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写给女人看的情感箴言:女人不"狠",地位不稳-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爱情成了奢侈品?
——伟大的爱情故事都是关于分离的故事
  从大学读中文系开始,到后来在CCTV6主持《佳片有约》节目的这段时间,我看了大量的中外文学名著和经典电影。我发现,这个世界上真正伟大的爱情故事都是关于分离的故事,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贾宝玉跟林黛玉、罗密欧和朱丽叶,再比如《乱世佳人》、《魂断蓝桥》、《罗马假日》、《廊桥遗梦》、《泰坦尼克》……
  分离,似乎才是爱情最强效的黏合剂。距离越遥远,相见越无望,爱情便越恒久而美丽。不管是生离还是死别,只要两个人今生今世不再相见了,这段情便成了一段永久的传奇。于是有的哲学家慨叹:“要让一段爱情永远地存活,唯一的办法就是让相爱的两个人彻底分开。”
  早在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我们就看到了这样一首忧伤、缠绵、充满诗意的《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十八世纪的英国诗人济慈,看到了一只古希腊的美丽古瓮,也心生惆怅,为此他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胆的情人,你永远,永远不能吻到,虽则逐渐接近目标……”在那只美丽的古瓮上,一位雄健勇武的男子,隔着陶土、颜料和一片无望的虚空,注视着他的情人,永远无法接近情人的痛苦,借由诗人的歌咏,而成永恒。
  看来,不论古今中外,那位最完美而恒久的“伊人”,似乎都是要放在水之一方,被情人遥望,供诗人吟咏的。正所谓:“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一旦“伊人”幸福地落入婚姻的圈套,结成良缘,便不幸成为张爱玲笔下的红白玫瑰:“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沾的一粒饭黏子,红的却是心口上一颗朱砂痣。”
  若娶了红白玫瑰任意中的一朵,还是对其痴心不改,终生付出,恐怕作家写得出,读者还未必相信呢!在新版《射雕英雄传》中,金庸先生记录了一个有趣的细节。有位物理学家,对他笔下完颜洪烈对包惜弱一往情深、十八年不改的单向度痴情,提出了相当专业的质疑:“爱情是一种双向交流的感情,不能像整流器那样,只向一个方向流。”他觉得完颜洪烈爱包惜弱十分划不来,危险系数太高,简直是个不太可能发生的奇迹,但金庸先生答复说:“世上文学评论家公认,古往今来四位最伟大的文学家是荷马、莎士比亚、歌德、但丁。这四位大文豪所写的爱情,却偏偏都是单程路的,并非双向交流。”他还举了不少例证:荷马笔下的无情美女海伦抛弃了丈夫跟随帕里斯私奔;莎士比亚在十四行诗中描写了他对一位黑美人“Dark Lady”荡气回肠、铭心刻骨却无法得到的爱;歌德描写了少年维特对已订婚女子绿蒂的绝望的并以自杀而告终的痴爱;但丁从九岁开始就对一位同龄的少女贝阿特里齐情有独钟,这份单相思他持续了终生,最终这位姑娘成为他不朽名著《神曲》中引导他漫游地狱、炼狱和天堂的伟大女性……
  金庸先生对于单向度爱情赞赏有加,用以证明完颜洪烈对包惜弱十八年一往情深、单向付出的合理性,却也强有力地说明:爱情好似一件奢侈品,越伟大、持久、荡气回肠的爱情,越是单向度的,是经由分离、死亡才可到达的完美境界。
  也许有的读者会问,难道,爱情只是供人们茶余饭后感慨唏嘘的传说?就没有一种爱情,是双向度的,无须分离和死亡,也能在三百六十五天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中永不退色吗?
  有,当然有。关于这点我后面会详细说到,这里我先要谈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曾经人人渴望拥有的爱情什么时候成了一件可望而不可即的奢侈品?
