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非主流清穿 全-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致意,就一切OK了。一天下来,脸都快笑僵了,可对着的全是熟人亲友,不笑还不行。
  外面也很忙,因为选派了不少人手送信,家中贺客不断,最后不得不把庄子上的人手都调了一部分来帮忙。来的客人也有讲究,在这种时候,贺客也极有眼色,都掂量着与主人家的关系,无非是亲近的上门的早,远些的上门的晚。淑嘉在大挑时比较熟的董鄂氏与瓜尔佳氏都是在第二天的时候派人来道喜。如此忙了三四天,这还是在石家比较低调的前提下,也累得人仰马翻了。
  这事就像流言,过了新鲜劲儿,也就平淡了下来。石家上下慢慢也平静也下来,收拾一下这几天客人送的礼物,又把待客用的各种物品与消耗品进行统计补充。就静等着宫里有什么进一步的指示了。
  富达礼一直没耽误当差,他的消息比较灵通一点:“还早呢,得等这一批的秀女的去向都安排得差不多了,才有正式的旨意下来。”这种通知也是分批下达的,皇帝也是人,精力再充沛也有个上限,自然是拣重要的先处理,先皇子再宗室再觉罗。如果皇帝本人看上了谁,也要另一批下达指示。
  华善依旧在家里端着老太爷的架子,用他的话说:“骨头都长毛了还得接着装。”
  淑嘉比较关心的是参选时变得熟识的董鄂氏与宁蕙,想这两个的家世不错,应该是比较靠前的,果然,董鄂氏被指给了三阿哥,宁蕙被指给了简亲王家的嫡长子雅尔江阿。
  淑嘉放心了,毕竟是熟人,也为她们高兴,还派人去向她们道喜。下面该准备着正式指婚旨意下达,然后择吉日走放定等程序了,这下阿玛能够回来了吧?淑嘉心想,让她爹一个人在福建,她还真不放心。
  这些也就罢了,最抽风的是——康熙把费扬古之女乌拉那拉氏指给皇四子胤禛为嫡妻。胤禛十四了,按照满人习俗和皇室惯例,结婚也不算很过份。问题是淑嘉是知道四福晋的,努力回想一下,这个……上一回见她是什么时候?扳指头一数,乌拉那拉氏她今年换完牙了没有?
  童养媳?淑嘉黑线了。
  ————————————————————————————————————————
  于京中来说,不过多了一件诡异的谈资,于石家而言,不过是一阵风从耳边吹过而已。石家与那拉氏的交情并不情,还没到关切的程度,再者家里看着个太子妃,对于四福晋的事情也就不那么在意了。
  现在石家要考虑的是太子妃的嫁妆问题,从淑嘉还很小的时候,西鲁特氏已经开始给她攒嫁妆了,更别提华善在跟三藩对着干的时候烧人家房子时顺手抢的好东西。三藩肆虐的正是南方半璧江山,自宋以来,南方的经济就超过了北方,好东西……非常多!华善还抄了很多好字画,其中还有康熙很欣赏的董其昌的真迹。
  本以为只是整理加工的事情,西鲁特氏已经列好了表,家中田产颇丰,怎么着也要陪送一处大大的庄子、几间铺子,给女儿添脂粉钱。家中各式古董、摆设也很多,还有不少从福建带来的西洋玩器。至于各色上等宝石、珍珠更是一匣一匣的,衣料也有很多。又有历年积下来的紫檀、黄花梨等贵重木料,足够使了。
  西鲁特氏一样一样地与女儿、儿媳妇们点着,越点下去越觉得事情还不算难办。觉罗氏一直静听着,此时却道:“这嫁妆也不算很薄了,可有一条……都是婆家收拾好了房子,娘家去量了尺寸看布局打家具……”现在你敢跑到毓庆宫去量房子吗?!你打探皇太子住处的布置,想造反吗?
