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千百年后,一说起官渡之战,淳于环都是一个无法绕过的悲剧性人物,袁绍大军的一败涂地,多米诺骨牌效应的产生,正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顺带着,袁绍的用人无方也被人写进了史书,低能、善恶不分,种种评价纷至沓来。
为什么大战在即,派一个酒鬼,一个粗鲁大意的人看守身家性命之所在?
两个原因。
第一个,淳于环有点本事,并非纯粹的酒囊饭袋;
第二个,是自己的老死党了,绝对的心腹,不信他信谁啊?
政治上可靠,业绩也是不错,这就是袁绍派淳于环镇守乌巢的原因,事实上,派他远比许攸好一些,毕竟淳于环不会携款以及军事情报私逃。
至于他和袁绍的渊源,也是可以追溯很早的,如果还有印象的话,一定会记得当初东汉政府设置的西园八大校尉,这个淳于环就是当时的佐军校尉,一个和袁绍、曹操地位并列的家伙。
那么早的时候就可以做到这样的位置,淳于环的资历和能力应该是没有太多的水分了,而从那个时候起,他就是一个铁杆的袁绍追随者,你说,袁绍能不信任淳于环吗?至于毛病,谁没有啊,喝酒误事?谁喝多了都会误事,但是淳于环贪杯不假,还没有犯过什么大错,政治上可靠就可以了。
只是,袁绍打死也不会想到,淳于环要么不犯错,一犯就是大的,相当于平日里考试不错,一到高考就跑肚拉稀,满脑浆糊的那一种。
当然了,其中少不了许攸的算计。
具体是怎么干的呢?
许攸先把具体的军力部署情况泄露给曹操了:自从十月以来,袁绍的几乎全部军粮都囤积在乌巢、故市,由淳于环以及其他几位将领负责押运和看守,而这里距离袁绍的大本营足足四十里,平日里疏于防备,他们也断然想不到您有胆量主动出击劫营,如果我们选择一支数量较少的精锐突骑兵趁着夜色出击的话一定会打个袁绍措手不及!
好主意!曹操大喜过望:自己的运气还真是好啊,正愁怎么摆平袁绍呢,老天爷就把许攸给派了过来!
诸位将领还有狐疑之色,他们还不是很信任许攸,怕这是袁绍的反间计,勾引自己上当,一旦陷入重围那就是血本无归啊!
但是,荀攸一干谋士坚决主张出击,他们和曹操的想法是一样的,拖着也是死,富贵险中求啊,还不如这回搏一把,把战役拖入自己的节奏当中,再说了,袁绍也没有这种智慧。
拿定主意之后,曹操决定立即实行,而不是像某些组织那样,没完没了的开会研究,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啊,一旦袁绍对于许攸的叛逃回过味来,改变已有的兵力部署,岂不是悔之晚矣?再说了,有什么好研究的?许攸是带着完美而又周密的计划过来的,再想就是画蛇添足了。
所以,许攸的背叛+淳于环的疏漏以及曹操的大胆,催生了这一场改变官渡战场的夜袭战斗!而在这次PK当中,袁绍本来还有扭转战局的机会,只是可惜,又赌错了大小。 。。
13—09:血拼官渡定乾坤(9)
按照荀攸和许攸的计划,曹操决定由自己亲自率领5000名精锐步骑兵,前往偷袭由淳于环把守的乌巢。
这次准备很是精细,曹操一律换上了袁绍军的服装,半夜出发的时候全都是“衔枚缚马口”,背上一捆干材,尽量不发出什么声响惊动敌人,一旦被发现的话就说是袁绍大人的亲信部队,前来协助淳于环大人,防止乌巢被曹操偷袭的,也就是机要特种部队。
袁绍军队真的是有点放松警惕了,信以为真,就这样,曹操的大军轻松的度过了好几个关卡,一直摸到了乌巢。
到了这里,曹操就不需要伪装什么了,猛地发动了袭击,淳于环虽然有些不知所措,但是还算有点大将之风,见曹操人马不多,于是就想主动出击,击溃来犯之敌,来个积极的防御。
不过这未免有点瞧不起曹操了,人家可都是精锐啊,早有准备,所以,一阵反冲锋失败,袁绍军又被逼回营中,淳于环一看对方比较抗打,于是准备当缩头乌龟,死扛下去直到援兵的到来。
这边打的火光冲天,闹出那么大的动静,袁绍不可能不知道,连忙派出援兵前去支援。
援兵一到,曹操的部下有点惊慌失措,这边的淳于环死扛,久攻不下啊,万一被两面夹击腹背受敌怎么办?于是纷纷劝说曹操,赶快分兵击之。
曹操一怒:分生么兵?!等他们的刀抵在咱们的后背上再说吧!
