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7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后来孙权跟曹丕求和的时候,曹丕就有点嘲讽的问张咨:你们老大有文化吗?

  不蒸包子争口气,张咨“理直气壮”的说:我们老大浮江万艘,带甲百万(忽悠,接着忽悠),任贤用能(这个倒是),闲着的时候看一些经典史学名著(怎么说呢也是劝说过吕蒙补习文化课嘛),但是,那些像儒生一样“寻章摘句”的事情却是不屑于干的。

  张咨的这番话虽然有些夸张之处,可是,基本属实,尤其是后面两句,除了回击曹丕之外(曹丕就喜欢弄一些寻章摘句的事情),充分说明孙权看书那是学以致用,不是拿来装点门面,显摆学问的。

  这也展露了寒族和世家大族之间一个很重要的区别,“寻章摘句”的习惯养成是一个贵族话题,没有点家学的积累,没有点遗传基因,那是不可以的。

  再看看孙权给吕蒙推荐的必读书目吧:《孙子》、《六韬》、《左传》、《国语》——这个和刘备嘱咐的刘禅必读书目范围差不多,都是以兵书、法术为主,以治理国家为要务,提高个人文化修养乃是次要地位。

  好了,大家的身份都确定了,可以对号入座了,下面就看大家如何在制定游戏规则和具体的娱乐过程中的“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吧。 txt小说上传分享

42—05:岔路,纷争不止(3)
在尽情展现自己是寒族的同时,孙权其实也是注意了对“寻章摘句”文化氛围的栽培,这里面自然是有政治秀和拉拢世族的功利之心在内。

  ——以陆逊、程秉、阚泽、薛琮等大知识分子做了太子太傅之类的官职,传授孙氏子弟儒学思想,而对社会层面的教育推广一直是没有重视起来更是证明了孙权本人对这些东西实在是不感冒。

  那么孙权这种有意识的修正是不是代表他就和世族们真正的拉近了距离呢?

  当然不会了,前面已经说了,大部分是为了作秀和现实利益,也没有推而广之,进行制度化建设。

  再加上孙权对这些实在是不感冒,所以,时间一长,马脚也就露出来了。

  马脚之一就是礼仪制度的南辕北辙。

  从宗庙制度的建设(杂乱无章,少有郊祀,并且连天子七庙都没有建立)到娶的老婆的阶级属性(以貌取人)一系列层面,孙权都在和世族们对着干,人家根据儒家礼法提出了修改意见,作秀做恶心了的孙权大笔一挥:“俗儒意说,非典籍正义,不可用也”,就给束之高阁了。

  ——通过这个用词和定性,也可以看出孙权和那些大学者有着根本的认知区别。

  至于娶老婆这个永恒的话题,不是说非要挑一些难看的,只是,当皇后的一定要有身份有修养,那些摄人心魄的小女子只能当个妃子,想晋升为皇后的话除了严格的品德考核之外,还要确保没有一个合适的人选的前提下,曹操和曹丕挨骂就是因为在这方面不太检点,尤其是曹丕,让一个“二手货”母仪天下而挨了不少讽刺,至于刘备娶了一个寡妇也被人鄙视了很久。

  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累积在一起,足以构成孙权和世族之间的日益加大分裂的鸿沟了。

  那么,为什么这帮读书人要死争这些虚头八脑的东西呢?这是身份的象征啊,这是王者于凡人的区别啊,这种东西混淆了,岂不是乱了章法?

  孙权这么做也不是有什么觉悟,搞人人平等,只是,他有点性格上的无拘无束,但是,前提是不许有人触犯自己的尊严和地位,否则杀无赦——在这一点上孙权和他的反对者们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马脚之二就是孙权不拘小节。

  孙权的这种不拘小节是不分场合的,前面和顾雍还有张昭的激烈冲突就是因为这帮人对孙权带头喝酒撒酒疯的行为感到十分的恶心,绝对很丢人,失了身份造成的,周朝在总结商朝灭亡的时候有一条,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酗酒,因此,儒家人很鄙视胡吃海塞行为,尤其是领导带头胡吃海塞,这不仅是维持礼法的问题了,而是保护社会风气,制止歪风邪气的滋长。

  但是,从劝谏结果来看,几乎是没有什么效果,不仅对孙权无效,对他的后人也无效——上梁不正下梁歪啊。

  除了酗酒之外,孙权还喜欢“滑稽嘲戏”,这一点是家族遗传,孙策就是“好笑语”,放在今天就相当于XXX主席带头讲黄段子或者调戏女性,比如意大利总理贝卢斯科尼就干过不少,都可以弄个语录出来了。

