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羽死了,但是,有关荆州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一切都是刚刚开始,他,只不过是走完了自己的人生,死亡,不是终结,而是拉开了下一场大戏的序幕。
33—17:终结,麦城悲歌(8)
也许有人要问,孙权这么处理关羽是不是有点残忍,就这么杀掉未免太不考虑外交影响了吧?
表面看是这样,其实仔细想想,孙权这么做倒也是正常。
留着他有什么用?
这么说武圣没有用,没有利用价值似乎有点残酷,但是很遗憾,这是事实,他真的没有用。
留下来当人质吗?难道有这个家伙自己和刘备之间的战争就不会爆发了?难道把关羽拉到城头对刘备说你走,他就会乖乖的走吗?
用脚指头想都知道那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刘备真正在乎的是荆州,你占了这块地方能放过你吗?
留下来反而是累赘,还不如眼不见心不烦,精心备战。
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四年的十二月,关羽以自己的一腔热血在麦城谱写的悲歌宣告了一个新的时代到来。
这个新的时代具有以下几点特征:
第一点——所谓的孙刘联盟彻底的解体,连名义上都不存在了,一场肉搏战将在昔日的盟友之间不可避免的展开,之前勉强维系的三国均势局面将被打破,如果再想回到之前的状态那就看孙刘两家何时修复关系,或者决出一个胜者。
但是,如果被站在中间蛰伏的曹魏有机可乘的话,那么就不好讲了;
第二点——曹操获得了关键的喘息之机,不管孙权的出发点如何,他还是这次事变的最大赢家,因为如果孙权没有介入的话,襄樊的局势还是不利于自己的,虽然关羽的受挫是曹仁的努力和徐晃的奋力一击造成的,但是,曹仁已然是强弩之末,徐晃也无力对关羽形成致命的打击,后方安稳的话,关羽随时可以卷土重来,所以,襄樊警报就不可能解除,除非关羽再也咋呼不起来,而现在,孙权帮着他完成了;
第三点——孙权的行为属于杀鸡取卵,不过考虑到他和刘备的同床异梦,以及长远的江东本土防御问题,所以,还是可以谅解的(除非你是站在刘备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只不过综合军事和政治各方面的利益来看的话,孙权是属于略逊于曹操的获益者,他的收获主要体现在军事经济方面,占据了大部分的荆州领土之后,特别是在曹操无力出击,刘备的势力被驱逐之后,东吴本土的安全感大幅度提高,而且,在收获了关羽的30000精锐水陆军队之后,孙权的实力空前膨胀,不管是曹操还是刘备,更加无法撼动;
第四点——除了上述两位赢家之外,那么最大的败家就是刘备了,说来也是郁闷,半生的坎坷,好不容易从赤壁之后,尤其是进入益州之后,过了不过十年的宽松日子,但是,一切的一切都因为荆州的丢失而蒙上了阴影,一者,整整丧失了近三分之一的国土面积,50000以上的精锐部队,折掉了一员上将,军委会的二号*关羽同志,二者,本土再度遭遇外敌威胁的同时也宣告了自己匡复汉室理想的破碎,丧失了这个北进中原的桥头堡之后,即便刘备恢复了元气,要想北进的话也只有后来诸葛亮那一条路可以走,三者,人才凋零危机开始显现,别看刘备集团在关羽落败之前一副人丁兴旺的样子,但是,那也是相比于以前落魄的自己,关羽的败亡意味着一个硕大的板块无法再为这个新兴的帝国输送人才资源了。
造血功能极度的迅速缺失,再配上*帮和益州帮、荆州帮现存人员逐渐老化的自然法则开始显现,所以,在未来的几年时间里,刘备都不得不接受这样的一个事实:*帮渐成荣誉象征,无法为蜀汉帝国的建设添砖加瓦,荆州帮无法进一步输送青年才俊,那么,只能依靠益州本土的一条运输线了。
这对于刘备政权来说才是最致命的,钱没有了可以挣,粮食没有了可以种,但是人才没有了可就完蛋了,一旦没有优秀的青年人才顶上来,堂堂蜀汉帝国将沦为养老院,日益的衰败下去。
刘备是一个有雄心的人,他不能接受这样的事实。
所以,不管他究竟想不想报仇雪恨,都必须先和孙权做一个了断。
这里不是说关羽和刘备之间一点感情也没有,刘备不会怀念这位亲密战友,只是还有更现实,更严峻的政治利益和军事形势摆在面前。
那么将会形成什么样的局面呢?强者,看着两个实力相对来说比较弱小的帮派掐架,意图河蚌相争渔翁得利。
不是说刘备就一根筋的想和孙权死掐,只不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啊。
但是,就在这惨烈一幕发生之前,一曲波及整个华夏的大事件延缓了其进程,而开启这一大事件的就是伟大的枭雄,曹孟德同志的与世长辞。
34—01:卑微,孙权屈膝(1)
夺回荆州的喜悦之情和庆功会并没有持续多久,我们的孙权同志就又要面对严峻的现实了。
“日子就是问题叠着问题,要挺胸抬头去面对。”
对于学生来说,最大的问题,最恶心的事情,就是一波又一波的考试,但是,总不能为了逃避考试,就连生活都不顾了吧?
