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老天有眼,第二点他也做到了,法正病逝、庞统阵亡,关羽殒命,所以,刘备称帝之后,诸葛亮毫无悬念的成了第一任首相。

  那么掌握无上权力的最高阶段呢?就是即便是这个框框,也是有自己来圈定,那才是最爽的。

  谋朝篡位改朝换代是最直接的办法,可是,那将违背诸葛亮的职业操守。

  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刘备去世,新主子嫩的很的时候,诸葛亮以辅政大臣的身份全权掌控帝国命运,这样的话就是两全其美了。

  诸葛亮这么想并不是什么严重的事情,想想怎么了?人家又没有去诅咒去谋划什么,只不过是想顺其自然而已。

  而现在,夷陵大战落幕,刘备在永安坚挺了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把在成都监国的诸葛亮给召来商议大事。

  这个大事就是后事啊,诸葛亮此时想必在心情无比沉痛的同时也会有种莫名的兴奋:

  我的时代到来了?!

  是的,“五虎上将”仅赵云存在,益州帮魁首法正、刘巴均以不在,他是托孤的不二人选了。

  诸葛成神计划随着他走向永安响应垂危的刘备对他的“深情呼唤”而迈出了第一步。 。 想看书来

38—03:托孤,诸葛成神(3)
63岁的刘备此时已经是奄奄一息了。

  看着眼前的诸葛亮,他在想些什么?是在担忧蜀汉帝国的未来吗?是在担忧这个“年仅”43岁,小自己20岁的“年轻人”无法肩负起蜀汉帝国的复兴重任吗?

  当然不是,他一直对这个给自己事业带来幸运的年轻人给予着无比的信任,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再说了,此时不依靠诸葛亮的话还可以依靠谁呢?

  这是唯一的选择了。

  他所担忧的是,诸葛亮会把蜀汉帝国牵引向何方,会不会“刘”变成了“诸葛”呢?

  他对诸葛亮的忠诚度是有信心的,准确的说是对眼下的忠诚度是有信心的,他也知道诸葛亮是很爱惜自己的名誉,轻易不会走出那一步。

  但是,当一个人独掌大权时间过长之后呢?刘备没有信心,因为真的处在了那个位置上难保诸葛亮不会受到诱惑而迈出篡位这极端的一步,即便他本人不想,但是,他身边的人呢?他的党羽呢?

  刘备和诸葛亮不仅仅是朋友的关系,更是上下级,更是君臣,作为君主的他,如果在垂危之际不考虑这些事情反倒是不正常的事情了。

  这不是刘备对诸葛亮的不信任,相反,正是因为太信任诸葛了亮,要即将给予他无限的信任,所以,才会产生一些很有必要的担忧。

  这也是为自己的宝贝儿子的前途担忧啊。

  必须作出一定程度的制度上、人事上的制约限制和调整,刘备想。

  刘备托孤时候要做些什么,诸葛亮即便是不会想到具体的措施,但是,也会隐约感觉到的。

  这里不是黑社会,而是国家高端政治的运行,所以,正常不过,再说了,即便是黑社会,也会有些预防措施的。

  有一种说法是刘备“假意”用让出君位的方式来刺激诸葛亮,逼着他殊死效忠,并且深受良心和灵魂的拷问,坚决不会触动那根导火索。

  让人有这种想法的桥段出自《三国志》里面的《诸葛亮传》,陈寿很虔诚的把君臣之间的对话抄录了下来(就好像他是当事人一样):

  刘备—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取之。

  诸葛亮(泪流满面)——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诸葛亮的反应在“理想主义者”的想象中是被感动的,在“心理阴暗者”的想象中则是被吓唬的。

  对于这种事情我们是无法得知事实真相的,理论分析和心理分析在这里都无法派上用场,也许在那一刹那,诸葛亮的心情是极为复杂的,出自真情也好出自被震慑的吓傻反应也好,都是成立的,但是,不要忘记,这种反应也是最合乎礼法,最合乎人情的,如果诸葛亮不怎么干那倒是不正常的了,就像参加葬礼,一个与之毫不相干的人,甚至幸灾乐祸的人在遗像面前做出沉痛哀悼状都无法代表他此时的真实想法,但是,如果他哭号的太过凄厉或者载歌载舞,我们都会觉得不太正常。

  而这里,不论是刘备还是诸葛亮,做的都是最正常的举动,从这些常规动作里面得出一些过于煽情的或是过于阴暗的结论也许都是有点牵强的吧。

  好吧,我们假设这里是刘备设下的一个陷阱,那么只有这个就行了吗?所以,刘备后面又来了一个心理战术,只不过对于诸葛亮换成了旁敲侧击的方式,聆听的主体换成了蜀汉帝国的未来元首刘禅:

  刘备—孩子啊,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这就是让刘禅把诸葛亮看做老爸一样,从年龄来讲,倒也不是谁占谁的便宜,很公平,但是,如果把第一个的陷阱思维放在这里的话,那么就是告诉诸葛亮:我的儿子就是你的儿子,你不会欺负晚辈吧?我可以给予你当皇帝的权力,但是,你也就是过过太上皇的干瘾吧,行不?

