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吴娟瑜的幼儿养育学-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为人父母多少要接触一下网络世界,多少要理解子女的兴趣,这样,在有共同话题、共同学习的前提下,孩子不至于因为被批判、被指责而和爸妈关系紧张。
  
  迷思之五
  错误:独生子女“三千宠爱集一身”,要什么有什么。
  正确:不劳而获,往往让孩子失去“自力更生”的动力;父母给得慢、给得少,掌握“够就好了”的原则,孩子就会有力争上游,凡事靠自己的认知。
  这一代独生子女的爸妈由于生活在物质比较缺乏的环境,如今,条件好多了,各方面都比较有能力,不知不觉会想给孩子更多、更好的东西,例如买昂贵的玩具、海外旅游,或上名贵的私校等等。
  这是因为自己童年无法拥有,就会想补偿孩子;加上孩子只有一个,不给他(她),又要给谁呢?于是不知不觉“三千宠爱集一身”,孩子要什么给什么,没有让孩子学到“努力才能拥有”的过程。
  甚至我还看到有些独生子女的爸妈,自个儿穿着打扮是极尽俭朴,可是孩子却穿名牌、上名校,他们就是要让孩子拥有最好的一切。一方面我心疼这些爸爸妈妈的努力付出,一方面我也为他们的付出捏了一把冷汗。
  因为长期习惯享受的独生子女,当有一天资源不足的时候,当必须独当一面完全靠自己的时候,他们难免会怨怪爸爸妈妈给得太少,或者怨怪周遭一切对不起他(她)。
  所以,建议掌握“够就好了”的原则,让孩子学到“延迟享乐”的习惯,让孩子得到“感恩惜福”的学习,这样爸爸妈妈创造的基业才能留得到,独生子女也不至于予取予求了。 。 想看书来

找对方向 教养孩子(4)
迷思之六
  错误:独生子女问题特别多。
  正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成长环境,孩子会有不同需要面对的“挑战”。
  常听到有些爸爸妈妈问到:“吴老师,是不是我的孩子是独生孩子,所以问题特别多?这应该是说——过去老一代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都是比较传统的、权威的,或因为忙碌而让孩子凡事自个儿来;如今,大家生活条件好多了,社会上能提供给独生子女进名校、到好企业上班的机会却又僧多粥少,这也是为什么独生子女的爸妈拼命想栽培自家孩子,希望他(她)一帆风顺,一生幸福快乐。
  关注多了,要求多了,看起来就显得“独生子女的问题特别多”。其实,每个时代、每个阶段,本来就会有各种不同的孩子教育问题、身体调养问题、生活环境问题等等。爸爸妈妈需要有“个人成长”“夫妻成长”“亲子成长”和“家庭成长”诸如此类的成长意识,才能快速修正过去不合时宜的教养观念和方法,同时“接受”所有从亲子互动所衍生的“问题”,这些看似“问题”,其实换一个角度来看,应该视为帮助全家更和谐相处,更能共同成长的“挑战”。
  每一个家庭都有着无形的互动模式,如果能透过深入的觉察,可以让我们找到家人相处的盲点。好比疏远的关系需要回归亲密的引导;过分紧密的关系需要独立自主的空间。只有“有点黏又不太黏”才是最舒服的家人关系,因为在需要支持的时候,家人必定会靠近鼓励,而需要各自发展的时候,彼此虽然分离,但心灵仍相属相知。
  以下是一些家庭关系的简要示意图,希望能为你今后的家庭人际关系提供一份助力。尽管是独生子女家庭,人口简单,但仍需要重视其中的平衡互动关系。
  家庭成长的图形思考
  祖孙三代关系图
  三代血脉相连,却各自为政,互不来电。
  三代亲密相处,却因为过度唇齿相依而彼此牵绊。
  三代不见得同堂共处,却在互助中找到彼此关怀、共同成长的亲密空间。
  夫妻关系图
  ←夫妻→    夫妻均向外发展,不能照顾家庭。
  ←夫←妻    丈夫的心不在家庭,只知向外发展。妻子固守家庭。
  夫→妻→    和前者相反。妻子全心向外发展,丈夫照顾家庭。
  夫→←妻    夫妻同心协力照顾家庭。这是比较好的家庭模式,但是却因为夫妻两人的学识、经济能力、性格、年龄等诸多因素影响,又可发展出四种夫妻关系图形。
