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世纪千年史话-第3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威尼斯总督命令威尼斯舰队拔锚起航,增援拜占庭。指挥诺曼舰队的博希蒙德没想到身后会杀出个威尼斯舰队,顿时慌了手脚。诺曼舰队反击得相当英勇,可是他们缺乏大舰队作战的经验,结果吃了大亏。

  威尼斯舰队擅长海战,他们使用一种被称作“海港湾”(sea harbour)的战术,战船组成紧密队形,向诺曼舰队频频发起攻击,更兼威力巨大的希腊火,诺曼舰队的防线很快便被撕开。

  获胜的威尼斯舰队继续前进,抵达迪尔拉奇乌姆的港口。与此同时,拜占庭舰队也开到城下,配合威尼斯舰队又打了一个漂亮仗,大败诺曼舰队。

  吉斯卡并没有被海军的失利打击信心,他开始积极筹划围城事宜。

  守城的是久经沙场的乔治&;#8226;巴列奥略(George Palaeologus),他是皇帝亲自点的将。阿历克塞给他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守住迪尔拉奇乌姆,朕组织人马火线增援。

  乔治果然不辱使命,整个夏天,吉斯卡使出浑身解数,投石机、弩砲、攻城塔全都用上了,迪尔拉奇乌姆依然纹丝不动。乔治还不失时机地主动出击,其中一次成功地摧毁了诺曼军的攻城塔。

  苍天不佑,诺曼军营地里又爆发疫病,超过一万人就这么死在异国他乡,其中还包括五百名骑士。(记于《阿历克塞传》,作者安娜&;#8226;科穆宁娜,阿历克塞之女,也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女史学家之一)

  屹立的塔楼和澎湃的海浪似乎在嘲笑吉斯卡,说他自不量力。吉斯卡并没有垂头丧气,诺曼军惨遭重创,他们的攻势却依然不减。

  巨石、火球不断砸向城墙,弩箭不断射进城里。守军在攻城武器日夜不停的攻击下陷入绝望,乔治心想,皇帝的援军怎么还不到啊!

  其实,阿历克塞率领援军正在路上。

  这支援军约有两万人,组成相当复杂,其中包括:马其顿卫队和色雷斯卫队五千人,精锐禁卫军一千人,摩尼教派教徒两千八百人,土耳其雇佣军两千人,法兰克雇佣军一千人,另外还有塞萨利骑兵(塞萨利人组成的骑兵)、亚美尼亚步兵、从巴尔干招募的士兵和其他一些轻装部队,作辅助部队的则是一千瓦良格卫队(成员主要是诺曼征服后,离开英格兰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和七千土耳其人(罗姆苏丹国派来的援军,由此可见,苏黎曼这人还是很讲信用的)。

  拜占庭还没从曼奇科特惨败的阴影中走出来,没有足够的力量对抗诺曼军,只得东拼西凑,好不容易组建了这么一支杂牌军,这也是援军姗姗来迟的原因。

  当阿历克塞听说迪尔拉奇乌姆危在旦夕的时候,恨不得肋生双翅飞过去。他催促军队急速前进,援军脚下生风,直奔迪尔拉奇乌姆。

  1081年10月15日,援军终于抵达战场,在迪尔拉奇乌姆附近扎下大营。阿历克塞立刻召开军事会议,向智囊团问计。

  大多数人都认为应该谨慎从事,阿历克塞却执意快速进攻,以图从后面偷袭诺曼军。拜占庭军开始行动,他们摸上城池对面的高山,计划居高临下,于翌日攻击诺曼军。

  诺曼军虽然正在全力围城,可是吉斯卡已经得到间谍的报告,知道了拜占庭援军的动向。为了避免腹背受敌,吉斯卡在夜里把大部队转移到平坦地带。

  获悉诺曼军的行动后,阿历克塞知道自己的偷袭计划失败,他立马修改作战部署,与吉斯卡正面决战。

  阿历克塞把军队分成三队,自己统领中央部队。

  吉斯卡也把军队分成三队,他本人统帅中央部队,与阿历克塞面对面。

  战鼓擂,红旗飘,两军对阵谁怕谁。

  拜占庭军首先发起进攻,瓦良格卫队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大批弓箭手。弓箭手一会儿冲到瓦良格卫队前面,一轮排射后,又退到后面。这样往来反复,掩护军队向前移动。

