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6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五芒星是一个外来词汇,套在这上面只不过是因为我“恰好”找到了5个人而已,如果只是找到了4个,那就是四大天王,如果是6个的话,那就是六面兽,以此类推,总之,五芒星只是一个代号而已,在被我对号入座之后希望不要拍砖,至少不围绕这个问题拍砖。

  五芒星被赋予的内涵也有很多,可以写出一篇5000字的文献综述了,所以,这里也不在他的本义上较真,只是围绕下面一点展开话题:五芒星的五个顶点都代表不同的元素,分别是地、水、火、风及象征人类精神力量的第五元素,而五芒星亦是在魔法中是常被使用的符号,因为其整体一看就像一个人的身体,最顶一点为头部,其余为四肢(引自百度词条,如有争议与在下无关,呵呵),贾逵代表“地”,华歆代表“水”,钟繇代表“火”,陈群代表“风”,而父子两代都已学识见长的王朗则是代表着精神元素——其实陈群才是代表着曹丕一族的精神力,但是可惜,他的儿子完成了战略转型,所以,只好进行一下修正了。

  1——“地”之贾逵。

  贾逵看上去没有什么政治背景,家里比较贫穷,他的教育也很有特点,据说是“祖父习,口授逵兵法数万言”。

  他的出名也是因为自己的刚直,他初为郡吏,守绛邑长,203年,正好赶上了郭援攻打河东,所经城邑皆下,只有贾逵还在坚守,郭援久攻不下,于是找来单于合军一处展开了猛烈的进攻,城将溃,绛父老与敌军谈判尤其提到一点,不杀害贾逵(可见贾逵平日里做的不错)。

  绛人既溃,郭援很欣赏贾逵,就想把他招降过来做自己的部下,“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援怒,将斩之。绛吏民闻将杀逵,皆乘城呼曰:‘负要杀我贤君,宁俱死耳!’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

  之后,贾逵几经周折,成了曹操的人,一直都是为了国家之大计不怕得罪领导,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有两点可以看出来他是很忠于曹氏的,不管谁是老大,只要是做主了,他就会坚定的跟随下去:

  案例一——鄢陵侯彰行越骑将军,从长安来赴,问逵先王玺绶所在。逵正色曰:“太子在邺,国有储副。先王玺绶,非君侯所宜问也。”遂奉梓宫还邺。

  案例二——文帝即王位,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邺令。月余,迁魏郡太守。

  这两件事都发生在220年,贾逵怒斥曹彰在先,表明了他对曹丕王位的拥护,所以才有了曹丕对他的重用,不过多久就成了魏郡太守(当然了,也是人家本事)。

  之后,在曹丕和曹睿在位期间,贾逵一直是处在前线奋勇杀敌,屡次征伐东吴的战争中都有他的身影,比如拯救大兵曹休的那一次。

  可惜,234年,诸葛亮死的时候,贾逵也走到了人生的尽头,诸葛亮死的时候有遗憾,没有匡复中原,贾逵的临终遗言也是荡气回肠:“受国厚恩,恨不斩孙权以下见先帝。丧事一不得有所脩作。”

  由此可以看出,贾逵是对曹魏政权忠肝义胆的,他死后被封为肃侯也是实至名归。

  那么他的后人是不是也应该为曹氏效忠呢?

  没有。

  贾逵之子乃是贾充,太和中袭爵阳里亭侯,拜尚书郎,后累迁黄门侍郎、汲郡典农中郎将,参大将军军事,转右长史,一开始还没有什么征兆,但是,在追随司马师平定了三剑客中镇东将军毋丘俭和扬州刺史文钦对司马氏的反抗行动之后(这一点倒是怪不到贾充的头上,毕竟,还是司马氏掌控了舆论优势)开始得到了重用——司马师回许昌,留贾充监督诸军事,贾充因平乱有功,增邑三百五十户。

  如果说之前还是有被忽悠和利用的可能的话,那么在这之后,贾充就彻底的投进了司马氏的怀抱,并且在*最后一个剑客诸葛诞的叛乱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司马昭派贾充到淮南去劳军,贾充到了寿春之后,在同诸葛诞谈论时事的时候,装做很随便的样子,问诸葛诞:“天下人都希望看到推位让国,您以为如何?”诸葛诞听了这话,不由火起,厉声责备贾充说:“你难道不是贾豫州之子吗?你们父子都受了魏君的大恩,你怎么能想把社稷转给别人呢?老实告诉你,要是谁胆敢在京师发动叛变,我就是拚着命也要去收拾他!”贾充被说得哑口无言。

  如果被诸葛诞如此一番训斥之后还不醒悟的话,就充分证明了他的集团性质了。

  功勋之子,尚且如此,我们就不能对那些持观望态度的公务员们有什么再高的要求了吧?