  两个几乎重叠的圆。显示夫妻相处关系过度互相依赖,缺乏个人自我发展。
  丈夫是家庭中的君王,唯我独尊,妻子必须服从。夫妻之间虽有重叠(协调与沟通)的部分,但是妻子的地位,明显比丈夫卑微许多。
  妻子是家中的决策者,凡事由妻子安排,丈夫在家中没有什么发言权。
  夫妻是平行、平等的关系,可以有沟通协调的部分,也可以有自主发展的机会。这是较符合现代潮流又尊重个体的关系模式。若要达到这个阶段,可以借由夫妻任何一方先成长,然后带动另一方,进而使家庭共同成长。这个图形的发展对子女也会有比较好的影响。
  亲子关系图
  亲>子 大于型,即“权威型”。 一切要孩子百依百顺,使孩子心生畏惧,或时而反抗。
  亲<子  小于型,即“孝子型”(比喻“孝顺子女”,这是反讽的说法)。过分宠爱孩子,使孩子不明是非,唯我独尊。
  亲=子  等于型,即“朋友型”。 相当*,但过于“平行”,可能使独生子女没大没小,不知尊重。
  亲≧子 大于等于型,即“亦师亦友型”。这是“大于”和“等于”并行的状态。视情况、气氛、问题来和孩子相处,使孩子得到尊重和适性成长,并懂得尊重父母的智慧和经验。对华人的家庭而言,这个形态是我个人认为较理想的相处方式。 
  看了以上祖父孙、夫妻和亲子关系图形,请你想一想,你们是属于那一类型呢?自己满意吗?如果不满意,又应该如何改进呢?
  “要有什么收获,就要看怎么栽种”这句古来名言,到独生子女时代仍然管用,最近在阅读《养儿育女的六*宝》这本书时,看到作者——家庭心理学家约翰?洛斯门说到:“养育子女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帮助他们脱离我们的生活,并且成功地进入他们自己的生活。”让我感受很深。
  回想当初孩子呱呱坠地来到这世界,我们是多么欢天喜地;当他开始会说话了,会笑了,会玩了,我们又有多么疼爱和珍惜;然而,当孩子一天天长大,开始有不同的意见,会对爸爸妈妈的要求说“不”,我们是多么的惊讶和失望。
  我们会觉得孩子变了,孩子不乖了,甚至有时看到孩子摔玩具、丢画本,简直气坏了,“我们怎么会生出这样的孩子?”“这孩子的脾气怎么啦?”“这孩子将来怎么进社会?”我们的担心和不满一个一个冒出来了。
  在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时日里,其实大人从接受挑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知不觉也在改变。
  改变些什么呢?
  有的爸爸妈妈改变了言语表达的口气,有时需要坚定果断,有时需要柔软温和。
  有的爸爸妈妈改变了个人的行为风格,不再严厉批判孩子,或是不再对孩子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他胡乱作为。
  有的爸爸妈妈改变了心灵上对孩子的期待,没有高标准的要求,也不会一定要孩子完成爸爸妈妈的梦想。
  让孩子做自己,做他最棒的自己!
  我们做爸爸妈妈的大人,就是跟随在孩子的四周,有时给点暗示,有时给点掌声;有时沉默观照,有时热切引导。
  在收放自如的引导中,看到孩子一点一滴在调整、在成长,这不就是我们要的吗?
  记住!
  只要爸爸妈妈有方法,孩子就有机会成为快乐的自己!
  只要爸爸妈妈不放弃,孩子就有机会成为优质的人才!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孩子的听觉启发(1)
小baby虽然不会讲话,但他的听力已然具备,他能从大人的对话中学得语言、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为他将来的沟通预作准备。
  皮皮有一双骨碌骨碌转的大眼睛,和他的爸爸一样。   
  皮爸是我的第二个儿子,自从结婚娶了皮妈,后来皮皮又加入阵容后,日子变得更加有趣和忙碌。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四处演说,经常受邀上电台、电视节目的人,如何做到成为皮皮贴身保姆之一?还有,又如何从实际地参与教养,对“育儿经”有了新的领悟?