  不仅不庄重,兄弟二人不庄重起来都是不分场合的,不管是面对家人,还是王公大臣,还是外国使臣,亦或是重要的外交场景下,都毫不掩饰,尤其是孙权,表现的尤其变态(活得长嘛,所以表现机会也就多),把费祎灌醉了刁难人家就是最好的一例,除此之外还拿亲信的生理问题开玩笑——因为诸葛瑾脸长就当众说人家是一个驴脸。

  更惨的是,当孙权说了如此不雅的玩笑之后,居然大家一起鼓掌欢笑,虽然说中国信奉“领导放屁也是香的”以及“墙倒众人推”,但是,还是足以说明在孙权的带动下,大家都有点集体癫狂了。

  以上还不足以表现孙权的“变态”,他老人家还有一个嗜好,那就是打猎。

  比如“今晚打老虎”还有真人CS(对手是山鸡什么的,那个时侯还有很多,只不过因为孙权这种人太多了,结果现在山鸡们很少了,以至于要把陈小春拉出来凑数,呵呵)什么的娱乐活动,一般都是亲自上阵,由于当年孙策就是打猎出的事,所以,大家都希望他长点记性,毕竟,你做了老大,你就不再是你自己了,你的安全就是社稷的安全,但是孙权不听,所以和张昭闹了很多次,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关系,并且导致张昭的仕途不顺——本来可以早就当上丞相的,就是当不上。

  其实这个有点矫枉过正,打猎练武没有什么不好啊。

  但是,这也是和这些世族们的习惯有关(也不全是,比如陆逊就很好,而且那个时侯苗头也不是很明显,宋朝以后才变得垃圾的)。

  所以,中华民族就是少点“尚武”的精神,什么“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之类的,一个个弄得四体不勤,跟同福客栈的吕秀才差不多,这真是对知识分子的最大侮辱啊,比如人家孔子可是孔武有力的代表,所以孙权打猎的时候注意点安检就可以了,万不可因噎废食啊。

  但是,孙权在爱好打猎的同时还喜欢招猫逗狗,并且把习惯传给了自己的后人(言传身教啊,切记,家长们切记),他的儿子孙虑搞个什么“斗鸭”大赛,场地设施(斗鸭栏)一应俱全,以至于陆逊不顾身份,脸红脖子粗,青筋暴起的骂道:你想干什么?你这是想干什么啊?!

  不光孙权喜欢这么干,刘备也喜欢养狗和新潮服装,曹操更是“飞鹰走狗“的典型代表。

  这几位大佬有着共同的业余爱好,足以说明他们都是寒门,或者说是“流氓文化”的代表——引申一下,我们也可以思考思考,为什么几位流氓大亨成了三国乱世的亮点人物,而不是那些“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的读书人以及富家子弟呢?

  还没有完呢,让陆逊们头疼的还有。

42—06:岔路,纷争不止(4)
令大族们很头疼的马脚之三就是孙权大搞封建迷信。

  虽然大千世界有着众多的未解之谜,不能一概而论之为封建迷信,但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更多的还是我们人类自己造成的,不要什么都归结于上天,所以,当时朝中大部分人还是认为,尤其是身为一国之主的孙权,带头搞起来难免有些不好。

  说来也是悲哀啊,当年孙策坚决当一个无神论者,冒着天下之大不韪处决了江东宗教领袖,神一般的于吉,被看作是美国堕落一代的人物(藐视上帝,代表言论之一为“透过自己的*看上帝”,大概是酱紫的),但是,孙策所承担的风险以及遇到的阻力,以及后来被人硬生生的编排,都说明了当时的民间对这种思想信奉的无以为加的地步。

  统治者重视这些东西本是不足为奇的,因为就像为自己的称帝找借口一样,有很多是可以拿来利用的(正因此,才说七分人祸,大部分都是人搞出来的),也就是说那些是用来欺骗老百姓的障眼法。

  但是,孙权有点当真了,一方面以利用,一方面又非常推崇易理术数,前面不是说找赵达大师算卦嘛,那就是一个典型代表,这位赵达大师简直就是他的御用风水大师,已经到了每有灾祥,甚至每次出征,都要找大师推算一番。

  除了赵达,还有一个叫做吴范的,也搞这一套,说什么“江南有王者气”,孙权听了很高兴,告诉他:如果真的像你说的这样,我就封你为侯。

  ——其实当时王者气多了去了,谯有王者气和黄龙,益州也有,江南这个算上也就是三胞胎而已,这种鬼话孙权都信可见病的不轻(信也是分真信和假信的,后者是忽悠别人,前者是忽悠自己,孙权属于前者,从后面的表现来看)。

