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5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东西方教会冰释前嫌、“一笑泯恩仇”,而那些在君士坦丁堡烧杀奸淫的怪兽已经和火烧圆明园的恶棍、制造南京大屠杀的刽子手一起遗臭万年,永世不得翻身。

  最后借用德国前总理的一句名人名言:“愿苦难的灵魂得到安宁。”

64  限制王权!《大宪章》横空出世
第四次东征以十字军“大获全胜”而告终,西欧的君主们各忙各的,没闲工夫理会东方发生的是悲剧还是喜剧。

  可是,淘金、上天堂、摆脱现实等等各种想法充斥着西欧老百姓的脑袋,只有东征才能一解他们的相思之苦。

  于是,1212年,分别在德国和法国发生两次民间组织十字军的事情。

  【儿童十字军】

  1212年初春,德国的一个羊倌尼古拉斯(Nicholas)领着七千德国人翻越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他们根本没有军事常识,准备很不充分,用乌合之众来形容都是抬举他们。来到热那亚的时候,饮用水喝完了,队伍一哄而散,一些人回了家,另一些去了罗马城,还有一些在前往法国马赛的途中被蛇头拐卖。

  同年6月,法国有个年仅十二岁的小朋友,按年龄他也就刚上初一,职业和尼古拉斯一样,也是个羊倌。他到处宣传说自己收到耶稣寄给他的信,把当时的情形描述得栩栩如生。

  在这个癫狂的年代,放羊的还挺有号召力,在小朋友忽悠下,一支三万人的队伍出发东进。国王腓力二世慌了,这么多人横穿法国,万一造反的话,后果不堪设想。在腓力二世勒令下,队伍解散,三万人各自回家。

  这两件事在历史上实在是微不足道,简直就是闹剧,但是古代的编年史作家们很有创意,应该说太有才了,他们妙笔生花,把这两件事糅合到一起,嫁接出一件历史上的著名事件——1212年的“儿童十字军”(Children's Crusade;1212年)。

  编年史作家们的杰作是这样滴:

  在法国或者德国,有个小朋友到处对其他小朋友说:“各位同学,我是谁不重要,从哪里来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遇到了谁,要到哪里去。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我遇到耶稣,他老人家让我组织十字军到圣地耶路撒冷。

  同学们,加入进来吧,一起到圣地,这是主的旨意。当然,大家不用害怕,咱们不是去PK,不必担心会被KO。耶稣说了,这次去的目的是和平解决耶路撒冷问题,去搞和平演变……”

  这个小朋友说自己接受耶稣的旨意,要用和平方式把穆斯林转变为基督徒,投靠到这个发神经小朋友麾下的竟然有三万之多。

  在孩子王带领下,儿童十字军一路向地中海出发,他们想坐船到圣地,和异教徒切磋切磋。东去的道路凶险无比,最可怕的就是饥饿和干渴,很多小朋友被这两样夺取生命,成了秃鹫的大餐。

  侥幸活下来的终于抵达地中海,两名商人看到来了这么多“雄心壮志”的孩子,慷慨地让儿童十字军免费搭他们的船。

  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俩商人哪是什么慷慨,他们的船没去圣地,而是拐弯到北非的突尼斯,船上的小朋友全被卖作奴隶。另有一些船在途中触礁沉没,船上小朋友无一生还。