  让宝宝“听”表演
  皮妈是一个注重孩子身心均衡发展的好妈妈,早在怀孕期间,她已经认真阅读过许多育儿书籍。当皮皮出生后,她更是身体力行地和儿子互动。比如,她常用愉悦的声音和皮皮对话,她笑得咯咯作响,让皮皮感觉到放松的情绪空间。   
  记得当年我带养两个儿子时,虽然也是充满爱心和关怀,但似乎少了点“从容”,我习惯去催促,我难免不耐烦。如今,见识到皮妈的耐心,我决定从头学起。   
  每当轮到我照顾皮皮时,我总是有说有笑,尽管当时他只是刚出生的baby,我把他当成听得懂的小娃娃,我会对他说:“你现在刚起床,你对一切充满好奇心,你听,窗外有小鸟吱吱喳喳在唱歌;你听,床边有闹钟正滴滴答答在走路。哇!好棒哦!这里有好喝的牛奶正摇摇摇——啊——又摇摇摇,喝起来一定营养、可口又快乐。”   
  我一边讲,又一边表演动作,再加强声效。例如讲到小鸟时,我会嘟起尖尖的嘴,发出唧唧啾啾的声音,右手还把五根指头开开合合,仿佛小鸟正开口唱歌;提到闹钟时,我就把食指左右晃动,让皮皮感觉到规律而有趣的节奏;讲到牛奶时,奶瓶早已在他面前跳舞般地靠近了。  
  从刚出生时的喂奶过程到如今,我从不吝于开口出声,让他感到饮食时间的有趣,同时加上各种的表演,让他更清楚“听到”的意思。 
  皮皮的爷爷在带他出去走的时候,会指着新鲜的事物,告诉皮皮:“这是狗狗——”“这是猫咪——”“这是照相机,——camera——”……一边引起他的好奇,一边丰富他的声音。
  小baby虽然不会讲话,但他的听力已然具备,他能从大人的对话中学得语言、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为他将来的沟通预作准备。
  
  婴儿的听敏度接近成人
  根据专家的说法,“初生婴儿遇见突然大声时所表现两手抖动及呼吸急促反射动作,即表示初生婴儿已有听觉。此种反射现象称为莫洛反射(Mora reflex)。初生婴儿的听觉已相当完备,其听敏度(auditory acuity)已接近成人。”(《教育心理学》,张春兴著,台湾东华书局出版)   
  按照这样的说法,加上初生婴儿的视敏度(visual acuity)(对物体细部辨别的能力)较弱,适时适量地开发小宝宝的听觉能力,便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听觉的启发来源包括了听音乐、鼓掌、口技、敲打、雨声、小鸟鸣叫、汽车引擎声、拍球声、吹口哨等,小宝宝要学习聆听、分辨、反应,其实最主要还是透过身旁相处的照顾者。   在我们家里,皮皮有一台小型的CD收音机,他习惯去拍打、去按按钮。当音乐出来时,尤其是节奏清楚的儿歌或舞曲,他很自然地跟着手舞足蹈,大人在旁也是一起哼唱,一起舞动。
  有时听到歌曲里有猫狗或小鸟的叫声,他也常眼睛为之一亮,指着收音机,跟着发出喵喵或咯(指狗)之类虽含糊却有趣的语音。

孩子的听觉启发(2)
从声音建立正面身心
  一般而言,照顾者所表达出的语词或声调,是丰富还是单调,是轻松还是疲倦,是镇定还是紧张,多少都会影响到宝宝对这个陌生世界的感受。   
  相信我们都希望小宝宝对周遭充满安全感,对世界充满好奇感,对自己也开始一点一滴地探索和接受。   
  这时,身为大人、身为照顾者的你,该如何开放心灵,并透过“语词”和“声调”建立起宝宝的灵敏听觉和自信心呢?   