  任凭对方如何射击,如何一步步接近,诺曼军一直按兵不动。

  吉斯卡紧了紧锁子甲编制的铁手套,按了按腰间的宝剑,始终未下进攻的命令。

  拜占庭军冲到眼前,吉斯卡把手一挥,隶属中央部队的骑兵分队冲出阵地,发起进攻。这只是吉斯卡用的佯攻之计,他希望以此吸引瓦良格卫队。骑兵没冲出多远就被弓箭手射了回来,计划失败。

  这时,诺曼右翼向拜占庭左翼和中央两队邻接处发起进攻,与拜占庭左翼和皇帝卫队厮杀在一起,拜占庭右翼和中央部队也和对阵的诺曼军混战成一团。

  战未几合,诺曼右翼就瓦解了,战败的诺曼士兵纷纷逃向海边。随着右翼的崩溃,诺曼骑士分队有被包饺子的危险。

  瓦良格卫队见诺曼右翼溃散,便兴致勃勃地投入到追击行动中。他们舞动硕大的战斧,凶神恶煞般冲向诺曼骑士。很多战马受到惊吓,把诺曼骑士甩到地上。诺曼骑士还没等爬起来,就被追上来的瓦良格士兵一斧劈为两半。

  诺曼骑士哭爹喊妈,成了敌人追逐嬉戏的猎物。瓦良格卫队从杀人中找到了乐趣,有些忘乎所以,他们离大部队越来越远,队形也松散不堪。

  右翼诺曼骑士的悲惨命运并没有雷晕吉斯卡,他那鹰一般的眼睛看出瓦良格卫队的弱点,便调用长矛兵和弩箭手攻击瓦良格卫队的侧翼。

  队形不整的瓦良格卫队毫无反抗能力,从猎人变成猎物,死伤惨重,侥幸活下来的都逃入附近的教堂躲起来。追击而来的诺曼士兵毫不手软,放火焚烧教堂,残存的瓦良格士兵在熊熊烈火中化作亡魂,飘然而去。

  与此同时,乔治企图突击冲出城池,却未能如愿,没能实现两面夹击的战术。更糟的是,拜占庭的附庸——杜克里亚国王君士坦丁&;#8226;布丹(保加利亚人,曾因反对拜占庭被投入监狱)临阵逃走。七千土耳其人也相仿于他,撤出战场。

  尽管瓦良格卫队全军覆没,拜占庭左翼依然对诺曼骑士穷追不舍,导致拜占庭中央部队暴露在敌人面前。

  吉斯卡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令诺曼重骑兵猛攻拜占庭中央。击溃拜占庭中央的前卫分队后,诺曼重骑兵分成数支小队分头展开攻击。拜占庭军抵挡不住,呈崩溃之势。

  阿历克塞率领禁卫队边打边撤,混战之中,他和卫队被诺曼军分隔两处。阿历克塞催动坐骑,挥动宝剑,与冲上来的诺曼士兵厮杀在一处。最后,虽然他逃出生天,可是前额负伤,还流了一大滩“龙血”。 

  迪尔拉奇乌姆战役以诺曼军的胜利而告终,这是一次皮洛士式的胜利,拜占庭损失五千人马,诺曼军也伤亡惨重,数目不详。 

  历史学家约翰&;#8226;霍尔顿(John Haldon)点评此役道: 

  “毫无疑问,阿历克塞是位优秀的战术家;但是他错误地让军队追击溃退之敌,又不保持队形,这是他失败的关键。另外,他没有充分考虑诺曼重骑兵的攻击力,使得诺曼重骑兵轻易地冲破了他的防线。” 