  这两张牌我们可以理解为煽情陷阱和亲情陷阱,诸葛亮感动的泣不成声,再三起誓要为蜀汉帝国和刘禅肝脑涂地,但是,如果说这就是刘备所做的一切限制诸葛亮专权的努力的话就有点问题了。

  首先,以上的陷阱论其实都是假设而已;

  其次,这些陷阱设置成功的前提是诸葛亮有着足够的良心规避权力带来的无限诱惑,那么如果诸葛亮的良心在日后的从政中被无限的权力侵蚀怎么办呢?我们,或者说刘备必须有这种心理准备,因为如果心理不设防的话,那就是绝对的相信诸葛亮,那么前面的陷阱论也就是无从谈起,这个自以为聪明的假设也就是自相矛盾了;

  综合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确定,单纯的依靠这些建立在诸葛亮足够忠诚和良心的基础之上的语言游戏和情景电视剧套路是无法保证刘备在死后依旧可以驾驭诸葛亮,保证蜀汉帝国不会跑偏,反过来讲,如果只做到这些就足够的话,那么就说明刘备对诸葛亮的人格和信仰很有信心,既然很有信心的话,绞尽脑汁,绞尽行将就木的脑细胞设置的这些陷阱也就无从谈起,只不过是后人的自作聪明的猜测而已。

  所以,无论是真有陷阱还是子虚乌有,刘备的这些台词都不会是限制诸葛亮专权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刘备的确是做了相关的努力,但是,并不是着眼于这里,而是通过制度和人事上的安排来完成的。

  这样做才是最可靠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8—04:托孤,诸葛成神(4)
自古以来(其实不光中国是这样啊,全世界的政治家们都这样,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所以别拿这个把咱们中国人说的多么龌龊不堪,当然了,咱们在这方面也确实是玩的比较高深,可以与之相比的也就是意大利人了吧),有关权力蛋糕的划分,一直都存在着尖锐的斗争,每个人,或者说每个群体,利益集团都想独享,但是,当无法分出胜负,又不想玉石俱焚的时候,于是,就心领神会,来个相互制衡,大家各让一步,分享这块蛋糕,或者,暂时定下一个吃蛋糕的程序和方式,以防自己什么都得不到反而被对方吃掉。

  刘备已经没有机会独享这块好不容易做好但是看都没有看上几眼的蛋糕了,更是没有时间和精力主持划分蛋糕的仪式,也无法注视着这款蛋糕的最终结局如何。

  他唯一肯定或者说唯一担忧的就是——自己的儿子刘禅,无论是资历还是实力,无法保证有足够的实力和经验去确保自己的利益,所以,他眼下要做的就是要选择一个牛逼人士帮着自己的儿子把蛋糕吃进肚子里面,但是,如果这个管理蛋糕的人自己经不住诱惑吃掉怎么办?所以,他就要再找出一个人(或者几个人)互相监视着把蛋糕送进自己儿子的口中。

  第一个牛逼人士就是“众望所归”的诸葛大神,前面已经说完了,不是说不信任诸葛亮,这是最起码的保险措施啊。

  而这个带有监督性质的管理员就是李严将军了。

  有关李严的一些军事活动前面已经介绍过,他的能力达到什么程度,在刘备的心中大概也是有一个位置的了,虽然有些本事(还主要是军事层面的),可是尚且无法完全达到诸葛亮的高度,不管是资历(来的是时间不长)、功绩(牛逼人士太多,而且突然集体去上帝那里报道,结果导致他突然被提拔出来,结果锻炼的太晚了)还是技术(先天不足,确实不如大神),都无法和羽翼丰满的诸葛亮相提并论,他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程度,第一点,就像刘备选择诸葛亮的另一个因素一样——他除了李严,已经没有选择的余地了。

  刘巴,本来应该是这个位置的不二人选,但是,一个主观原因是这个人太淡泊,未必会起到钳制诸葛亮的作用,二者是客观原因——刘巴已经挂掉了,即便是想起用它也没有办法啊,上帝不允许。

