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注解
乾隆常由艺高的人先画出样,再用瓷画匠画在瓷上,一笔一画地临摹,款识用篆字大写,不能走样,纹饰多繁密是特点。
203。清代瓷器看泡
清代胎面白清色,泡在胎面扁平坐。
青花釉中有大泡,胎好釉好款看过。
注解
清代的胎釉的夹层面比较白,不像元代的胎面那么黄,也不像明代的那么青,那么灰,泡像馒头形状,但泡像压过似的,面是平的,青花中釉层中出现大泡。
204。元明清泡对比
元泡比明干涩硬,元泡胎面黄污重。
元代大泡零星出,单个出现少聚众。
永乐苏粒比元小,元如小米干又正。
明胎釉层显灰白,清代层面白又净。
元泡不如明代稀,分别永宣大泡用。
注解
元代的泡干涩属硬泡,不那么亮,胎面显黄污,大泡零星出现,很少有大泡聚成群的,明代永乐时的泡比苏籽粒小,干泡比元代的小,每朝帝与加工瓷的胎釉工艺技术的先进情况有关,元的泡像小米粒,永乐的像苏籽粒,这是大小的区别,元的胎显黄,明代胎显灰白,青代显白,元泡与明代比较,明代后期早期与元代相比,都比元代稀,这是指一般情况,也有特殊的,区别永宣看大泡的分布情况,宣大泡成群,永乐不是这样,永宣瓷大泡小泡几乎一样,主要区分是在看大泡上,永乐没有大泡。
205。元明清画工鉴
元代人物画胡人,历史要人故事纯。
缠枝牡折梅枝花,扁菊粗细双线纹。
莲瓣分开西域莲,葫芦叶成百花纹。
器上讲究多层图,海涛线粗大浪沉。
蕉叶中心多独梗,卷草点画出元门。
明代人物重历史,人物山水说人文。
头饰服饰多汉化,昭君明妃出塞人。
莲瓣不分海涛细,云尖中心少图纹。
满面风情中原史,龙凤级别分官存。
松竹梅蓝莲石榴,如意吉祥顺利仁。
藏纹梵文和八宝,冥器随葬埋入坟。
清代人物多样化,历史人物画戏人。
有眼无珠神态怪,蕉叶双边加回纹。
山水村庄五层次,写实功笔画传神。
粉彩青花釉里红,写意高超笔生魂。
注解
元代的人物画往往画当时西北的胡人服饰,以历史故事为多,缠枝花为多,扁菊粗细两线组成为一特点,莲瓣纹分开以画西域莲为特色,各种花常组在一起,统画葫芦型叶子,器面多层纹饰,海涛线粗像大浪压下,蕉叶独梗,莲瓣分开,卷草上常常加明、清解释,有几处点画出毛刺。
到明代重视历史、山水、人文、衣服和头饰以汉族服饰为内容,如昭君出塞、花瓣、海涛都在器肩线条上用了细画云尖,中间很少加图纹,风情以中原为主,龙凤也有了级别,平民不能用。如:民间大量用如意、吉祥、顺利、仁义。同时出现了佛教的梵文、八宝,但元代死后入葬的冥器被延续,有目的的烧制瓷器入葬。(古代实行薄生厚葬)
在清代除延续下来的部分内容外,写意写实画更加丰富多彩。画戏剧服饰人物渐渐多起来。任务哲理故事画面出现。但人物常常是一笔点画的眼睛,有眼无珠显得表情怪异,山村、小桥流水层次分明到达五层次,写实功笔画非常传神。特别是除青花外的釉里红、五彩、粉彩写意写实,技艺高超、笔意生辉。
元明清各自都有它的时代特征。
206。清末—民国珠山八友
珠山八友是名家,清末民国瓷画家。
绝技特色各个有,能画能写八大家。
绘画写字都珍贵,瓷板绘画开创家。
若有八友瓷画雅,书花瓷器都称佳。
珠山窑为御窑由唐英、年希尧任督造。珠山八友是清末瓷画最有名的大师,王琦善画人物,衣褶流畅,邓碧珊善画肖像。徐中南善画毛竹。田鹤仙画梅著称。王大凡画人物见长。王野亭擅画山水。程意葶擅画翎毛花卉。刘雨岑擅画花鸟。 邓碧珊、王大凡、王琦画人物有神。而邓碧珊创画瓷板画,得此八人所作瓷画难能可贵,实属瓷画双获。
八友之外还有何许人?华伯涛、王步。
王大凡、王步曾拜清代大画家改七芗、沙山春和费晓楼为师,而王步是画师王秀春之子。因此他们二位也是当时的大画家,被收藏家视为珍品。
1、刘雨岑:号王成,雨成,澹湖渔人。国外展出作品——描金牡丹绣球纹瓷盘。
