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京法源寺-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西太后文化大乱命的带头下,在首善之区展开了首恶,杀人放火,疯狂的排外。他们见到西药房都要烧,结果引来四千家商店住宅被波及,还不准救火。不过,他们的本领只是对付中国人而已,本领施之于洋人,就力有来逮。他们的口号是:
          神助拳。
          义和国,
          只因鬼子闹中原:
          劝奉教。
          真欺天,
          不敬神佛忘祖先。
          女无节义男不贤。
          鬼子不是人所添。
          如不信,
          请细观: 
          鬼子眼珠都发蓝……
          神发怒,
          佛发愤,
          派我下山把法传。
          我不是邪白莲。
          一篇咒语是真言。
          升黄表,
          焚香请下八洞各神仙。
          神出洞,
          仙下山。
          扶助大清来练拳。
          不用兵,
          只用团。
          要杀鬼子不费难。
          烧铁道,
          拔电杆,
          海中去翻大轮船。
          大法国心胆寒。
          英美俄德哭连连,
          一概鬼子都杀尽,
          我大清一统太平年!
  但是,口号归口号,真正使出的功夫,却连洋鬼子的使馆区东交民巷都攻不下,东交民巷的洋兵不过四百人,义和团围攻了两个月,可是都攻不下来,一旦成千上万的八国联军从海外打来,抵御洋人的本领与后果,也就可知。
  但是,义和团对洋人的本领虽然有限,对中国自己人倒是极其耀武扬威的。
  他们把凡是涉洋的东西都一概打砸,抽洋烟(纸烟)的要杀、拿洋伞的要杀、穿洋袜的要杀,有一家八口查出一根火柴,八口全杀;有六个学生身边有一支铅笔,六个全杀。到于他们认为信了洋教(天主教等)的,更在必杀之列。他们把洋人叫做〃大毛子〃、信教的中国人叫〃二毛子〃、间接与洋人有关的叫〃三毛子〃,杀不到〃大毛子〃,〃二毛子〃、〃三毛子〃却不愁缺货,一经认定,砍杀、支解、腰斩、炮烹、活埋……样样都有。
  活埋还有花样,有的信教的妇女,被头上脚下式活埋,把腰部以上埋在地里;腰部以下,裸露外面,在阴部插上蜡烛,取火点燃,以为笑乐……不过,认定谁是〃二毛子〃、〃三毛子〃,标准却是很宽的,有时候,为了彰显成绩,他们会大抓农民,一抓就上百男女,一律砍头,农民在法场号叫哭喊,都不清楚自己是怎么被杀的……
  西太后利用义和团掀起文化大乱命的闹剧,这场闹剧,惹来了文化的挑战与浩劫,洋人的船坚炮利文化,形成了新的挑战,更证实了中国文化与国力的脆弱;另一方面,中国本上的乡上的低层文化的猖獗与盲动,造成了新的浩劫,也更证实了中国文化与国力的脆弱。按照中国的经典文化,两国交兵,是〃不戮行人〃、〃不斩来使〃的,但是,当本土的乡土的低层文化窜升到无法控制的时候,自外国的公使以下,就都卧尸街头了。
  西太后本人的文化水平是低层的,她的权势窜升到高层,文化水平却没窜升上去,结果由她点头肯定义和团、由她带头纵容义和团,就上下衔接,串连成腾笑古今中外的文化大乱命。
  在这种动乱里,不但中国的农民被杀了、外国的使节被杀了、中国在朝头脑清楚的大臣被杀了、民间在野的许许多多的志士仁人也都被杀了。中国各地人头落地,不止北京城;北京城各地人头落地,不止通衙大道。在闾巷小街里,也不断传出不同的惨剧。西砖胡同的法源寺那边,就传出这么一个。
  一夭傍晚,几十个义和团分子追杀一个黑袍大汉,大汉已经负了伤,他闪进法源寺,庙门也就关起。义和团们赶到,他们不尊重什么庙堂,费了一阵工夫,强行打开了庙门,推开和尚们冲进去,只见那黑袍大汉正伏在大雄宝殿的石阶上,他们冲上去,乱刀齐下,砍死黑袍大汉,然后呼啸而去。黑衣大汉是谁,义和团为什么追杀他,真相不明。
  但是,后续的说法也冒出来了。据事后法源寺附近的人透露,那个黑衣大汉,听说不是别人,就是大刀王五,但义和团为什么追杀他,真相仍不明。
  直到十三年后,一个来自南方的行脚僧……〃八指头陀〃住在法源寺,在问及当年当家和尚余法师的下落时候,由于八指头陀出家时,曾经〃燃二指供佛〃,自烧指头的牺牲精神南北驰名,大家佩服他、相信他,才在当年法源寺目击和尚的口里,得到真相。
  原来自从谭嗣同的灵柩移到法源寺后,余法师就把普净〃赶走〃了,他不要普净再和他一样的当和尚。
  普净走后,余法师自己也行踪神秘起来了,听说他参加了援救光绪皇帝的行动,这一行动,是谭嗣同死前嘱托大刀王五代为执行的。由于清廷政府保护的严密,行动失败了。但余法师跟镖局里的人物,仍旧保持联系。
