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10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实话,李典的这个策略很是冒险,万一高蕃的哪根神经搭错了,或者像电视剧里那样出来散步,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把旗杆打折了,人家掐指一算,不好!有人要打劫,于是做好了准备,来个将计就计,一网打尽,总之,小说里面曹操干过,司马懿也干过。

  但是,什么不是冒险的呢?百分之百的事情那是计算机干的,人类坚信这样一个准则:富贵险中求。

  而且,李典也不全然是冒险,首先,高蕃不是什么名将,没有这点觉悟,其次,他也不是男主角,老天不会这么眷顾他,吹一股阴风,再次,自己和程昱,都不是什么一流的战将,在这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出色的表演机会,所以,足可以麻痹高蕃那不多的警惕性。

  李典还有一个运气好的地方就是程昱批准了他的这个冒险的计划,同意试一下,大不了攻击受挫及时撤退呗。换一个老实一点,谨慎一点的助手的话,估计李典就丧失了这个出人头地的机会了。

  而最后,李典和程昱还真的赌对了,一阵突然攻击之后,高蕃是一个聋子的耳朵——摆设,根本就没有什么重量级的防御措施,被打了个猝不及防,全部溃散,结果,水路就此被打通了,运输大队可以继续前进。

  虽然由于高蕃过于低级的错误成就了李典赌博的胜利,可是,重点并不在这里,而是在于李典的精准分析和大胆的构想,这就让曹操见识了李典的另一面,或者说是更为重要的一面。

  以前,曹操以为李典就是一个内政型的人才而已,顶多是在人手不够的时候让他搞一下运输而已,比如这两次,因为他觉得李典太低调了,太儒雅,太冷静了,平日里喜欢看书,缺少一种军人必备的铁血精神和冒险主义色彩。

  但是,这一次改变了曹操对他的最初印象,虽然他本身并不喜欢战争,可是,一旦被派到相应的位置上,他就会开动自己的脑筋,出奇招,用最低的伤亡代价和最快的时间取得胜利。

  有胆色,有想法,还有足够的睿智。

  曹操知道,运输大队长不应该再是他的岗位了,干什么呢?也许马上提拔到一线作战有点太快了,而且未必会干好,所以,这样的一个定位应该是最适合他的了,那就是参谋长+政委。

  尤其是那些勇武过人,但是过于倚仗自己的武勇而忽略谋略的重要性的将军们,比如夏侯惇还有乐进等人。

  所以,很快,李典就走马上任,前往一线阵地去发挥自己的才干了。 。。

28—10:开国上将李曼成(4)
第一个“享受”李典这个级别的参谋长的将军是夏侯惇。

  夏侯惇的军旅资格更老,夏侯氏和曹姓亲族将领当中,他是当仁不让的一号人物,曹操第一次起兵的时候,他就以稗将的身份东征西讨,曹操升为奋武将军的时候,他又水涨船高成了司马,镇守白马,而后升为折冲校尉,直到东郡太守的位置上。

  后来,曹操远征陶谦的时候,又让夏侯惇镇守老巢濮阳。

  由此可以看出夏侯惇在曹操心中的重要位置,我们可以将其当作是刘备之于关羽的关系,地位自然可以上升到“大元帅”中的朱总司令。

  只是,我们尊贵的夏侯元让将军更多的有点像彭副总指挥了,而且有点过,至少在性格来看。

  小时候的夏侯惇就以他的暴戾闻名,十四岁的时候,有人侮辱他的老师,结果被夏侯惇一刀结果了性命。

  十四岁的孩子行凶杀人?即便是古人比今人早熟,不受太多的法律桎梏,还因为生存在那个草菅人命的年代(更主要的是家里有钱有势),夏侯惇做出这样的事情来都是有点过了。

  但是,人家还是就凭借着这一事件闻名天下,也算是比较极端的炒作手段了,只是不知道他的老师究竟被人侮辱到了什么程度。

  如果说这件事表现的是夏侯惇的“烈气”,在当时还算是一个褒义词的话,那么后来的发展,夏侯惇勇猛归勇猛,比如拔出自己眼珠子吃掉之类的事情——输人不输阵嘛,更多的时候表现的都是:轻率、不走大脑、没有一个良好的大局观。

  比如吕布和陈宫还有张邈勾结叛乱一事,曹操远征陶谦,很放心的把重镇濮阳交给了夏侯惇,可是,夏侯惇听说吕布和张邈联合叛变,马上率领一支轻骑部队火速赶往鄄城,因为曹操太放心张邈了,很多人都在鄄城,不过作为镇守一方的要员,即便那是你的亲人,也未免有点过于轻率了吧?你有一个不说充分,但是要有一个起码的营救计划吧?

