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巴拉克·奥巴马-第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整整六个月。等到他最终得以重返家园时,虚弱的病体再也没能完全康复。
  在父亲身陷囫囵之际,老巴拉克正在80公里以外的地方上中学。他被精英教会学校录取,但是很快就麻烦缠身。因偷偷带女学生回宿舍,还从附近农场偷吃东西,他最后被学校开除了学籍。
  欧尼仰柯获悉儿子被开除后暴跳如雷。他认为只有当孩子自食其力能养活自己时,才会真正懂得教育的重大意义,于是生生把儿子送到了肯尼亚海岸边的摩巴萨,让他在那里自谋生计。老巴拉克在那没呆多久,就在纳罗比找了份铁路售票员的稳定工作。在那里,他开始参加一些政治###。18岁时他和第一个妻子凯西娅喜结良缘,并很快就生有一子一女。后来老巴拉克因为参加革命活动也曾身陷囫囵。重获自由后,他决心专心挣钱养家。他发现自己的朋友们都背井离乡,离开肯尼亚去乌干达或者伦敦求学深造,等他们再回来时就可以找到一份很好的工作。

第二章 家族渊源(3)
老巴拉克和两个在纳罗比教书的美国女子成为朋友,她们不但借书给他看,还鼓励他继续求学。有了她们的支持,他开始向美国的几所大学申请奖学金。夏威夷大学积极给予了回应。于是老巴拉克背井离乡,踏上了去火奴鲁鲁的旅途。在此之前,他对夏威夷其实一无所知。
  1959年,23岁的老巴拉克成了夏威夷大学的第一个非洲籍学生,在那里他主修经济学。大学期间他协助组织了国际学生联合会,并担任了第一任主席。三年后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就在大学的俄语课上,他与安?邓汉姆不期而遇。
  堪萨斯女孩
  斯坦利?安?邓汉姆,也就是后来奥巴马的母亲安,和父母一起生活在火奴鲁鲁。他们全家于1959年举家搬迁,从堪萨斯州来到了火奴鲁鲁,和老巴拉克恰好是同一年来到这里。
  在奥巴马宣布竞选总统之际,《纽约时报》撰文称,家谱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他母亲的祖上曾是奴隶主。在肯塔基州内尔森郡1850年人口统计记录中,家谱学家发现奥巴马的曾曾曾曾外祖父乔治?华盛顿?奥沃奥曾有两个奴隶。而他的曾曾曾曾曾外祖母玛丽?杜沃尔也有过两个奴隶。记录显示,奥巴马和南部邦联党主席杰斐逊?戴维斯之间还存在着较远的亲缘关系,而家族的另一位祖先有着在内战期间为美国北方联邦军做出过贡献的光荣历史。
  “不。人民并不指望政府解决他们所有的问题。但他们能感到,深入骨髓的感到,只要我们稍微改变一下政策优先权,美国每一个孩子都能有机会获得好的生活,机会能向每个人敞开。他们知道我们能做得更好。他们希望这样的选择。”
  ——在谈到自己的外祖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老兵,并且是罗斯福新政中联邦房屋管理(FHA)和退伍军人法(GI Bill)的受益人时,奥巴马说到。
  奥巴马和外祖父斯坦利以及外祖母马德琳?邓汉姆一起度过了大部分的童年时光。事有凑巧,这重蹈了外祖父斯坦利的覆辙。因为父亲的悄然离去和母亲的自杀,斯坦利的大部分童年时光也是和自己的外祖父母在一起度过的,并在外祖父母的抚养下长大成人。奥巴马的外祖父母都是在堪萨斯州的小镇里长大的,斯坦利生活在埃尔多拉多小镇,而马德琳则是在奥古斯塔。当时正值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马德琳的父亲在炼油厂工作,而母亲是学校里的教员。
  母亲自杀后,斯坦利发现了她的尸体,那时他不过8岁大。斯坦利15岁时因为违反校规校纪,被学校勒令退学。接下来的三年里,他靠打零工维持生计,还坐着火车游历了芝加哥和加利福尼亚。最后他在堪萨斯州的卫奇塔落了脚,此时他的外祖父母也搬到这个小镇上来安享晚年。在这里,他邂逅了举家迁到此地的马德琳。