  乔治随大部队逃走,迪尔拉奇乌姆港口的防御留给威尼斯舰队负责,城堡由另一位将领守备。 

  1082年2月,迪尔拉奇乌姆还是陷落了。 

  诺曼军又一路挺进,在未受多少抵抗的情况下横扫希腊北部。

  阿历克塞在迪尔拉奇乌姆遭受惨败,但他却是吉斯卡迄今为止遇到的真正对手和克星。痛定思痛,痛何如哉。他总结教训,在日后的战斗中避免决战,而是改成游击战。堂堂老牌帝国轮到玩游击战的地步,也是事出无奈。 

  正在吉斯卡意气风发的时候,他听说德国国王亨利四世逼到教皇的家门口,要把教皇格里高利七世碎尸万段(这是“卡诺莎雪地求饶”之后,亨利四世和教皇清算总账的那段时间)。阿历克塞送给亨利四世三十六万枚金币(大价钱啊),与其结成联盟,南意大利随之发生叛乱,闹了个底儿朝天。 

  吉斯卡和格里高利七世是老搭档了,德国自然变成了他的敌人,老根据地又乱了阵,他迫不得已急匆匆返回南意大利,留博希蒙德驻守希腊。 

  阿历克塞舍得花钱,可钱总是不够用的,他把所有修道院的财产充公,作为金钱外交的资本。用这些钱,阿历克塞又重新组建了一支军队,跑去和博希蒙德拼命,结果去了两次,败了一双。 

  趁两次得胜之势,博希蒙德一路高唱凯歌,又占了不少地盘,逼近拉里萨(Larissa)。

  阿历克塞是个不屈不挠的人,他第三次聚集军队,终于在拉里萨击败博希蒙德。

  吉斯卡听说儿子有难,急忙率领舰队前来增援。 阿历克塞似乎买通了瘟神,诺曼军在打了几个胜仗后,又遭疫病袭击。 

  1085年7月,七十岁高龄的吉斯卡以及五百名诺曼骑士得病而死,士气大落又缺少给养的诺曼军只得退回南意大利。 

  阿历克塞终于松了口气,为了感谢威尼斯的“无私奉献”,他没有食言,授予威尼斯不少通商特权。威尼斯总督大喜过望,他好人做到底,帮助拜占庭收复了迪尔拉奇乌姆和克基拉。 

  这些胜利标志着诺曼人的东进战略化为泡影,拜占庭收复了吉斯卡入侵以来的所有领土,恢复了版图,它们也同时标志着“科穆宁中兴”(Komnenian restoration;1081—1180;指科穆宁王朝时期,拜占庭帝国在军事、经济和版图上的复兴)的开始……

41 克莱蒙会议!打开的潘多拉魔盒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阿历克塞的一生注定要在内忧外患中度过,他刚摆平诺曼人,北方又出了乱子。

  尽管阿历克塞致力于恢复国力,但是苛捐杂税、贪官污吏已经成了传统,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纠正的,深受压迫的保加利亚人对拜占庭依旧怒目而视,所有这些都使保罗派在色雷斯和保加利亚有了更多信徒。

  在对付诺曼人的军队里,有两千八百名保罗派信徒,他们在增援迪尔拉奇乌姆途中做鸟兽散,没向皇上请示就各自回家。阿历克塞大怒,决定惩罚这些叛徒。他诱骗保罗派首领和教派代表到君士坦丁堡开会,趁机统统关入大牢,还抄了他们的家。

  保罗派可不是吃素的,当年就曾和巴西尔一世叫过板,虽然惨遭*,不过他们那种和非草根抗争的精神世代传承,起义就这样爆发了;数千保加利亚人在保罗派信徒赖克和鲍格米勒率领下揭竿而起。

  更糟的是,暴动的保加利亚人不再担负驻守巴尔干通道的任务,反而把虎视眈眈的佩切涅格人引进巴尔干。整个多瑙河流域全部脱离政府,拜占庭领土瞬间缩水。

  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拜占庭才阻止佩切涅格人的铁蹄涌入色雷斯。翻越巴尔干山脉,准备和佩切涅格人一决公母的阿历克塞被打得稀里哗啦,拜占庭很长时间内再不敢和佩切涅格人正面冲突,只得施展游击战聊以骚扰。

  【罗姆苏丹国】

  在诸多敌人中,最令阿历克塞头疼的就是塞尔柱土耳其人。阿历克塞最不愿打开的就是皇宫东面的窗户,只要举头从东窗望出去,就能看到属于土耳其人的高山,敌人已经杀到家门口啦!