2、王大凡:名_,号稀平居士。“万国巴拿马博览会”获奖。他创造了落地粉彩。
3、王琦:号碧珍。别号陶述道人,俗称“西法头子”《暗闹一场》《钻钱眼》《节节高》名噪一时仿王羲之字体,突出人物,不绘布景。
4、汪野亭:名平,号付芳居士。
5、程意葶:名甫,号佩古斋主人。
6、田鹤仙:号志荒老人,(梅),老梅。
7、邓碧珊:号铁肩子。
8、徐中南:名陵,号竹里老人。
古瓷鉴定应知应会(一)
中国古陶瓷历经几千年的历史,在瓷器也有一千多年的历史。其窑口多,品种多。历朝历代的效仿,窑口之间的效仿都是有的,因此作为如何可以鉴别出准确的窑口和产地是不容易的。所以要反复的训练和对比才行。如果能做到以其主要特点进行鉴别就更好。在鉴别古瓷中要掌握全面而又要知其特点,在甄别和对比中得到锻炼。
207。透明釉六种的外观
透明乳浊颜色釉,结晶无光裂纹釉。
注解
六种釉类型名称:透明釉、乳浊釉、颜色釉、结晶釉、无光釉、裂纹釉。由于早期没有这么多的釉,又因窑所在地域不同,及当时条件限制,不能有六种釉料,只有用某一种釉或少量几种釉。但是,这又成了对陶瓷断代确定窑的依据。瓷器画好后要涂罩上一层透明釉,古时候研出了六种透明釉,对这六种透明釉的了解,有利于鉴别,如对窑口年代的肯定。
208。器形价位
一尊二瓶三罐壶,四洗五觚六杯炉。
七盘八碟九杂件,十看年代器形如。
注解
瓷器的价格或贵重程度与器形有关,一般是这样排行的:一尊,二瓶,三罐壶,四洗,五觚,六杯炉,七盘八碟,九杂件,十看年代情况、器形特色等,十一碟子等。当然还要看瓷器件头的大小、纹饰、年代、器形方圆等。但是也有例外,如:豆、葫芦、供器、祭器,历史价值、记载、考古、学术等也是价值。
209。纹饰价位
有人有字第一位,画人故事为二类。
意精诗文也为二,动物应为第三位。 花鸟山村为第四,其他皆为第五位。 更看含意和画工,年代器形窑口对。
注解
同样器形、同等彩料,有人物又有文字,如:诗、人物配诗的画面及画面又带有介绍文章类的为首类,只有人物故事的为二类,画动物,如:飞禽走兽为三,单有名诗和画为四类,其他应归五类,当然也要看画工、出自什么年代、何窑、何人之手,如早期元明的一把莲也为上品,有名有地的山水名画画在瓷器上的也不少。这些知识要靠平时多学习,才能识别,提高眼力。
210。瓷器立卧方圆之形的价值评估
琢圆立卧立值钱,一方能顶三件圆。
六件卧件顶一立,器形朝代都是钱。
注解
瓷器有立、卧、方、圆之形,其收藏价值是不同的,一般规律是:琢器、落落大方(即立件)价贵重,一件立件顶六件圆器(即卧件卧件),一件方形立件顶三件圆形立件。这是当时制瓷工艺制作方形器、立件有很大的难度,所以带方、带角、带耳、出戟的都很贵重。
211。双勾线
纹饰层次用线分,单线双线看认真。
单线多为元代器,明代纹饰与线分。
元代纹饰多压线,线填色料元明分。
注解
双勾线是元末明初洪武时期出现的。在纹饰分层时用双勾线。从画法上看,一般明代双勾线纹饰不压线圈,线上、线之间也不填色;而元瓷线中间及线痕常常被大笔涂绘的纹饰压住,使得“分层线圈”不那么清晰明朗;在勾画图案时,也常常表现出元代的涂绘压住边沿线和轮廓线。明代使用小笔涂绘,一般不会压住边沿线和轮廓线,线痕比较清晰,线之间也不填色。
212。瓷画写意评价
人物配诗记事详,表示意义故事强。
笔画简单线流畅,脑思心品意境长。
注解
瓷画,是指瓷器上大面积的手绘画装饰画。
一般认为有人物又题诗字的,是最好的瓷画,特别是题材故事强,社会意义重大的,最好。
另外,要重视那些笔法简单流畅的装饰画,有的画几笔就勾画出来,有点像漫画但又不是漫画。这种瓷画不仅记录了当时的人物、服饰,也记录了当时画人物动作的各种画法。这种写意画是中国画中的瑰宝,他不仅是瓷器,也是记录时代的古画,越看越爱看,从中可看到中国古画的风韵,题材有战争、有山水、有文人雅士,琢磨起来有滋有味。