  马德琳的父母对斯坦利的斑斑劣迹早就有所耳闻,于是千方百计阻止女儿与这个坏男孩的交往。在珍珠港事件发生前不久,两个年轻人私定终身,并且为爱私奔离开了家。战争爆发后,斯坦利应征入伍。奥巴马的母亲安就在部队的军事基地呱呱坠地,那时安的母亲是打铆机操作工,而父亲远在法国,在巴顿将军麾下的部队里服役。
  战争的炮火硝烟散去后,斯坦利带全家来到加利福尼亚。凭借退伍军人教育基金的资助,他在伯克利加州大学重拾课本,不过好景不长,很快他就带着全家重返堪萨斯州,之后不久又去了得克萨斯州,最后到西雅图才总算定居了下来,在这里奥巴马的母亲安完成了高中学业。
  奥巴马在自传中写道,在得克萨斯州全家人经历了刻骨铭心的种族歧视。那时外祖父斯坦利是个家具推销员,同行告诉他,黑人顾客和西班牙裔顾客只能在正常营业结束之后才能光顾本店,而且,就算他们买了家具,也要自行解决运输问题,对这类人本店概不负责送货。外祖母马德琳在银行工作,同事也曾告诫她,对于黑人看门人,不要用先生这类尊称。
  奥巴马还写到,母亲11岁时曾和黑人小女孩一起玩耍,却引起轩然大波,结果其他小孩群起而攻之。这些孩子一直跟着她们俩到家门口,还冲她们扔石子,还是安的母亲到家后才把这些闹事的孩子赶走。安的父亲斯坦利跑到学校校长那里反映情况,又找到这些滋事孩子的家长们说明事情的真相,结果得到的答复如出一辙,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告诉他应该教会女儿不要再和黑人孩子玩耍。

第二章 家族渊源(4)
“如果我们现在选择逃避,我们只是后退到各自的角落,我们将永远无法一起面对挑战,解决问题。”“愤怒是真实的,是强有力的,要凭主观愿望使之消失,及对其作出谴责但不了解其根源,只会令不同种族之间的误解造成的裂痕扩大。”
  ——奥巴马评说美国的种族问题很复杂,他指出,黑人的愤怒是过去种族隔离政策的产品,五十年前,歧视黑人被合法化,到现在黑人与白人之间还是贫富悬殊。
  后来斯坦利告诉孙子奥巴马,正是因为这些原因,他们最后才离开了得克萨斯州。而奥巴马的外祖母则不同意这种说法,说全家人搬到西雅图去完全是因为斯坦利在那里找到了更好的工作。在西雅图,奥巴马的母亲安向几所大学提出入学申请,最后被芝加哥大学录取,可她父亲却一意孤行,执意不许她去,理由是安年龄尚小,还不适合自己独立生活。相反,全家又举家搬到夏威夷,在这里,安在这里上了大学,并邂逅了一个名叫老巴拉克的活跃分子。
  母亲
  在《无畏的希望》一书中,奥巴马生动刻画了母亲的善良,她对贫穷和不公正的愤慨,还有她对于生命和大自然所创造的奇迹的深刻领悟:
  只有在回首往事时,我才更清醒地意识到她的精神对我的影响到底有多么深远和巨大——我的童年缺少父爱,是靠母亲的信念才能不断前行,在我青少年时代,屡屡遭遇艰难坎坷,是母亲的信念激励我勇往直前,并且在我的人生道路上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做出最终的选择。而我之所以能有如此的雄心壮志应该得益于父亲——那是源自我所了解的父亲跌宕起伏的人生,来自自幼对父爱难以名状的渴望,以及我对他的一切怨恨和不满。但正是母亲恒久不变的信念——坚信人性本善,并坚信生命虽短,但意义永存,所有这些都在为我踌躇满志的人生之路指明着方向。
  草率组建家庭
  奥巴马接下来又写到,父母从订婚到结婚的详细过程他都一无所知,而对于他们短暂的婚姻生活他也是无从知晓。“他们从未有过真正的婚姻登记,”他在《我父亲的梦想》中写道,“他们有的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结婚见证仪式。现在回首往事,整件事情似乎不堪一击,危机四伏。也许这也正是外祖父母期待的结局。经过考验,一切最终会水落石出,这只是个时间问题,他们要做的只是对这桩婚姻三缄其口,既不过激反对,也不棒打鸳鸯。”
  事实上,老巴拉克的确曾写信给肯尼亚的家人,并介绍了他新婚的妻子。他的父亲回信对这件事表示关注,并且在信中充满了疑虑,一个白人妻子能心甘情愿地回到肯尼亚,和其他妻子儿女共同伺奉丈夫吗?