  有关贾充的英雄事迹后面还会有详细的记载,这里就先不说了,总之,自从贾逵死后,本该成为五芒星一角的“地“之贾氏家族就此坍塌了。

  下面再看其他几位。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41—08:博弈,五芒星黯(2)
相比于其他的几位,华歆有点水,当然了,这个水也只是相对而言的,“与北海邴原、管宁俱游学,三人相善,时人号三人为‘一龙’,歆为龙头,原为龙腹,宁为龙尾”,可见华歆当年的名气如何,虽然谁是头谁是尾和最后所居职位有很大的关系,但是,能给归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已经说明了华歆当时不是个小混子。

  下面进入正题。

  2——“水”之华歆。

  曾经出任过豫章太守的华歆政绩还是不错的,他清廉公正、做事有效率,深受百姓爱戴。

  但是,打仗不行,所以,当孙策大兵压境的时候,就听从了虞翻的劝告,投降了。

  免去一场战事倒也是不错,而后来当他接着出使许昌结交曹操的名义“偷渡”出境的时候,相送者千人之多(孙策不想让他走,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作为一个文化人,生存是比较困难的,后面会介绍到),也可以看出,他的人缘还是不错的。

  投奔中央政府之后,华歆干的最牛逼的一件事情就是前面讲过的——奉曹操命收伏皇后玺绶,亲手捆绑伏皇后,并鸠杀二皇子。

  这事干的有点绝,至少不像这个清正不贪污*,追求勤俭节约的华歆干的,但是,人家就是干了,所以,算是表露了这位老兄的政治立场。

  在此之后,华歆就是尽心竭力的辅佐了曹丕和曹睿两代人,直到231年12月逝世。

  华歆之“水”在于他并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作为支撑,既没有弄出什么骇人的理论,也,没有上阵杀敌履历功勋,靠的,除了资历甚老之外就是那个清正廉明的招牌了——仅此而已,但是足够了:

  案例一——当初他受曹操征召将行,拜别孙策的时候,“宾客旧人送之者千余人,赠遗数百金”,华歆推辞不过,就暗暗在礼品上做上记号,记录在案,事后一一送还;

  案例二——魏文帝时,华歆官拜相国,但“歆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

  所以,陈寿说他是清纯德素,诚一时之俊伟也。

  但是,在《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华歆两件比较丢人的事情:

  案例一——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案例二——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一下子就让华歆给管宁和王朗当了垫背的,只不过其中真伪尚不可知,估计是和华歆干掉了伏皇后事件有关系,那事有点恶劣。

  而且,就算是真的又能怎样呢?第一件事上,刘邦干的比他还要龌龊,他推下车的是自己的儿子,曹操在逃命的时候也让许褚杀了不少抢船的士兵,至于第二件事,看看热闹以及捡钱又如何?再说了,人家捡到钱后也是知耻而后勇,扔掉了(又不是抢的,拿了又能怎样?),所以,只能说明管宁太变态而已。

  说的有点多了,华歆确实是水了一点,不过毕竟是位列三公啊,威望值很高,所以,他的政治立场还是可以引导相当一部分社会舆论的。

  华歆的一生水完了,那么他的后人如何呢?是不是也保持和父辈一样的立场呢?

  保持与否都是无所谓的了,因为他们的表现也是很“水”,比老爸差出不少来:

  长子华表,字伟容,年二十馀为散骑侍郎,后来仕晋,历太子少傅、太常,称疾致仕,拜光禄大夫,性清淡,常虑天下退理。

  水吧?别说为曹氏说话了,“性清淡”的他是不会把自己的身家性命给押上去的,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

  次子华博,历三县内史,治有名迹——政绩不水,身份有点水,没有挤进舞台中央,属于三线明星;

  老三华周,黄门侍郎、常山太守,博学有文思,中年遇疾,终于家——不管是不是死的太早了,其实人家对政治一点兴趣也没有,只不过是想有个铁饭碗而已。

  “水”样年华的华歆家族是曹氏指望不上的了,司马氏甚至不用去费力争取,因为争取了也没有用,只要自己牛比了,他们自然就会归附过来,于是,作为五芒星之二的“水”之华氏家族坍塌了,如果把华氏和贾氏看作是两条胳膊的话,那么一条已经麻痹了(华氏),另一条则是胳膊肘往外拐(贾氏),基本上上身是丧失了攻击能力。

