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中国古代军事理论精华:胜在三十六计 赢在孙子兵法-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军后退,晋军乘势反击,张乔突然从背后杀来,吴军全线崩溃。副军师诸葛靓劝丞相张悌后撤伺机而动。张悌决意以身殉国。诸葛靓挥泪离去,不久,张悌为晋兵所杀。王浚水师抵达三山。吴主孙皓派游击将军张象率万余水军阻击,张象却率师投降。孙皓于是将全部军权交给陶浚,命他领兵迎敌。吴军将士此时纷纷逃走或者过江降晋。孙皓采用光禄勋薛宝、中书令胡冲等人的计策,同时分送降书给王浑、王浚、司马伷,想使三人争功以激起晋军内乱。王浑接到降书后,请王浚赴江北商议,王浚借口“风大,不能停泊”,扬帆直指建业。三月十五日,率八万水师进入建业。吴主孙皓被迫出降。
  晋军仅用两个月时间,就灭亡了割据江东五十七年之久的孙吴政权。
   。。

第六章  智将务食于敌
在战争中,如何解决军队的粮草及其他消耗同样是制胜的关键。孙子说:“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芑秆一石,当吾二十石。”就是以战养战,消耗敌人的给养。在战争中未必都能“务食于敌”,但是若能消耗敌人的给养,同样是对敌人的巨大打击。诸葛亮草船借箭和周亚夫断敌粮通的做法,都不失为“食于敌”的经典。
  周亚夫决战,断敌粮道
  汉景帝即位不久,吴王刘濞勾结早已蓄谋叛乱的六位诸侯王,统率二十万大军,一路杀向京城。汉景帝任命太尉周亚夫为前军统帅,进行平叛。
  周亚夫情知战事危险,只带了少数亲兵,驾着快马轻车,匆匆向洛阳赶去。行至灞上,周亚夫得到密报:刘濞收买了许多刺客,在自京城至洛阳的崤渑之间设下了埋伏,准备袭杀朝廷派往前线的大将。
  周亚夫果断避开崤渑险地,绕道平安到达洛阳。又进兵睢阳,占领了睢阳以北的昌邑城,深挖沟,高筑墙,断绝了刘濞北进的道路。随后,又攻占淮泗口,断绝了刘濞的粮道。
  刘濞的军队北进受阻之后,便掉头倾全力攻打睢阳城。但睢阳城非常坚固,而且城内有充足的粮食和武器。守将刘武得到了周亚夫的配合,率汉军拼死守城,刘濞在睢阳城下连遭挫败后,又转而去攻打昌邑,以求一战。
  周亚夫为了消耗刘濞的给养,坚守壁垒,拒不出战,刘濞无可奈何。
  旷日持久,刘濞因粮道被断,军需粮草紧张,军心动摇,不禁恐慌。他调集全部精锐,孤注一掷,向周亚夫坚守的壁垒发起了大规模的强攻,战斗异常激烈。
  刘濞在强攻中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略,他表面上是以大批部队进攻汉军壁垒的东南角,实际上将最精锐的军队埋伏下来准备攻击壁垒的西北角。但是,周亚夫识破了刘濞的计策,当坚守东南角的汉军连连告急请派援兵时,周亚夫不但不增兵东南角,反而把自己的主力调到西北角。果然,刘濞在金鼓齐鸣之中,突然一摆令旗,倾其精税,以排山倒海之势向壁垒西北角发起猛攻,而且一次比一次猛烈。
  激战从白天一直打到夜晚,刘濞的军队在壁垒前损失惨重,士气丧失殆尽,加之粮食已经耗尽,只好撤退。周亚夫岂肯放过这一大好时机,乘胜追击,他命令部队发起冲锋,叛军一败涂地。刘濞见大势已去,带着儿子和几千亲兵逃往江南,不久就被东越国王所杀。周亚夫乘胜进兵,扫平其余六国。楚王、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济南王和赵王先后自杀身亡,“七国之乱”平息。
  周亚夫作战之初,首先抓住了制胜的关键,切断敌军的后路及粮草,再消耗它的锐气,运用战术得当,因此获得大胜。