213。青釉的多种多样
天青粉青和卵青,褐青绿青和影青。
古时青釉名堂多,分清青釉称真英。
唯独蓝色叫青花,黑蓝浅蓝青花青。
紫蓝翠蓝钴料多,钴料勾兑画面清。
注解
古时青釉的概念较为广泛,褐绿、豆绿、浅绿、黄绿色等都叫青釉或青瓷。这就要靠平时的多看来鉴别。古时对青花色的看法是泛泛的,如深蓝、浅蓝、灰蓝、翠蓝等叫青花,收藏青花往往是比较对古瓷爱好深的人。但是如果将瓷器全部涂上钴料(青花)时,这件瓷器叫祭蓝、洒蓝,这要看涂色的工艺。一般说来,涂或蘸钴料满器身的深蓝为祭蓝,吹钴料有深浅度的为洒蓝。(雪盖兰)
214。验瓷十九步法 陶瓷造型胎釉色,彩料纹饰别放过。
色度笔法听声音,体积厚薄泡折射。
款识底型观足细,窑口归代好瓷客。
注解
验瓷十九步法:首先要看是陶器还是瓷器,是什么器具造型怎么样,还要看胎,釉色,彩料是什么彩,纹饰是画的什么,色度浓淡怎样,用什么笔法画的,听听声音有没有裂杂音,音长短。体积大小,高矮,直径多大,胎釉的厚薄,气泡的大小,多少,形状,老化程度,款识情况,底的形态,露胎情况,圈足形状,色度,器底釉情况,是哪个窑口,什么年代的。实际上这十九个步骤完成后,已经可以完全了解这件瓷器了。从十九步法使我们知道,不能把传统鉴瓷看作是单一的眼学。实质上传统鉴瓷法包括了眼看、手摸、手提重、闻、厅、问等很多方法。
215。瓷鉴望闻问切
眼看形体和釉色,笔法轻得朝代特。
耳听声音轻脆闷,声音长短分啥货。
鼻闻土藏碱酸造,真假别凭一时热。
巧问卖者心琢磨,买得真品才有乐。
手摸凸凹釉挡手,麻滑提重有收获。
注解
对瓷器“望”“闻”“问”“切”:看器形大小、工艺、釉料色彩、什么时代的画法、轻重厚薄、听声音情况,闻是否老产品,是否出土,是否用高锰酸钾消毒、去光、腐蚀,是否用HF酸腐蚀过,这些都要查,还要问卖主,用心琢磨来路因缘,用手摸器件的工艺情况,如:接口是手工还是机制,有没有接口,询问传世情况,釉料、画工情况,滑润涩、光亮度等情况,这一切都弄清后,方可买货。
216。黑蓝二青在瓷器上应用叫法
青料涂时为黑灰,经过火烧变为青。 无釉之青显黑青,釉上之色易飞青。
釉下之青才纯青,浓稀调对九层青。
注解
用青花钴料在坯器上绘制纹饰时呈黑灰色,在烧成后才会呈青色(蓝色),这是钴料的特点。画在瓷坯上的纹饰,如果上面不上釉,钴料就会在烧成时挥发掉,这叫作“飞青”。“飞青”后,纹饰线呈黑青色,如果涂上亮釉,就会显出青蓝色,并且可以通过控制釉的厚薄达到画面深浅不同的效果,号称“九层青”。这种画面只有清早期才有,其画面深浅过渡均匀,层次分明。当然也与当时所用的钴料呈黑青色有关。
217。各种名杯
元代青花高足杯,永乐青花压手杯。
成化斗彩鸡缸杯,清代彩瓷有爵杯。
宋元两代公平杯,青花彩瓷方斗杯。
明代鸡心杯碗多,元代竹节高足杯。
足根心中多无釉,正反两面寻真杯。
注解 宋元明清都有一些著名的杯式,也是历代名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元代青花高足杯和高足碗,明永乐压手杯、甜白杯,成化斗彩鸡缸杯,天字罐,宋元两代都有人公平杯。鸡心杯有青花、釉里红等品种;方斗杯以彩色瓷为多,往往有一个面角度不同,这是饮酒时对嘴的口面。元代的高足杯足内根无釉,高足部分多为竹节形。这是鉴别的主要部位。
218。名瓶
青花人物大梅瓶,元代人物故事情。
明代斗彩加青花,清代镂空转心瓶。
瓷画
瓶类元青花以人物故事纹饰为多。明代斗彩加青花为多,清代镂空等各种胎瓷、转心瓶等器件都是称奇的器件。
219。名盘
元代直径大口盘,明属斗彩带鸟盘。
清代粉彩青花多,人物故事最靠前。
注解
冯先铭先生考查结果认为直径50cm大盘,世界仅存300块,明代斗彩大盘和清代工艺好的粉彩大盘都很少,特别人物大盘极少,但实际上在社会上还是有的。在中国发展建设工程中也新出土过,说存300块,也许能突破。