  塞尔柱苏丹马立克肖一世(Malik Shah I;阿尔普&;#8226;阿斯兰之子)的堂(表)兄弟苏黎曼(俩人是远亲)因争夺苏丹位置失败,一气之下带领部众进入小亚细亚西部,借拜占庭在曼奇科特惨败后的软弱无力,建立罗姆苏丹国(东方人称拜占庭统治下的小亚细亚为“罗姆”,意为“罗马”,故而得名),首都是原拜占庭东部重镇——尼西亚。

  虽然兄弟二人不和,但是罗姆苏丹国一直依附于大塞尔柱帝国,它是最接近拜占庭的塞尔柱国家,那座阿历克塞最不愿看到的高山就是罗姆苏丹国的地盘。

  苏黎曼这人前面介绍过,他曾派兵帮阿历克塞增援迪尔拉奇乌姆。苏黎曼死后,其子基利杰&;#8226;阿斯兰一世(Kilij Arslan I)被堂(表)大爷马立克肖一世关进大牢,后来刑满释放,就是这位阿斯兰把罗姆苏丹国从拜占庭的联盟变成最头疼的敌人。

  【东方皇帝】

  放下罗姆苏丹国和阿斯兰暂且不表,咱先表一表这一时期土耳其的典型人物:查哈&;#8226;贝(Chaka Bey)。

  查哈是土耳其将领,曾被拜占庭皇帝尼基弗鲁斯三世俘虏过。当时查哈是个风华正茂的小伙子,精力充沛、聪明能干,尼基弗鲁斯三世对他欣赏有嘉,就让他住在皇宫里,并授予拜占庭贵族的最高荣誉称号。

  后来,查哈回到小亚细亚,他对阿历克塞抢了尼基弗鲁斯三世的宝座怀恨在心,又对君士坦丁堡的富庶垂涎三尺,从此与拜占庭为敌。

  火车不是推的,泰山不是堆的,查哈的能力那是没的说,他先后攻占包括重镇士麦拿(Smyma)在内的小亚细亚沿海城市,建立自己的国家。

  要攻占君士坦丁堡,没有海军是绝对不行的,查哈又筹建一支舰队,包括33艘帆船和17艘桨船,规模不大,却是土耳其在小亚细亚的第一支海上力量。

  这支舰队为查哈带来无数胜利,查哈相继占领莱斯博斯岛、希俄斯岛(Chios;希腊群岛中的第五大岛,靠近小亚细亚)。在希俄斯岛附近击败增援的拜占庭海军以后,萨摩斯岛(Samos;希腊群岛中的一座,靠近小亚细亚)和罗得岛(Rhodes; 希腊群岛中的一座,位于今土耳其西南18公里处)也落入查哈手中。

  查哈的势力在地中海东岸海域形成岛链,他的目标是切断君士坦丁堡同拜占庭其他各行省的联系,分而治之。他企图越过海峡,与在西面作战的同族佩切涅格人来个胜利大会师。他派人秘密联络佩切涅格人,请他们来年春天攻占加里波利半岛,这样两家就可以直接联络,还可以统一作战行动。

  1091年,拜占庭再度落入久违的四面楚歌,不过没关系,君士坦丁堡的金库再次派上用场,阿历克塞故技重施,花大把金币收买与佩切涅格人合作的波罗人。这个住在第聂伯河、顿河下游的游牧民族与拜占庭结成同盟,给佩切涅格人致命一击。幸存的佩切涅格人被安置在上马其顿,这个不安分数百年的民族终于安分地过日子去也。

  查哈痛失一臂,但是他对拜占庭的狂热迷恋战胜了他的理智,查哈自封 “东方皇帝”,还穿上皇帝的长袍。可惜他穿上龙袍也不像太子,更别说像皇帝了。没过多久,查哈的舰队就被拜占庭击败,领土也丢了不少。