  两年后,义和团在北京大串连,闹得天翻地覆,听说大刀王五想混水摸鱼,摸出光绪皇帝,重新完成对死友谭嗣同的嘱托。可是,不知怎么惹来义和团对他的追杀,王五逃到庙里,余法师一边叫和尚们聚在大门前与义和团尽量拖时间,一边单独跟王五在一块儿。后来大门前和尚拦不住,义和团一拥而入在大雄宝殿前,砍死了黑袍大汉。
  义和团走后,大家才发现,穿黑袍被砍死的,竟是余法师!而王五呢,早被换成了和尚衣服,奄奄一息。大家极力抢救。可是,没用了,三个小时后,王五也死了。王五死前只断续留了一句话:〃我错怪了余法师三十多年。如果可能,愿和他埋在一起。〃
  余法师和王五神秘的关系,大家都不清楚,只听说王五一直看不起余法师,说他是懦种。但是,看到余法师穿着黑袍装成受伤的王五,以自己一死来救王五那一幕,大家才恍然大悟。
  他们死后,庙里不敢声张,偷偷买了两口棺材,埋在广渠门里广东义园的袁崇焕坟后面。当时为了搞清楚,大家搜查了黑袍的口袋,发现有一张纸,纸上写着一首诗: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下面注明诗是谭嗣同先生《狱中题壁》之作。大家研究了一阵子,无法彻底理解,就作罢了。
  八指头陀也是诗人,他夜里点着蜡烛,在古庙中研究这首诗,恍然若有所悟。
  他对前三句都能理解:〃望门投止思张俭〃是写后汉张俭被政府缉捕时,他亡命遁走,因为他有名望,大家都佩服他、都掩护他,害得许多人家都因掩护他而受连累。谭嗣同用这个典,表示不愿连累人,所以不愿逃走。
  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是写后汉杜根在皇帝年长后,上书劝太后归政,太后下令把他装在袋子里摔死。幸亏执行的人暗动手脚,使他虽受伤但得以装死逃生,谭嗣同用这个典,表示未能就太后归政皇帝上,有所成就,但忍死一时,目的也别有所待。
  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是写他已视死如归,从容殉道。八指头陀惊叹着,他心里想:〃慷慨成仁易,从容就义难。〃慷慨与从容是两种不同的高层次处事态度、赴难态度、牺牲态度。慷慨的表现,有一股很强烈的激情,或两目圆睁、或破口大骂、或意气纵横、或义形于色。
  以慷慨态度准备处世、赴难、牺牲的人,他们在内心里,有十足的正义的理由,但在外表上,却是感情的,并且是激情、强烈的激情形式的,用人比喻,这叫〃方孝孺式〃。
  明朝的方孝孺反对明成祖篡位,明成祖说这是我们家的事,先生你不要管,你只替我们写诏书就好了。可是方孝孺连哭带骂,说要杀便杀,诏书我是不写的。
  明成祖说你不怕死,但杀起来不止杀你一个,要诛九族的。
  方孝孺说就是杀我十族,我也不怕。明成祖说,好,就杀你十族。
  照中国传统算法,九族是在直系方面,上下各杀四代,就是从罪人的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直杀到自己的儿子、孙子、曾孙、玄孙;另在旁系方面,还要横杀到三从兄弟(母族和妻族)。但并没有所谓第十族。方孝孺说他杀十族也不在乎,明成祖就要发明个十族出来,于是把朋友和学生,也都算进去。
  为了增加某种效果,明成祖抓来一个就给方孝孺看一个,方孝孺毫不一顾。最后统计,一共杀了八百七十三个。方孝孺自己也慷慨成仁。
  中国人说〃慷慨成仁易〃,因为慷慨成仁时候,都在事件的高潮点上,在高潮点上的人,是情绪最冲动的、最激情的,这时候的当事人,常常心一横,可以做 出许许多多大勇和大牺牲的伟大行动,而不会冷静顾虑到别的利害与困难,也不会有恐惧、伤心、痛苦、孤寂等等使人沮丧、软弱的情绪。
  事实上,在高潮点上不久,当事人也就〃成仁〃了,死得没有破绽、没有拖拖拉拉,很干脆。所以说,慷慨成仁是比较容易的。
  正因为慷慨成仁比较容易,所以,有人相信:不给当事人慷慨成仁的机会,也许结果可能不同。于是千方百计在狱中软化他,使他屈服。但是有人却仍不屈服。像文天祥,就是最伟大的范例。不过,比对起〃方孝孺式〃来,这种〃文天样式〃却是更高境界的。
  多年的牢狱生活,那种牢,不是靠很强烈的激情才能坐的,而是靠一种平静的从容态度,而文天祥却正好表现了这一态度。最后他终于换得了你敌人来杀我。
  在柴市口,他神色自若,走到法场,从容而死……谭嗣同这首诗的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写得太好了、太好了,尤其好在这一〃笑〃字上。这一〃笑〃字,写尽了他的从容态度,但笑是一种激情也有点慷慨的成分。
  所以,谭嗣同之死,既有〃慷慨成仁〃之易、又有〃从容就义〃之难,难易双修,真是诗如其人、人如其诗,视死如归,从容殉道。但是第四句〃去留肝胆两昆仑〃指什么呢?这就费解了。
  〃他们都死了,〃八指头陀在残烛下漫想着,〃谁来检定他们的往事呢?现在,清廷王朝没落了、中华民国建立了,时间愈久、时代愈变,往事就愈淹没了,但是,两昆仑的谜团,到底指谁呢?〃
  
