。
  堂姐比你大多少?
  大姐巧生子,比我大十几岁。
  二姐呢?
  二姐梅生子,比我大七八岁。
  两个姐姐嫁人没?
  大姐巧生子嫁了个资本家,最爱钱。
  二姐呢?
  二姐梅生子,数她不听话,哪会嫁人呢?
  梅生子生在哪一年?
  梅生姐生在1920年!
  二姐怎样不听话?
  看闲书,到处跑,大人管不了。
  知道不知道,谁是赵黛莉?
  那咱不知道,没个赵黛莉。
  院里还有姐姐吗?
  还有一个老姐姐,没嫁人,叫月娥。
  月娥她是谁家的?
  她生在六叔廷英家,老闺女,盘盘头!
  梅生子和月娥不是一个人吧?
  咋能成了一个人,差得不是七八岁!
  老闺女,赵月娥,她为什么不嫁人?
  ——那是人家的隐私!
  末一句淡淡回答,声震屋瓦。这是一句近乎自由知识分子式的回答,一句受过西方现代意识熏陶的回答,一个懂得尊重女性、尊重个人隐私权的回答。本来众人全都哈着腰,听了这句话,全都直起腰来,相互探看,觉出了彼此间所受教育大有不同。 。 想看书来

十五 五叔捐躯与梅生出走(2)
此前在太原打听到的“盘盘头”赵月娥,在这里对上号了。并且在这苍黑贫寒的偏远陈屋里,有人还要保护她的隐私。
  从老人处得知,警务厅长赵廷英一家人,另有大院居住。单单一个月娥,却在坡子街二叔家住,终生未嫁,1988年逝于北京。
  赵廷雅坐洋车,赵廷英坐汽车,也在这里又一次得到证实。
  二战结束后,赵廷英蹲了北京监狱,赵廷雅去往甘肃教书。前者死在北京,后者死在天津。赵瑾当时断了学费,遂进民族革命大学成为公费生。毕业后,当过小公务员,教过书,到1955年前后,在*“审干”中被清洗回乡劳动。是的,老人使用了“清洗”一词。
  我们把这段采访小结一下:
  那位“盘盘头”赵月娥,年龄比较大,似可排除在“赵黛莉”之外。而老人谈到一位小堂姐名叫“梅生子”,却必须纳入我们视线:这位小堂姐,生在1920年,竟是对的。好看闲书,不听话,亦未嫁人,又对了。于是我继续探问“梅生子”后边的事,赵瑾老人记忆清晰,回答迅速,尤其让人生了牵挂:
  赵梅生,就读于太原女子师范,将近毕业时,不足18岁,日军犯我太原。而赵瑾当时住宿在学堂。他说,二叔赵廷雅每个月给他学杂费30块大洋。我说那可不少!心里相疑,该是一个学期给这么多吧?赵瑾老人继而回忆:每逢周日,他都要从学校回到坡子街二叔家来玩耍。
  日军占领太原。这一天,小赵瑾回到赵公馆,寻找小堂姐梅生子却不在家,便向二叔打问:我梅姐上哪儿啦?甚时回来?想不到二叔生着气呵斥道:问她做甚?这个不听话的,跑到西安流浪去啦!以后谁都不许问她的事!就这样,梅生子离家出走从此消失,直到抗战八年胜利后,直到后来赵瑾离开太原返乡,直到如今,再没见她回来过,也从未有过联系。
  唔,是这样!抗战爆发,赵梅生一去不复返。
  终于,调研关键点出来了:坡子街20号,一大家子人,3个女生,“盘盘头”赵月娥年龄最大,“爱钱的”堂姐赵巧生,早已嫁人,仅仅剩下这位梅生子与巴金信中年龄完全相符。信中一再说黛莉要离家,要牺牲,要革命,这位梅生子正是一个离家出走的人。
  赵梅生——赵黛莉?
  我在推想,黛莉一向思想进步,眼看着日寇杀来,山河破碎,她立志投身抗日。想不到,大敌当前,父亲却是另外一种态度与立场,足令这位小女儿忧伤愤怒。降日,她绝不能接受!本来,她早就要挣脱家庭羁绊,投身社会洪流,而今更是唯有叛家出走一途,别无任何选择。
  梅生子此去七十载,音讯全隔断,生死两茫茫。
  算一算,赵梅生1920年出生,到2009年就该90岁高龄。她已经谢世的可能性,远大于生。
  我们似乎找到了赵黛莉?
  众人抽了一阵子烟,小议一段,话题一转,把采访推向高潮。
  王树森先生说过,赵家兄弟九人,老五赵廷玉,抗日杀敌,是远近闻名的一条好汉。现在,我把王先生所述故事与赵瑾老人回忆的细节,糅合一处讲给各位看客:
  1937年秋,日寇进攻山西,首先突破张家口,攻陷大同防线,在雁门关外与我军大规模作战。风吼马叫黄河咆哮,国军晋军八路军,联合阻敌抗寇。而晋绥军傅作义将军所部,发动长城抗战,点燃烽火更要早些。且说赵家老五赵廷玉、老六赵廷英,早年同在著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同为步兵科第五期健儿,回到山西都从排级做起。老五赵廷玉在傅作义部升至团长,又升任绥远省政府军事处少将处长;老六赵廷英曾在第六军杨耀芳部任第47师师长,后为第七集团军赵承绶军部少将高参而降敌。说到底,傅作义、杨耀芳、赵承绶、赵廷玉、赵廷英,五将军同是保定军校第五期1918年毕业生。除了亲兄弟,就是换过帖的拜把子。人间沧桑,大浪淘沙,五将军却各自走向了截然不同的人生之路。 。。

十五 五叔捐躯与梅生出走(3)
1937年抗战爆发不久,老五赵廷玉受傅作义之命,暂时离开前线,前往太原及晋西北等地,为军队筹集被服钱粮,做一名军需后勤官,出任晋军粮服局长。10月里转回宁武筹粮筹款。不期,日军二次攻城而来,百姓惊慌逃散。赵廷玉“不听家里人劝”,义愤填膺,誓不离家,反将两把盒子枪装满子弹。他身为国军少将,压根儿就不想逃离本土家园。这天赵廷玉正在家里,轰然间,大批日军破门而入,九进院里剑拔弩张。赵廷玉独身应对,僵持一阵,第一轮来敌幸未发生冲突。未料,日军前脚撤出大院,复又卷土重来。不知是日军突然意识到此人非比寻常,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这次复来,双方言辞凌厉。日军悍然向赵廷玉索要钱粮,赵当然坚辞不给。赵瑾老人说,日军万般恼火,“打了廷玉一个耳光”。很显然,今日血火之灾是躲不过去了,即使躲过今日,日寇践踏成性,明日还会遭殃。要么你就谄敌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