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2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最后,作为自诩仁义化身,以德服人的刘备帐下的老资格臣子,就算是能力平庸,可是,你们不是战斗到最后一刻,而是毫无原则和信仰的倒戈,这,不光是对自己作为一员武将的玷污,也是抽了刘备一个耳光,让我们看到了看似蒸蒸日上的政治集团光环下的龌龊一面。

  于禁是被困在水坝之上,你们呢?

  犯错的是糜芳和士仁,偷鸡的是孙权,买单的却是关羽和刘备两人。

  下属有人格问题,把他们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上,关羽就有失察之罪,就是浑身长嘴也说不清啊,那么又是谁把关羽放在这个位置上呢?

  刘备啊,成王败寇,大部分人看的都是结果,结果就是荆州丢了。

  刘备还好一点,还在成都稳坐钓鱼台呢,但是处于风口浪尖上的关羽呢?在后方反水、沦陷之后,他可以做的似乎就只有一个了:溃败。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3—08:反水,关羽溃败(8)
由于吕蒙大军的动作过于迅速和隐蔽,而且,又由于糜芳和士仁这两位的投降又很提速,所以,关羽根本就不可能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什么反应。

  东吴人要的就是这种一击毙命的效果,一下子把关羽缴械,让他根本就没有反抗的机会。

  虽然是赌博,但是,成功了,不管是不是老天帮忙,一切都在按照计划进行。

  所以,关羽,这位年近六十的老人,一切都被蒙在鼓里,还在前面如火如荼的指挥着惨烈的樊城攻击战,希望可以有所突破——在曹军的下批援军到来之前。

  只是,攻势受阻,面对曹仁的顽强,他一筹莫展,眼下,洪水也是渐渐退去,水军也没有了用武之地,曹军最困难的时候已经挨过去了,攻下城池就是更加困难的事情了。

  更加要命的是,前一段时间被围困的樊城中射出了一封绑在箭矢上的书信。

  一封孙权和曹操交流的信。

  很明显,曹仁故意“友情”赠送的。

  这封信是孙权写给曹操的,说是要配合曹操的“*”计划,他要在后面偷袭荆州,全篇书信的重点在于这四个字上:“讨羽自效”。

  曹操把这封信传到了曹仁的手中,而今,曹仁又把这封信传到了自己的手中,孙权—曹操—曹仁—关羽。

  就像击鼓传花一样。

  关羽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呢?

  “犹豫不能去”。

  这个,不能算是对关羽进行大批判的“罪证”,我们不能因为最后的失败而就认定关羽的一切选择都是错误的,比如这一次,这封信送出的是什么背景呢?孙权还没有进一步的军事行动,至少也是后方还没有相关的讯息传来,所以,关羽如果理解为曹操是想把斗争目标转移,让他和孙权去互掐,自己可以有个喘息之机,也是可以说得通的:

  曹仁这么干则是想尽快的解围,至少也可以让关羽分心——你后面都不稳当了,就不要纠缠我来啊。

  总之,被出卖的是孙权,而关羽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都是被算计的,关羽撤军的话意味着眼下取得的所有胜果都将化为乌有,孤城两座,老天帮忙灭了于禁的四万精锐,以后,不会再有这么好的机会了,积攒了很久的人品估计也要耗尽了,所以,不能落入曹仁精心编制的心理陷阱,一定要趁势拿下,到时候,孙权的威胁也是可以不攻自破,前怕狼后怕虎的话最终的结果就是一事无成。

  一句话,关羽是在赌博。

  他赌的是即便孙权真的有这个小动作了,但是自己的防御体系不会被孙权迅速突破,如果拿下襄樊,孙权也会知趣的退兵说一切都是误会,如果拿不下那就视后方的战局而定,自己过一段时间再撤回去也是来得及的,另外一点,赌博的是曹仁在忽悠自己。

  愿赌服输,关羽赌输了。

  因为他寄托了全部希望的资本:在第一时间拿下樊城,搞定曹仁,尽快结束这场持续了将近4个月的襄樊战役(从七月到十月),然后或者进取或者回师,因为一个人的出现而化为乌有。

  这个人就是自己的旧交:徐晃。

33—09:反水,关羽溃败(9)
继在于禁那里看走了眼之后,曹操“很不幸的”在这里又看错了徐晃,不过,万幸的是,之前虽然是高估了于禁,但是,这一回却是低估了徐晃。