  【塞尔柱帝国解体】

  1092年,马立克肖一世死后,王室诸子争位,内讧不断,大塞尔柱帝国解体,废墟上陡然出现一些小的塞尔柱王朝。注意,这并不标志大塞尔柱帝国灭亡,只是在其境内出现“五代十国”的局面而已。(实际上,大塞尔柱帝国坚挺到1194年才灭亡,领土被埃及阿尤布王朝和花剌子模帝国等瓜分,仅剩生命力顽强的罗姆苏丹国一个塞尔柱国家存在)

  马立克肖一世这么一死,国家大乱,可乐坏两个人:

  一个是阿历克塞,混水摸鱼是这位老哥的看家本领,落井下石是这位老哥的风格(没这种风格拜占庭早完蛋了),他使出凭生所学,施展各种计谋火上浇油,令土耳其人的内部矛盾更加激化。

  另一个就是阿斯兰,他趁机带领人马进入故都尼西亚,撵跑堂(表)大爷任命的总督,重新掌握罗姆苏丹国政权。

  阿斯兰和老爹苏黎曼不同,他视拜占庭为死敌。为了对付拜占庭的海上力量,阿斯兰看上查哈的舰队,便当了“东方皇帝”的东床快婿。

  大塞尔柱帝国解体,林林总总的小王朝各自为政,阿历克塞本可以高兴地听听音乐跳跳舞啥的,罗姆苏丹国和“东方皇帝”联手却给阿历克塞当头一棒。

  《君主论》中说:“作为君主,应当同时具备最勇敢的狮子和最狡猾的狐狸的素质”,阿历克塞显然具备这两种素质,他把狐狸的狡猾完全用到阿斯兰身上,偷偷给阿斯兰写信“警告”说,你要注意你的老丈人啊,他看上你的尼西亚啦。

  阿斯兰越看老丈人越觉得不对劲,于是乎,他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先下手再说,无论如何,弄死老丈人、吞并他的土地和舰队总是没错的,这也是他娶查哈之女的初衷嘛。

  阿斯兰带着人马前往士麦拿,在自己的大帐里排摆酒宴,请老丈人喝酒。查哈不知是计,欣然应允。酒席宴上,查哈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听着*风格的乐曲,醉眼朦胧地看着婀娜多姿的舞姬,不多时就酩酊大醉,人事不省。阿斯兰笑了,“见真主去吧。”这位以智勇多谋著称的“东方皇帝”被驸马爷送去极乐。

  “东方皇帝”的死非但没让阿历克塞高兴,反而令他大失所望。阿历克塞报着看电影的心情,本来想看一部战争片,血淋淋的那种,结果演的是阴谋片,毫无打斗场面。他的反间计适得其反,实力大增的罗姆苏丹国成为拜占庭的劲敌,失算啊。

  以拜占庭目前的军事力量,根本无法与控制小亚细亚大部分领土的罗姆苏丹国抗衡。怎么办呢?阿历克塞把目光投向西方,由此引发浩浩荡荡的十字军东征(crusade)。

  【十字军东征】

  说到十字军东征,就不得不提“乌尔班”这个名字。

  乌尔班这个名字似乎与拜占庭五行相克,历史上有两个叫乌尔班的人让拜占庭百受蹂躏。两个人既不是英勇善战的骑士,也不是统领一方的领主,更可能手无缚鸡之力,但是他俩的威力却抵得上一万名骑士。

  一个是教皇乌尔班二世(Pope Urban II),十字军东征的始作俑者。自他做了一场精彩的宣讲以后,拜占庭算是惨啦,还差点亡国。

  另一个乌尔班是匈牙利火炮专家,由他设计的乌尔班大炮给君士坦丁堡城墙致命打击,帮助奥斯曼帝国最终灭亡了拜占庭。

  咱来说说乌尔班二世发动的十字军东征吧,至于它的起因,和耶路撒冷有着密切关系。

  能够成为基督教、*教、犹太教三教圣地,是耶路撒冷的荣耀,可是乱世之中,荣耀不再是荣耀,而是撒旦的诅咒,这种诅咒甚至延续到了今天。

  话说636年,*帝国控制耶路撒冷,哈里发们仍然允许基督徒来此朝圣,三百七十年间相安无事。埃及的法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