  再看腿吧,上肢不行,就看下肢呗。

  反正中国功夫里面也很讲究腿法的,这又不是拳击比赛,不许用腿。 txt小说上传分享

41—09:博弈,五芒星黯(3)
本回要讲的是五芒星之三,“火”之钟繇。

  钟繇的头衔很多,首先,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可以和王朗、华歆位列三公,就是最好的褒奖;

  其次,人家也是名门望族,背景也很出色,曾祖父钟皓“温良笃慎,博学诗律,教授门生千有余人”,祖父钟迪因党锢之祸而终身没有做官,这也是一个荣誉,就像*里被整治的很惨的*们一样;

  第三,钟繇还是很出色的军事家,当马腾、韩遂诸将恃强居于关中时,曹操便命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之职持节监督,终于说服马腾、韩遂诸将。官渡之战时,袁绍与曹操相持不下,钟繇及时送军马2000匹给曹军,为曹操大破袁军立下汗马功劳,因此,曹操写信给钟繇说:“得所送马,甚应其急,关右平定,朝廷无西顾之忧,足下之勋也。昔萧何镇守关中,足食成军,亦适当尔。”对钟繇之功劳予以彰扬。

  后来,钟繇又斩杀了来犯的郭援,并且降服了单于接连打败了河东卫固的叛乱及边境地区张晟、张琰、高干等敌寇的骚扰,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四,钟繇也是一个不错的*官,否则他也不会被曹丕任命为大理寺卿吧?

  第五,人家还是一位很出色的书法家,战争中取得的荣耀会被淹没,所效忠的曹魏也会灭亡,但是,唯有书法史上留下了他光辉的足迹,永不会磨灭——历来都认为他是中国书史之祖,他在书法史上首定楷书,对汉字的发展有重要贡献。陶宗仪《书史会要》云:“钟王变体,始有古隶、今隶之分,夫以古法为隶,今法为楷可也。”钟繇之后,许多书法家竞相学习钟体,如王羲之父子就有多种钟体临本。后张昶、怀素、颜真卿、黄庭坚等在书体创作上都从各方面吸收了钟体之长、钟论之要,总之,这是一个对书法,乃至汉字的流变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的人物。

  有这么多的一技之长,钟繇能不火吗?

  而且人家和曹氏关系相处极佳,曹操就不用说了,对于曹丕,他也很会来事:曹丕早在做太子时,随曹操到孟津征战,听说钟繇藏有一块玉玦,便想得到它,但又难于启齿(我呸!)钟繇听说后,马上送给了曹丕。

  于是,曹丕感动之余,写了《与钟大理书》以示谢意。钟繇也写了回信表达内心隐情,所以二人关系极为友善——一块玉锁定了自己的锦绣前程,钟繇比那个有点吝啬的曹洪强多了,这些都是身外之物啊,玉尚且如此,何况钱乎?

  230年,这位老兄医治无效,不幸逝世,在他逝世的时候,明帝穿孝衣凭吊,并谥之为成候,下诏赞其“功高德茂”——由此可见,钟繇有多么牛逼了,连死的时候都要火上一把,同时,也可以确定了钟氏家族与曹氏的亲密关系,按理来说,一旦司马氏和曹氏火并,钟繇的后人是不是应该坚定不移的站在曹氏这一边呢?

  钟繇的长子是钟毓,字稚叔,年14的时候,为散骑侍郎,太和初,迁黄门侍郎,后以军功为青州刺史,都督徐州、荆州诸军事。

  很受优待吧?但是,大部分不是被曹氏所给予的,而是司马氏的提拔。

  难道他早就背叛了吗?也不是,一开始,人家也是很忠心的,有两次事件可以展现出来:

  案例一——蜀相诸葛亮围祁山,明帝欲西征,毓上疏曰:“夫策贵庙胜,功尚帷幄,不下殿堂之上,而决胜千里之外。车驾宜镇守中土,以为四方威势之援。今大军西征,虽有百倍之威,於关中之费,所损非一。且盛暑行师,诗人所重,实非至尊动轫之时也。”迁黄门侍郎。时大兴洛阳宫室,车驾便幸许昌,天下当朝正许昌。许昌逼狭,於城南以毡为殿,备设鱼龙曼延,民罢劳役。毓谏,以为“水旱不时,帑藏空虚,凡此之类,可须丰年。”又上“宜复关内开荒地,使民肆力於农。”事遂施行。

  案例二——大将军曹爽盛夏兴军伐蜀,蜀拒守,军不得进,爽方欲增兵,毓与书曰:“窃以为庙胜之策,不临矢石;王者之兵,有征无战。诚以干戚可以服有苗,退舍足以纳原寇,不必纵吴汉于江关,骋韩信於井陉也。见可而进,知难而退,盖自古之政。惟公侯详之!”