  母女婆媳俱默。
  行了,你们别为难了,现在最为难的不是你们。
  给儿子找了个童养媳的康熙按照计划,准备去巡幸塞外,结果被拦下来了。礼部满尚书顾八代、汉尚书熊赐履请旨:“向者陛下已定瓜尔佳氏为太子妃,而至今未有指婚旨下。依本朝制度,皇子指婚,福晋父当俱蟒服亲往乾清宫接旨。今太子妃父石文炳尚在福建,当如何?又,指婚之旨是否命钦天监择吉日再颁?”
  是的,现在头疼的是康熙一干人等——皇太子娶老婆,岳父怎么能不在场?石文炳他在福州,正在公干,上疏增军标的是他,开关也是他干的,总得有始有终,办完了才能回。
  还有一半话他们俩不好说:因为皇太子是老二,所以老三、老四的事情就得等老二定了再定。老四犹可,他家大老婆现在还是个萝莉,老三已经不算小了,还得跟着等。
  康熙道:“此事朕自有处置,石文炳于福州尚有差使未完,且……南方酷暑,至秋不减,令其驰还,若生意外反而不美。待朕自塞外回京,即召其还,乃等可先拟指婚之旨。皇太子纳妃,与寻常皇子婚配不同,指婚的旨意也要写得更郑重。”
  两尚书耳朵齐齐一抖,皇上想得真周到,对太子如此重视,又心细如尘、关怀备至。
  崇拜归崇拜,该说的还是要说:“陛下所言,皇太子纳妃与寻常皇子婚配不同。只是……国朝本无皇太子大婚仪,今东宫大婚在即,其仪当何如?”
  康熙一拍脑袋,问题大了!
  清朝作为一个新生政权,到康熙三十一年的时候已经不算很年轻了,但是典籍依旧没有齐备。很多时候,都是要用到了,才想起来制订,比如皇帝大婚仪,直到顺治要大婚了,才想起来——坏了,连结婚流程还没有呢,这才现制定。
  还有一些,先前定了,后来执行的过程中发现不合适,又改。比如皇太极年间有过的崇德定制,定了各人的仪仗、服色,结果一入关就发现太不够威风,又添添改改。别的职务都有人做过,原本疏漏的地方也在实践中得以改善和补足,偏偏……开国近百年来,还没出过一个太子妃。
  大清朝至今为止,只有过一个正式册封的皇太子。而胤礽同学,是大清朝开天辟地以来头一位皇太子,为了他,崇德年间定的皇太子仪仗、服色,在康熙的默许下,被改得面目全非。可惜之前十几年的康熙当顾着给胤礽添待遇了,完全忽略了还要给他添老婆这一条。皇太子大婚仪——空白!
  本来康熙二十五年的时候,国家编纂了一部《大清会典》来的。把很多事情都给规范了,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皇太子娶妻的礼仪是什么样的,大清会典TMD没有写!现在要用了,才发现悲剧了。
  康熙眼神一闪,马上镇定了下来:“着尔等即拟皇太子大婚仪,朕回来要看。”然后留下太子说话:“今番朕去,不久便回,京中悉交给你。你办事我是放心的,”
  留皇太子监国,康熙走了,留下一个烂摊子。胤礽一面处理着政务,把各种折子看一遍,写上节略、夹片,然后把宫中的事情写一写,自己的情况写一写,送给康熙。另一方面,还要看着一堆人为他娶老婆吵架。
  “……京中尚安,唯诸公吵嚷不休。皇太后祖母略觉暑热,儿臣已着内务府多供冰,只恐祖母年高而体弱,不敢进冰饮,茶果以井水湃之……”
  领头的是两个尚书,但是定仪这种事情,是个立场问题、待遇问题,背后的政治含义非常之丰富,绝不是两个尚书关起门来写写命题作文就能解决的。
  太子妃,那是未来的国母,不可以比照一般皇子娶妻的礼仪,当然要高一等。可是这个高一等,具体高到什么位置?给她的文定之礼都有什么东西,每样东西有什么典故?代表着什么意思?都得细抠出来。
  两人无法完成的庞大工程,只好列个需要商讨的表格出来,与相关人士探讨。