所以,孙权头疼归头疼,但是还是要熬下去,面对下去,因为这些“考试”都是老大才有的幸福烦恼,如果哪一天没有烦恼了,说明你就不是老大了,你就是下台了。
所以,痛并快乐着吧,这就是生活。
但是,孙权眼下的第一个考试,与其说是考试,不如说是打击,更恰当一些。
这个打击就是他的内阁中第三任国防部长吕蒙将军的忽然逝世。
随着关羽后来在民间地位的提升,历朝历代的赤脚游医们就开始给正常死亡都死了好几百年的吕蒙翻案,说是被关羽灵魂附体弄死的,而且讲的绘声绘色,癫狂的时候什么动作什么表情,台词是什么,都是栩栩如生,就好像他们亲眼看见的一样。
其实吕蒙就是一个简单的病逝而已,再说了,被牛逼人士灵魂附体那也要牛逼到了天神下凡的程度,关羽虽然生前已经很牛逼了,已经是万人敌了,可是,毕竟不是天神下凡,,有没有资格下去害人还要经过上级的审批和资格认定,所以,吕蒙的死亡,依旧是自然死亡。
只不过由于他的死亡时间和关羽挨得太近,所以,被人拿来做了点手脚而已,没有办法,谁让人家英年早逝,而且死的时候才43岁呢?
但是,吕蒙究竟是不是暴病而亡还是有点门道的,你可以说是积劳成疾,毕竟之前曾经借着有病的机会让陆逊接班,然后带着病白衣渡江,忙里忙外,熬到关羽挂掉了了一桩心事再死去也是很可能的,只不过万一当时人家是装病呢?然后来个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呢?
所以,我觉得吕蒙之前身体比较健康,完全是暴病而亡几率还是很大的,至于什么病,反正不是关羽闹腾的,这样一个细节不能忽略:
建安二十四年,下半岁,荆州瘟疫流行,生活水平急剧下降(正是这样,才迫使孙权好人做到底,不仅要赈济灾民,更是顺便免了荆州人民租税,毕竟,就算收也收不了多少,还不如顺水推舟做个好人呢),估计就是那场连绵了半个多月的大暴雨有关系,不仅促成了关羽的水淹七军,也造成了襄樊一带瘟疫流行,即便是江陵也无法幸免。
所以,吕蒙才去了不少人家收买人心,看谁有病了但是看不起病,就义诊,免费送药上门,进行售后服务(当年的医疗体系并不是很健全,看看今天就知道了),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不太注意保护措施被传染了是很有可能的,接下来由于没有察觉忘我的工作,导致免疫力进一步下降,病魔大肆入侵,最后,搞定关羽,吕蒙全身心的放松之后,一下子被病魔击垮了。
以上内容只是我的推测而已,但是估计比较接近事实的,至少,比关羽灵魂附体一说更加唯物主义,更加和谐一些吧?也算是扶植出了一个伟大的人民公仆,焦裕禄的光辉形象吧?
怎么说也是累死的吧。
34—02:卑微,孙权屈膝(2)
一看吕蒙被病魔击垮了,还没有从一系列的兴奋中缓过劲来的孙权慌了手脚,要知道,这个时侯,吕蒙就是他的全部,甚至比周瑜和鲁肃更加重要,培养一个优秀的统帅是多么的不容易啊,现在,自己和刘备已经撕破脸了,大战一触即发(并且曹操还在一边觊觎着),就靠着吕蒙来扭转大局了,这个时侯垮掉难道不是天大的噩耗吗?