  诸葛亮取箭,务食于敌
  曹操平定北方以后,进军东吴,企图一统天下。孙权和逃到荆州的刘备联合起来,结成联军,共同抵抗曹操。曹操大军南下,一直打到长江北岸,在赤壁和东吴大将周瑜隔江对峙。
  刘备派诸葛亮到东吴营中,谋划军事。周瑜见诸葛亮多谋,认为必为日后大患,一直想找借口杀掉诸葛亮。周瑜虚情假意地派人找诸葛亮商议对策。周瑜问诸葛亮,两军水战,最宜用何种兵器。诸葛亮不假思索地答道:“箭。”于是,周瑜就乘机让诸葛亮十天时间造十万支箭。按照当时的制作程序,十万支箭不分昼夜,不停地干,十天也不一定能完成。而诸葛亮却微微一笑道:“何必十天,三天就足够了。”周瑜怀疑自己耳朵听错了,诸葛亮又说了一遍,他才相信。周瑜大喜,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个除掉诸葛亮的机会。周瑜半真半假地说道:“军中无戏言。”诸葛亮当即立下军令状,三天之内弄不来十万支箭,他愿受军法处置。
  立完军令状的第一天,诸葛亮大摆酒宴,仍丝毫不见有造箭的迹象。第二天,仍大摆宴席,仍丝毫不见有造箭的迹象。东吴将军鲁肃很替诸葛亮着急,偷偷地去拜访了他。诸葛亮请鲁肃准备几十只船,每只船上都扎满稻草人。同时,还要求船上多备些锣鼓。鲁肃虽然不清楚是怎么回事,但也满口答应了。
  第三天,大雾弥漫,江面上雾蒙蒙的,什么也看不清。诸葛亮一大早就出发了,命令士兵驾船朝曹军水寨驶去。快到水寨的时候,诸葛亮命令士兵们大声擂鼓呐喊。顿时鼓声震天,喊杀声一片。由于大雾,曹军看不清虚实,不敢轻易出战。他们以为是东吴水军前来偷袭,拼命地向船上射箭,想把东吴的船给赶回去。船逼得越近,他们的箭射得就越急越密。船上的稻草人身上射满了密密麻麻的箭。等天大亮,雾快散去的时候,曹军才看清虚实,准备追击时,诸葛亮已下令返航了。由于船只顺风顺水,一去千里,曹军只好眼睁睁地看着满载箭支的船扬长而去。诸葛亮轻而易举地得到了十万支箭,为以后对曹军作战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七章  伐谋伐交(1)
“伐谋”就是打破敌人的战略企图,在战略上战胜敌人;“伐交”就是在外交上争取盟友、孤立和战胜敌人。这两者都超越了一般军事行动而属于政治战略的范畴。伐兵和攻城则纯属军事行动。孙子认为必须尽量争取“不战而胜”的最佳结局,而竭力避免顿兵坚城、久攻不下、伤亡惨重的灾难性后果。
  退避三舍,城濮大战
  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是春秋时期晋、楚两诸侯国争霸中原的一次战争。在这场战争之初,楚国的实力强于晋国,而且楚国有许多盟国,声势浩大。城濮之战以楚国出兵攻宋,宋成公派人来晋求救为引子展开。但晋国并不靠近宋国,远道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形势于晋不利。但是,晋军制定了正确的战略战术,运用谋略争取了齐、秦两个大国的援助,取得了“伐交”“伐谋”方面的优势,最终击败了楚军,争得了中原霸主的地位。城濮之战中晋军的胜利,不是胜在实力,而是胜在谋略。
  春秋时期,地处江汉之间的楚国日益强盛,它控制了西南和东面的许多小国和部落。在楚文王时期,楚国开始北上向黄河流域发展,攻占了申、息、邓等地,并使蔡国屈服。楚成王时期,齐国崛起,齐桓公称霸中原,遏制了楚国向北扩张。齐桓公死后,齐国内乱,霸业衰落,楚国乘势向黄河流域扩展,控制了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小国。公元前638年,楚军在泓水之战中打败了宋襄公,开始向中原发展,期望成就霸业。