  朝上顿时吵成一团。
  翻开史书就会发现,但凡涉及到礼仪类的,总是最麻烦的。满朝大臣会为了死后的谥号多一个字少一个字吵上好几年,为帽子上是不是要多放一串珠子吵到要挽袖子当朝打架。为了一些名义上的事,死人也是常有的。
  索额图这边想抬得很高,明珠那里拉着残余势力抠字眼儿。引经据典,热闹非凡。说的人自说自话,旁观者云山雾罩。也是因为索额图和明珠两个为首的都随驾北上了,留京的不太敢拿主意,只好互相扯皮。顾八代和熊赐履是博学的,也是没有明确站到两党里面的,但是他们拿主意呢,索派以为太薄,明派以为太厚,又扯上了。
  就说么,当康熙的儿媳妇,有这么简单么?要这么简单,那这个职位就不坑爹了。等着吧!等他们吵完了,你才能婚得掉。
  ————————————————————————————————————————
  大家吵虽吵,留京大学士阿兰泰与礼部满汉尚书还记得职责,要在康熙回来之前把大婚仪给拟出来。阿兰泰看实在不成样子,与顾、熊二人商议:“先拟出大致的程序,详细章程等圣驾回来看顺序无误了再添。当务之急,是把指婚仪与文定礼、纳采礼给细细地定了。”
  在他的指导意见下,很快康熙布置的作业写出来了。三人相视苦笑,有时候,群策群力未必就是好事。
  九月里,康熙回京了,胤礽率众迎于汤泉。父子俩在汤泉住了数日,一应军国事务都由快马送到汤泉,批复了再发。其中有一条,就是召福州将军石文炳回京。
  康熙看了阿兰泰等人拟的仪注,也感到棘手。抛开派别不提,两派的争吵也是各有道理,索性先一步一步来。确定基调就是皇太子的大婚要比普通皇子高档,要体现这是迎娶的未来国母。
  石文炳快要回来了。
  富达礼把这个消息传回家里,满家欢腾。当家人要回来了,太子妃的帽子就要正式戴到二姑娘的头上了。
  这一个快字,用了一个多月。
  福建到京城,几千里地,福建还多山,道上又不好走。你作为皇帝的亲家,你不能跟逃难的似的奔蹿回京,还要保持风度。沿途要应酬,要扛得住诸官员的热情和各种拉你下水。与此同时,要记住,皇太子在京里等你去把你闺女给她。
  石文炳这一路,心情固然是高兴、惶恐、感恩的,精神也是紧绷的。一路回来,进了家,观音保都开始怀疑,这只是一个跟他阿玛有点像的人来冒充了。
  淑嘉差点飙泪,黑了瘦了不说了,脸上的皱纹也深了,辫子里缕缕银丝。
  作者有话要说:这大概就是……皇太子婚礼推迟的真相?今天有点晚?抹汗,写得太兴奋了,又去查资料神马的。然后还在想,怎么样让石文炳不早死?= =

  姑娘终于要出嫁

  家人吃惊的吃惊,心疼的心疼。石文炳被妻儿围着,看妻子担心的样子,心中颇多感慨,还是回家好。其实家人的反应他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了,今天他已经被两个重量级的人物问候过身体状况了。
  让我们把时候往前倒回到今天清早——
  乾清宫里,康熙正跟胤礽例行会晤,其实就是皇帝带着太子对其进行岗前培训。今天说的是蒙古的事情。康熙取出一本奏折来:“你先看看这个。”
  胤礽接过来一看,折子是用蒙文写成,上奏人是喀尔喀扎萨克图汗之妻布尼达喇——“皇上出临会阅,我与子巴郎欲赴会所诉先祖父名爵及扎萨克图汗被害两大事,因子身故不获赴会陈诉。今特携六岁之子克色克台吉而来寡妇孤儿惟圣上鉴恤。”
  胤礽蒙语娴熟看得很快,却没有马上合上折子,而是又仔细看了一回,组织了一下思路,才缓缓合上,恭敬地放回炕桌上。康熙看他的动作就知道他已经在思考了,直接问:“你如何看?”
