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诚然可贵的是,人们终归还遗存有对美好自然环境的向往……
沐 沭
2009年12月11日深夜
胡同文化之悲哀
对于时下一些关于“胡同”、“胡同文化”的论点,笔者不敢苟同。
作为代表了一定历史时期并体现了我国丰富的民宅文化的北京的胡同和四合院,随着当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正在步入真正的消亡。不少津津乐道者便做起了纸面上的什么“胡同文化”的文章。至于胡同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胡同文化?则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典型也是最烂的说法就是“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 还有什么“北京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等等。扩展开来就是“安分守已、逆来顺受”等。还有什么“北京人易于满足,他们对生活的物质要求不高,有窝头、小酱萝卜就知足了”等。
凡事不能脱离一个国家的国情,不能脱离当时我们国家以及北京的历史背景。更不能以一家之言而盖全貌。在建设胡同、建设四合院时,当时是一种怎样的社会状况?恐怕并非所说的,只是为了追求窝头、咸菜上的满足吧。
北京的胡同、四合院,只是当时那个年代的民宅,这种民宅体现了当时北京人的住宅风格、居住条件以及当时的社会状态和生活水平而已(当然也蕴涵着一定的文化)。住宅,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科技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得到改善。现代社会发展了,人们的居住条件随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家庭电气化等等,这是有目共睹的。人类社会在前进,总不能把几十年、上百年甚至几百年前的民宅与现在的高楼大厦相比。不用说,胡同、四合院当然抵不上现代民宅方便生活。这是不争的事实。但也不必因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各方面先进了,就笑话我们的先人。也不能对过去的民居或住宅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树有根,水有源。如果因为现代人懂得计算机而笑话我们的先人不懂得计算机,这会说明什么问题?如果我们的先人知道他们居住的房子会要遭到今人的诋毁,说三道四,或因为自己的居住条件落后于今天,住宅设施不健全而要遭到今人的嘲笑,那他们当初何不把设施搞得完善一些呢?这当然是一种非常理的一种说法。那么我们对胡同、四合院所持的态度是不是也有失公允呢?对过去住宅的那些非议,就如同现代人聪明而责怪“我们的先人为什么那样那么不聪明”一样。那个时候的生活与当今生活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人们的居住条件自然也不能同日而语,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常识。
笔者并不是所谓旧世界的卫道士。是想说明在商品大潮冲击和人为的破坏之下,传承了北京民居文化的胡同和四合院在已经没有了立锥之地,濒临“消亡”之际,还有人为其加速消亡而加油助柴,这实在是不可取的。
有一句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要看如何来理解,也不适所有旧的东西都不“值钱”。难道不拆除四合院,不拆除北京的老胡同,我们的高楼大厦就没处建?不在于我们要“破旧立新”,也不在于在拆除的同时还“渲染”什么胡同文化,而在于把这种“文化”说成了“四不像”的所谓“俗文化”。甚至是一种俗不可奈的文化,实在让人费解。什么是俗文化?“渲染”者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最终只能理解为,实际上“并算不得什么文化”。那么胡同这种“糟粕”只能是“必除不赦”,拆除得越快越好。
在“眼前”利益驱使下,过去曾辉煌一时的北京胡同如今已所剩无几。尽管所剩无几,而围着恭王府做的“胡同游”却搞的“火热”,由此而编造的所谓“胡同文化”自然也很“热”。你去恭王府看一看,那些到北京来谋生的外地人,身着古铜色马褂,在郭沫若故居前、什刹海周边以及胡同里蹲着一片片,停着的三轮“洋车”更是一排排、一片片,究竟能有多少人去乘坐那些“洋车”?坐了它转一圈后有什么收获?见没见到胡同的真面目?恐怕这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当然偶尔也有一些外地人和慕名而来的国外人乘坐体验一下“胡同游”,也有不少被旅游公司纳入旅游项目的团队的游客乘坐。而当游客们围着早已没有胡同风采的“胡同”转完一圈之后才知上当:“这就是胡同游啊?”北京正儿八经的“胡同哪儿去啦?”