  正当楚国图谋中原霸业时,在今天的山西西南的晋国也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636年,流亡在外十九年的晋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称晋文公。晋文公即位后,实施了一些改革措施和外交活动,逐步具备了争夺中原霸权的强大实力。
  晋文公即位之时,周襄王遭到宗族叔带勾结狄人的攻击,王位被夺。文公及时抓住了这个“尊王”的好机会,平定了周室的内乱,护送周襄王回到洛邑。襄王以文公勤王有功,便赐以阳樊、温、原等地。晋文公遂命赵衰为原大夫,狐溱为温大夫,经营这一对争霸中原有战略意义的地区。由于晋文公抓住了“尊王”这块招牌,在诸侯中的地位大为提高。晋国势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楚国的警惕。楚国急于遏制晋国的发展,而晋国要想夺取中原霸权,就非同楚国较量不可。因此,晋、楚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起来。公元前634年,鲁国因和莒、卫两国结盟,几次遭到齐国的进攻,便向楚国请求援助。而宋国因在泓水之战中被楚国击败,襄公受伤而死,不甘心对楚国屈服,看到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实力日增,也就转而投靠了晋国。楚国为了保持其中原的优势地位,便出兵攻打齐、宋,并借以制止晋国向南扩展。晋国也正好利用这一机会,以救宋为名,出兵中原。这样,晋楚两国的军事交锋便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公元前633年冬,楚成王率领楚、郑、陈、蔡等多国军队进攻宋国,围困宋都商丘,宋国的司马公孙固到晋国告急求援。于是晋文公和群臣商量是否出兵及如何救宋。大夫先轸力劝晋文公出兵救宋,他认为,救宋既能够“取威定霸”,又报答了以前晋文公流亡到宋国时,宋君赠送车马的恩惠。但是宋国不靠近晋国,劳师远征救宋,必须经过楚国的盟国曹、卫;而且楚军实力强大,正面交锋恐怕无法取胜。狐偃针对这一情况,建议晋文公先攻曹、卫两国,那时楚国必定移兵相救,那样宋之围便可解除。晋文公采纳了这一建议。尽管如此,晋国感到真正的敌人是楚,要对付如此强大的敌人,必须进行较充分的准备。晋国按照大国的标准,扩充了军队,任命了一批比较优秀的贵族官吏出任军队的将领。

第七章  伐谋伐交(2)
公元前632年一月,晋文公把军队集中在晋国和卫国的边境上,借口当年曹共公侮辱他,要求假道卫国进攻曹国,遭到卫国拒绝。晋文公迅速把军队调回,绕道从现河南汲县南黄河渡口渡河,出其不意地直捣卫境,先后攻占了五鹿及卫都楚丘,占领了整个卫地。晋军接着又向曹国发起了攻击,三月,攻克了曹国都城陶丘,俘虏了国君曹共公。
  晋军攻占了曹、卫两国,但楚军却依然用全力围攻宋都商丘,宋国再次向晋告急求救。晋文公开始感到左右为难了。不出兵救宋吧,宋国国力不支,一定会降楚绝晋;出兵吧,自己兵力单薄,没有必胜的把握,何况直接与楚发生冲突,会背忘恩负义之名。这时,先轸分析了楚与秦、齐两国的矛盾,建议让宋国表面上同晋国疏远,然后由宋国出面,送一份厚礼给齐、秦两国,由他们去请求楚国撤兵。晋国则把曹共公扣押起来,把曹、卫的一部分土地赠送给宋国。楚国同曹、卫本是盟国,看到曹、卫的土地为宋所占,必定会拒绝齐、秦的劝解。这样楚国就会触怒齐、秦,他们就会站在晋国一边,出兵与楚作战。晋文公对此计十分赞赏,马上施行。