  这个是被迫选择李严的原因,还有一个主观因素,就是他所属的集团。

  此人的籍贯一栏里面虽然写的是荆州人士,并且在刘表手下度过了政治生涯的最初岁月,可是,他的最主要时光和官场上的人脉关系累积却是在益州完成的,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把他视为法正病疫、孟达叛逃(孟达即便没有叛变也不会坐到这个位置上来)之后益州本土帮派在政府中的代表人物,而且他和诸葛亮都属于一个地方出来的,也好联系一些,至少不会太让诸葛亮觉得自己被牵制。

  这样一来,李严的入围中央,成为尚书令(以前不过是犍为太守,加辅汉将军而已)也是大势所趋,而且,他的功能也是呈现多元化了。

38—05:托孤,诸葛成神(5)
李严主要干些什么呢?

  1:“帮助”诸葛亮吃蛋糕,以免引起大神的消化不良;

  2:给益州帮一个交代,眼下,自己所依赖的*帮和荆州帮仅剩诸葛亮而已,自己托孤如果只把大权交给荆州帮形象代言人诸葛亮,而不给益州帮这个本土大帮一个名分的话,实在是说不过去啊,未免有点太轻视人家了,万一不满造反或者公然(也可以暗地里)进行抵制怎么办?这也是起到一个润滑剂的作用,极大欢喜嘛;

  3:刘备也是从技术层面考虑问题的,诸葛亮终究也是以搞内政为主,以前压根就没有带兵打仗的经历,以后一旦遭遇战事的话必须有一个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魏延主导的是汉中全权大局,其他方面就要看别人了,而李严在*四方叛乱的时候已经展露了自己的这方面才华,是可以信赖的。

  如果只是这么看的话似乎完全是刘备信不过诸葛亮了,真是令人心寒啊,难道这就是龌龊的政治吗?

  呵呵,当然不是了,政治虽然龌龊,可是也不会就这么简单,至少,被刘备这样的老牌选手玩耍起来不会这么简单,如果我们反过来看的话,也可以看做是诸葛亮对李严的“监视”,因为前面说了,李严的上位有着照顾益州帮的必要性,所以,为了防止益州帮一家独大的话,也有必要让诸葛亮对李严的权限做出一些限制来。

  还有一点补充的是,在诸葛亮和李严的权力分工上,刘备并没有做到一碗水端平,因为他已经明令规定:托孤于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为副。

  此外,具体的工作划分就是:虽然并受遗诏辅少主,但是,以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

  诸葛亮主导,李严为二把手也是很明了的,刘备并没有把这个问题有意的遗留到自己死后,让这两位窝里斗,然后刘禅从中获利,稳坐钓鱼台,而是早在自己生前就已经做了明确的分工,倒是很光明磊落:诸葛亮为主,李严辅助,难道还能说刻意的打压诸葛亮吗?

  把这件人事分工和前面的两段情景剧联系起来,我们大致可以敲定的是:

  1:刘备对诸葛亮抱有99%的放心,李严的存在只不过是为了堵住那1%的小概率事件,而且也是平衡政治利益的手笔,诸葛亮完全可以接受;

  2:明确了诸葛亮的主导地位,没有玩什么太阴险的心机也说明他完全没有必要用那些伎俩去算计诸葛亮,比起用李严来打压诸葛亮这一历代统治者屡试不爽的招数,那些所谓的心理战术实在是上不了台面,总说我们不能苛求古人,但是,为什么我们就不能把古人往好点的地方想呢?刘备即便是做过一点龌龊的事情,可是不代表他所有的事情都是做的很龌龊吧?也没有必要顺便把诸葛亮也给设计的很龌龊吧?

  最后多说一句:我们总是鄙视韩国人抢咱们的祖宗,但是我们为什么就不能善待自己的祖宗呢?诸葛亮,算是国人的骄傲了吧?就算我们要还原他被妖化,被神化的部分,也没有必要把人家一黑到底吧?何况只是在没有确凿证据情况下的一厢情愿的分析?从最后的结果来看,诸葛亮有愧于贤相的称号吗?人家怎么说也是劳模吧?我们可以说诸葛亮军事方面能力不足,可以说他有从政的野心和欲望,但是没有必要把他设计的过于阴暗吧?