所以,孙权不惜重金也要治好吕蒙,在全国广发英雄帖,凡是可以治好的,千金酬谢,打现款,一步到位。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一时间,名医汇集,不管是正牌的医科大学的还是江湖游医,种类更是五花八门,有拔火罐的,有针灸的,有推拿按摩的,有拿着各种化学试剂(“灵丹妙药”)前来面试的。
总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估计当年要是有西医的话,孙权也是来者不拒。
治疗过程中,孙权虽然是门外汉,可是,一直是全程陪同,天天在监控室里观察治疗的进度,如果吕蒙表现的好了一点,不恶心了,想吃东西了,他就很兴奋的告诉大家都来会餐,如果吕蒙有点呕吐等排斥反应,孙权也和一个妊娠期的妇女或者更年期的妇女一样,难受的不得了,见谁就和谁发火——就像精心呵护心爱女人一样惦记着吕蒙。
由此可见,吕蒙虽然得的是急病,可是,也不是马上就一命呜呼了(马尔蒂尼,不,是关羽在这一刻灵魂附体是完全不可能的),要不然的话也不会被孙权弄来一帮子(里面肯定有混子)人这么折腾。
不过可惜得很,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吕蒙还是挂掉了,也许本来是有希望治好的,但是,重金诱惑之下,难免鱼龙混杂,治砸了,也治杂了,结果,唉。
总之,如此一个重要的人物,就这么死掉了,他是完成了自己对孙权的承诺:夺回荆州,但是,这只是一系列战争的开始,重头戏还没有开场呢。
没有了这个依靠,孙权的计划有点被打乱了,其实他担心的不仅仅是刘备的军事行动,就凭元气大伤的蜀汉想灭了刚刚占据荆州的我还是有点困难的,他害怕的是缓过劲来的曹操趁着孙刘俩家互掐的时候有什么小动作,如果对刘备有小动作就算了,就怕对自己动什么歪脑筋。
所以,孙权必须加紧对曹操拍马屁的步伐了——之前就一直在做,比如什么“讨关羽以自效”啊,就是最好的表现,可是,还不够,现在,吕蒙死了,那么外交动作必须加快,加大,哪怕有些丧失尊严。
无所谓了,丧失尊严就丧失尊严吧,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只要我可以生存下来,那还有什么可顾虑的吗?给史官发薪水的是我啊。
孙权没有关羽那么多羁绊。 。。
34—03:卑微,孙权屈膝(3)
其实不用孙权主动前来溜须,曹操也是要好好嘉奖他一番的,毕竟,能够摆平乱党关羽,他孙权是首功一件啊,如果没有孙权的话,局势真是不好判断,曹操已经亲率主力到达了摩陂一带,随时准备和张辽接应徐晃和曹仁,如此的兴师动众,足可见关羽当时的破坏力了。
于是,当关羽被处死之际,来自大汉中央的一纸嘉奖就如期而至了:赏孙权为骠骑将军,南昌侯,假节领荆州牧。
这些,都是孙权梦寐以求的东西,只不过,当真实可以触摸的荆州已经落入自己的手中的时候,这些,都是虚名了,完全可以自己找一个两个有头有脸的人上书朝廷,然后不管中央的意思,自己就自得其乐,像人家刘备那个益州牧,乃至汉中王,就是这么鼓捣出来的,前车之鉴啊。
但是,眼下曹操这么干,意思就有点暧昧了,是不是把自己往火坑里推呢?是不是挑拨自己和刘备往里死掐呢?
其实孙权也不想想,自己和刘备已然是这样了,脸皮撕破了,还用得着别人来挑拨吗?
不过他还是心里没底,因为他害怕曹操在自己和刘备开火的时候背后捅自己一刀,所以,至少也要把曹操安置在一个中立的状态下,谁也不帮,谁的台也不拆,那是最好的。
于是,来而不往非礼也,孙权马上派校尉梁寓前去中央纳贡,说的是“奉贡于汉”,其实就是去和曹操会晤一下,就一些双边关系达成类似于“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共识。
总之,在刘备这一边已经是极度的险恶之后,他就只有力求和曹操和谐和谐再和谐了。
但是,很明显,梁寓的外交攻势没有什么效果,大概是级别太低吧,随便给了一个官职,就给打发回来了。
曹操的态度如此的淡然不能不让孙权脊背冒了一丝寒意出来,难道我要被抛弃出轨道了?