  总之,这左右护法在孙权那里活的很是滋润,总是神乎其神的说着“XX王者气”的经典废话,让孙权屡信不爽,最后他二人寿终正寝之后,还追思一番。

  这算是混得好的,就算是假的,可是,人家也都是聪明人,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这对综合素质要求就比较高了,不是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只要上下嘴皮子一碰,什么都敢说就可以办得到的。

  但是,利欲熏心啊,孙权痴迷于这种东西,当然有不怕死的往前冲,结果让孙权遇见了不少江湖骗子。

  但是,因为有左右护法的存在,所以,孙权一直是坚信不疑,有江湖骗子不假,但是,这门学问指定是真的,神仙也是真的。

  因此,孙权一直没有放弃求仙之路的孜孜不倦的探索,并且保留在了DNA链条中流传给了自己的后人,而为之发扬光大的就是那位有名的变态杀人狂:孙皓。

  搞这种低级的封建迷信,算卦和跳大神之类的,都是和严肃的儒家礼制严重冲突的,所以,他们的反对情绪可想而知,“国将兴,听于民,国将亡,听于神”啊。

  于是,当孙权逐渐站稳脚跟,江东大局逐渐巩固之后,他和世族之间的冲突便成了一条主旋律,在他称帝之前,由于主要采取的策略是扶植一帮人打压一帮老人的策略,所以,还保证了政权的稳定性,并且还缔造了一种自己不断提拔新秀,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正面形象。

  第一个倒下去的英雄就是张昭。

  有关他的事迹前面已经讲过,一度赞同臣服曹操是导致他脱离东吴政治核心的第一步,但是,之前种种的对孙权的钳制才是诱因,人家本人是文化人,著书立说,乃是江南文人之领袖,民望很高,所以,极端看不惯孙权的三个马脚之处,没少抨击和非议,甚至险些翻脸(其实是已经翻脸了,而且不止一次),这种精神在春秋战国之后已经是很少见了。

  所以,那次战略眼光失误并不是主要因素,鲁肃就没有失误过吗?把荆州借给了刘备让孙权一直耿耿于怀,但是,最后盖棺论定的时候,明显是讨厌张昭,缅怀鲁肃的倾向。

  而这,也导致了张昭的仕途不顺,孙策托孤重臣啊,孙权和张昭的关系定位相当于刘禅和诸葛亮,但是,在丞相人选问题上却彻底的暴露了二人的不和谐关系,自从孙权成为吴王,设置百官之首丞相一职之后,张昭连续两次以100%得票率作为唯一人选放在孙权的案头,但是最后都被孙权给一票否决了。

  而孙权称帝之后,张昭基本上就处于退休状态,练练书法,写写*,种花养狗什么的。

  无需多说。

  如果说孙权和张昭之间有点私人恩怨夹杂在内的话,那么他和顾雍还有陆逊等人的激烈冲突就更显得有代表性了——尤其是在他称帝之后,更加不忌讳这一点。

42—07:博弈,凄风冷雨(1)
孙权称帝之日,也是和江东世族之间的争斗再度爆发之时,这也充分说明了矛盾,根本就没有得到解决,是孙策时代的一种延续,更因为披上了皇帝的外衣,也加剧了冲突和持续的长度、力度——皇权和相权之间的博弈在中国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直存在着,即便是被废止了也会以另一种模式存在下去。

  单就孙权称帝之后的博弈,既有着之前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更有着明确的指向和汇聚之处。

  主要来讲,是以下三个“山头”:“辽东受降”高地、“吕壹冤案”高地和“二宫构争”高地。

  围绕着这三个高地,孙权(皇权)、以顾雍、陆逊为首的世族(相权)两军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肉搏战。

  血拼下来,没有赢家,孙权靠着自己的先天优势(一票否决权力)保证了自己的“尊严”,而站在他山下的则是一片狼藉,尸横遍野,凄风冷雨。

  对于江东政权来说,这种你死我活的内战没有赢家,大量的人才消耗其中简直是暴殄天物。

  蜀汉的人才是寿终正寝自然死亡,曹魏的人才是被司马氏模仿曹操偷梁换柱。

  而江东的人才则是成了孙权专制道路上的祭品。

  先来看看交战双方吧。

  孙权就不用说了,站在他对面的是一个庞大的队伍:

  1:顾雍——东吴建国之后的首任丞相,从225年开始计算的话,一共干了16年,于243年病逝于工作岗位上,享年75岁。

  这是一个世族的代表,他可以替代张昭成为首相,除了符合“本土化”进程之外(张昭虽然很有声望值,但是,毕竟是外地的),还有一点就是踏实肯干,脾气也没有张昭那么火爆而且死板,孙权感觉和他相处的话会舒服一些。