很多时候,一场战役的胜负,决定因素并不在于武器、数量等技术性因素,气势也很重要,同样是背水一战,有的人就会大胜,有的人就会弄巧成拙,一败涂地。
这回的运势站到了曹操这一边,他的这种壮士断腕的气魄感染给了下属,一场死拼下来,袁绍的援军全军覆没,而曹操的部队主力犹存,所以继续对淳于环形成合围之势。
当这个信息回馈给袁绍之后,一向沉稳的他破例的做出了一个冒险的军事决定,同时,也是一个导致自己走向全军溃败的决定。
从袁绍的第一批援军迅速的被曹操击溃来看,袁绍有点低估曹操的突击部队了,在他看来,为了保证速度和质量,人数应该不会很多,至多不会超过5000人。
事实上,袁绍估计对了,但是,他没有想到自己的第一批援军居然会这么快的溃散。
按照袁绍之前的思维模式,或者说是任何一个稳重的统帅,都会采取这样的一个慎重而又保险的决定:继续增派援军,和淳于环合作,里应外合。
袁绍不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但是,偏偏在这个千钧一发的时刻,他冒然的改变了自己的战术打法,这相当于一个平日里用442的打法走到了冠军杯的决赛,但是突发奇想,试验了4312这样的新战术,结果搞得全队都很不适应,落得个一败涂地。
袁绍是怎么想的呢?他对自己的儿子袁谭说:哼哼!趁着曹军攻打淳于环,我们集中主力攻击曹操的大本营,让他们无家可归,这叫做反其道而行之!
袁谭没有说什么,就算是他明白这么做很危险也不会说什么的,毕竟自己的处境已经是很微妙了,再说一些逆耳忠言的话,沮授和田丰就是最好的下场,更何况,袁绍一直是有自己的主见,他决定的事情不是别人所能改变的了。
那么为什么袁绍要冒这个险?
有两点估计不足或者说是错觉,让他出现重大的判断失误。
首先,他没有想到曹操会亲自率队攻击,毕竟这是三军统帅啊,怎么可以如此不冷静,身先士卒?
其次,第一批援军的不堪一击给袁绍造成了这样一个错觉:看来曹操是对乌巢志在必得啊,这批突击部队应该是他们的主力,那么以此类推,镇守曹营的应该是一帮老弱残兵,击溃他们相比较继续调派人手和乌巢那里的精锐部队死磕更加容易一些。
这样想并非不可以,事实上从理论上,更加可以显出自己的非比寻常。
不过,这一切也就是想一想了,袁绍这么做等于放弃了自己手中优于曹操的底牌,单纯的赌运气:看看谁的底牌——乌巢和曹军大本营先被攻破。
无形之中,头脑发热的袁绍悖逆了官渡大战开始以来的一贯计划——由持久战改为闪电战。
这样一来,袁绍就步入了曹操军团的作战思路上来,沮授说过,短兵相接,单兵作战,袁军不是曹军的对手,袁绍也是默认的。
但是,曹操VS淳于环、袁绍VS曹操大本营,均是选择放弃防守死拼进攻,以命相搏,谁抢在对方之前攻到对方的死穴,谁就是胜利者。
而这个,恰恰是袁绍最不擅长的了,一支防守还算不错,但是进攻乏力,信奉1:0主义的球队在夺冠的赛点上放弃积分优势,和处于劣势的竞争对手拼净胜球,虽说不蒸馒头争口气,但是这不是找死吗?
13—10:含恨而终的袁绍(1)
相比于曹操的壮士断腕,袁绍还是有点保留的,他没有亲自率领军队,身先士卒的出现在曹操大本营前,而是派出了自己的两位得力助手——张郃和高覧率领一支精兵前往,都这个时候了还有所保留,难道这就是贵族和寒族之间的气质差别?
但是,曹操不是那种顾头不顾腚的主啊,自己带出5000精兵不假,家里头还是安置的不错,大将曹洪坐镇。
向来都是这样的,守城比攻城容易,士气高涨,工事稳固,没有什么奸细,再占据一个不错的地形,基本上就没有问题了。
曹操这个人不得不佩服,不好听一些是大忽悠,其实人家也是一合格的心理医生,在许攸来之前就一直在对将士们做出心理辅导,后方的押粮官送来一点微薄的粮食之后,曹操都会在大庭广众之下(人越多越好)和人家开玩笑:辛苦吗?小伙子?
不辛苦!为人民服务!
一个很客气的很程式化的回答。
呵呵,以后就不会这么累了。
为什么啊?
因为在你下次来之前,袁绍已经被我搞定了!