楚国果然中计,拒绝了齐、秦的调停。而齐、秦见楚国不听劝解,大为恼怒,便出兵助晋。齐、秦的加盟,使晋、楚双方的力量对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楚成王看到齐、秦与晋联合,形势不利,就令楚军从前线撤退到楚地申,以防秦军出武关袭击它的后方。同时命戍守谷邑的大夫申叔迅速撤离齐国,命子玉将楚军主力撤出宋国。子玉对楚成王回避晋军的方法很不满意,他对成王说:“您过去对晋侯那么好,他明明知道曹、卫是楚的盟国,与楚的关系密切,还故意去攻打它。”楚成王说:“晋侯在外流亡了十九年,遇到了很多困难,而最后终于能够回国取得君位。他尝尽艰难,充分了解民情,这是上天给他的机会,我们是打不赢他的。”但是子玉却骄傲自负,听不进楚成王的劝告,仍要求楚王允许他与晋军决战,并请求增加兵力。楚成王勉强同意了他的请求,但不肯给他多增加兵力,只派了少量兵力去增援他。于是,子玉以联军元帅身份向陈、蔡、许、郑四国诸侯发出命令,相约共同起兵。他的儿子也带了六百家兵相随。子玉自率中军,以陈、蔡两国军队为右军,许、郑两国军队为左军,直向晋军扑去。
  子玉逼近晋军后,为了寻求决战的借口,派使者宛春故意向晋军提出了一个“休战”的条件:晋军必须撤出曹、卫,让曹、卫复国,楚军则解除对宋都的围困,从宋国撤军。中军元帅先轸提出一个将计就计的对策,以曹、卫与楚国绝交为前提,私下答应让曹、卫复国;同时,扣押楚国的使者,以激怒子玉来战。晋文公采纳了他的计策。子玉得知曹、卫叛变,使者又被扣,恼羞成怒,倚仗着楚国的优势兵力,贸然带兵扑向晋军,寻求决战。
  晋文公见楚军来势凶猛,就命令晋军后撤,以避开它的锋芒。属下将领不理解文公的意图,问文公:“没有交手,为什么就后退呢?”文公说:“我以前在楚国受楚成王恩待,曾对楚王说过,如果晋楚万一发生了战争,我一定退避三舍。我要遵守诺言。”实际上,晋军的“避退三舍”,是晋文公图谋战胜楚军的重要方略。晋军“避退三舍(九十里)”后,退到了卫国的城濮,这里距离晋国比较近,后勤补给、供应方便,又便于齐、秦、宋各国军队会合;在客观上,“避退三舍”也能起到麻痹楚军、争取舆论同情、诱敌深入、激发晋军士气等多重作用,将晋军的不利因素变为了有利因素,为夺取决战胜利奠定了基础。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七章  伐谋伐交(3)
晋军退到城濮,齐、秦、宋各国的军队也陆续到达城濮和晋军会师。晋文公检阅了军队,认为可以与楚军决战。这时,楚军追了九十里也到达城濮,随后就派使者向晋文公挑战。晋文公很有礼貌地派了晋使回复子玉说:“晋侯只因不敢忘记楚王的恩惠,所以退避到这里。既然这样仍得不到大夫的谅解,那也只好决战一场了。”于是双方约定了开战的时间。
  公元前632年四月四日,晋楚两军决战开始。晋军针对楚军中军强大,左右两翼薄弱的部署特点,以及楚军统帅子玉骄傲轻敌、不谙虚实的弱点,发起了有针对性的攻击。晋下军将领胥臣把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出其不意地攻击楚军右翼——陈、蔡军。陈、蔡军遭到这一突然而奇异的进攻,惊慌失措,弃阵逃跑,楚军右翼就这样迅速崩溃了。
  晋军同时也把进攻的矛头指向楚军左翼。晋上军主将狐毛在指挥车上故意竖起两面镶有彩带的大旗,非常醒目,远远就可望见。狐毛和许、郑联军一接触,就故意败下阵来。在逃跑时,在车的后面拖了很多树枝,树枝刮起的尘土,遮天蔽日,给在高处观阵的子玉造成了错觉,以为晋军溃不成军了,于是急令左翼部队奋勇追杀。晋中军元帅先轸等见楚军已经中计,便指挥中军横击楚军,狐毛回军夹击楚左军。楚左军退路被切断,陷入重围,基本就歼。子玉见左右两翼军都已失败,急忙下令收兵,才保住中军,退出战场。城濮之战最终以晋胜楚败而告终。追其原因是晋军善于伐交伐谋,使楚军陷于孤军作战的境地,最终溃不成军。