  想想那一张张可爱纯真的笑脸,孩子们的遭遇总是让人心生怜悯,这个故事被当作史实一直流传下来。

  可是它看上去总有那么点儿演义的味道,对儿童十字军事件的怀疑从来没有停止过,直到现代,其真实面纱才被揭露出来。

  估计编年史学家们也不是有意捏造事实,可能是把两件事混为一谈了。

  儿童十字军的故事纯属虚构,不过从中也能看出,血洗君士坦丁堡和十字军大发横财极大刺激了西欧人的大脑皮层。

  【翻脸不认人的奥托四世】

  第四次东征让英诺森三世颜面丧尽,可是老家伙决定丧尽天良,寻思着鼓吹新一轮东征。

  就在这时,德国皇帝奥托四世向他发难,开始挑战罗马教会。

  前文提及,为了上德国乱上一层楼,老谋深算的英诺森三世“保举”奥托四世当一把手,给德国国王菲利普制造出一个劲敌。

  奥托四世属于韦尔夫家族,菲利普属于霍亨斯陶芬家族。这样一来,本就不和睦的两大家族,如今关系变得更加恶化。

  其实,奥托四世是小普他奶奶的弟弟的孙子,论起来,小普还得管奥托四世叫声表哥。

  奥托四世为了得到教会的支持,对英诺森三世言听计从,这也正是老家伙想要的。后来,小普惨遭谋杀,奥托四世如愿以偿地荣登国王宝座。不久,奥托四世加冕成为神圣罗马皇帝。

  得到该得到的一切,奥托四世翻脸不认账,不顾英诺森三世反对,在意大利积极扩大皇权的影响。英诺森三世直骂自己有眼无珠,一怒之下把奥托四世逐出教会。

  奥托四世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主儿,他不管那套,又打起西西里王国的主意。

  西西里国王是腓特烈二世;他还是个娃娃时就被叔叔菲利普篡了位,他妈妈康斯坦斯只得带着娃娃回到娘家西西里岛,把家传的西西里王冠戴在儿子头上。

  就在奥托四世在南意大利备战的时候,一些对教会抱有好感的亲王在法国国王腓力二世挑唆下做出惊人之举,他们推举腓特烈二世为德国国王,奥托四世你给我靠边儿站。

  【无地王约翰vs腓力二世】

  腓力二世为啥要搅进这潭混水?

  原来,无地王约翰是奥托四世的亲娘舅。奥托四世曾答应无地王约翰,帮他恢复金雀花王朝在欧洲大陆的领地,显而易见,所谓的欧洲大陆指的就是法国。

  腓力二世一直是金雀花亨利、狮心王理查、无地王约翰父子兄弟三人的劲敌,他毕其一生致力于削弱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领土,这也是两家交恶不断的原因所在。

  阿基坦公国是无地王约翰的妈妈埃莉诺留下来的遗产,腓力二世曾借口公国的一个属臣状告无地王约翰为由,要求无地王约翰到法国王室法庭说说清楚。

  有人可能问了,腓力二世凭什么让无地王约翰出席法国法庭呢?人家可是英格兰国王。这个想法很对路,但阿基坦公国自古以来是法国的地盘,因此腓力二世可以对金雀花王朝在法国的领土行使宗主权。别忘了,英格兰国王兼有法国贵族身份吆。

  得到腓力二世的召唤,无地王约翰一笑了之,给我一边玩儿去。可是这正中腓力二世的下怀,他立刻宣布没收无地王约翰在法国的一切领土,并出兵诺曼底。

  无地王约翰残暴无度、贪婪成性,这使他丧失民心,腓力二世出乎意料地轻松拿下诺曼底。无地王约翰在法国的属臣士气大落,纷纷改旗异帜。无地王约翰匹马逃回英格兰,留下残兵败将支撑法国的残局。

  俗话说“福不双至,祸不单行”,在法国的惨败只是个开始,一系列灾难接踵而来。腓力二世相继把安茹等领土纳入囊中,留给无地王约翰的只剩阿基坦公国的一部分。素以野心著称的无地王约翰遭遇政治军事生涯的重大挫折。

  在随后的十年里,四处寻找对抗腓力二世的同盟变成无地王约翰的首要工作之一。

  【无地王约翰vs英诺森三世】

  在法国闹得很不开心,在英格兰也很不顺,无地王约翰算是走了背字。

  对国王的连续失败和*不满的贵族暂且不提,就连搞宗法研究的洋和尚也瞧无地王约翰不顺眼。

  这不,关于“谁应该当坎特伯雷大主教”一事,无地王约翰就和修道士们闹得不可开交。

  按照教规和习惯法,大主教或主教应由天主教会的圣徒推举产生。实际上,一直都是圣徒在英格兰国王强迫下推举国王的“自己人”。

  坎特伯雷(Canterbury,今英格兰东部一城市; 有著名教堂; 是中世纪英国的宗教圣地)与欧洲其他大教堂有所不同,其大主教由修道士选举,而不是圣徒。这对无地王约翰来说没什么两样,不妨碍他把权威凌驾于选举制度之上。

  当然,不论是圣徒,还是修道士,对国王干预主教叙任权都颇有微词。当修道士不等无地王约翰的指令,就自行选举出坎特伯雷大主教时,双方的矛盾立刻表面化、激烈化。

  修道士们派代表到罗马城,以取得英诺森三世的首肯。相应的,无地王约翰亲自跑到坎特伯雷,强迫修道士选举他的“自己人”当大主教。另外,无地王约翰也派人到罗马城觐见教皇。

  英诺森三世强调,一切都要按照宗教程序,不能胡来,咱们是组织严密的团体,但绝不是黑社会。

  在英诺森三世影响下,修道士重新选举,斯蒂芬&;#8226;兰顿(Stephen Langton)当选坎特伯雷大主教。兰顿是个英格兰学者,曾在巴黎大学学习并教授神学。这些都无关紧要,让他获得大主教殊荣的关键是,他是英诺森三世的“自己人”。