都说是胸有成竹,但是,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没有,不过,他还是要把这种自信传达给每一位士兵,让他们和自己一样,拥有自信。
怀疑?当然有了,但是,这个时候就要看曹操的人格魅力了,人家的威信可不是靠祖上的阴德以及投机取巧累积起来的,那是实实在在的军功积累啊,大大小小这么多战役,除了一开始面对董卓的尴尬,基本上战绩都是不错的,所以,他们对他的老大有信心。
民可使知之不可使智之,大头兵们想得太多反而不容易发挥部队的凝聚力,少想多做才可以凝成一股绳啊,什么事情都是相对的。
所以,面对曹洪率领的同仇敌忾的曹军,张郃与高覧有点一筹莫展了,根本就动弹不得,无法前进一步,曹操灌输的是自信,袁绍灌输的却是大意和麻痹,这二位根本就没有想到,这里的抵抗是如此的决绝!
这边攻不下来,袁绍有点慌了手脚:怎么?难道曹营里面的才是真正的主力?那么围攻乌巢的是谁?难道只是策应部队吗?
于是,在督促张郃赶快进攻的时候,心慌意乱的袁绍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那就是增派乌巢援军,不能赢对方,也要保本啊。
但是,气急败坏的袁绍忘了,而淳于环呢?虽说不错,但是比起曹洪来还是差个档次,在曹操的猛攻+熊熊大火夹击之下,终于顶不住了,屯有几乎全部辎重粮草的乌巢就此沦陷。
也不要太责怪淳于环了,人家已经尽力了,手下的几位重要将领:督将眭元进、骑督韩莒子、吕威璜、赵叡等人战死沙场。
淳于环本人也是重伤被俘(被割掉了鼻子),曹操得意的问他:将军,怎么沦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啊?
看着这位昔日的同事,淳于环倒也是不失武将风度,不卑不亢的回答:胜负乃是上天注定,何必问我?
凡是不贪生怕死的人都会让人敬佩的,曹操一时间动了恻隐之心,不想杀他了,但是一旁的许攸极力反对:这个淳于环是袁绍的死忠,留在身边终究是个祸害,而且这个家伙鼻子已经没有了,奇耻大辱啊,就算今天感激你,但是明天早上一起来,看着有残缺的脸,会就这样算了吗?
曹操一想也对,斩草除根啊,于是就杀掉淳于环了事。
淳于环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尽力了,也没有变节投降,可以了无牵挂的去了,这个世界就是这样,死亡,一了百了,而活着的人则要陷入无尽的痛苦当中去了。
这个痛苦的人就是袁绍,当得知囤积在乌巢的粮草被曹操烧得一干二净之后,他知道,大势已去,什么都不管了,和袁谭弃军逃跑,主帅的不负责也让部队最后一点斗志荡然无存,纷纷溃散,后队变为前队胜利大逃亡的时候,倒是当初顶在最前面,现如今殿后的张郃部运气好一些,直接投降了事。
其他人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基本上没有漏网的,共计70000人因为主帅的庸碌而献上了宝贵的头颅,至于俘获的辎重、图书珍宝(你说说,带着这些东西干什么?)更是不计其数。
袁绍跑得快,没有抓到,但是他的命运、袁氏家族的命运还有整个北方的大局已经随着官渡大战的落幕而尘埃落定了。也许他还咋呼了一段时间,他的那些不孝子们还不甘寂寞的闹腾一会,但是这些只不过是垂死挣扎,因为官渡大战刚刚结束,曾经表示“死心塌地”的效忠袁绍的冀州官吏纷纷投诚曹操。
这些墙头草固然无耻,但是袁绍应该想到有这一天,当初公孙瓒大兵压境的时候,还不是举起公孙大旗,而在袁绍一战而胜之之后,一个个忙不迭的收起来入了袁氏一党。
人就是很现实的动物,表面上看袁绍输得起,有很多资本,但是谁让他一下子全都押了上去?
13—11:含恨而终的袁绍(2)
袁绍的官渡惨败,出乎很多人的意料,至少许都那边有不少人没有感觉出来,对曹操阳奉阴违,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写了不少马屁书信给袁绍,结果呢,袁绍跑的时候肯定没有像江姐那样从容,大量的文件没有焚毁,一件不拉的全都落在了曹操的手中。
你是曹操你会怎么办?有人劝说他:看看都是谁写的,回去之后,一个不留全都处死,以儆效尤。
估计这个人肯定是没有写信的,要不不敢这么说,但是曹操没有这么做,反而是付之一炬。
人们很奇怪,这不是曹操的风格啊,之前处理董承他们那叫一个斩草除根,怎么现如今如此仁慈,难道真的是法不责众?