他们尚不知,这就是现存的胡同了。殊不知再过若干年连这等面目的胡同可能都很难见到了。到那时,连那些拉三轮的“祥子”们也只能去另谋生路了。这不能不说是胡同的悲哀,也不能不说是胡同文化的悲哀。。 最好的txt下载网
胡同里的热心人
那年夏天,一次驾车到城里办事,遇到的一件小事总会在我心中激起美好的回忆。
当时从德胜门往南一直到厂桥这段路还没有拓宽,道路非常狭窄,又是处在闹市区,在这条路上开车,既难走又危险。遇到上下班的高峰期,就更难走了。这么两三公里的路程三步一停、两步一等,有时候开车能堵在里面半个多小时。那时我才学会开车不久,在办完事,晚上开车返回的时候,想避开这条拥堵路段,改走小路,于是便一头扎进了恭王府东南侧的东煤场胡同。
胡同里光线比较暗淡,我也辨不清是什么方向,就顺着这条胡同一直往里边慢慢开。大约向前开了有三四十米远,发现前方被一面大墙挡住了去路,车子无法继续前行。我忙下车查看。一看:这下可坏了,原来这是居民住宅的一堵北山墙。这儿虽然不是死胡同,可是对汽车来说无疑就是死胡同了。因为这儿只有靠这山墙左边的位置有一处像“刀把”一样的小过道,这儿大概只能通行轮椅,顶多也只有通行人力三轮车那样的宽度。汽车到了这儿,没别的办法,只能退回去。怎么退?调头是不可能的,因为路很狭窄,两侧靠墙很近,根本没有调头的量,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车倒出去。“倒车,把车倒出去?”就凭我当时那点儿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简直就像是让我往冰窟窿里跳那样感到恐怖。
这个时候,不时有路人朝我这里看。一位遛狗的大姐见我在这儿摆弄了半天,车停在道路中央,便对我说:“您怎么开这里边来了,前面过不去了。”我一听心里更起急,说:“是呀,这可怎么办啊?”
“必须得倒回去了。”遛狗的大姐这样说。她说得那样轻松,我也知道必须倒回去,可是路这么窄,又黑糊糊什么也看不清楚,我哪儿敢倒啊,万一碰着人不全完啦,刚学会开车就惹出麻烦来,这辈子还不如不学开车那!
“我帮你看着点儿,你慢慢往后倒吧,来。” 大姐既实在又认真的这样对我说。
我按她说的,壮着胆子试着慢慢往后倒着,可是挪了不到一米远,就不敢动了,我害怕极了,说:“哎呀,后边什么也看不清楚,实在不敢倒了。”车停下来。“您会开吗?”我问起她来,她向我表示说不会。哎呀,怎么办啊?我急得没法,多希望有哪位会开车的老哥帮我把车开出去啊,到这份儿上也顾不得好看不好看、寒碜不寒碜了,要我给他磕头我都干。可这会儿到哪儿找人去,谁都不认识谁?这边住户的家门都是朝着里边开的,朝外两边全是一水的深墙。这时我都想把车锁上一走了之,等明天白天再说。我知道这根本不是办法,车停在这儿,赶上坐轮椅的老人,车都会推不过去。
正当我急得火烧火燎的时候,旁边高高的墙上的窗户上探出一个男子的头来,问我:“怎么,车开不出去啦?”
我真像遇到了救星一样,忙说:“哎呀,可不是?”
“别急,我过来给你看看。”
真是大救星啊!我连忙说:“那太谢谢您啦!”
不一会儿,一位穿着大背心的中年男子从小“刀把”这边走了过来,问我:“您这是打算上哪儿啊?”
我有些不好意思,向他委婉地说,因为外边堵车,我本是想从这儿穿过去顺着河沿走,可没想到这儿过不去,也不知对面是什么地儿。
他说:“咳,这儿不通,只能步行过去。从这‘刀把’过去是后小井胡同,就说你车过去了也是逆行。你要打算走河边,开始你从郭沫若故居方向进来的时候到丁字路口右拐就对啦。”
我“噢”了一声,客客气气的说:“呵呵,一看就是新手,我没搞清楚就进来了……”
“没关系,我帮你倒出去,你还走德内大街吧,这会儿高峰期应该过去了。”
我赶紧为他把车门打开。他坐进去,把玻璃放下来,三下五除二,一脚油门,轻轻松松就把车倒了出来。他下车,说:“这回应该没问题了。”我傻乎乎的笑着,真不知该如何谢谢他才好。他笑道:“别客气,经常有开进来出不去的,帮人一把,常事儿。”
听到这儿,一股热流顿时涌上了我的心头……哦,北京的胡同这么深,却又是这么简单,这胡同里的人又是这样的热情和朴实。
这件小事虽然已经过去了多年,可我总会经常想起胡同里那两位热心人……
沐沭
2010年3月3日深夜
傍晚随笔
一说到傍晚,就会使人想到傍晚时分的静谧,漫天的彩霞;还会想到音乐,大自然里最美妙的音乐会在这一时刻奏响。一切沐浴在橙色的夕阳里,不管是在荒漠还是在丛林,在山谷还是在大河,傍晚总是美丽的,充满了无比神秘的色彩。
都市的傍晚就不同了,充满了喧嚣和忙碌,夕阳涂在人们倦怠的脸上,空气污浊,不论是大路还是小路,到处塞满了钢铁制成的“甲壳虫”。