  奥巴马的母亲后来告诉他,尽管父母一直强烈反对,而且为她日后到肯尼亚的安全问题忧心忡忡,她那时还是计划要和丈夫一起回到肯尼亚生活。然而,当老巴拉克从夏威夷大学毕业后,他又获得两项奖学金。一是纽约新学院大学的全额奖学金; 其中不仅包括学习期间的所有食宿费用,而且还帮助提供在校工作机会,此外还全额负担学生本人及其家人的生活费用。另一项奖学金来自哈佛大学,除了包括学费之外,再无其他。
  老巴拉克选择了去哈佛求学。“我怎能将最好的教育机会拒之门外呢?”他问妻子,尽管这将意味着不得不把妻儿抛在身后,他也在所不惜。在波士顿完成学业后,老巴拉克回到肯尼亚。其间,他只回过夏威夷一次。那时儿子已经十岁。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别样童年(1)
奥巴马的童年时代是在火奴鲁鲁和母亲还有外祖父母一起度过的。母亲安最终和奥巴马的父亲分道扬镳,结束了这场名不符实的婚姻。之后不久,她偶遇了在夏威夷大学读书的另一名外国学生——罗洛?索托洛,他来自印度尼西亚,他的名字在夏威夷语中是“疯狂”的意思,这让奥巴马外祖父捧腹不已。
  在《我父亲的梦想》一书中,在奥巴马的笔下,索托洛是个很有耐心而且彬彬有礼的人:“他个子不高,棕色皮肤,相貌英俊,长着浓密的黑发,看起来既像印尼人,又像墨西哥人或是萨摩亚人。他网球打得很棒,笑容总是恰到好处,性格沉着冷静。”奥巴马四岁时,母亲第一次把索托洛带回家,介绍给儿子和父母双亲,接下来的两年里,索托洛总是耐心有加地陪安的父亲下棋,或者和奥巴马玩耍嬉戏。最后,当奥巴马六岁时,母亲和索托洛水到渠成订了婚。
  “在美国,权力是无声的,但是在印尼那样的地方,权力是毫无伪装、赤裸裸的,永远处于记忆中最新鲜的地方。权力将他(继父)放在高处的位置上,却又把他拉下来,就在他决定要逃跑的前一夜,权力就是这样运作,你无力改变,只能服从其规则,一旦你了解这些规则就会觉得其实关于权力的道理很简单。”
  ——在印尼的时候,奥巴马的母亲改嫁给一个当地人,这个印尼继父曾被卷入一场政变阴谋,然后被流放到新几内亚的原始森林里。从继父身上奥巴马体会到权力的“丛林原则”,他在自传里这样写道。
  不久,索托洛就离开了夏威夷。起初奥巴马还觉得莫名其妙,后来他才明白这是因为他的护照被撤销,而他本人则被召回印度尼西亚国内服兵役。安把一切打理妥当,一心想带着儿子去和他团聚。每当母亲埋头整理各种所需文件时(机票、护照、签证等),外祖父就会在地图上找出印尼的位置,指给奥巴马看,然后担心他会不会在那里遇到老虎、猩猩或是猎取人头的野蛮人等等。奥巴马的外祖母把电话打到了美国国务院,了解印尼政局是否稳定。当时是1967年,就在两年前,印尼刚发生了军事政变,不仅引发了暴乱,还发生了惨绝人寰的千人大屠杀。官方的回复还是让外祖母感到些许宽慰,她开始准备大号的旅行箱,里面装满了饮料冲剂、奶粉、沙丁鱼罐头,甚至还有一盒盒的糖果。
  苏哈托将军
  在奥巴马远赴印尼的两年前,印尼经历了天翻地覆的政变。在当时名不见经传的苏哈托将军领导军队武装夺权,就此开始了对印尼长达30多年的统治。