不得已,只好将龌龊和卑微升级,这就是那封有名的书信。
在这封书信中,孙权表达了两个观点,第一个就是称臣。
当年曹操二十万大军压境,孙权不投降,后来双方数十万大军对峙濡须口(对峙了不止一次),孙权还是不投降,而且,不光是防守做的比较到位,孙权在缓过劲来后还主动发起了对合肥的攻势。
这样一个强劲的敌人,这样一个不服软的刺头,现在,居然主动的表明自己称臣的态度,这完全是之前主动申请攻打关羽的一种外交政策的延续,也说明是被形势所逼。
承认自己是曹操的属下,当然不是为了让曹操的军队进入东吴境内完成交接仪式,孙权不是傻子,曹操如果信了也不是傻子,大家都知道怎么回事,孙权这么干就是想拉曹操下水,同时也给刘备看看:小子,虽然我拿了你的荆州,但是,我上头有人,我上头是曹操,你不服也好,不爽也好,要想动我的话,你最好先掂量掂量。
打狗也要看主人,孙权不愿意承认自己是曹操的狗,当然了,他也从来不是,只不过是想给刘备施加一点心理压力而已,至于曹操,肯定是不会这么轻易掉入陷阱的,所以,这一招是对付刘备,对付曹操,关键的是第二点。
第二点是什么?就是夸赞曹操的伟大历史功绩(我晕,不要盖棺论定啊,曹操还没有死呢),夸赞也不是重点所在,重点在隐晦的指出,曹操乃是天命之所在,玩心理暗示呢。
鼓吹别人有天命,大多是小弟干的事情,或者某些落魄人士的钻狗洞行为,比如袁术穷途末路之际向自己那个从来不放在眼里的“家奴”大哥袁绍摇尾乞怜就是这样。
孙权固然没有邋遢到袁术的程度,权当是打个提前量吧,也算是极度的伤害了自己的自尊心,那些,都是自己的小弟给自己准备的台词。
曹操看好呵呵一笑,对大家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在火炉上烤啊。
一语道破了孙权的真实想法,如果曹操迈出这一步了,那就是整个华夏都要侧目的大事件,一定会成为头条人物和头条新闻,成功的转移了矛盾和斗争视线,至少也给自己赢得了缓冲时间,你刘备不是号称专门和国贼作对吗?我和你是私人恩怨,国仇和家恨不得兼容,看你怎么办吧。
这还是落到了刘备的头上,只不过是把曹操给拉出来而已,要不曹操怎么说是把自己拿出来当地瓜烤呢?
曹操还没有老糊涂,洞悉了这一点从而婉拒,那是在孙权意料之中的,但是,有一点是他没有估计到的,那就是这件事在曹操的政府班子里引起了相当规模的讨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34—04:卑微,孙权屈膝(4)
当曹操笑呵呵的说自己被孙权当成了烤地瓜的时候(把这个拿出来讨论,也是有进行民意测验的意思,谁说曹操没有当皇帝的想法呢?),侍中陈群和尚书桓阶率先站出来发表言论了:
“汉自安帝已来,政去公室,国统数绝,至于今者,唯有名号,尺土一民,皆非汉有,期运久已尽,历数久已终,非适今日也。是以桓、灵之间,诸明图纬者,皆言‘汉行气尽,黄家当兴’。殿下应期,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汉,群生注望,遐迩怨叹,是故孙权在远称臣,此天人之应,异气齐声。臣愚以为虞、夏不以谦辞,殷、周不吝诛放,畏天知命,无所与让也”。
陈群乃是颍川名家,短暂效力过刘备,也就是短暂而已,但凭着名家望族+颍川籍贯就可以看出来,刘备养不起他,所以,后来靠着荀彧的举荐,陈群在曹操的政府中占据着重要的职位那是必然的事情,这是一个利益集团啊,所以,后来,陈群更是成了辅佐曹操、曹丕、曹睿三代老臣,至于桓阶,乃是曹丕太子党,也是清流之士。
这两位说的话,那是有相当的权威性了,也能代表一定的民意,这里其实就是在给曹操扫平理论障碍,认清汉室衰微的现实(不用他们说,地球人都可以看出来),但是,也就是有限的承认,承认顶替汉室没有什么不妥,只不过不用着急现在就跟着孙权的感觉走。
相比于这种比较温和中性的意见,夏侯惇则是比较激进的了,甚至还提出了“民主”这个词汇,当然了,这里的民主不是现在的意思,而是“为百姓所归”,这么应天顺民,没有什么好犹豫的了。
夏侯惇的这种激进并不是偶然现象,有点表忠心的意思,这位顶着第一将军的名号,实际上是消失在后方很久的武将一直没有机会展现自己,眼看着其他人都是顶着魏官的将军称号,而自己,还是汉献帝挂名下的汉官,所以,三番五次的上书曹操,指出这是自己的不臣之举,曹操表示自己不在意,但是实在是磨不过,只好乐呵呵的让他做了前将军——还是挂名的,不用指挥作战。
曹操当然不会因为别人这么说就兴冲冲的干出禅让的事情来,那样的话他就是袁术了,所以,面对大家的“盛情”,半开玩笑的说道:真要是天命的话,我就做一个周文王吧。
言外之意,篡汉这种事情还是让曹丕去做吧,这件事就此为止,不要再讨论了。
曹操在这里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大汉朝被我拿下那是迟早的事情,但是,不用我亲自下手,反正我也有革命事业接班人了,我是不会吃我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