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幽梦影-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评析】
  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尊重是十分重要。人们之间如果少了信任和尊重,那么就少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乐趣。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对于作者所说的鲜花与美人,亦如此。鲜花香味扑鼻甚得世人所钟爱,美人的善解人意更为重要。
  鲜花虽然美丽但是它只是人在人们在观赏时抒发闲情逸致的一种寄托,终不解人意;但是美人就不同了,它不仅有美貌还有温和的性情,当夜深孤寂时,美人会给人抚慰;当悲伤失望时,美人会给人劝解与安慰;这些都是鲜花无法做到的。所以,作者说,鲜花与美人不可得兼,愿舍鲜花而取美人。由此可见,人们之间心有灵犀的思想、情感交流仍是第一位的。
  尽管你有一朵绝世的美丽鲜花,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它也不会给你安慰;所以说我们不要只看外在的,而是要看是否是你所需要的。有些人整天想觅得一佳人为伴,可是如果这佳人只是和鲜花一样的佳人,那么还会是你最好的选择吗?所以说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最重要,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有情趣。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
  【原文】
  窗内人于窗纸上作字,吾于窗外观之,极佳。
  【原评】
  江含徵曰:若索债人于窗外纸上画,吾且望之却走矣。
  【译文】
  窗里面有人在窗纸上写字,我在窗外面观看,十分好看。
  【评析】
  这则文字十分生动地构成了一幅画面:一所老房子,木格窗子,窗棂上糊着素纸,一个人在室内窗前就素纸上生动作画;室外,一个人在静观,这是在是一幅有趣的画面。
  试想如果窗内作画之人是一个自高自大的人,当他看到有人在看他作画时,他还会专心致志的作画吗?他肯定是出的房门和窗外之人夸夸其谈一番。再试想如果外面的人是个不懂作画艺术的人,他还会精心看画,还可能看到佳处吗?再试想如果像江含徵先生说的:如果窗外是一追债之人,他还可以无视其它,而潜心作画吗?
   ;从这些假想的情况来看,这段文字看似短,实则内容丰富。由文中我们可以知道,这两人都是闲适的文人,有同样的志趣,有着一定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所以他们可以在这样的氛围下,自得其乐。
  他们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闲趣。在简单的场景下,构建了一幅有趣的画面:室内人专心作哈画,室外人隔窗静观,看到妙处自会浮想联翩。看来生活中处处是美好的事物,就看有没有去发现了。