  没有,夏侯惇就这么去了,结果被吕布钻了空子扩大了胜利果实,拿下濮阳之后,所有的粮草辎重都被俘获。

  如果把人质救回来也行啊,可是,我们的夏侯将军不仅没有顺利的达成目的,自己反而也成了人质:鄄城的守军假装投降,待夏侯惇放松警惕之后,一拥而上将其拿下,一个大肉票就此诞生了。

  好在还有一个可靠的助手韩浩将军,先是稳定了军心,接着猛攻绑票者,那帮土匪被这个阵势给吓怕了,于是表示不想和曹操对着干,只不过想求财而已,根本就不是吕布一伙的。

  韩浩根本就不管这一些,继续进攻,终于将绑匪全部拿下,斩杀,继而拯救了夏侯惇。

  这一事件中,本该成为主角的夏侯惇尴尬的成了“被拯救的爱人”,韩浩倒是成了曹操刻意树立的一个正面典型——“卿此可为万世法”。

  就是说借着韩浩的这个违反常规的思路发展下去,一旦再遇到绑匪劫持人质的话,不管那个被劫持的人质是谁,一律不讲什么人道主义,不用考虑人质的安危,就是一个字:打!所以没有就多久,绑票这个行当逐渐成了高危行业,没有人干了。

  夏侯惇的鲁莽、头脑发热除了这些天生的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徐州和吕布的作战中,被流矢所中,瞎了左眼(这也可以看出他的确是一个很鲁莽的家伙,总是冲在第一线),从此,在军中多了一个诨号:盲夏侯。

  虽然是士兵们在背地里叫,不过没有不透风的墙啊,夏侯惇听说了,心中的恼火程度可想而知,所以,经常自卑的照着镜子,照着照着就恼羞成怒,把镜子摔得粉碎。

  这种郁闷和不爽长期积压自然也助长了他性格中的负面因素,毕竟,这是拿人的生理缺陷开玩笑,赤木学长被人叫大猩猩都显得暴怒无常,何况是一只眼睛的夏侯惇?。

  李典,即将要给这样一个暴躁的将军当政委了,效果自然不会太好,曹操光顾着考虑他的基本素质,而忽略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重要的一个东西:面子和资历。

  没有错,李典的资历不是很拿的出手,以前一直从事着后勤保障工作,现在突然拔到了一线的指挥所,你说,他压得住手下吗?虽然也算是一个参谋,可是,参谋不带长,放屁都不响。

  更何况主帅还是夏侯惇这样一号很有脾气的大腕,更要把李典的金玉良言当作是放屁了。

  所以,二人的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合作就是以失败为告终了。 。 想看书来

28—11:开国上将李曼成(5)
李典和夏侯惇合作的这一次对手是刘备。

  那个时候曹操的主力还和袁绍余孽们互殴,刘备已经跑路到了刘表这里,虽然这两个道貌岸然的家伙经常是表面上互掐,实际上防备的死死的,但是,起码的合作还是有的,即便刘表没有听从刘备的计划,趁着曹操主力和袁绍对峙而偷袭他们的老巢,可是,也经常让刘备出来骚扰一下。

  按理来说,刘备这个对手属于软柿子,除了打黄巾贼以外基本上就没有赢过(就连打黄巾贼也输过几次),部队不全军覆没那就要烧高香了,让李典配合夏侯惇去收拾他简直就是给他们机会建功立业。

  但是,事情还是坏在了夏侯惇的身上,当他看到刘备烧了大寨往回跑的时候头脑又发热了,准备率领大军痛打落水狗,没有办法,刘备给他的印象实在是有够烂。

  但是李典看问题却是很冷静,他觉得应该履行一个参谋的职责,所以,在参谋长于禁在场的情况下大胆的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夏侯将军,我觉得此时出击刘备有些不妥。

  为什么?夏侯惇用那只独眼盯着李典。

  刘备无缘无故的退兵本身就是一件很蹊跷的事情,李典不慌不忙的解释:我怀疑他会在途中设下伏兵,而且从地理条件来看,南道狭窄,草木茂盛,很容易设下重重陷阱,再配上一把火的话,估计我们就要倒霉了,所以,还是按照曹操大人的指示,穷寇莫追,只要把他们拒于千里之外就可以了。

  哼哼,夏侯惇冷笑:曼成,你真是太谨慎了,刘备啊,拜托,站在我们面前的敌人是刘备啊,他会玩什么计谋?他要是真会玩什么计谋的话也就不会一路输到今天了,算了,既然不敢出击的话,你还是留在大本营看守吧,这种事情交给我和于禁去做就可以了,让刘备不胜的记录继续保持下去吧。

  这明显是鄙视李典的意思,言外之意就是你小子支配看家和运输,打仗,你不行!