  可以在孙权期间善终,而且在这么一个位置上善终,并且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不容易,相当不容易啊。;

  2:陆逊——本名陆议,吴郡吴人也。世江东大族;孙策之婿;有关他的事迹前面已经讲了很多,可以说,没有他就没有孙权的今天,所以建国之后第2任首相,接替了已死的顾雍的职务,乃是大势所趋,优良的血统,政界的磨砺,再加上军界声名鹊起,成为了横跨军政两届的高光人物,世族在中央的不二代言人选。

  但是,正因为他是世族的代表人物,正因为他做到了这个位置上,正因为他要代表着本阶层的利益,有些话不得不说,所以,和孙权产生重大的分歧和冲突乃是必然,结果,这位比顾雍更应该得到善终的人物,最后却是凄惨收场,先是在“吕壹冤案”高地攻防战中遭受挫折,接着又在“二宫构争”高地上遭遇到毁灭性打击,全军覆没;

  3:诸葛瑾——三国时期吴国大臣,诸葛亮之兄,诸葛恪之父,220年吕蒙病逝,诸葛瑾代吕蒙领南郡太守,驻守公安,孙权称帝后,诸葛瑾官至大将军,领豫州牧。

  他为人处事和顾雍有点相似,尤其是由于和蜀汉的诸葛亮有着血缘关系,所以,更加小心谨慎,和许多势力,尤其是江东世族处的相当到位,鲁肃和张昭面和心不和(有时候面也不和),但是,诸葛瑾和鲁肃私交甚笃,鲁肃曾经对诸葛亮说过,“我,子瑜友也”,另外,他在许多政见上和陆逊等人保持着高度一致,最后,还和张昭结成了秦晋之好,总之,说他待人真诚也好,虚伪,八面玲珑也罢,总之,场面上的这些事情处理的很不错。

  但是,即便是这样,诸葛瑾还是在“吕壹冤枉“高地上遭遇了重创,所幸的是建制保存的还算完整,因而没有多久逐渐恢复了元气,而且还没有影响儿子诸葛恪的发迹——没有办法,诸葛瑾的确是圆滑一些,但是,他的那种圆滑不是没有原则的妥协,从和世族们站在一个立场上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因而,挨整,和陆逊一样挨整是必然的,只是,挨整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4:步骘——“世乱,避难江东,单身穷困,与广陵卫旌同年相善,俱以种瓜自给,昼勤四体,夜诵经传。”

  虽然说出身不太好,没有什么钱,但是,人家谙熟“贵族快速养成*”,那就是天道酬勤,结果,气质也修炼出来了,地位也有了,于是,当孙权称帝之后,先是接替陆逊镇守边境,又于赤乌9年代陆逊为丞相,可惜命短,仅仅过了1年之后,我们的第3任首相就驾鹤西去。

  虽然也是善终,但是,步骘还是在“吕壹冤案”高地上遭遇了损失——只是那也是正常受损,哪有打仗不死人的?在连续重创多支正规部队之后,终于弹尽粮绝,最后被以步骘为首的第二梯队攻占下来;

  5:潘浚、朱据——前者,就是原刘备的手下,关羽的助手,但是荆州一战被孙权的催泪弹征服的那一位,后者朱据,“字子据,吴郡吴人也。有姿貌膂力,又能论难。”,此二人配合步骘在攻占“吕壹冤案”高地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的是,朱据,随即在“二宫构争”高地争夺战中惨被全歼,陆逊只是伤重不治而亡,我们的朱据义士则是命陨沙场,“

  而且没完,朱据的家族悲剧还在延续,扩及到了他的下一代身上——“孙亮时,二子熊、损各复领兵,为全公主所谮,皆死。”

  虽然最后还是*了,“永安中,追录前功,以熊子宣袭爵云阳侯,尚公主。孙皓时,宣至骠骑将军”,但是又能怎么样呢?两代人的鲜血白流了。

  以上就是交战双方的大致形态,也对结局略有交代,下面就来具体看看这三大战役吧。

  首先是“辽东受降”高地战斗回放。

42—08:博弈,凄风冷雨(2)
相比于后两者,这一次战斗有点偶发性,属于一个“美丽”的误会,但是,它的出现,把未来必然要发生的战斗提前了,至少,我们可以把它看做是正式交战的一次预演,让我们这些看客认识到了当时的江东,和谐只是一个表面现象,分歧十分之严重。

  而搞笑的是,这一场意外引发这场战争的是因为挑事的是一个外人——千里之外的外人:公孙渊。

  虽然隔着一个偌大的曹魏政权,但是,凭借着海上得天独厚的条件,孙权的手还是伸的很长的,经常和远在辽东的公孙氏政权保持着来往。

  辽东地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