'8'八

  少年读书
  【原文】
  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
  【原评】
  黄交三曰:真能知读书痛痒者也。
  张竹坡曰:吾叔此论,直置身广寒宫里,下视大千世界,皆清光似水矣。
  毕右万曰:吾以为学道亦有浅深之别。
  【译文】
  少年时读书,就像从缝隙中看天上的明月一样;中年时读书,就像在庭院中观赏月亮一样;老年时读书,就像站在高台之上观看明月一样。这都是从他们生活阅历的多少,来看他们获得知识的多少的。
  【评析】
  人生就是一部大书,在不同的阶段,就会有不一样的内涵。同样人生的各个阶段对于书本知识的诠释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在小学的时候看一本书和在初中时看一本书的结果肯定是不同的。这就说明人生阅历的深浅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十分重要的。当我们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把所有的事情看作的非常幼稚,当我们觉得自己渐渐长大时,就会感觉当初的思想是多么可笑,可是处在那个年龄段的孩子的心态都是一样的。于是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人生阶段,对事物的理解、感受是迥然有别的。同样书本中的知识也可以提高人生的阅历和知识积累。
  读书就是不断提高人的修养和人生阅历的一个方面,读书可开阔视野,陶冶性情,储备知识,为日后作准备。
  本段文字就从“隙中窥月”、“庭中望月”、“台上玩月”形象说明了读书的三种境界。随着人生阅历的不断丰富,读书的境界将会愈来愈高。少年时,阅历浅,领悟能力低,读书多就看表面意思,而不懂深解,就像从缝隙中看月亮;中年时,生活阅历相对加深,读书可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就像在庭院中望月,看问题全面,也更加深刻;老年人,经历了人生的风风雨雨,看问题见解独特,读书不仅能解字外寓意,甚至对书本的理解超乎作者的寓意,如月台观月,所看指出深入浅出。
  这则文字是指人生经历,更多则来自书本,书海无涯,包罗甚广,从这里面我们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于是博览群书也是获取比人生阅历更丰富知识的有效途径。
  吾欲致书雨师
  【原文】
  吾欲致书雨师:春雨宜始于上元节后 ;(观灯已毕),至清明十日前之内(雨止桃开),及谷雨节中;夏雨宜于每月上弦之前,及下弦之后(免碍于月);秋雨宜于孟秋、季秋之上、下二旬(八月为玩月胜境);至若三冬,正可不必雨也。
  【原评】
  孔东塘曰:君若果有此牍,吾愿作致书邮也。
  余生生曰:使天而雨粟,虽自元旦雨至除夕,亦未为不可。
  张竹坡曰:此书独不可致于巫山雨师。
  【译文】
  我想写信给雨师:春天的雨最好在上元节后才开始下(那时观花灯已结束了),一直到清明前十天之内(雨停桃花开),还有到谷雨这天,夏雨适合在每月的初七、初八之前,二十二或二十三之后(以免妨碍赏月),秋雨最好在孟秋、季秋的上旬或下旬下(八月是赏月的最佳时节)至于到了数九严寒的隆冬,那就不需要下雨了。
  【评析】
  花好月圆是人间美景,是人们都期望看到的事物。然花开有时,这种美好的景致常常被落雨所破坏,这对嗜好赏花玩月的人来说,确实大煞风景,而这段文字就是作者围绕这一事件而写的。作者在文中写出了什么时间适合下雨,什么时间不适合下雨,有利于观花赏月。但是作者却不曾想到庄稼如果没有雨水怎么生长,观花、赏月择时,难道庄稼生长不择时吗?
  作者的这种思想显然是闲适者的思想,和农名有着很大的隔阂。他是以自己的意志为出发点的,根本没有想到农民的生存不是靠赏花观月就可以得来的。
  好在上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自然对人仍有不小的威慑力。田野干旱,百姓当然祈盼有“及时雨”而不去在乎花月。这就是自然界规律,是按时节来分配下雨量的,是不可改变的。
  为浊富
  【原文】
  为浊富,不若为清贫;以忧生,不若以乐死。
  【原评】
  李圣许曰:顺理而生,虽忧不忧;逆理而死,虽乐不乐。
  吴野人曰:我宁愿为浊富。
  张竹坡曰:我愿太奢,欲为清富,焉能遂愿!
  【译文】
  做一个肮脏的富贵者,不如做一个清高的贫穷者;忧郁的活着,还不如快乐的死去。
  【评析】
  人生在世何其短,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将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人生呢?这是一个值得每个人深思的问题。这段文字就是对生与死、贫与福的看法。
  在古人中不乏有清贫乐道者,李白“安能摧眉折腰恃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一种不畏权势的生存态度,另外还有追求富贵的也比比皆是,这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态度。
  而作者在文中说出了自己的观点:“为浊富不若为清贫”这种态度是一种清高的人生态度,“富贵不能淫”的坚决,这样的人也许生活很清苦,但是他们始终坚持着他们的信仰,这比在尘世之中苟且偷生的人,生活的要开心的多。另一种观点是:“以忧生不若以乐死”,与其在世间不能满意的活着,还不如痛快的死去。作者的这段文字表现了作者的清高的生活态度,宁死也不苟且于人世。而我们在面对人事,是否也可以像作者一样保持节操,而安守清贫呢?
  天下唯鬼最富
  【原文】
  天下唯鬼最富,生前囊无一文,死后每饶楮镪;天下唯鬼最尊,生前或受欺凌,死后必多跪拜。
  【原评】
  吴野人曰:世于贫士,辄目为穷鬼,则又何也?
  陈康畴曰:穷鬼若死,即并称尊矣。
  【译文】
   ;天下只有鬼是最富的,他们生时口袋空空,死后往往有大量的纸钱;天下只有鬼最尊贵,活着时或者会遭受凌辱,死后却会受到许多人的跪拜。
  【评析】
  俗话说:“人鬼孰途”,人在世时都得不到的待遇,相反为什么在死后就能得到人们的尊重呢?这也许是历来人们都相信鬼神存在的缘故吧。
  本段文字就是说明人在生前的待遇还不如死后高?作者写这片文章的用意何在呢?原来社会上一直都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腰缠万贯,不愿拔一毛济天下,却用重金以修寺观,以求来世更加富贵;见有衣不覆体,食不果腹的人而置之不理,却出重金办道场以超度亡灵。一人生前,或穷困潦倒、举步维艰却得不到别人的救助,或贫贱位低而常常遭人白眼,但死后祭拜者络绎不绝,灵位前香火鼎盛,纸钱飘飘。这是因为他们惧鬼作祟,祈求神鬼保佑。
  这则文字以人的生前身后遭遇处境的巨大反差,对世俗愚昧讲行了辛辣调侃,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做了犀利批判。
  同样也劝戒众人,敬鬼神不若修人事,奉劝世人多些做善事,多些仁爱之心,扶弱济困,积善利众,自会福寿绵绵无绝期,也不会害怕得不到鬼神的庇佑了。