  无地王约翰大怒,拒绝承认选举的合法性,禁止兰顿到英格兰赴任。这一事件是不是看着挺眼熟,嗯,这完全就是卡诺莎雪地求饶事件的翻版。

  在随后的六年里,无地王约翰和英诺森三世各显神通,争执得异常激烈。

  最后,英诺森三世拿出杀手锏,向英格兰发布剥夺教权的禁令。无地王约翰也不是吃素的,以没收英格兰教会的所有财产回击教皇。英诺森三世勃然大怒,把无地王约翰逐出教会,甚至以废黜王位相威胁。

  【坐收渔利】

  一旁看热闹的腓力二世不失时机地暗地谋划入侵英格兰。这次,腓力二世打的是宗教牌。

  一方面,他向法国贵族们吹风说,无地王约翰是教会的敌人,寡人进攻英格兰是出于宗教原因,和世俗利益没关系。

  另一方面,腓力二世找到前妻,与之和好如初。俩人谈情说爱和入侵英格兰有什么关系呢,估计大家会发此一问。其实,腓力二世和前妻冰释前嫌是在向英诺森三世表忠心。

  腓力二世曾拒绝与不符合教规的再婚老婆离婚,与前妻恢复关系。英诺森三世虽以剥夺法国教权、逐出教会等手段迫使腓力二世低头,但腓力二世一直没和前妻和好。这次,腓力二世使出“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之计可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必要的时候,即使国王也得卖身啊!

  法国贵族坚决支持腓力二世入侵英格兰的计划。他们积极备战,调动手下人马,等待领导下达会兵的命令。

  腓力二世利用无地王约翰和英诺森三世之间的矛盾准备坐收渔利,英诺森三世也打着同样的算盘。

  英诺森三世派出一名特使——潘多尔弗(Pandolfo),并密授一计,让他扮演双重间谍。于是,潘多尔弗一面极力怂恿腓力二世实施计划,另一面却暗地与无地王约翰来往。

  潘多尔弗劝无地王约翰说,你现在可是四面楚歌,被逐出教会就够惨啦,腓力二世又要和你动粗,我看你就别和教皇对着干了,服软吧。

  无地王约翰叹着气,擦着脸上的唾沫星子,频频点头。

  1213年,空顶大主教头衔六年有余的兰顿终于踏上英格兰的土地。

  无地王约翰不仅在主教叙任权上作出让步,更是承认教廷对英格兰的宗主权,还每年向罗马城进攻大量贡金。

  这些都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改善与教皇的关系是无地王约翰必须做的,谁让他在*中失败了呢。

  转过头来,潘多尔弗要求腓力二世放弃入侵英格兰的计划。腓力二世立马丈二和尚了,咋啦这是,为啥啊?

  潘多尔弗很有耐心地给腓力二世到底为什么,你看啊,英格兰现在是教廷的附庸,也就是教廷的财产,你进攻那里,不等于向教皇国开战吗?

  腓力二世瞎忙活一顿,但他不甘心为别人做嫁衣裳,大喊道,俺的计划是要给支持教皇的权威,是为教廷分忧。

  潘多尔弗却不为所动,哥,此一时,彼一时啊,别瞎叫唤啦。潘多尔弗看到腓力二世信誓旦旦,非找个出气筒不可的样子,给腓力二世出了个折中办法。

  潘多尔弗说,那个弗兰德伯爵不停你的调遣,不愿进攻英格兰,现在无地王约翰还没恢复教籍,你可以以不服命令为由进攻弗兰德。

  腓力二世一想,弗兰德虽没有英格兰大,但拿下那里也不枉我忙活一场。于是乎,腓力二世屁颠屁颠地拉着人马扑向弗兰德。

  【布汶战役】

  听说腓力二世兵临弗兰德,无地王约翰决定不再傍徨,不再犹豫,坚决采取行动。

  英、法爆发海战,法国舰队大败。胜利让无地王约翰信心十足,他决定反客为主,主动进攻英格兰,以恢复在法国的领土。

  无地王约翰制定作战计划:把与自己对峙的腓力二世赶出巴黎南部,与此同时,奥托四世率领主力部队从北面压迫巴黎,令腓力二世首尾不得相顾。

  无地王约翰首先行动,可是奥托四世却按兵不动,不知道在磨蹭什么。在与腓力二世激战两次后,无地王约翰无功而返,丧气地退回阿基坦。

  三个星期后,奥托四世终于有所行动,原来他一直在召集各地的人马前来会合,因此错过配合英军的时机。无地王约翰不明真相,对外甥按兵不动一肚子火。看到奥托四世出兵,无地王约翰牙一咬,心一横,你小子自己玩去吧,老子不管啦!

