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1637-2008全球经济危机史:经济的坏脾气-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股市泡沫却有着明显的官方背景。郁金香泡沫所炒作的只不过是一种商品,牵涉到的人数有限,而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发生在股票和债券市场,把法国广大中下阶层的老百姓都卷入其中。从这一点来说,法国密西西比股市泡沫更具有现代特色。
  尽管约翰·劳的大胆实践彻底失败了,但是在他的经济理论中也包含着不少合理性的因素,他在金融理论上所做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正是因为如此,*称他“既是骗子,又是预言家”。他认为纸币本位制优于贵金属本位制,而且不受贵金属产量的限制,但纸币可以流通但不贬值的基础是信用——国家信用或私人银行可兑换的信用。可惜他后来违背了这个原则,以致酿成大祸。
  在约翰·劳时代,他不可能对泡沫经济以及相关的理性预测学说有所了解。在他扩大货币供给的时候,没有料到会导致金融投机的热潮。他非但没能及时制止这种金融投机,反而在相当程度上推波助澜,终于使得大局败坏,以致不可收拾。密西西比泡沫从此成为经济学研究中的一个反面教材。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政府主导的“圈钱计划”(1)
我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轨道,却无法计算出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
  ——在“南海骗局”中损失了2万英镑的牛顿感慨
  如果我将我所知道的全盘揭露出来,那将是一个奇观,而会令世人惊愕不已。
  ——南海公司会计  赖特
  政府主导的“圈钱计划”
  1688年,英国正面临一场危机。当时,国王詹姆士二世置大多数国民为新教徒的国情于不顾,企图重新将天主教定为国教,而且强行*反对派,解散议会,这使他处于众叛亲离的边缘。詹姆士二世的女婿,荷兰执政者威廉三世看准时机,接受英国议会的邀请,亲率万余大军在英国登陆,英国人纷纷倒戈,使他轻而易举地攻下了伦敦,将岳父大人赶到了法国。威廉三世与其妻玛丽一起加冕为英国国王。
  上台后的威廉三世在第二年,也就是1689年,就带领英国参与了欧洲殖民争霸的战争。这场战争从1689年到1697年,共持续8年之久。战争规模的不断扩大,军事体制的变革(由臣民自备武器随国王参加战争转变为雇佣军),使得英国的军费膨胀,政府面临巨大的财政压力。战争的巨大支出无疑消耗了财富,货币贬值成为必然。1696年,英格兰银行已经出现挤兑风潮。由于金价上升、银价降低增加了政府维持战争和军队的成本,政府被迫考虑货币重铸的问题了。
  决定实施货币重铸以后,英国皇家铸币局和另外六个较小的造币厂同时开工铸造新币。这个时候,牛顿被调进英格兰皇家铸币局担任总监,并于1699年晋升为铸币局局长。但是由于铸币局的产量要比预想的少得多,在1696年3月26日至1697年1月1日,铸币局几乎没有承担什么铸币义务,他们的主要工作是忙于从国外进口金币。
  由于大量白银流失,铸币局几乎无银可铸,所以,到1696年6月底,只有12%的银币重新回到了流通之中。虽然牛顿在铸币的重量和纯度上实行了最严格的标准,但也无济于事,直到1699年,货币重铸也没有完成。公众对铸币失去了信心,议会也无法抑制黄金价格的上涨,因此,一方面在进行货币的重铸,一方面由于金银兑换率的不稳定,导致白银外流,黄金内流。牛顿也注意到,一个金路易在法国价值为17先令旧便士,而在英格兰为17先令6便士,这就使得金子大量流入伦敦。而银块的价格继续高于银币所代表的价格,货币重铸的努力几乎没有任何用处,在重铸期间投入到流通中的700万英镑银币很快就退出了流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717年。
  重铸货币以稳定金融市场的计划并未收到预期的效果,而一直在持续的战争又需要英国政府拥有大量的货币,这就不可避免地让英国陷入了庞大国债的困境。1691年,英国的国债还只是稍多于300万英镑,而从1692年到1713年,英国的国债竟然增加到了5370万英镑。