当然不是,之后,曹操处理起对自己有二心的人都是丝毫不手软,这是他的风格,这次例外,曹操的解释是: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什么意思?袁绍那么强大,自己都没有把握保全自己,何况是这帮人了?没有必要为了我卖命啊,心里有点想法实属正常,不要再追究了。
这句话并非是体现着曹操只为收买人心,这种因素有,担不是全部,毕竟曹操不是刘备,其实这番话里面更多的是体现了曹操如释重负的心情,取得了一场前途未卜的大胜,基本上将河北未来二十年(至少)纳入自己的蓝图当中,放眼望去,袁绍一蹶不振,刘备苟延残喘,已经没有威胁了。
但是,这番话还是证明了即使是曹操在内,都没有想到可以赢得如此激爽,荀攸和荀彧还有郭嘉们无数次的政论分析无非是为了树立曹操的信心,并不是证明曹操可以一战而胜之。
无可奈何花落去,袁绍还是输了,淳于环认为老天爷是罪魁祸首,真的是这样吗?不要忘记有这句话——七分天灾三分人祸。
官渡大战的第一阶段属于试探性进攻阶段,开门红很重要,所以,袁绍拿出自己的两张王牌本身没有问题,沮授认为颜良难堪大用,不适合做统帅,但是事实证明,袁绍军团里面,不论是文丑还是淳于环,抑或张郃、高覧,谁完成自己的任务了?不能因为他有缺点就废掉不用吧?
颜良和文丑的失败有着偶然和天意的成分,但是如果他们不是中了曹操的计谋,不是身边缺少一个称职的参谋,又怎么会遭遇如此的惨败?
主要还是人为造成的。
但是,及时颜良和文丑败亡,他们并不是导致官渡之战袁绍败亡的决定性因素,当官渡之战进入相持阶段之后,大家互有胜负,不过,总体来看,还是朝着袁绍这个方向发展的,曹操要速决,袁绍不上当,稳扎稳打,虽然被曹操烧了粮草,但是无伤大雅,当时已经抻到了十月份,入冬的季节,这个季节是需要大量的军备物资和粮草的时候,而这恰恰是曹操的软肋,二战时期,以闪电战闻名天下的德国装甲军团就是倒在了莫斯科的严冬之下。
所以,坚持到了现在的袁绍已经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
但是,恰恰在这个关键时刻,袁曹二人的命运发生了反转。
导致袁绍崩溃的是许攸的背叛,他的出逃给曹操透漏了袁绍军的几乎全部军力部署,尤其是乌巢这个死穴,促使曹操做出了突击乌巢这一军事计划,焚烧掉袁绍十万大军的粮食储备。
肚中有粮心里不慌啊,什么都没有了,你还让袁绍打什么?于是乎,占尽优势的袁绍一夜之间变得一无所有,十万将士千里大溃败,或者被枭首,或者被俘虏坑杀。
这把火点的偶然,如果没有许攸的出卖,袁绍不会如此落魄,但是这也不能全都怪在老天爷那里啊,袁绍如果不是避长扬短,改变持久战方略,拼命援救乌巢守军,而去死磕曹操大本营,也不至于败得如此之惨,要知道,曹操的突击部队只有5000人,填都填死了。
但是袁绍不这么做,而是头脑发热的把仅有的两张王牌派到了前线,绝望的淳于环尽了自己的最后一份力量之后,官渡之战的惨败也就是不可避免的了,这难道仅仅是天意所能概括的吗?
话再说回来,许攸的叛逃也有一半怪罪到袁绍的用人不善的头上,不错,这个人的确是不咋地,后来跟着曹操混的时候,尽显小人得志的本色,逢人便讲没有自己就没有曹操的今天,说得多了,谁不烦啊,最后,估计是感觉贡献和所得不相符吧,大发牢骚,终于被处以极刑。
这种性格不招人喜欢太正常了,袁绍虽然和他是旧识,也不把他放在眼里,但是对别人呢?沮授和田丰人品、才华还有忠诚度没有话说了吧?还不是落魄的收场——
沮授虽然是跟在袁绍身边作战于官渡,但是他说什么袁绍都不听,已经被禁言了,最后溃败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管他,结果当了曹操的俘虏,最后还尽忠了事,但是,看看他为何而尽忠吧:我的家人都在冀州,如果我跟了曹公的话,想必袁绍大人不会放了他们的,你还是赶快杀了我吧,到时候也不至于为难我的家人。于是,曹操只好杀他了事,虽然是老相识,这是第二个不想杀的了,第一个是陈宫。
田丰更加郁闷,发表了一同和沮授相似的战略言论之后,连戴罪立功的机会都没有,直接关在冀州大牢里,说是得胜回来再处斩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