  胤礽慢慢地道:“儿臣记得克色克是前扎萨克图汗幼子。诚如彼言,寡妇孤儿,这似是……为其子求一爵位。国家亦可酌情予以安抚,只是今蒙古在多事之秋,恐怕……年幼孩童不堪重用,是以先前廷议已以萨克图汗之弟策妄扎卜为亲王。”
  康熙翘了翘嘴角:“就是这个意思,命理藩院再详勘覆,若布尼达喇之言属实,则从优予其子克色克一爵位。”
  今天的主要议题结束了,康熙对儿子的表现挺满意,胤礽看康熙的表情也知道康熙很满意,正要结束这次圆满的会见,石文炳的绿头牌递来了。胤礽已经起身了,正要说告退的话,这会儿……有点儿尴尬。
  康熙忍不住一笑:“坐下罢。”
  胤礽右手成拳,抵在唇边咳嗽了一声:“儿臣遵旨。”
  但凡外放的官员,蒙召回京的第一件事就是面圣,家都不能回的。如果你入京的时间比较凑巧,那还能当天见完了皇帝回家,不然就只能在驿馆里住着,次日递了牌子,等信儿。如果让你先回家过两天再见你呢,你可以回,不然就就等着面完了圣吧。
  石文炳一是品级比较高,二是太子未来岳父,他一回来递了牌子就被召进了乾清宫。石文炳在路上也是算好了的,头一天在离京不远的驿馆先住下,歇一宿,略作修整,次日刚好在早朝结束递牌子。估计以他的这种情况,递了牌子就能插队召见。
  也正如石文炳所料,绿头签子递了上去,接的人不敢待慢,连忙禀告了康熙。本来今天等着面圣的还有几拨人,绿头牌子都拿来了正在排序,就等着皇帝给他儿子讲完了为政课程之后好召风了,这会儿……只好往后放一放了。
  乾清宫里,炕烧得暖暖的,地龙早就拢了起来。东暖阁里极是暖和,石文炳原在外面,一身和寒微,一进去冷热相激就不由自主地打了个寒颤。哆嗦了一下,打下马蹄袖,叩拜。
  康熙等他行完了礼,细细打量了一下,见他穿着麒麟补服戴着红宝石顶子,一身衣服倒是精神,人却黑瘦了不少。便问:“怎么清减了这么多?”又赐座。石文炳已经看到了旁边一个金黄的身影,大清国男人里独一份儿——皇太子!