  

从奢侈品到消耗品(1)
——在时光中不知不觉变了质的爱情
  所谓奢侈品是相对日用品而言的,它是在经济学中经常使用的词汇。奢侈品通常是价格较高的、质量上乘的、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商品,比如豪宅、汽车、高档首饰、名牌服装等,而日用品则是日常的必需品,是老百姓过日子不可或缺的。本来爱情应该像日用品,是每个人有权利,也有能力得到的。大诗人歌德说得好:“哪个少男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哲学家培根也说过类似的话:“每个人都有爱的权利。”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里,在感情瞬息万变的现实面前,爱情这杯本应是浓得化不开的美酒,却被无情地稀释了。天长地久成了天方夜谭,爱情和婚姻被附加了条件,贴上了标签。我们一边对爱情充满着梦想和希冀,一边却在抉择中考量物质的天平和砝码,另一边还要抵御外面种种声色犬马的诱惑。爱情,本来是生活的日用品,却在现实这把利刃的层层打磨下变成了一种奢侈品。
  比如前不久在国内发行量很大的某时尚杂志就大声疾呼:“爱情看似泛滥,实属二十一世纪的第一奢侈品。”很多民调显示,如今,越来越多的都市男女觉得“爱情这东西,有最好,没有也能活”。“把爱情当理想,把结婚当事业”逐渐成为当下大龄女的新口号。当我们恋爱的时候,也许我们还知道什么是爱情,而当我们开始步入结婚殿堂,开始生儿育女时,当我们有了房,有了车时,我们却渐渐失去了爱情。
  那是因为——漫长的时光,把爱情变成了消耗品。
  我想起了几年前曾经风靡一时的一本畅销书,名字叫做“谁动了我的奶酪”。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时光中,一块名字叫做“生活”的奶酪不知不觉地变了味道:从最初的甘美香甜、回味无穷,到逐渐馊臭发霉、味同嚼蜡。然而这过程中微妙的变化却罕有人知觉,直到有一天,发现它已彻底变质,这才悔之莫及。
  爱情,也同样如此。据说,那种叫*情的东西,其实是一种在人体内只能持续一年半到三年的物质:在人类深邃的大脑中心,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叫做多巴胺。当一对男女彼此爱慕,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当地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片刻不见对方,就会相思不已。《诗经》所云“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说的就是这种感觉。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兴奋剂式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所以到了一定时候,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亢奋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三年的时间。按照统计,多巴胺分泌旺盛期限平均为三十个月。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平静。换言之,一对男女的爱情,一般只能维持三十个月。当它被磨洗一切的时光之潮冲刷掉了之后,厌倦和平庸替代了激情和神秘,爱情跟柴米油盐、鸡争鹅斗混杂在一起,幸运的话,还可以当“日用品”,多数则变成了“消耗品”,不幸的话,就只能沦为“报废品”了。多少人外遇、离婚,不就是彼此之间的爱情已经消耗殆尽了吗?如果把婚姻比喻成一个汽车轮胎,爱情就是里面的气体,爱情没了,轮胎如果不及时充气就会面临报废的危险,有的人亡羊补牢,有的人则干脆换了个新的备用胎。。 最好的txt下载网

从奢侈品到消耗品(2)
原本是人人所需的日用品,却演变成了只有爱情故事中才可一见的昂贵的奢侈品,再到婚姻生活中无情的消耗品和外遇离婚时没用的报废品,爱情就这样在时光的暴晒下不知不觉变了质。
  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对托翁这句脍炙人口的经典名言,我一直在质疑:幸福的家庭真的就一直“幸福”吗?所谓的幸福又是靠什么来维持?为什么古今中外的小说家、诗人、戏剧家乃至电影大师都在尽情地歌咏生离死别的爱情,却甚少赞颂幸福的家庭?为什么童话故事除了在结尾告诉我们一句“王子和灰姑娘从此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便戛然而止了?至于他俩又是如何“幸福,甜蜜,和谐”却又“语焉不详”了——为什么一些描绘婚姻生活的影视作品却让我们怎么也兴奋不起来,浪漫不起来,反倒有了某种揭开伤疤般的疼痛?
  还记得那部叫“克莱默夫妇”的美国奥斯卡经典电影吗?里面一个结婚十年依然美丽如昔的妻子乔安娜突然在某日清晨亲吻完自己熟睡中的孩子之后不辞而别,后来我们得知她如此“绝情”的原因是受不了婚姻生活的琐碎,受不了丈夫总是以工作忙碌为借口,对她、对孩子乃至对这个家长期的冷落和漠视。
  还记得那部冯小刚执导的贺岁片《手机》吗?本来是在贺岁档推出的一部喜剧片,但观众看完之后并未开怀大笑,反倒有一丝苦涩,那是因为葛优扮演的电视节目主持人公然用手机这种现代化的通讯工具搞起了婚外恋,还有他的一位同事,张国立扮演的资深策划人,居然对同在一个屋檐下生活了二十年的妻子使用了“审美疲劳”这样一个令人啼笑皆非的美学术语。
  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索,为什么美好的爱情一旦遭遇婚姻和日常生活的袭击,就会溃不成军?为什么一些本来在爱情的旗帜下阔步向前的男人会在婚姻这个“拆弹部队”(专拆爱情这颗“弹”)的围追堵截下迅速叛变,成了倒向“小三儿”阵营的甫志高(红色经典《红岩》中的叛徒)?为什么从前热情高涨的情人会逐渐蜕变成审美倦怠的老公?