我曾以“傍晚的颜色”为题写过一篇博文,并配有多幅图片。图片全部都是傍晚时分太阳即将落山或已经落山时,那种万籁俱寂,却又瞬息万变着的奇妙景象,反映出傍晚的大自然那种宇宙间天与地剧烈碰撞,空中所散发出来的美丽颜色。这种瑰丽无比的颜色是那样的令人震撼,使人产生出各式各样的想象。而这样的颜色每一天、或者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样的颜色和情景每一天都不可能是一样的。人们不会看到两个相同颜色或同样感觉的傍晚。
有一天去北京植物园,傍晚从山根下朝山顶望去,此时太阳刚刚落入山谷,只见这时的西边天际呈现出的是一片无比绚丽的色彩,这种色彩还在不断发生着变化,那色彩是那样的美丽动人,那样的奇妙,于是立刻把它拍摄了下来。灵魂在这个时候得到了一种深情的净化。这主要是精神受傍晚那丰富多彩的颜色感染所致。使人在这个时候获得某种享受的同时会激起许多的想法。在此刻,大概不论在乡村还是在都市,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异国他乡,也不论在荒漠还是在丛林,或者还是在山川,傍晚总会给大自然呈现出某种特别的颜色。同是一个太阳,同一个时辰,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环境下,所出现的却是不一样的景象,散发出来的也是不一样的色彩。这样的景象,这样的色彩,对万物都会形成特有的影响。对人也是一样的。这样的景象,这样的颜色或者色彩,总会对人的情绪有所牵动,对人的精神造成影响。在不同人的眼里,在不同心境的情况下,会使人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带来不一样的心情。在艺术家的眼里,这些颜色可能会有助于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灵感;在常人的眼里,这些都是很美丽的颜色,只是欣赏它们罢了。而对于那些漂泊在外的人来说,这些颜色可能会勾起他们许多的思绪,会使他们想起家乡袅袅的炊烟,想起地里的耕牛和庄稼,想起老婆和孩子,想起最最牵挂在心的人……可是,对于大都市里的人来说,繁忙的工作加上过于紧张和疲倦,可能会使他们都来不及注意到这些。
静谧的傍晚,喧闹的傍晚;不一样的颜色,不一样的感怀 ……
沐 沭
2009年12月14日凌晨 。。
狼牙山巡礼
我们怀着十分景仰之情走进了地处河北省境内的牙山五勇士陈列馆。之后沿着勇士们的足迹参观了“五勇士纪念塔”及勇士们跳崖纪念地,重新聆听革命先辈与日寇进行英勇战斗的英雄事迹。在场所有参观人员无不为勇士们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所感动,缅怀之情油然而生……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易县西南五十公里处。由五坨三十六峰组成,风光绮丽,远近闻名,素有“北方小黄山”之称,更以五勇士的英雄事迹而闻名中外。
深秋的狼牙山饱含英雄之气,更加吸引远方的游人。参观完展馆之后,我们步入崎岖的山道,拾级而上,在当地向导的引领下直奔此行的目的地 —— 五勇士跳崖纪念地。由于山路陡峭,行不多远,许多人早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殊不知,如今这些井井有条的石台阶都是后人修建的,当初英雄们扛着沉重的枪支弹药,穿梭于崇山峻岭之间阻击敌人,脚下的路是何等的艰难呀!
行进约个把小时,到了著名的“棋盘坨阵地”遗址,“阵地”岔路旁一块大石上有诗一首:“九龙盘玉柱,五指扎青天,仙桃只一棵,真假二棋盘”,且不去查考此诗的含义或出处。当年,我八路军某部就是在这里与日本侵略军展开了一场殊死的战斗。英雄的五勇士在这里谱写了一曲壮烈之歌。
1941年,抗日战争已经进入到极为困难的相持阶段。9月23日—25日,侵华日军3000余人,在飞机大炮的掩护下,分兵几路对狼牙山合围,企图消灭八路军某部主力。为保存我军实力,保护易县、定兴、徐水、满城四个县党政机关及群众共两万多人的生命安全,杨成武司令员毅然采取了“围魏救赵”的战略战术,一团七连顺利地完成了掩护转移的任务之后,为了大部队和党政机关及群众更加安全,最终拖住拖死敌人,七连六班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5名战士担负了继续阻击敌人的任务。在班长马宝玉的带领下,战友们在强大的敌人面前,临危不惧,以一敌百,据险抗敌,灵活机动地与敌人周旋一天。敌人被他们拖住了,部队安全转移了出去,五勇士却被敌人死死的盯住了。
面对穷凶极恶的日军,五勇士没有畏惧,继续勇敢地同敌人进行殊死搏斗。勇士们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机智地同敌人进行周旋,边打边向棋盘陀方向撤退,把敌人引向悬崖绝路。战士们都清楚,选择此路,在众多敌人的面前,自己则没有了任何的退路!