  这位就是未来的女婿了,正常翁婿见面,该女婿给岳父问好的,到了他们这里,只好掉过个儿来。皇帝在前,是不便拜其他人的,石文炳有点为难了。
  康熙笑道:“正好,你们翁婿尚未单独见过面呢。”石文炳又拜过皇太子,胤礽虚扶过。石文炳借起身的功夫打量了一下胤礽,这大概是两人最近距离的一次接触了。抛开皇太子的光环不提,允文允武的胤礽,也确是佳婿。倒不算是委屈了女儿,天下父亲的心情是一样的,总想让她嫁个好青年。
  一眼扫过,屏息凝神,等皇帝问话。
  康熙先问的自然是福建的情形。
  这个石文炳准备得比较充足:“奴才自得旨意,即着手选兵。福建一省,战乱结束未及十年,欲增军标,若是无用之老弱,反不如不选。是以奴才没要他们已成编的督抚标兵,从新亲选的兵丁,先练着看看,经不得打熬的都筛汰掉,接着再选员补充,再淘汰。至今仍缺十之二三。”
  说完就从袖筒里摸出事先写好的折子,躬身,双手捧着。胤礽与康熙四目相对,亲自起身从石文炳手里取了折子,递给康熙。康熙打开来一目十行地扫了一眼,大体与石文炳介绍的是一个意思,就先放到了一边。
  又问了一下石文炳福建的近况:“朕所知福建之事皆从奏折上来,你从福建来,不妨说一说,沿途有何见闻,亦不妨直言。”
  康熙的脾气大家都知道的,喜欢问一些小事,然后从这些事情里分析他想知道的情报。石文炳想了一下:“奴才来的时候,福建米价是……一路有些地方颇为干燥……倒不见流民……”
  康熙很满意,人瘦了、事儿干了,表明是为了工作累瘦的,尽忠王事,很好。胤礽也听得很满意,不错,这准岳父是干实事的人,不管从哪方面说,都加分不少。又询问了一回石文炳的身体状况:“看着比前几年是憔悴了许多,尔当善自保重,朕留尔等,正有大用。”
  石文炳道:“奴才敢不粉身碎骨,以报君恩。”
  康熙心中舒爽,一挥手:“不要拘束么。”然后康熙就说到了这回让石文炳回来要做的事情——你家闺女要嫁我家儿子,咱们是不是走一走流程?
  石文炳又跪地谢恩。康熙笑道:“朕的太子,天下都知道的,很好。你家的女孩子,朕是看过的,也很好,”说完就抽了一个小册子来,“这是礼部拟的大婚礼,你看看,可有什么要添改的?”
  石文炳抖了一下,本来吧,两家商议亲事,那真是有商有量,到了石文炳这里,是什么都不能说的。挑剔?哪里敢挑剔皇家?推辞?皇太子的面子往哪里摆?石文炳回道:“奴才虽粗通文墨,于这些事情确不如礼部诸人。主子学贯古今,奴才何必班门弄斧?但请主子吩咐,奴才无不照办。”
  康熙大笑:“朕必不会委屈两个好孩子的。你回去细看看,钦天监已挑了几个日子备选,两下备好了,年前就纳征放定。”
  石文炳谢恩出来。
  康熙对胤礽道:“这下可放心了?”使一眼色。胤礽会意,跪安出来。
  胤礽出来快走两步,正赶上了石文炳。石文炳正在行走间,听到身后有脚步声传来,站住了一回头,是皇太子。站在一边,垂手而立,等皇太子是路过或者是与他说话。
  这回是来说话的。未来翁婿之间确是陌生的紧,所言之事也只是泛泛而谈。胤礽对准岳父还算客气,他先找话题:“我看《梦溪笔谈》,沈括言‘岭峤微草,凌冬不凋’,可是有的?”
  这个石文炳比较熟,慢慢放得开了:“……元旦之时,多以鲜花为饰……只是夏季颇为酷热。”
  胤礽含笑道:“有一利便有一弊。既是暖冬,您这一路,冬衣可未必带得足了,如今天寒,可还如意?”石文炳道:“谢太子顾问,奴才妻子去年回京,已打点了冬衣到福州。”
  胤礽道:“如此便好。”
  两人又不咸不淡地说了几句话,一面说,一面走,出了乾清门,石文炳得回家,胤礽道:“如此您先回,我也有汗阿玛吩咐的事要办。”石文炳等胤礽的太监跟了上来,拥着他走了,这才出宫回家。
  ——————————————————————————————————————————
  石家,石文炳回来了,先拜了华善。身为人家父亲,并且是一贯以不着调形象示人的父亲,华善担心儿子的身体也不会嘘寒问暖,而是一副不耐烦的样子:“你怎么过成这副德行?!跟讨饭的似的?你不会吃得白胖一点?!去去去,看看你媳妇儿,今天也甭见客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