  也许乔安娜所托非人?也许葛优扮演的那位电视节目主持人旗帜不够鲜明、意志不够坚定以致抵不住外面的诱惑?
  不是,都不是。
  乔安娜也好,葛优饰演的主持人也好,他们都是大千世界中最普通的人,他们并不是因为某种特定的“恶”而破坏了自己的婚姻和爱情,也正因如此,他们的故事才唤起了那么多观众的共鸣。我认为,使这些普通人的“爱情奶酪”在婚姻和日常生活中渐渐腐坏的,不是“恶”,而是“平淡”和“惰性”,是一把“不慧之剑”误斩了情丝。
  做个“三不”女人:防“不慧之剑”误斩情丝
  读者可能会说,你说错了,那叫“慧剑斩情丝”。我想说,不对,大多数人的爱情和婚姻悲剧,都是被一把“不慧之剑”误斩了情丝。
  这把剑的名字,叫做“达摩克利斯之剑”。
  古希腊有个国王名叫狄奥尼西奥斯,他统治着西西里最富庶的城市。他住在一座美丽的宫殿里,里面有无数美妙绝伦、价值连城的宝贝。一大群侍从恭候两旁,随时等候吩咐。国王有个朋友名叫达摩克利斯,他常对国王说:“你多幸运啊,你拥有人们想要的一切,你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有一天,国王听腻了这样的话,对达摩克利斯说:“你真的认为我比别人幸福吗?那么我愿意跟你换换位置。”于是达摩克利斯穿上了王袍,戴上金制的王冠,坐在宴会厅的桌边,桌上摆满了美味佳肴。鲜花、美酒、稀有的香水、动人的乐曲,应有尽有,他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当他举起酒杯,突然发现天花板上倒悬着一把锋利的宝剑,尖端差点儿触到了自己的头时,达摩克利斯的身体僵住了,笑容也消失了,他脸色煞白,双手颤抖,不想吃也不想喝了,只想逃出王宫,越远越好。国王说:“怎么了朋友?你怕那把随时可能掉下来的剑吗?我天天看见,它一直悬在我的头上,说不定什么时候什么人或物就会斩断那根细线。或许哪个大臣垂涎我的权力想杀死我,或许有人散布谣言让百姓反对我,或许邻国的国王会派兵夺取我的王位,或许我的决策失误使我不得不退位,如果你想做统治者,你就必须冒各种风险,风险永远是与权力同在的。”达摩克利斯说:“是的,我知道了,除了财富和荣誉之外,你还有很多忧虑。请您回到您的宝座上去吧,我回我的家。”从此,达摩克利斯非常珍惜自己的生活。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从奢侈品到消耗品(3)
在每个人的爱情和婚姻生活中,哪怕我们像故事中的国王一样幸福,但只要我们抬头,用心去看,就同样能够看到一柄无形的、危险的、摇摇欲坠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用一根马鬃或者头发丝悬在头上。对国王而言,风险与权力同在;对爱人们来讲,风险与幸福并存。只是,幸福地得到了爱情、顺利地进入了婚姻的朋友们,往往被日复一日平淡的幸福时光模糊了眼和心,因此意识不到风险的存在,直到那柄达摩克利斯之剑掉下来,斩断了情丝,才悔之莫及。
  所以,对于相比于男性更重视爱情美满和婚姻幸福的女性而言,如果想拥有一份完美的爱情,维系一段牵手终生的幸福婚姻,就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这把剑的存在。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爱情才既不是经由分离和死亡才能获得的奢侈品,也不会在时光的磨砺中,逐渐变成消耗品,甚至报废品。
  对于这样的女性而言,爱情将毕生保持新鲜的魅力,她们不会因为已经获得了婚姻和爱情,就在幸福中丧失对风险的估测,忽略爱情这块奶酪的保质期。
  记得有一年春节晚会,宋丹丹当着全国观众的面在小品《说事儿》中感慨道:“女人,对自己下手要狠一点儿!”此言一出,顿时被不少女人奉若令牌,开始对自己“严格”要求起来,同时,也有那么一部分人对此颇为不屑。其实,所谓的“狠”不是心狠手辣,不是要表现出“最毒妇人心”的那种“狠”,而是一种下定决心排除万难的“狠劲”,一种不在爱情和婚姻的阵地中迷失自我的清醒,一种对自己“狠”一点儿,也对最爱的男人“狠”一点儿的坚强。因为女人,尤其是深受贤妻良母观念影响的中国女人很容易在两性关系中盲目投入、失去重心,最后心力交瘁之余既没留住老公,也没保住婚姻(关于这个问题,后文还会谈到)。