  无地王约翰甩手撂挑子,可把腓力二世乐坏了。腓力二世迅速北上,迎战奥托四世。

  1214年7月27日,两军在布汶(Bouvines,位于弗兰德伯国境内)以东相遇,打响“布汶战役”(Battle of Bouvines)。

  奥托四世的部队是一支联军,除德国士兵外,还有英格兰、法国的布伦(Boulogne)和弗兰德的军队,他们都是奥托四世的支持者。阵型上,联军的重骑兵排列两翼,保护中央的大批步兵,其总兵力约在两万五千人左右。

  法军的阵型与联军相似,总兵力为一万五千人,其中步兵一万一千人,骑兵四千人。与法军相比,联军的步兵比例多于骑兵。

  腓力二世胯下一匹高大的*马,身边一名摩尔随从,在骑兵预备队簇拥下,立于步兵后方。腓力二世身边一杆红色军旗,上绘一团射出数十道弯曲火苗的黄色火焰。这是法国国王的专用军旗;名唤“金色火焰”(Oriflamme)。

  一开战双方就投入骑兵,在法军右翼展开激烈搏杀。两军你来我往,战作一团,地面尘土飞扬,分不清谁是谁。整个战场毫无战术可言,完全变成骑士展现英勇精神的舞台。

  两军在中央位置的战斗最为激烈和残酷,支持奥托四世的小领主发挥了巨大作用,从政治舞台上跑龙套的小角色摇身变成战场上的主角,他们的步兵异常勇敢,把法军杀得节节败退。

  布伦伯爵雷诺德(Renaud)是腓力二世的发小,后来俩人闹翻,变成死对头。这次,雷诺德指挥七百伯勒班康长矛兵(Braban&;ccedil;on pikeman)组成环形防线,给法军骑兵迎头痛击。

  恶战中,腓力二世滚鞍落马,表演完驴打滚,他狼狈爬起,被卫兵从死人堆里就出。

  与此同时,法军左翼发挥神勇,击溃蜂拥而至的联军。指挥该部联军的是长剑威廉(William Longsword),他是帅呆而又好色的金雀花亨利的私生子。激战中,长剑威廉被掀翻在地,让法军抓了俘虏。

  左翼的胜利极大鼓舞了法军右翼,最后,眼看就要取胜的弗兰德骑兵被法军杀退,弗兰德伯爵被法军抓获。

  此时,中央阵地的战斗已经进入混战阶段。再次上马的腓力二世指挥骑兵预备队杀入战团,奥托四世也亲自出马,二位根本就不像国王,俨然就是一名英雄善战的骑士。

  由于多支部队溃散,奥托四世独木难支,随着黑鹰国旗缓缓倒下,联军呈崩溃之势。在忠心的萨克森骑士保护下,奥托四世很不情愿地逃出战场。

  法军立刻从两翼展开包抄,把未来得及逃走的联军包了饺子。英勇善战的雷诺德还在誓死抵抗,拒绝投降。

  最后,三千法军撕开雷诺德的防线,将长矛兵消灭殆尽,雷诺德本人也被生擒活拿。

  法军抓获的不仅有长剑威廉、雷诺德和弗兰德伯爵,还有二十五名男爵和一百多名骑士。此战中,联军阵亡约九千人,法军只损失千把人。

  得知联军在布汶惨败,悔不当初的无地王约翰只得败兴返回英格兰。

  布汶战役是中世纪史上极具决定性意义的战役,它标志着无地王约翰为收复在法国的领土所作的努力彻底失败。它同时也宣布奥托四世的帝王生涯走到尽头,四年后他被几名牧师刺死,成为唯一一名当过皇帝的韦尔夫家族成员。德国王位回到霍亨斯陶芬家族手里,腓特烈二世在英诺森三世拥立下成为正牌德国国王。

  布汶战役被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因为大赢家腓力二世一跃成为欧洲最具实力的国王,毫无争议地控制住安茹、布列塔尼、缅因、诺曼底和都兰(Touraine; 法国西部一地区),这些地方原来都归奥托四世的亲戚所有;他们都是无地王约翰的盟友。

  另一大意义在于,世界历史上著名的《大宪章》将在不久后横空出世,它的发布与布汶战役有着密切关系。

  【大宪章】

  回到英格兰以后,扔向无地王约翰的是一张张铁青的脸,如果有可能的话,臭鸡蛋、烂白菜也有可能扑面飞来。英格兰的男爵们对无地王约翰长期以来加强中央集权,残酷增加百姓赋税极为不满。布汶惨败更是让无地王约翰威信扫地,这给男爵们抗议国王的暴行铺平了道路。

  1215年6月,在内战中失败的无地王约翰被迫和造反男爵签署协议,痛苦地在协议书上盖下国玺。

  7月15日,皇家*庭向全国宣布英国历史上著名的《大宪章》(Magna Carta),在这份文件里,关于土地的法律是最重要的话题,其他条款也相当苛刻,被称作“安全条款”(security clause)的第61条赫然规定造反的二十五名男爵在任何时候都可以凌驾于国王之上。

  对于《大宪章》,学者们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它是后来英国君主立宪制的起源,另一种观点认为它是旨在保护封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