  正是这第2件事上把大钟同志抛离出了亲曹轨道,败兴而归的曹爽迁怒于他,一脚踢出了中央机构,让他到外面做了一个魏郡太守。

  如此行为自然会让大钟寒心,而且,就算他是无怨无悔的为曹氏效忠又能怎么样呢?正是他被外放的这段时间里,曹爽被司马氏拉下马来,虽然说多了一个大钟不会让胜利的天平倾斜于曹氏,但是,至少是少了一个可以依靠的力量啊。

  曹爽完蛋了,大钟也回来了,政治立场也发生了转变,因为我们实在是找不到一个他不和司马氏合伙一起干的理由

  ——在所有的五芒星嫡系“背叛”中,大钟的行为是最可以被理解的。

  相比于大钟,小钟更加出名一些,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钟会,人家的立场倒是很明确,司马氏一党,有关他的话题,后面还有很多的机会介绍。

  总之,从钟繇到大小钟,五芒星之三的“火”之钟氏也被司马氏拆卸下来。 txt小说上传分享

41—10:博弈,五芒星黯(4)
前面说了,陈群是本该成为“精神力”的,因为以他为首为曹丕谋划的九品中正制对于曹氏篡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到了他儿子的时候,却完成了由文到武的转变。

  下面进入正题。

  4——“风”之陈泰。

  陈泰的老爸就是陈群,有关陈群的立场就不用多说了吧?作为颍川集团中的重要一员,对于曹操征战天下以及曹丕的篡汉大告成功都有着重要的作用,而且他也是托孤重臣,参与了对曹睿的辅佐。

  直到236年病逝。

  所以,未来和司马氏的对抗,自然要“推卸”到他的儿子陈泰身上了。

  陈泰自由便一直被父亲进行家学教育,想必文化素质还是不错的,而且,由于父亲的权势,陈泰早在曹睿执政初期便出来做官了,出任散骑侍郎。

  背靠大树好乘凉,刚刚30岁的陈泰完全可以说是意气风发,一个美好的前程在那里等着他。

  但是,236年,陈群病逝之后,继承了父亲大人的爵位之后,陈泰做出了一个出人意料的举动——离开中央政府,前往西部边境投身于军旅生涯。

  难道是伤感于父亲大人的病逝吗?难道是效仿班超投笔从戎吗?好像都有点牵强,对于前者,再伤感似乎也没有必要做出这种举动来,而对于后者,当时的西部边境形势比较复杂,不仅民族成分复杂,而且和蜀国接壤,随时都会有战事发生,从来没有进行过军事课程系统训练的陈泰来说,稍有不慎就会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先来看看他在这一带的表现如何吧,因为蒋琬和费祎侧重于防守,所以,姜维还无法在目前这个阶段就对这一带展开什么大规模攻势,所以,陈泰主要的工作就是树立自己在当地的威信,搞好民族关系。

  这一方面他做的还是不错的, 240年,陈泰迁任游击将军,没有几年之后,也就是正始五年(244年),他又出任了并州刺史,加振威将军,持节,护匈奴中郎将,主管并州的军、政、法等事务。

  一连串的升迁体现了他这段时间所作出的努力和贡献——他的辖区及周围地区民族众多,由于很注意对当地各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所以威信很高。

  看来,虽然是在军旅中混了,可是,还是秉承了家父风范,以德服人,没有大动干戈。

  除了工作方面兢兢业业,陈泰还很注重保持一个好名声,当时京城权贵托他在边地购买奴婢,并附送宝货。陈泰将所送之礼皆挂在墙上,从不打开,当正始九年(248年)的时候,陈泰被调回京城任尚书,他将权贵所送之礼全部退还——真令当今的一些干部汗颜啊,他们打着潜规则的招牌做了多少龌龊事?说人家是封建糟粕,你有这个资格吗?

  随后,在司马懿和曹爽明争暗斗的时候,陈泰的态度证明了他的立场和之前为什么要跑到边地去建功立业——与其说是建功立业,不如说是想躲避这场内耗,来一个不偏不倚,保持中立。

  因为他和司马师还有司马昭的关系很好,不说是死党也是差不多了,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一定会有过被拉拢和暗示的小动作,这就令陈泰有点为难了,曹家对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