我们向棋盘坨北侧,踏着英雄们当年开辟出的荆棘之路继续向顶峰爬去,甩过了一道弯之后,站在岩石上向顶峰望去,那颇负盛名的五勇士纪念塔的塔尖已经清晰可见了。
我们坐在路边歇息,与当地的一位老乡攀谈了起来,自然是关于英雄们的话题:五勇士从棋盘坨退到了山顶,已经是弹尽粮绝,也没有了退路,他们不愿意把武器落入敌人之手,更不愿当俘虏,他们将没有了子弹的枪在石头上摔碎,然后砸向面前的敌人,最后举起石块砸向爬上来了的敌人。砸得敌人“嗷、嗷”乱叫,死伤大片。敌人疯了一样的往上攻。石块用完了,迎面是穷凶极恶的敌人,后面是一眼望不到底的山崖,他们毫不屈服,宁死不当敌人的俘虏。嘴里高喊着“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的雄壮口号,一跃而起,跳进了深不可测的山崖……听着勇士们振天撼地的口号,跳入深谷的身影,日军们惊呆了,当他们清醒过来是怎么回事之后,都禁不住仰天长叹,摘下军帽向勇士跳下的方向行三鞠躬大礼……
站在五勇士纪念塔前,眼前依稀可现英雄们与日军搏斗时的悲壮场面……
五勇士纪念塔高21米,为白色五层五楼通心钢筋混凝土结构,塔的正面刻有聂荣臻元帅题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九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塔底层有五勇士头像浮雕。从塔内的钢梯登上塔顶俯瞰群山,一片群峰竟秀、千姿百态的景象,真是风光万千,美不胜收 …… 纪念塔东北角约四、五十米,有一处向悬崖凸出的地方,由于十分险峻,现已被铁栏杆圈了起来。这里就是当年五勇士飞身跳悬崖的地方。为了凭吊五勇士,我们几个胆子梢大些的同志够着栏杆试图朝崖底看,顿觉一股寒气从崖谷袭来,更感到险象丛生……由此想到当年勇士们是一种何等的英雄气魄!难怪连敌人都会为之行三鞠躬大礼……
狼牙山,英雄的山,五勇士和你与日月共存,中华儿女为你而骄傲和自豪。在感慨万千之中,我想起杨成武将军在五勇士题字碑上的题字,并以此作为本文的结束语:
“狼牙山涧成壮志威震敌胆,易水河源抒正义万世流芳。”
沐沭
2003年11月5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雨中散步 …… 海边拾贝之九
从去年11月下旬直到现在,北京一直雨雪频繁,又赶上新年刚开始就下了一场多年未见的大雪,可以说瑞雪兆丰年了。虽已经立春,春天却还没有真正到来。从昨晚一直到现在下起了小雨,到今天白天还没有停息下来,继而又连到了晚上。这应该是今年以来的第一场春雨。这春天说来就来了,尽管有些迟。
小雨还在不停地下着。我很喜欢这种绵绵小雨的天气,让人感觉十分的惬意。街上许多人打着伞,也有一些少男少女们,他们没有打伞,任凭小雨撩在他们的身上。到底是年轻人啊!多年前我也曾同现在的他们一样。我总喜欢在小雨天散步,淋着小雨,听着地上、树上、屋顶上,还有解冻的水渠里那淅淅沥沥的春雨声,静静的想着什么,或构思美好的诗句。而现在下着小雨,也正是散步的好时光,在不经意中可能会获得某种心境上的享受。淋一点雨对于我们人的身体其实是大有裨益的,尤其是春天里的这种小雨。天地之灵气,万物在春雨滋润下而复苏,人又何尝不需要它的滋润呢?
记得十多岁的时候才学会游泳,游泳来了兴致会风雨无阻。下的雨可以说很大,和几个朋友骑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