第十四章 “明月几时有” 
 
  〃到底指谁呢?〃……同一个问题,在八指头陀死在法源寺后两年,一九一五年,中华民国四年,又被提起了。 
  这一年是令中国人痛苦的一年,因为中国人好不容易成立的中华民国,遭遇了空前的劫难……中华民国总统袁世凯居然做总统做得不满足,要当起皇帝来了。全国上下,一片劝进之声。
  梁启超感到很可耻,他在天津家里,偷偷会见了从北京来的神秘人物,这人物不是别人,就是他十八年前在湖南时务学堂教书时的十六岁学生……改名蔡锷、蔡松坡的蔡艮寅。
  蔡锷在戊戌政变以后,到日本读书,重新回到亡命日本的老师梁启超的门下。不过,他另一位老师谭嗣同的死难意义,却引出了他跟梁启超不同的解释。
  在老师梁启超、太老师康有为的解释里,谭嗣同是为了走改良的路而死,所以大家要追随死者,继续走改良的路,包括跟清廷政府与人为善的方式在内;但在蔡锷的解释里,谭嗣同是为了证明改良之路走不通而死,谭嗣同的毅然一死,正是教我们觉悟到此路不通,而是要走革命的路。
  因此,他在十九岁那年,在义和团动乱发生以后,他和他的老师唐才常等十九个人,从日本偷偷回到中国,准备举事。但是,他们失败了。
  查办这一案子的封疆大吏张之洞,是唐才常的老师,他审问时想开脱他的学生,故意跟左右说:这个人不像唐才常呀!会不会抓错了人呢?但是唐才常却高声叫道:失败了,死就是了,我唐才常岂是苟且偷生的人!于是,他被杀了。 临死前吟诗一首,最后两句是:〃剩有头颅酬故友,无真面目见群魔。〃……他终于在〃故友〃 谭嗣同死后不到两年,也跟着牺牲了。
  唐才常在被围捕中做了一件事,他技巧的烧掉了同志名册,使官方无法株连,蔡锷等小同志因此得以逃返日本,参与下一波的革命行动。
  蔡锷进了日本士官学校,成绩优异,毕业后口到中国,加入清廷的军事阵营,密谋革命,这时他二十三岁。七年以后。一九一一年十月十日辛亥革命在湖北发生。发生二十天后,他在云南就宣布了光复,并做了云南地区的领导人。这时他二十九岁。两个月后,中华民国成立了。
  中国人的中华民国虽然成立了,但是中国人的皇帝思想并没退去。中华民国只成立了四年,如火如荼的帝制活动就展开了……戊戌政变时出卖谭嗣同的袁世凯操纵民意,想把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由他做皇帝。
  这时候,梁启超、蔡锷他们再也忍不住了,他们要在众神默默、全国敢怒而不敢言的恐怖局面下奋起力争,为中国人争人格、为中华民国争命脉。这种努力是艰苦的,首先他们就得先从袁世凯侦伺下的北京、天津脱身才成。一天夜里,蔡锷从北京溜到天津去看梁启超,他们谈到了脱身的计划。
  〃十七年前,〃梁启超说,〃我和你的谭老师在北京谈到离去和留下的问题。十七年过去了,我们又发生这一问题了。依我看来,目前的发展情况,该是你先离开北方,赶到南方去,在南方举义旗、反帝制。我不能先走,我一走,袁世凯就特别注意到你,你就走不成了。所以,松坡,我来殿后,你先走。〃
  〃可是,〃蔡锷犹豫着,〃如果我先走了,老师如果走不成呢?〃
  〃那也不会影响我们基本的夙愿。记得你谭老师十六年前的狱中题壁诗吧?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第四句写出了去留之间,大家肝胆相照,昆仑为中国发祥地。‘两
昆仑’指做两位堂堂的中国人,不论是去是留,都是堂堂的。”