  所以,很多时候我都在想,抢来别人的祖宗给自己增加光环以及埋汰自己的先人(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这两种行为,那一种更加龌龊一些,毕竟,我们在嘲讽古人的同时,连古人的十分之一都没有做到啊。

  不好意思,有点激动,扯得有点远了,回到托孤的正题上,确立了诸葛亮和李严的位置之后,刘备的心中最大一块石头可以落地了,剩下的就是一些例行公事,然后,就要恋恋不舍的离开人世。

  然后,蜀汉帝国将在低谷中迎来一个崭新的时代——诸葛大神的时代。 。。

38—06:托孤,诸葛成神(6)
出于对逝者的尊重,我们还是把刘备剩下的一部分遗诏(只是一小部分了)念完吧。

  其实,我们也可以称之为家书,因为主要是对自己的孩子们说的话,当然了,这里的孩子们其实也是针对刘禅一人,其他两个不过是略微说一下而已,主次分明啊。

  说起来刘备对刘禅还是有点亏欠的,虽然说后来江山是在他手中丢掉,但是,单纯从父子角度来看,从时间顺序来看,刘备在自己去世之前是对不起儿子刘禅在先的。

  刘备去世这年63岁,刘禅登基之时为17岁,这说明刘备是快50岁的时候才有了这个宝贝儿子,也算是老来得子了。

  不过刘禅有权利选择的话,也许他会拒绝这次降生机会。

  因为在他刚出生没有多久,就差点丧命长坂坡,如果不是赵云叔叔的话,他就该直奔下一次投胎机会了——虽然说赵云救他是因为他是刘备的儿子,但是如果他不是刘备的儿子也许就不会有这么倒霉啊,头疼头疼。

  而在自己还不懂事的时候,年轻貌美的老妈就撒手人寰,虽有泼辣小妈孙夫人和寡妇三妈吴氏分别入住,但是,任谁都无法让他中断对几乎是没有印象的生母的思想吧?

  母爱有点匮乏的刘禅同样没有得到太多的父爱,他的老爸一直在忘我的努力工作,所以,更多的是把他交给了后母和诸葛亮。

  对于这位枭雄老爸,刘禅的印象恐怕不会比我们这些后人深刻多少了,不要忘记,他本人不过是十几岁而已。

  由此可以看出,在刘禅丢掉了老爸的江山之前,的确是做父亲的刘备对不起儿子更多一些了。

  也正因此,给刘禅的这份遗嘱性家书中,刘备有一种迫切的弥补心态——把江山给你了并不是我要给你的全部,我要弥补一下的是家庭教育方面,一些我早就想说但是一直没有亲自给你说的话,你可以不听,你可以阳奉阴违,但是,我一定要说。

  这是一个做父亲的最应该做的事情。

  于是,在诸葛亮的相关著作中,我们找到了刘备给刘禅留下的如下言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戎马一生的政治家刘备可以说出这样档次的话(很辨证的哦)真的是不简单,可见,有没有文化和看书多少并没有直接关系,刘备,没有读过多少书,但是,却读透了这个社会,在教会自己的儿子尔虞我诈之前,先交的是自己儿子做人,不管以前对儿子的教育有多么的缺失,不管刘禅理解并且消化了多少,单凭这个时侯首先说出这种话就可以看出,刘备还是一个很传统的教育者,至少比那些只会要求分数的家长强,因为人家知道首先要重视德育。

  接着,刘备还介绍了几本课外读物,就像现在摆在书架上的大学生必读读物之类的书籍一样,刘备小时候声色犬马的生活过得很多,最讨厌的就是看书,许是后来感觉挺遗憾的吧,于是,尤其把这件事拿出来教导自己的儿子:你一定要多看书啊,书中自有黄金屋啊,不好意思,这句话是宋真宗说的,有点提前了,你爹我比他高级,看书不会这么功利,咱看书的话首要目标就是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第二目标还是陶冶情操提升综合素质。

  至于看什么书嘛,必读书目是《汉书》和《礼记》,选读书目是《诸子》、《商君书》、《六韬》,这些都可以开发智商啊——不像今天的人,一说开发智商就知道脑白金,脑黄金什么的食补、药补,全是白痴行为,好像智商都是吃出来补出来的一样,那还不如直接吃猪脑子去,这么砸钱的行为只不过是便宜了那些可恶的商人而已。

  为什么这里面没有《史记》呢?因为在当年,《史记》属于叛逆行列的,就像今天的卡通漫画(我当年被焚书坑儒过,所有的卡通读物全都是地下工作生存状态,很是艰难啊),王允就骂过《史记》乃是谤书,而《汉书》和《礼记》都是循规蹈矩,导人向善的,可见,刘备还是希望强化自己的孩子德育方面的教育,既然自己没有机会手把手教了,那就只好嘱托一下了。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枭雄半生,临终之际,没有传授自己儿子阴谋诡诈之术,反而教育自己儿子看一些名著,还要持之以恒的学雷锋(勿以善小而不为嘛),我们可以重新梳理一下对他的认识了,至少,他和曹操一样,刚劲、狠辣的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