  ——他生怕徐晃重蹈于禁的覆辙,所以就让徐的这支部队驻扎在阳陵坡,理由是关羽比较强盛,你的实力不足以与之对抗,还是等我和张辽到来之后再一起行动吧。

  言外之意,曹操在赔掉了40000大军之后,已经是赌不起了,徐晃的10000军队,这个筹码不容有失。

  但是,万幸的万幸是,徐晃擅自做主了,他居然“胆敢”率领不占优势的军队主动向屯扎在偃城的关羽军前部发起了突然攻击。

  其实徐晃也并不能确定面前的这支敌军战斗力究竟如何,所以,还是以试探性进攻为主,他只知道关羽肯定不会在这里,所以,别人还是不足惧(如果关于有一个好帮手的话想必徐晃也不会如此的放肆了吧?)。

  但是,徐晃赌对了:关羽放在偃城的这一支部队还不是隶属于围城部队的,并非战场上的主力,只不过是侧面警戒一下而已,所以,人数不是太多,也就是3000到5000左右吧(也是我自己估计的,根据关羽的总兵力大概计算一下),一看敌军突然发动进攻了,后面遥控的关羽生怕反被局部占优的徐晃所部包围歼灭,于是,主动收缩,和围城的主力会和。

  不管这支部队的领导是谁(也许是关平吧,或者是士仁一个级别的家伙,不过无所谓了),做出这种没有任何抵抗,便烧营而去的抉择都是极端错误的,因为这不是简单的一城一地之得失的问题,他让徐晃看到了希望,关羽在这里貌似严谨的布防其实并非是铁板一块啊,于是,开始大胆的全部压上式前移,层层推进,以两面连营的形态挤压式前进,向蜀军,也就是关羽精心构造的围城核心防线缓缓推进。

  推进到了什么程度呢?

  “去贼围三丈所”。

  在短暂的时间内,徐晃的大军便压迫到关羽苦心经营的防御体系如此之程度,夸张点说,已经可以嗅到了关羽身上的的气味,听到了敌人的呼吸声了。

  徐晃的这种进展也进一步暴露了关羽兵源严重不足的窘境,因为这一路推进,徐晃根本就没有遭到任何顽强的抵抗,造成这一恶果的,就是因为关羽在第一时间收缩兵力,以免被各个击破,本来是好事的,可是,偃城的守军连起码的抵抗都没有也扰乱了关羽的守备计划,无法相应的做出调整。

  而徐晃,作为久经沙场,嗅觉敏锐的战将,显然是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

  同样不会放过这个机会的还有曹操,突破偃城的顺利,也让曹操及时的修正了自己的计划和指令,原来不是说要和大部队一起行动吗?不了,第二道公函随即送到:公明将军啊,就拜托你了,你全权指挥吧。

  这也说明曹操已经出动了,距离第一现场不是很遥远,所以才可以及时的做出调整。

  关羽,危矣!

33—10:终结,麦城悲歌(1)
受到了久违的胜利的鼓舞之后,为了加重徐晃取胜的筹码,曹操随即下了一道命令:将前来支援的第三梯队,也就是殷署和朱盖的十二营人马编入徐晃的作战序列,随时听从公明将军的调遣。

  这样一来,局势立刻发生了变化,毕竟关羽所部全盛时期不过40000人而已,连续作战之后,不仅疲惫,而且也有了大量的战斗减员。

  而徐晃呢?此时此刻已经拥有了不下20000人—30000人的作战部队,大概是3个师左右。

  好在此时城中的曹仁所部,连日血战之后已经不足5000人了,拼的筋疲力尽,根本就无力组织反冲锋,不然的话来一个里应外合,憋在中间的关羽可就麻烦了。

  占尽优势,并不代表徐晃就会大大咧咧的往里冲,这不是智慧型武将的风格,手中掌握的牌越好越是冷静的寻找敌人的漏洞,这才是徐晃最喜欢的事情。

  经过研究和侦测,徐晃发现,关羽所部主要集中在两个地方,一个是四冢,一个是围头,这其中围头又是中心所在,乃是关羽指挥部的驻所。

  把敌人调动起来跟着自己的思路走,于是,徐晃做出了佯攻围头的态势,但是,那只是一支佯攻部队而已,甚少做什么动作,与此同时,主力之一部已经向四冢营寨发动了猛烈进攻。

  眼见得那里火光冲天,杀声四起,关羽无奈,哪怕这个时候还在给《春秋》作批注(开个玩笑),也要放下前去营救,所以,他急冲冲的集中了马步军5000人,一个旅又一个团的兵力前去支援。

  但是,前去的途中,遭遇了曹军真正的主力的伏击——徐晃亲自率领的精锐。

  难道这就是传说中的围点打援吗?