  为了确定这种浮动不定的国债并炫耀将有较大固定利润来吸收资本,1711年,奥克斯福特伯爵注册创立了南海公司。公司全称是“大不列颠商人与南洋及其他美洲各地通商并促进渔业公司”,公司以认购政府债券的方式成为当时英国国债最大的债权人,债务总额高达近1000万英镑。这个数目是由国家债权人以公债券的形式缴付的,规定年息6%,政府则永久性地把酒类、醋、印度货物、精制丝绸、烟草、鱼翅以及其他一些商品所得的税收支付给南海公司。南海公司还获得英国政府所授予的专营当时为西班牙殖民地的南美洲和南太平洋的贸易特权。之所以选择南美洲,特别是那里的西班牙殖民地——当时为“南洋”——作为南海公司的经营范围,完全是为了使人感觉该公司预期的利润是很有希望的,因为这个地区在当时尚很少探勘和开发。并且在公司的管辖范围内,英国政府还赋予了它拥有立法和惩罚的权力。为了防卫居留地,公司甚至可以募集军队。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政府主导的“圈钱计划”(2)
为了进一步融资,南海公司对外宣称在这一地区拥有诸多开发项目和广阔的开发前景:公司可以把英格兰的商品送到南美东部海岸,而秘鲁和墨西哥的地下埋藏着巨大的金银矿藏,当地的土著会付给英国人价值百倍的金锭银锭。这样一来,数以万计的“金砖银石”就会源源不断地运回国内。而且,西班牙还将允许南海公司在智利和秘鲁沿岸使用其四个港口。
  但事实上,当时的西班牙政府并不允许这些殖民地和外国人交易,南海公司只是获得了亚细安托商业公司——即黑奴贸易的垄断组织——30年的特许权,并且必须向西班牙国王缴纳固定的租税。这样看来,从一开始,南海公司对股票购买者的大笔黄金和白银会从南美洲源源而来的许诺原本就是一个大骗局。但是,公众对南海公司的信心丝毫没有动摇,他们坚信这家公司定能赚大钱,而且又有政府的支持,应该是很好的投资对象。
  在1711年至1712年,南海公司股票的行市还是停留于75%到80%之间。为了筹措营业资本,公司发行了20万英镑公债券。但即便如此,公司对“南洋”的商业还是没有起色,公司不但没有赚到钱,而且还受了损失。
  营业上的失败更加迫使南海公司走上利用公债来从事投机的道路。1715年它借到一笔新的国家贷款,数目高达万英镑,这样一来,它由国债券组成的资本便增加到1000万英镑了。1717年,政府同意将总数170万英镑的不可收回的国家奖券调换为南海公司股票。但是直至1717年止,所进行的国债调换还是非常不够,国库每年所须付出的利息,仍高达310万英镑,这种调换仅约减去30万英镑。由于有巨大数目的不可收回的年金,所以要从事更进一步的调换是有困难的。
  在1717年的议会会议上,急于摆脱债务困境的英格兰国王发表演说,暗示公共信用需要改善,并建议政府采取措施减轻国内债务所造成的压力。5月20日,南海公司和英格兰银行这两家大型金融公司均向议会提出了建议。南海公司提议,以认购或其他方式将其资本金从1000万英镑增加到1200万英镑,每股收益率为5%。英格兰银行的提议也同样优厚,听起来对民众很有诱惑力。
  议会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最终通过了三项法案,分别是南海法案、银行法案和通用基金法案。在南海法案中,议会接受了南海公司的建议,准备发行200万英镑的股票,以清偿安妮女王执政的第九年和第十年分别发行的四批彩票基金的本息。
  从此,南海公司的名号频频出现在公众的视野中。虽然它与南美洲各国的贸易并没有给公司带来什么实质性的收入,但作为一家金融公司来说,它的业务却是蒸蒸日上,尤其是股票分外的抢手。
  此时,约翰·劳在法国的“密西西比计划”正进行得如火如荼。约翰·劳的成功传到英国,给南海公司的股票持有者极大的鼓舞,他们抛掉了仅有的一点小心翼翼,愿意接受英国的全部债务。为此,南海公司提出了一个新的计划,希望“通过购买、过户为公司股票或与持有者进行其他协商,而将其余一切不可收回的年金和可兑换的国债的未清偿部分,一起并入公司的创立资本中”。公司想用这样的方式,将全部确定公债(除对英格兰银行和东印度公司的以外)统一起来,而转成对南海公司的同一种债务。为了贯彻这一措施,公司愿提供350万英镑,而将此数与它的创立资本合并起来,公司的总资本便增为4270万英镑。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政府主导的“圈钱计划”(3)