  值得注意的是,于禁这个时候什么都没有说,这就是他老油条的地方,夏侯惇是什么人啊,得罪不起,反正自己不是统帅,出了问题也有老大兜着,跟着干就是了。

  果然不出所料,刘备真的在这里设下了伏兵,连伏击带放火杀得夏侯惇还有于禁一个猝不及防,损失惨重,好在李典不计前嫌,主动带兵前往支援,这才把狼狈不堪的夏侯惇给救了出来,刘备看看援军到了,也不恋战,主动撤退回荆州去了。

  这一仗打的夏侯惇十分郁闷,曹操也是连连叹气,居然让刘备终结了多轮不胜(连败)的尴尬纪录,你还真是本事啊。

  不过李典的表现还是让曹操毕竟欣慰的,行,我没有看走眼,你果然是可造之材!

  于是,我们的夏侯惇和李典就此命运发生了转折,一连串的尴尬让曹操不得不把身心俱疲的元让将军调到了后方,干起了之前李典的行当,搞个运输啊,治理一下水患啊,维持一下治安啊什么的,不过倒也不错,夏侯惇干起这些来倒是游刃有余,人家不贪钱,又善待士兵,不说同吃同住劳动也差不多了,所以,深得将士的拥护。

  他也因此成了元帅级别中军功较少的一位,中后期基本上不站在第一线作战了,有点朱总司令“宏观调控”的意思,再加上人家的处理政务的能力、背景、资历和忠诚度,有那个吃老本的资格,别人也不会说什么。

  至于李典,连续两次技术考核优秀之后,彻底扎根在一线战场上了,曹操又把他和乐进搭配在了一起,乐进虽然和李典私交不怎么样,性格截然相反,优美有什么共同语言,不过在战争中合作的还是不错,一个主攻,一个负责打点上下,出谋划策,倒也是相得益彰,像之前的壶关战役、管承击破战都是二人合作的结果。

  素质过关了,技术过关了,经验也积累的差不多了,这些都是把李典扔到合肥这个火药桶上的必备前提,还有一个,也许是最为关键的还需要考察一下,那就是忠诚度。

  老大都很在乎小弟的铁杆程度,睡眠不是很好的曹操尤其看重这个。

28—12:开国上将李曼成(6)
一系列的出色表演之后,李典被封为捕虏将军,封为都亭侯,既然曹操这么看得起你了,你总该有点表示了吧?

  李典当然不会忙着给老大领导上炮(逢年过节送礼除外),这有点低俗,而且人家曹操什么都不缺,犯不着你挖空心思玩这个。

  李典是怎么干的呢?当时曹操为了褒奖李乾父子,不仅让李典接管,还让他们“永久性”居住在乘氏,但是现在,李典却主动要求把宗族上下老少全部迁徙到邺城,也就是曹操的眼皮底下,大本营。

  这个用意很明显,就是主动要曹操放心——我知道老大你是什么想法,只不过你没有明说而已,现在,我主动干了,对大家都有好处。

  曹操自然是很高兴了,如果下属都像李典这样明事理的话,我的工作就好做多了,也不会失眠了啊。

  不过,他还是要啰嗦一下,以便对李典做一个进一步的考核,看看他是不是一个高素质的马屁精,于是就开玩笑对李典说:曼成啊,你不会是再向耿纯致敬呢吧。

  耿纯是谁?

  东汉开国功臣,带着宗族部曲和刘秀打天下,抛弃了已有的荣华富贵,这一点和李乾有点相似,不过是命大一些而已,后来,在刘秀情势不太明朗的时候,尤其是一个割据势力邯郸的王朗更占有优势的情况下,他为了让刘秀放心,为了不让自己的宗族有什么背叛反水的迹象,毅然把整个部落都迁移到了刘秀的眼皮底下,自我监控,而且,做的比李典还要绝,居然把老房子都给烧掉了——小样!看你往哪里跑。

  凭借着数不清的战功和这样的表忠心,终于让耿纯跻身于“云台二十八将”行列当中。

  曹操今天提出这个典故来就是在测验李典。

  实话,检验的是一个人的忠诚度,假话,或者说客套话,检验的是一个人的职业素养。

  李典这么做,已经证明了他的忠诚度,再用实话说一遍,既没有意思也会让大家觉得尴尬——我曹操难道就是那么不相信下属吗?