  当然,不过这个和关羽上不上当没有任何的关系,难道关羽面对敌人的猛攻,还能不去支援吗?四冢的战力部署可以顶多长的时间他自己是心知肚明的,对手又是徐晃这个级别的选手。

  通过关羽亲自带队来看再次折射出了一个尴尬的现状,他没有一个得力的军事助手,什么都要自己亲自上阵,指挥攻城要打,解决外面的援军还是要他。

  5000的军队能干什么?连续的得手之后,徐晃不论是总兵力还是局部战场上的部队人数,都是占据优势的,蜀军的劣势无法扭转了。

  所以,仓促应战的关羽,在顶了一段时间之后,看看不妙,再这么打下去,别说营救四冢了,自己的这支人马都要报销,所以,只好主动撤退。

  别因为这个有点狼狈的动作就看不起关羽,要知道,他已经快60了,徐晃呢?50刚出头而已,马尔蒂尼被安贞焕羞辱都是有情可原,何况此时的徐晃本就是巅峰时代的维埃里角色。

  但是呢,徐晃虽然和关羽有故交,还是没有念及旧情,所以发出了“斩关羽,赏金封侯”的军令,弄得关羽很是吃惊,拜托,我也算是你的大哥了,居然说这种话来落井下石,太不给面子了吧?

  “此乃国事”。

33—11:终结,麦城悲歌(2)
公私分明。

  这是徐晃的回答,然后,他本着痛打落水狗的精神对关羽穷追不舍。

  他知道,不能让乌龟缩进龟壳里,这是最好的跟进歼灭机会,于是,跟着关羽的败军杀进了围头大营。

  这一下子可就没有办法防御了,敌我不分啊,一时间,蜀军军心大乱,纷纷溃败,不少人都投河而死。

  关羽一看大势已去,知道拿下樊城是不可能的了,四冢防御带已经被突破,围头眼看不保,只好守整败军,集合围困樊城和襄阳的军队一边抵抗一边向江陵撤退——从这个军事撤退路线可以看出,吴军的保密工作做的极其出色,这个时候,他关羽还不知道老巢已经被攻占了。

  徐晃的目的就是解围,眼看襄樊的警报已经解除,而关羽的部队是在有组织的且战且退,还算是阵容齐整,调度有方,这么打下去代价太大,既然战略任务已经完成了,那就见好就收吧,剩下的就交给“盟友”孙权们去做了——说不定徐晃也是念及了一下友情。

  撤退的途中,关羽一开始还在想着,还好,主力部队没有太大的损害,这一支大概20000人的队伍得以保存下来就是日后反扑的火种啊,可惜了,功败垂成,就差一下了。

  但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在撤退的途中,关羽接到了斥候的报告:老巢没有了,江陵已经全部沦为孙权敌手。

  此军情得到确认之后,举军上下一片恐慌,消极情绪四处蔓延,包括关羽本人也傻眼了。

  说实话,如果老巢没有丢的话,关羽此次的北伐还是进行的不错的,虽然没有完成的既定战略目标,可是,也重创了曹军几只主力部队,曹仁所部两万人左右已经被打残了,虽然是勉强守住了襄樊,可是,部队伤亡也是达到了四分之三,至于于禁的40000大军全军覆没更是蜀军的辉煌纪录。

  要知道,这些,关羽是以约40000人的作战规模在接近5个月的时间里完成的(大部分时间是30000人的攻击部队),而敌人呢?前前后后差不多100000人,几乎三倍于关羽,即便是顶住了徐晃的进攻又能怎么样呢?后面还有曹操和张辽的大军,数字还要往上加,至于将领方面,关羽是以一人对抗曹仁、满宠、于禁、庞德、徐晃,以及未来的曹操和张辽。

  这是一个无底洞啊。

  在这种极端不利的情况下,关羽依然做到了将主力保存下来撤退,已经是很难得的了,我们不能因为关羽被后人吹嘘的有点神乎其神,不能因为他最后失败,身首异处,荆州沦陷就把他埋汰的一无是处吧?

  只是因为糜芳和士仁的反水,让驰骋襄樊半年之久,和三倍以上敌人过招,没有太大的损失的关羽演变成了现如今的尴尬局面——其实换个角度来看,关羽不仅仅是损失不大,还小赚了一笔:于禁以及三万俘虏。

  这个尴尬局面就是前几天还是常胜军的关家军溃败了,不管是黑关羽的,还是捧关羽的,这一点都要承认,饶是他现如今保存了30000人也好,20000人也好的部队,都是因为糜芳们的反水而溃败了。

  最后踩上关羽一脚的就是陆逊和吕蒙这两位“小人”,再加上一个不是小角色的潘璋,我们的未来武圣在他人生的最后一刻谱写了一曲悲歌。 。 想看书来

33—12:终结,麦城悲歌(3)
在关羽得知后方完全沦陷这个晴天霹雳的消息乃是确凿无误之后,其实他还是有三条道路可以选择的:

  一个,就是趁着手里还有几号兄弟,给他们鼓鼓劲,把丢失的土地给打下来;

  一个就是绕开这片敌占区,趁着敌军立足未稳的时候火速撤回到益州本土——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嘛。

  最后一个,就是向糜芳们学习。

  最后一种打死关羽也不会选择,至于第一种嘛,说实话,成功率不是很高,所以,第二种选择当然是万全之策了,而且目前也是最有可行性的。虽然这里面涉及到一个脸面的问题(毕竟,那么大的一个军区在你的手里鸡飞蛋打,即便是那么的可惜,那么的有理由也是要问责一下的吧?),但是,命重要呢还是脸面重要呢?