  本书就献给这样一种懂得对自己“狠”一点儿,也对男人“狠”一点儿的坚强而智慧的女性:她们既是红玫瑰,也是白玫瑰,却跟蚊子血和饭黏子无缘。完满的爱情和婚姻并没有使她们失去自己的根和土壤,无须经历生离和死别,她们也依旧自由地舒展和生长。她们在此岸与家人长相厮守,彼此带来温暖慰藉;也常常在水一方,供爱人注视和遥望。
  她们将打破经由分离才能到达伟大爱情的魔咒。
  她们就在我们身边。
  她们是一种思想上深藏不露、性格上捉摸不透、行动上飘忽不定的女人。我把这样的女人称为“三不”女人。哪怕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她们也让男人魂牵梦萦。她们从不依赖男人,不会成为男人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的附属品。她们身上有一股“狠劲”,这反倒让她们无论在事业、爱情还是婚姻上都地位稳固。在她们充满自信和智慧的光芒之下,爱情不再是消耗品,也不是奢侈品,而是日用品。
  “三不”女人既存活于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中,也生活在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中。然而,一直以来,我们往往忽略了这种女人的存在,或者即使看出她们的魅力,也不知道该如何定义她们,效仿她们,以至于她们总是那样的凤毛麟角、形单影只。
  那么,“三不”女人长久吸引男人的魅力何在?为什么她们不仅可以在生离死别的爱情故事中凤凰涅,也能在日日面对的真实情感和婚姻中获得永生?为什么说对自己,也对男人“狠”一点儿的女人反倒会让圆满的爱情趋于长久?历史上和现实中究竟哪些女人可以被称为“三不”女人?如果你对这些怀有兴趣的话,那么,希望你有时间看看这本书。 。 想看书来

从奢侈品到消耗品(4)
只要你把心爱的人的命脉扣住,
  就不愁他不是你的囊中之物
  “三不”女人概念的提出跟我上本书是息息相关的。
  我的上本书《男人是野生动物,女人是筑巢动物》面市后,收到了很多读者的来信。在这些来信中,有支持的,有探询的,有疑惑的,也有反对的。总之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其中大家谈论较多的是“三不”女人这个概念。在上本书的第一章,开宗明义,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什么样的女人最让男人魂牵梦萦、牵肠挂肚以致不离不弃?我认为既不是相貌出众的美女,也不是温柔贤惠的淑女,而是深藏不露、捉摸不透、飘忽不定的女人,我把这种女人称为“三不女人”。
  然而,“三不”女人的真正魅力又体现在何处?如何成为“三不”女人?这“深藏不露、捉摸不透、飘忽不定”的“三不”原则在跟男人相恋乃至结婚以后又如何落在实处?由于篇幅所限,我未及充分阐述,因此,也引来了不少读者的误会。有一位女读者在给我的邮件中这样写道:“全书我翻了N遍,还是没掌握‘三不’女人的精髓……得不到的才会想,那得到以后呢?或者说一直得不到的话,时间久了,遇到那种女人就会不自觉地框定为‘得不到’,那会不会回头再找个最平凡的女子?”有的读者还认为所谓“三不”女人是故弄玄虚、不切实际的提法,更有人认为这是倡导婚外恋,怂恿女人去当“小三儿”的恶劣招数。这些质疑也迫使我进一步去思考和探寻,于是,这本书就应运而生了。
  在本书中,大家将会看到,我根据大量现实生活和情感咨询的案例,总结出“三不”女人才是男人的最爱。神秘感、新鲜感和距离感是维持两性关系的防腐剂。一个女人,要想获得美满的爱情和婚姻,我认为不是靠美貌,不是靠贤惠,也不是仅仅靠爱,而是一种“三不”精神:那就是思想上要做到深藏不露,性格上要让他捉摸不透,行动上总是飘忽不定。这种“三不”精神会牢牢套住一个男人的心,让他一辈子对你忠心耿耿矢志不渝,这种女人就是所谓的“三不”女人(至于为什么美貌、贤惠和爱不是降伏男人的武器,大家仔细看这本书就知道了)。
  也许有的读者不以为然,他们认为男女相爱、走进婚姻靠的是心与心的沟通,而不是玩弄技巧、故弄玄虚,其实这是一种对“三不”女人的严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