  1967年3月,苏哈托登上总统宝座,并自称是农夫之子,还宣称曾参加过反对荷兰统治的民族独立运动。在苏哈托的领导下,印尼一跃成为石油生产国,石油的税收使得印尼实现大踏步的发展。苏哈托积极寻求与西方国家之
  间发展合作关系,同时吸引巨额的西方资金来印尼投资。奥巴马的继父亲身经历了这段历史变迁,他先是在军队服役,之后又在一家石油公司供职。
  尽管经济持续增长,印尼人民却仍遭受着苏哈托的独裁统治。苏哈托政府野蛮镇压一切反对力量,而且当时贪污腐败成风,只有少数特权阶级才能真正受益于迅猛增长的经济。
  1988年5月21日,当政府要员纷纷弃他而去,雅加达街头充斥着游行示威的学生时,苏哈托被迫引咎辞职。
  母亲和他花了三天的时间才抵达印尼,中途还在日本作了短暂停留,奥巴马至今记着他在渡轮上吃绿茶冰激凌时的情景,而母亲就坐在身旁拿着单词卡片一心一意地学习着丈夫国家的语言。再后来,当他们终于踏上了印尼的土地,6岁的奥巴马突然发现等着他的是一种全新的生活,在这里无论是继父还是其他人,他们说的话自己根本一窍不通。
  全家人在雅加达安了家,可住的地方更像是乡村,与奥巴马所熟悉的火鲁奴奴相去甚远。村民在河里洗衣洗澡。街上很少见到汽车的踪影,随处可见的是人力车。
  “如果我代表美国的外交政策和美国人的权力,我能作出谨慎的决定,我将以智慧、清醒的方式处理紧急事件、危机以及美国在世界中遇到的机会。如果美国人民知道白宫里的总统有一个还住在湖边茅屋里的祖母,他那有一半印尼血统的姐姐嫁给了加入加拿大国籍的中国人,那么他们一定会认为,这个总统对美国的世界角色和人民生活会有更深切理解,这种想法绝对是正确的。”

第三章 别样童年(2)
——奥巴马在竞选飞机上用磁性、低沉的嗓音说。
  继父家的条件在周围还算是比较好的,房子用灰泥和红瓦建成,周围更多的是用竹子搭成的小棚屋。这里不久前才刚通了电,屋里既没空调冰箱,也没有冲水马桶。
  在奥巴马的新家前面有棵巨大的芒果树。他刚到这个新家时,就被从树旁窜出的猿猴吓了一跳,这是继父买来的礼物,特意要送给奥巴马作为宠物。这里是大自然的天堂,鸡鸭、小狗和小鸟随处可见,后院里鹦鹉在漫步,在屋后栅栏围起来的池塘里,还可以看到小鳄鱼在自在地游动。
  迥异人生
  在《我父亲的梦想》中,奥巴马描述了自己在印尼田园般的童年生活:
  我足足花了六个月的时间来学习印尼语,了解这里的风土人情和神话传说。我在水痘、湿疹,还有老师的竹鞭下度过了童年。农民、下人和普通官员的孩子成了我的死党,我们从早到晚结伴在街上乱窜,成群结队去打零工,一起捉蟋蟀,还有放风筝大比拼。
  他记录了继父如何教他拳击,还讲了怎么学会吃稀奇古怪的食物,比如生的绿辣椒、狗肉、蛇肉和烤蚱蜢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芝加哥论坛报》的记者克里斯汀?萨伯格和凯姆?巴克在采访了印尼那里奥巴马以前的熟人之后,记述了这个未来的美国总统别样的童年,充满艰辛坎坷又是如此的与众不同。奥巴马的印尼名字叫“巴利?索托洛”,他是个胖嘟嘟的男孩,因为外表与众不同,他经常遭到其他孩子的取笑,周围只有他这么一个外国孩子,也只有他一个要到新天主教教会学校上学。周围住的都是巴达维亚人或雅加达的土著人,他们无一例外都是穆斯林。