  上战伐交,破敌联盟
  战国时期,孙膑打败了魏军,魏国势弱,秦国却越来越强大。秦孝公死后,其子秦惠文王执政,不断扩张势力,引起了其他六国的恐慌。苏秦挂六国相印,使六国结成联盟,联合抗秦,即“合纵”。秦国为抗击六国联盟,重用张仪,张仪采用伐交的手段,使用连横,同时破坏楚齐联盟。在这段历史中,张仪可谓伐交的高手。
  张仪得到秦惠文王的信任,当上了秦国的相国。这时候,六国正在组织“合纵”。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五国组成一支联军,攻打秦国的函谷关。在六国之中,齐、楚两国是大国。张仪认为要实行“连横”,非把齐国和楚国的联盟拆散不可。他向秦惠文王奏明自己的策略,就被派到楚国去了。张仪到了楚国,先贿赂楚怀王手下的宠臣靳尚,求见楚怀王。楚怀王知道张仪是名士,认真地接待了他,并且向张仪请教。张仪说:“秦王特地派我来跟贵国交好。要是大王下决心跟齐国断交,秦王不但跟贵国永远和好,还愿意把商于一带六百里的土地献给贵国。这样一来,既削弱了齐国的势力,又得了秦国的信任,岂不是两全其美。”楚怀王果然上当,说:“秦国要是真能这么办,我何必非要拉着齐国不撒手呢?”
  楚国的大臣们听说此事,都向楚怀王庆贺。只有陈轸提出反对意见,他对怀王说:“秦国为什么要把商于六百里地送给大王呢?还不是因为大王跟齐国订了盟约吗?楚国有了齐国作自己的盟国,秦国才不敢来欺负咱们。要是大王跟齐国绝交,秦国必定攻打楚国。秦国如果真的愿意把商于的土地让给咱们,大王不妨打发人先去接收。等商于六百里土地到手以后,再跟齐国绝交也不算晚。”可楚怀王听信张仪的话,拒绝陈轸的忠告,一面马上跟齐国绝交,一面派人跟着张仪到秦国去接收商于。齐宣王听说楚国同齐国绝交,马上打发使臣去见秦惠文王,约他一同进攻楚国。楚国的使者到咸阳去接收商于,想不到张仪竟翻脸不认账,说:“没有这回事,大概是你们大王听错了吧?秦国的土地哪儿能轻易送人呢?我说的是六里,不是六百里,而且是我自己的封地,不是秦国的土地。”
  使者回来禀报,楚怀王大怒,发兵十万人攻打秦国。秦惠文王也发兵十万迎战,同时还约了齐国助战。楚国一败涂地。十万人马大溃,不但商于六百里地没得到,连楚国汉中六百里的土地也给秦国夺了去。楚怀王只好忍气吞声地向秦国求和,楚国大伤元气。张仪用伐交手段破坏楚齐联盟,后来又先后到齐国、赵国、燕国,说服各国诸侯亲秦。这样,六国“合纵”联盟终于被张仪拆散了。秦国达到了孤立楚国的目的,可谓不费兵卒。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八章  不战而屈人之兵
在“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的战略思想指导下,如何不动一兵一卒而屈人之兵就成为优秀军事家思考的重点。孙子提出“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的思想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
  舌如利刃,说秦撤军
  晋国、秦国以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理为借口,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