220。名碗
元代青花高足碗,永乐甜白各样碗。 成化斗彩人物碗,清代色地描金碗。
注解
元青花高足杯碗,永乐甜白瓷的各色类碗,成化斗彩人物碗,清代色地、锦地、描金碗都很贵重。
221。各种奇艺件
暗刻画划色暗涂,倒流倒灌满自如。
转芯交泰双层器,省油瓷灯百态足。
保温盘碗防烫杯,水酒同壶香熏炉。
公平杯须酒公平,不平酒会自流除。
滴水观音自滴水,尊老爱幼水说服。
童子撒尿凉热理,防风油灯温酒壶。
注解
瓷器中工艺精良的应该算暗刻、暗划、暗藏色,倒流壶、灌不满的杯、碗、壶,保温防烫的双层的碗盘、熏炉,能滴很长时间的滴水观音、转心瓶、吐烟的龙熏,不怕风吹的油灯,节油的灯,温酒不凉的壶,各种人物动物加叠造型器,都很有工艺水平,有很高的欣赏价值,也有科技水平。
222。底为什么可鉴年代
二元烧瓷元所属,瓷土再加高岭土。
十分之三明元掺,清代一半高岭土。
掺土影响胎质量,圈足查色滑润土。
注解
二元法是说用高岭土和瓷土两种料烧制,是元代发明的,这种烧法给制瓷业带来了飞跃提高了瓷器的可塑性,制出了最好的白瓷。明代元代之前在瓷土中掺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高岭土,清代是掺百分之五十,因此底、胎的粗糙和密度是有不同的,底足的硬朗和滑润也就不同了,当然和烧制条件、燃料也有关,如:用柴、用煤、用气烧成后是不一样的,用人凭经验控制和用科学仪器控制烧成的效果也不一样。(景德镇的高岭土自然成分含有量比较合理)。
223。古瓷足底
古瓷足底很关键,露胎挂釉形体现。
砂滑平凸塌旋有,跳刀旋痕点釉辨。
涂浆抹浆护胎釉,糊米开片红白献。
刀削偏否不规整,红绿青白都关键。
滑润刀削看规正,手摸眼看比老练。
注解
古瓷的足底就是古瓷时代特征的一部分,各种各样的特征是我们鉴定古瓷的依据,如旋纹的不同,跳刀槽的不同、色釉的不同、形状的不同、粗糙与规整、色度、刀功,都是鉴古瓷的要点,要记住这些是古瓷时代的特征。
224。看跳刀及旋纹
跳刀旋痕要看清,陶车跳动专无中。
刮刀挡浆刀留迹,粗细旋痕口底清。
偏正刀下都平行,拐歪椭圆见术升。
注解
看跳刀痕及旋纹要用历史观去认识,要用科学技术去认识,才能为鉴古瓷起作用。
古代陶车是笨重中的灵活,机械运动的配合不像今天这样,古时就是木头轴、木头轴套,制作精良度也不如今天,因此陶车的旋转会上下浮动,圆周运动也会出现椭圆和偏转,这些人为的机械情况都会反映在瓷器上,而旋痕及跳刀是密切相关的。历史告诉我们是一步一步将制瓷的工业走向精细的。
225。看接底
接底借胎火石红,看准别让造假成。
看器看画又看料,造假再精也难成。
注解
造旧者为了在底足上下功夫就利用老瓷器的底足接上新体、贵卖出,从整体上、胎、釉、纹饰、口等各方面看,这就有全面的知识,端正的态度,在看气泡、老化情况,才能识别真面目。
226。高岭土瓷土配比之演变
高岭土含瓷土坯,百分之三铁量低。
温度高达一千二,高温烧釉不露坯。
坚固致密声如铁,掺土掺瓷有高低。
历代配比不一样,百分比数都不一。
元明两代掺土少,清掺一半滑润居。 注解
高岭土和瓷土合成后制作瓷胎,含铁量不超过百分之三,温度达到一千二百度烧成。烧成后釉面不露胎,坚硬如铁声。在高岭土和瓷土的应用比例方面,历代不一样。在元代掺高岭土十分之三左右,到明代是十分之三、四,到清代掺高岭土是二分之一(一半)。因此历代的瓷从圈足露胎的部位可以看出,并且有滑润,含铁硬涩、滑润、光滑之区别,这也成为鉴定的依据。由于高岭土的产地不同,其成分比例也不同,如:景德镇产高岭土内粘土和瓷土本身成分比例就相当适合制瓷。
227。瓷器底看二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