  “我站在这里,清楚地意识到我的故事只是大量美国故事中的一个部分,我感激所有赋予我生命的人。我的故事兴许也发生在全球的各个地方。”
  ——2004年7月,在民主党全国代表大会上做“基调演讲”时,奥巴马提到了自己的身世,主动坦白复杂的身世让许多人与奥巴马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一位和奥巴马年龄相仿的男子曾是他的邻居,他回忆说有一次奥巴马跟着他们走时,被他和伙伴们一起扔进泥塘。据老师回忆,奥巴马是个安静的孩子,话不太多,由于初学印尼语,因此,学校的课程对他来说并不轻松,绝非易事。他一年级的老师回忆起当初为帮他学印尼语,教他发声母和元音的情景。那时他性格内向而且容易害羞,坐在教室最后面,那样子让人心生怜惜。小学老师也提到了他小时侯就具备很多优秀的品质,长大后这些品质愈发凸显,比如对弱者和不幸者充满同情,非常乐于助人。三年级时,奥巴马写了一篇作文,写出了自己长大后的梦想,他说想要成为总统,当然他并未具体指明想当哪个国家的总统,但千真万确的是,他说想让所有的人都快乐。
  奥巴马也写到在雅加达的几件事对他的人生起到了深远影响。他常常被那些上门乞讨的残疾乞丐吓得半死。在那里,他第一次懂得干旱和暴雨给邻近的农场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 还有就是朋友们有板有眼地给他讲驱魔咒语和死去的兄弟姐妹的故事让他记忆深刻。
  “但我们一直认为,希望不是盲目的乐观主义。
  希望不是忽视未来的艰巨任务或横亘在我们前行道路上的障碍。
  希望不是置身事外或从拼斗中退缩。
  希望是我们心中坚守一种东西:它告诉我们,不管遭遇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有勇气去争取,只要愿意付出努力和艰辛,更好的东西就会等待我们。”
  ——奥巴马演讲精彩片断
  那时家里的经济状况入不敷出。奥巴马的继父在军队里从事地质工作,负责道路和隧洞的勘测工作,收入微薄。母亲安很快在美国使馆找了份英语教师的工作。后来,继父换了份好一些的工作,在一家美国石油公司的政府关系办公室里任职,这样家境才略有好转。继父买了辆小汽车,而在此之前,全家人出行全仰仗一辆摩托车。奥巴马四年级时,全家人喜迁新居,找了处条件更好的房子。新居附近一直住着外国公司的老板和外交官,一幢幢房子都是高门大院,马路宽阔,植被丰富,与从前是天壤之别。在新家,他们终于用上了电视和音响。

第三章 别样童年(3)
奥巴马转学到一家穆斯林学校。当初进入天主教教会学校时,奥巴马为适应全新的语言和文化环境,颇下功夫,而这回他再次面临新的挑战,需要适应穆斯林学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