  “当年谭老师以程婴和公孙杵臼期勉老师和他自己,‘去留肝胆两昆仑’自是专指老师
和他两人而言。”蔡锷补上一句。

  “把‘两昆仑’解释成他和我,跟上面‘去留’字眼呼应起来,固然相当,但我后来看
到谭老师《石菊影庐笔识》中‘学篇’第五十六则,有这样的文字:

   ‘友人邹沉帆撰西征纪程,谓希玛纳雅山即昆仑,精确可信。希玛纳雅山在印度北.唐人呼印度人为昆仑奴,亦一证也。’

   这段文字,是谭老师生前自己所做的唯一对‘昆仑’的诠释。这样看来,谭老师所
谓的‘两昆仑’可能指的是他家的仆人,就是胡理臣和罗升。这两个人,在谭老师死后,一
个去湖北向谭老师的父亲报信;一个留在北京料理善后,所以有‘去留’之意。这样解释,
未免狭窄了一点,不过探讨谭老师的甘心一死的原因,家庭原因,也是其中之一。

  他从小虽被后母虐待,但是他跟父亲的感情,却深得很。事发后,九门提督查抄来的文件中,有许多他父亲写来因反对他参与变法维新,而表示不满或断绝关系的信,清廷政府因此没有株连到他父亲,其实这些家书都是谭老师为了开脱自己父亲而捏造的。当时他迟迟不肯逃走,要留下来学他父亲笔迹捏造家书,恐怕也是原因之一。

  谭老师出事时,大家还联合瞒他父亲,说谭老师只在坐牢而已,但是一个朋友写信不小心,泄漏了,他父亲听到消息,两手抵住书桌、两眼默默垂泪,再也没说一句话。

  关于谭老师从容就义,不肯一走了之的原因,可有多种解释:或说他为了对支持变法维新的人有所交代而死、或说他为了提醒大家要继续走改良的路而死、或说他为了证实此路不通而提醒大家要走革命的路而死、或说他为了救他父亲而死……每种解释,其实都可以成立。”

  “老师你相信哪一种?”蔡锷问。

  “我相信谭老师宁肯一死的理由是多重的。但是从佛法中看破生死,进而要杀身成仁,
以完正果,则是最根本的。我认为从大目标看来,他想要用一死证明改良之路不通,中国问
题的真解决,有赖于大家去革命;但从眼前的较小的目标看,他的甘心一死、甘心先死,实
在有鼓励大刀王五他们去救皇上的作用在内。

  我们不要忽略了谭老师性格中的侠义成分。在他的侠义性格里,看到光绪皇帝受了汉族影响,甘愿牺牲一切,去救中国,因而换得如此下场,他是心里不安的、抱歉的,因此他最后还要救皇上,他自己没有力量,所以拜托大刀王五他们去冒大险,于是他又对大刀王五他们心里不安、抱歉了。他最后以一死明志、以一死表示不苟活、以一死表示大丈夫对自己干的事自己会付出一条命来负责,这是很光明磊落的。

  从这种目标来看,‘两昆仑’是指王五和胡七的说法,反倒近似。有的说王五和胡七是
昆仑派剑侠;有的说唐朝小说《昆仑奴传》有‘昆仑奴’摩勒、宋朝《太平广记》也有陶帆
和他‘昆仑奴’摩诃,都用昆仑表达侠义的行事,所以‘两昆仑’指的,是剑侠们救皇上的
事。

  那首诗最后写他自己这边,从容而死;而把救皇上的行动,托付给剑侠们了。照这样路
子解释下去,可能‘两昆仑’中,一个是指谭嗣同自己,一个是指王五。他们之间的关系,
也变成去者与留者的关系。

  当年公孙杵臼说:‘立孤与死孰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