  问责就问责吧,活着就好,活着,意味着还有翻盘的机会,去找吕蒙们算账——其实这样的话也是蛮有意思的,我很想如此假设是因为我想看看关羽不死的话刘备怎么面对孙权,会一气之下自刎以谢天下,还是会卧薪尝胆,顶住别人的嘲笑的目光,日后将功补过。

  但是,眼下,关羽似乎不会就这么甘心以失败结束这盘棋的,尤其是在得知是糜芳和士仁这两个反骨仔的“努力”之下才导致此种危局的。

  既然不是明刀明枪的败在战场上,那么说不定还有趁着你们立足未稳的空挡一举夺回来的可能,毕竟,真正的精锐之师在我这里啊,20000人,虽然有着疲惫和粮食不够等弊端,但是,还没有脆弱到不可一战的程度。

  退一步讲,就算是不打下来,但是也可以通过谈判来给自己弄个落脚之处吧?总不能就这么组织一支流浪军啊,你以为是在玩三国志十吗? 

  还有一个原因,我估计有可能的一种心理,你想啊,关羽出去打仗是不会把家眷给带出去的,也就是说,随着江陵的沦陷,他的老婆孩子也都成了俘虏,这一点史书没有模糊处理,而是指出了已经。

  他不是刘备,也许他不甘心就这么抛妻弃子。

  但是,关羽想趁着自己还有一口气,来个一战定乾坤,他的部下未必会给他这个面子。

  你的老婆孩子在人家手里,这些士兵的家属也都在吕蒙的手里啊,所以,一边撤退,他们也一边通过各种途径打探着沦陷区的消息。

  如果吕蒙这个时候来个大肃反什么的,那我们就拼死一战,为家人报仇雪恨,但是——如果没有什么事的话那就看看情况再说吧。

  军心,表面上没有什么变化和动荡,还是井然有序的撤退中,但是,已经是在悄然的沦丧着。

  主动权,完全掌握在吕蒙和陆逊的手中,就看他们是想坑杀还是怀柔了。

  这两位,都不是白痴,在指挥打仗的同时也是处理过政务的,知道民心是可以利用的,而且利用的成本也不是很高,就看你有没有耐心陪着这些人玩下去了。

  他们当然有耐心了,老百姓,终究是比万人敌的关羽好对付一些。于是,一里一外,一个红脸一个白脸,配合的天衣无缝,彻底的掐灭了关羽反抗的一线希望。

33—13:终结,麦城悲歌(4)
首先出来饰演一位人民好公仆角色的是吕蒙将军,这位靠着有些龌龊(不是有些,而是十分之龌龊)的手段拿下了江陵的“无耻之徒”,随即就玩起了收买人心那一套,别看是刚玩,刚上手,可是,十分的到位,和刘备相比也不差,而且是软硬兼施,考虑问题面面俱到。

  降服行动早在摆平士仁的时候就开始了,当他刚刚投降的时候,吕蒙的主力还是驻扎在城门外,而且有直接进占江陵的意思,但是,虞翻,纠正了他的战略,劝说道:别看士仁投降的挺痛快,但是不能就这么把他放在城中,万一是权宜之计,被我忽悠的一时没有转过弯来怎么办?所以,我们应该马上把他和部队分开,同时让我们的主力进城全面掌控大局。

  吕蒙接受了虞翻的意见,立刻行事,顺便让士仁去前线劝说糜芳。

  如果说这算是硬的话,那么完全占领关羽的地盘之后,吕蒙就开始玩软的了,干了几件漂亮利落的事情。

  第一个就是“挥泪斩马谡”,进城之后,吕蒙颁布了军令:不许扰民,不许动老百姓的一针一线。

  没有多久,他手下有一个军官,汝南人,同乡,拿了老百姓的一个斗笠给自己的铠甲挡雨。

  这算事吗?不算,先不要说斗笠值钱不值钱,人家不是拿来填自己的腰包啊,是给公家的财物用的。

  退一万步讲,就算是犯事了,退还“赃物”,交上一笔罚金,当众赔礼道歉,还不够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