为实施这一措施,南海公司向国家要求给它的总资本5%的年息至1727年为止,以后减为4%。因为公司所接受的国债大部分都只有4%的年息,这一举便可得到约150万英镑的利益。
  但是议会并没有采纳南海公司的这个“计划”,却听从了英格兰银行的一个相反的提议。当英格兰银行将他们的提议提出并约许出价400万英镑后,南海公司又向当局陈述了一个新的提议,建议用南海公司的股票偿还英国国债的持有人,并建议全英国的国债都用南海公司的股票偿还。
  1720年1月22日,下议院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研究国王演讲中提到的关于公共债务的问题,以及南海公司就偿还债务所提的建议。不过,下议院里有很多议员都与英格兰银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当然希望银行从中大赚一笔,这样自己也可以受惠。于是,他们代表银行宣布,在英国此前经历过的诸多困难时期里,英格兰银行曾经做出过卓越的贡献,现在,如果这场即将发动的公共交易能够造福国民的话,那么英格兰银行至少也应当尽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无端插了这么一杠子,南海公司的建议书在下议院搁置了5天,暗地里推波助澜的英格兰银行利用这一时机草拟了一份计划。南海公司怕英格兰银行开出的条件更优惠,就把原计划又做了一番修改,使它看起来更加容易被人接受,其中最大的改动是把原来七年的国债偿还期提前为四年。在这场独家拍卖中,英格兰银行也不甘示弱,重新对先前的计划做了更正,又给议会提交了一份新的报告。
  这样一来,两家公司均提出了两份建议书。下院议员们为此进行了讨论。罗伯特·沃普勒先生代表银行一方发言,而财政大臣艾斯拉比则是南海公司的主要支持者。最终,英国政府接受了南海公司提出的解决方案,因为“南海公司的计划对国家更为有利”。这就是1720年被国王批准并实施的“南海计划”。
  此时,议院里几乎只剩下沃普勒先生还在坚持己见。他以严肃而又激切的语气告诫议员们:
  南海计划将是一次危险的股票投机,英国的工商业精英们将会被股市所主宰。它就像魔鬼撒旦,施放出种种诱人的花样,令人们陷入对金钱的幻想中无力自拔。人们将变得越来越贪幕虚荣,以至于鄙薄用正当的劳动去赚钱。它会把人们引向一条毁灭之路。这个计划在实质上是一种极大的罪恶,其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激起大众的癫狂,并把这种狂热持续不断地保持下去。股票的价值将被人随意操控,直到高到看不到顶,它那些口头承诺的红利,将永远不可能被兑现。
  他还以一种先知般的预言补充说,如果这项计划取得了成功,南海公司的董事们就会操控整个政府,变成大英帝国的新主人,这些股市新贵将可能因此控制立法,干预国家行政。而如果它失败了,结果将会激起全国人民最强烈的不满,甚至使国家彻底地崩溃。这是一场由幻觉主导的噩梦,当灾难降临时,人们才会如梦方醒,然后问自己:这一切竟然是真的么?
  沃普勒的慷慨直言纯粹是对牛弹琴,得不到一丝回应。人们把他看成是个失败的预言家,再不就是一只嘎嘎叫的不祥的黑乌鸦。但是,只有他的挚友们才了解他高明的见解,把他比作《荷马史诗》中的女预言家卡珊德拉,能够预见到即将发生的灾难。而那些被贪欲冲昏了头的人,只有亲眼见到灾祸的发生才会恍然大悟,可这时早已没有回头路可走了。高高在上的议员们也是如此,刚开始他们还能认认真真地倾听沃普勒的发言,但是,当他们听到他疾言厉色地指斥南海公司的阴谋时,纷纷离席退场了。
  

“投机公司”的兴起(1)
虽然英国政府拖欠了庞大的国债,但是长期的经济繁荣却使英国的私人资本不断集聚。当时的现状是,社会储蓄不断膨胀,但投资机会却相应不足,大量暂时闲置的资金迫切需要寻找出路,而当时股票的发行量极少,拥有股票是一种特权。在这种情形下,南海公司接受整理公债的消息一经传开,股票价格就涨到了126%。此后股价犹如脱缰野马,狂升不已,原本每股126英镑的股票,一下子涨到500英镑,后来竟狂涨到2000英镑。在股票价格狂涨的形势下,出现了全民炒股的狂潮。这些投资者来自各个阶层,贵族、市民、商人、乡绅、法官、教士等都争购股票,连王室也被卷入这一大潮之中。当时的国王也禁不住诱惑,竟也认购了价值10万英镑的股票。一时,社会上兴起一股“南海热”,涌现出“南海服饰”、“南海马车”、“南海钻石”,甚至“南海仆役”,各种时髦货无不冠以“南海”之名。民众的狂热达到近乎疯狂的地步。