更多热门小说,请访问宜搜小说搜索(b。easou。)

'9'九

  蝶为才子之化身
  【原文】
  蝶为才子之化身,花乃美人之别号。
  【原评】
  张竹坡曰:蝶入花房香满衣,是反以金屋贮才子矣。
  【译文】
  蝴蝶是才子的化身,鲜花是美人的别号。
  【评析】
  “蝶恋花”这是我们形容才子佳人时相亲相爱时,时常说的一句话。蝴蝶在百花丛中翩翩起舞,轻盈的舞姿,幽雅的神态,着实令人喜爱。让人想起风流潇洒的才子。同时蝴蝶以花为伴,经常出入于花丛之中,花是大自然里的精华。花艳丽、多姿、娇美、芳香,招蜂引蝶。由此可以联想到,具有灵性的才子,才华横溢,风流倜傥;娇美动人的美人,楚楚动人,蝶和花,才子美人相得益彰,十分切合。所以说,蝶为多情才子之化身。
   ;事物是美好的,但是要加倍珍惜,才会更加和谐,否则将会失去它的意义。作者有着十分浪漫的思想,崇尚美好的爱情,表现了他对爱情的观点,希望世人的爱情要想花和蝶相依相伴。
  因雪想高士
  【原文】
  因雪想高士,因花想美人,因酒想侠客,因月想好友,因山水想得意诗文。
  【原评】
  弟木山曰:佘每见人一长、一技,即思效之;虽至琐屑,亦不厌也。大约是爱博而情不专。
  张竹坡曰:多情语令人泣下。
  尤谨庸曰:因得意诗文,想心斋矣。
  李季子曰:此善于设想者。
  陆云士曰:临川谓:“想内成,因中见。”与此相发。
  【译文】
  因为白雪想到了隐士高人,因为鲜花想到了美人,因为美酒想到了侠客,因为明月想到了好友,因为山水想到了得意的诗文创作。
  【评析】
  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联想活动能够发生,这与被联想物之间有一种必然的联系。有一定的联系、相近的特征、本质上相似的人与物、物与物,很容易引发他们联想。
  这则文字由白雪、鲜花、美酒、明月、山水分别联想到隐士、美人、侠客、友人、诗文,正在于他们彼此之间有割舍不断的关系与相通的特性。
  雪洁白纯净,与隐居避世的高士相通;鲜花美丽,正像娇媚的美人;美酒使人想起性格豪放,敢于直面危难,济贫扶弱的侠士;看着当空明月令人想起身处两地的好友;山水像是巧夺天工的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绝美画卷,置身山水间使人想起文人墨客的神来之笔。
  生活中,因有了这样的联想,就多了许多情调与意味。这些联想颇具经典意味,令人把玩不已。至今仍有人在沿用这种说法。
  闻鹅声
  【原文】
  闻鹅声,如在白门;闻橹声,如在三吴;闻滩声,如在浙江;闻羸马项下铃铎声,如在长安道上。
  【原评】
  聂晋人曰: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倪永清曰:众音寂灭时,叉作么生话会?
  【译文】
  听到鹅叫的声音就好像到了金陵的白门;听到摇橹声,就好像身处三吴之地;听到水拍滩头的声音就好像身处浙江之地;听到骡马颈下的铃铛响,就像走进了长安故道一样。
  【评析】
  与上则文字一样,这则文字亦属于联想一类。这样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也是很普遍的。比如岳飞写了《满江红》当我们看见这首词的时候,就会想到岳飞为国捐躯。
  同样金陵多鹅;三吴水乡船多;钱塘江潮在浙江,涛击滩头;骡马是长安古道的主要交通工具。于是,鹅声、摇橹声、 ;水击滩头声、骡马铃铛声也分别成为金陵、三吴、浙江、长安道上各自独特而又显著的景观。而无论有无到过这些地方,一旦这些声音传人耳中,就能联想到这些声音发生的环境,并会由此联想到关于那个地方的一些事物。
  一岁诸节
  【原文】
  一岁诸节,以上元为第一,中秋次之,五日、九日又次之。
  【原评】
  张竹坡曰:一岁当以我畅意日为佳节。
  顾天石曰:跻上元于中秋之上,未免尚耽绮习。
  【译文】
  一年之中的各种节日,应以元宵节为第一,中秋节第二,端午节、重阳节为三、四。
  【评析】
  节日是从古代传承下来的,各个节日又有不同的意义,一年之中有许多节日,节日还有大小之别。那么何者为大,何者为小,由诸多方面因素决定,但是约定俗成性是不变的。就像在中国以春节为一年最隆重的节日,全国人们普天同庆,几无例外。除此之外每个人对于每个节日的认识不同,也就在自己心中形成了不同的意义,如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地位,他们在看待节日时,就会有不同的感受。