  所以,李典说点假话(客套话)不伤大雅,而且还可以看看他的素质到底有多高。

  李典的回答很谦虚,什么自己其实是一个笨蛋,功劳也没有,但是,却得到了主公那么多的赏赐,实在是过意不去,为了表示对领导的感激,我决定这么干,更大程度的发挥自己的能力,并非是羡慕效仿耿纯啊。

  即便是假话,听起来也是很受用的,于是,曹操在批准了李典的计划方案之后,顺便升迁他为破虏将军。

  然后,三重考核成绩完全优秀之后,曹操终于可以放心的把李典放在刀刃上——这是一块好钢啊。

  没有多久,合肥,就盼来了张辽、李典、乐进的三巨头,他们的使命就是以一支偏师(大约8000人左右)去对抗一支未知的,有可能来犯的敌军,不久之后,证实了他们的困难指数:孙权带来的是100000大军。

  就看这三位如何力挽狂澜吧。

  ——有关这三位将军讲述的比较多一些,也许耽误了合肥之战的进度,请原谅,但是,比较重要的人物费些笔墨也是值得的,至于为什么讲述李典的更多一些,完全是因为这已经算得上是曼成将军的最后一战,而且他死的也很早很年轻,才三十六岁就挂掉了,而张辽还有出场的机会,乐进虽然也是英年早逝,但是还有一个拿的出手的乐綝子继父业。

  而李典,什么都没有了,儿子也不太争气,所以,这里就一并讲了吧,当是缅怀一下。 。 想看书来

28—13:三巨头力挽狂澜(1)
合肥的重要战略意义这里就不讲了,孙权兴师动众的攻打合肥原因也是明摆着的,至于张辽三人的素质也都是信得过去的。

  但是,还有两个问题一定要说明一下。

  第一个就是曹操为什么只拿出了区区八千人来镇守这个军事要塞。

  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挑选出了张辽、李典、乐进这样一个组合,因为通过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得知,这三个人的私交没有,而且互相不对付,就差互相使绊,下黑脚了,难道曹操不知道他们的关系了?不可能不知道,那还派他们三个执行任务,就不怕贻误战机吗?

  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为什么只有8000人,是不是有点太吝啬了呢?

  完全有可能,首先,曹操拿不出太多的兵力把守合肥,因为这一战发生的时候,曹操的主要精力放在了汉中和凉州地区,西北战事牵扯了曹魏太多的人力和物力,再加上老家一些反曹分子的蠢蠢欲动,如果双线作战的话,饶是曹操也消耗不起的。

  其次,对于这一地带,曹操始终没有拿出更多的兴趣来,当年赤壁败退之后,曹操就怕自己不在这里,江西一带会长期被东吴骚扰,民不聊生,于是就迁移了十余万人口到了内地,这就导致整个江西陷入了一种半真空状态,当时刘璋不愿意玩的坚壁清野政策被曹操拿出来了,结果,合肥以南实际防守区域只有一个区区的皖城而已。

  曹操的如意算盘是,孙权和自己濡须口一战打个平手,也就是骚扰一下我而已,不会再有什么兴师动众,再说了,真要打起来我迅速支援不就得了?所以,没有留下足够的军力防御也不是什么疯狂的想法,再说了,将领的素质高一点可以弥补兵力上的不足。

  8000人,再加上一个三巨头,曹操在设立了一个高难度挑战关卡之后也给自己留了一个后手。

  出乎他的意料的是,孙权真的对这里很有兴趣,早在建安十九年的五月,孙权就发动了对皖城的攻击,并且很快拿下,如果不是因为刘备同期拿下了益州,两人撕破脸扯皮的话,合肥战役恐怕还要提前一些。

  这个疑问带来的一个衍生问题就是——孙权真的拿出了100000大军前来征讨合肥吗?

  有关魏国的史料记载是这样的,大家都在津津乐道的传颂着张辽以800敢死队击溃孙权十万大军的美丽传说。

  而在吴国的史书中却是对这个问题一笔带过,没有办法,最后确实是打输了嘛,大佬亲自出马,十万人打不过八千人,真的很丢人,难道很值得大书特书吗?所以,就是一笔带过,倒是围绕着孙权大难不死逃过一劫上做了不少文章——虽然丢人,但是也可以彰显自己的大哥乃是天命所归。

  只是这个一笔带过带过的有点过于简略,以至于连东吴军的参战人数都给省略了。

  当作不好意思说自然可以解释的通,但是反过来说魏人夸大其词吹嘘自己的陆军部队乃是战无不胜,这个可能是不是也存在呢?

  很有可能。

  孙权自从上位以来,组织的局部战争和全国性战争次数还是不少的,合肥之战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他孙权拿的出来十万大军投入到一次战役中去吗?

  不是说孙权拿不出来,而是他基本上就没有这么肆无忌惮的出牌过——除了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