  于是,我们在巴黎曾经看到的事件,又在伦敦街头重新上演。甚至就是在议会还在为是否实行“南海计划”激烈辩论的时候,南海公司的股票行市已由300%涨到400%。
  1720年4月12日,南海公司举行了第一次股票募集。本来是要按300%的股票行市募集100万英镑,但应募者异常踊跃,以致总数被提高到250万英镑。几日之内,行市涨到340%。
  为了能够将公司股票的价格哄抬得更高,在4月21日的董事会上,南海公司宣布夏季发放的股利为10%,所有认股的股东都将享受到优厚的股利。这似乎更进一步印证了假想中公司无比光明的盈利前景。
  4月30日,公司举行第二次募集。初尝了股利的甜头,人们的投资热情像火山一样爆发开来,投资者趋之若鹜。公司原本是要按400%的股票行市募集100万英镑,结果总数被提高为150万英镑。
  5月中旬,南海公司股票行市被抬高到500%,到6月22日已涨到890%。
  紧接着,公司第三次募集以1000%的股票行市募集500万英镑。结果也超额募集了,行市涨到1100%。
  此时,伦敦的投机狂热继涨增高,一切社会阶层都参与进来。南海公司的经理、董事之类,摇身一变成了伦敦的一流人物。“正如劳氏在法国变成国家元首以下最有势力和最受尊敬的人物一样,南海公司的理事们和主管人员也是红得发紫,前者中有的甚至被提升到从男爵爵位。在交易所街(伦敦街名,当时的交易所即设此街),各种身份的人,无论男女老少,无论上下贵贱,都聚集到那里,拥挤得简直不成话。”
  一夜横财的故事总是那么的吸引人,当时的社会风气甚至发展到不拥有南海股票就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地步。
  在南海公司股票示范效应的带动下,全英国所有股份公司的股票都成了投机对象。社会各界人士,包括军人和家庭妇女,甚至连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都卷入了漩涡。以至于在事后牛顿不由得感叹:“我可以准确地计算出天体的运动轨迹,但我却无法计算出股票市场的变化趋势。”
  随着股票一天天地增值,许多人放弃了工作投身股市。还有什么比又容易又快速来钱更使人着迷的呢?
  贪婪是永无止境的。南海公司股票价格的一路狂涨,导致各种其他股票价格的上涨。股票上市来钱是如此容易,以至于在社会上引起了创办公司的热潮,到最后掀起一股公司滥设狂潮。按英国当时的制度,公司必须经国王特许才能成为独立法人,即成为“特许公司”。但无特许状公司的经营活动也未被禁止,而政府却保有禁止权。若干年来的习惯做法是:企业创办人先成立公司,然后再设法取得特许,或干脆在没有特许状的情况下经营。 txt小说上传分享

“投机公司”的兴起(2)
因此,在伦敦街头,数百家无奇不有的公司被创办起来,以此招募股份和发行股票或票签。这些莫名其妙的公司都试图将其股票向大众推销,然后拿去投机。人们此刻完全丧失了理智,他们不在乎这些公司的经营范围、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只相信发起人所说的能获取巨大利润。而那些没能尽早买到南海公司股票的民众,生怕失去碰到下一个南海公司的机会,纷纷把大把大把的血汗钱投入到这些莫名其妙的公司。实际上,这些公司大多数是子虚乌有的“泡沫”公司,其公开业务也往往荒诞不经,但从只有几便士的穷汉到百万富翁,无不上当受骗。
  麦克斯·韦特在他的危机史著作中把当时创设的公司罗列了出来,总共不少于202家。这些公司的骗局性质,往往在公司的招牌上就标明了。现在只略举几个,以见一斑,如:
  永动车轮开发公司、专营人类头发买卖的公司、专营从西班牙进口翠鸟的公司、英国养马促进公司、利用锯末制造交易机械的公司、重振格林兰捕鲸事业的公司、马保险公司、庭院改良公司、孩童运气提升公司等等。
  只要稍稍思考一下,不难发现这些公司是绝没有任何营业利润可言的,然而还是有那么多的股份公司为它们而设立起来,并实行招募股份,成为投机的目的物。这些新成立的公司有的只持续一两个星期,就销声匿迹了,有的甚至连一个星期都坚持不到就寿终正寝。但大家并不是为了公司本身,而是专为投机利润而来。一位伦敦的印刷工人登记了一家“正进行有潜力生意”的公司,他声称“他有一个新计划,要筹集200万英镑来从事一项利益非常优厚的企业,它的目的暂不宣布,日后大家都会知道”。 虽然没人明白该公司到底是做什么的,但是人们仍然应募这种“企业”,并把他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