  这段文字是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来说明中国的众多节日中地位的轻重,但是这不能代表所有人的意愿。
  作者认为上元节是继春节之后最被人们看重的一个节日,闹花灯是当夜最大的节目,气氛热闹,比春节有过之,而无不及,当推此节为第一。中秋月圆,传说为合家团圆的日子,合家团圆这是人们最大的心愿,是人人都盼望的日子;再者中秋赏月历来被文人们所歌颂,以中秋排第二,也是有道理的。端午节祭祀屈原还有其他意义,节日里节目众多可谓丰富多彩;重阳节登高、赏菊、佩茱萸、饮菊花酒,具有与端午同样的意趣,带有神话浪漫的色彩,将它排在中秋之后,列于三、四位次,也在情理之中。可见作者对这四个节日是很喜欢的。
  雨之为物
  【原文】
  雨之为物,能令昼短,能令夜长。
  【原评】
  张竹坡曰:雨之为物,能令天闭眼,能令地生毛,能为水国广封疆。
  【译文】
  雨,能让白天变短,能令黑夜变长。
  【评析】
  雨天,天亮晚而天黑早,而且一般天气阴沉容易使人感到精神上的压抑。在雨天干活产生的效率远不及阳光明媚的晴日。这作为一种自然现象在今天看来,很容易理解。
  但在尚未用电照明的古代,情形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下雨阴暗,白昼变短,许多工作受时间限制无法继续,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工作效率。而在社会发展的今天,雨天不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任何不便,我们有足够的能力克服这些困难。
  作者将这一现象提出来,正说明它在当时对人们生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同样也说明社会的发展给人们带来的方便。所以社会的发展,对每一个人都是有利的,也需要我们为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古之不传于今者
  【原文】
  古之不传于今者,啸也,剑术也,弹棋也,打球也。
  【原评】
  黄九烟曰:古之绝胜于今者,官妓、女道士也。
  张竹坡曰:今之绝胜于古者,能吏也,猾棍也,无耻也。
  庞天池曰:今之必不能传于后者,八股也。
  【译文】
  古代盛行而没有流传到现在的事物,有啸,剑术,弹棋,打球等绝技。
  【评析】
  社会的发展变化,一直遵循着一个规律: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人物都是一样的。优胜劣汰这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无论是古代的文化也好,艺术也罢,在传承的过程中总是要经过历史的筛选,然后留下一部分。我们现在的文化也是一样,它是在汲取前人成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不断嬗变而来的。有的东西在今天其原始形式已不能再见,它或化为营养,滋生了新的形式;或变革改进,成了另一种东西,或作为一种文化积淀,已经根植于我们的文化中了。
  也正因为有了啸、剑术、弹棋、打球的存在,才有声乐、剑术、棋类、球类。所以,张潮这里所说的“不传”纵然是事实,确没有说出其中的根本。
  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我们同样面对着物竞天择的态势,只是这种形势更严峻的出现在了我们的面前。我们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出现在后人的历史中,这样才是真正的流传。


'10'十

  诗僧时复有之
  【原文】
  诗僧时复有之,若道士之能诗者,不啻空谷足音,何也?
  【原评】
  毕右万曰:僧、道能诗,亦非难事;但惜僧、道不知禅玄耳。
  顾天石曰:道于三教中,原属第三。应是根器最钝人做,那得会诗!轩辕弥明,昌黎寓言耳。
  尤谨庸曰:僧家势利第一,能诗次之。
  倪永清曰:我所恨者,辟谷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