  和婴儿沟通时的声音最好维持在α波的频率里。α波声调是一种温和、愉悦、不疾不徐的声音,不会因为高亢紧张而让孩子受惊害怕,也不会因为低缓无力而让孩子提不起劲。α波声调来自于照顾者,若能身体健康,生活步调不要太紧凑,也懂得情绪调适,脑波自然可以维持在α波状态(一秒/10—12周次),声调自然也能得到最好的呼应,当顺势开口时,受益最大的当然就是身旁的宝宝了。
  根据我自己的经验,皮皮成长到七八个月前还能安稳地躺在怀里*牛奶,当时我很习惯望着他的眼睛,用笑嘻嘻的表情对他说:“你是一个很聪明的宝宝,你现在正充满喜悦和感谢的心情,把牛奶一口一口慢慢地吸进身体内,因为你知道这样喝下去,对身体健康有帮助;而且你也喜欢这样的口味,感觉喝起来很顺畅,很愉快……”   
  如果碰到他把奶嘴顶出口外时,我试着为他轻轻拍气,或换个让他舒服的姿势,再把奶嘴顺势放入他的口中,接着告诉他:“你休息了一会儿,现在你决定继续把牛奶喝光,哦!现在只剩50cc了,不错,你表现良好,你一口一口又开始吸进牛奶了。”我试着在对话中提供皮皮接受正面的心理暗示。   
  在皮皮已经进入三餐随着大人一起进食的阶段,当他坐在婴儿车里,一会儿抓胡萝卜,一会儿咬花椰菜,照样可以听到他妈妈或我的鼓励声音:“哇!好棒,吃进去了,好好吃哦!这个叫做胡萝卜,那个叫做花椰菜,这里还有……”   
  我们深信适时地让“讲话声音有表情”“讲话内容有变化”可以增进小宝宝的食欲。你看,皮皮正拿着汤匙敲打餐车,他也在制造“音效”呢!
  【吴娟瑜老师的温馨叮咛】
  启发孩子听觉的5招
  ? 第1招:和孩子对话的时候,大人一边说,还要一边表演动作,再加强音效,孩子的听觉就被开发了。
  ? 第2招:让孩子接触丰富的声音,例如:音乐、鼓掌、口技、敲打、雨声、小鸟鸣叫、汽车引擎声、拍球声、吹口哨等。
  ? 第3招:和孩子沟通的声音最好维持在α波的频率里。α波声调(让脑波维持在1秒╱10—12周次)是一种让孩子感到温和、愉悦、有安全感的声音。
  ? 第4招:大人和孩子对话时,要提供正面字句、正面信息,让孩子从小得到积极的心理暗示。
  ? 第5招:大人讲话声音有表情、讲话内容有变化,可以让孩子从小对声调、语言有灵敏的反应。
  
   txt小说上传分享

孩子的情绪引导
情绪的满足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我们从小很自然地向周边的人索取关注和疼爱,而大人适时适量地回应正好衔接了baby的害怕和无助。
  小宝宝会有情绪吗?需要从小做好情绪引导吗?
  由于常在以EQ为主题的讲座上被询问类似问题,也因为当年在两个孩子成长过程中曾有过不当的情绪处理,因此到了孙子皮皮日渐长大时,除了吃喝拉撒睡之外,情绪管理成了我们全家共同关注的课业。
  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皮皮刚满六个月时,有一天中午,皮爸从公司返家,由于急着进入卧室脱换衣物,因而忽略了趴在地板上的小朋友的感受。   
  这时的皮皮还不会爬动,更不会东奔西跑,因此当爸爸转身入内而不见身影时,他竟然情急地哭了。
  “哭”应该是婴儿在这个时候最能表达的方式,幸好皮爸听到哭声后,警觉到自己的疏忽,于是赶紧走出来。有趣的是皮爸裸着上半身,还特别优先洗净左边的肩膀,说是要让儿子有个舒服干净的地方来依靠。哈!这时只见泪珠已滚到颊边的皮皮,温馨地躺在爸爸的怀抱里,脸也笑开了,他还用右手很有节奏地轻拍皮爸的后背,仿佛说:“爸爸,你做对了,这就是我需要的,来,给你一点鼓励!”   
  看到一位还不会用语言表达,也不知道大人会有什么反应的baby如此真实地索取关心,身旁的我忍不住赞叹、也自我提醒——情绪的满足对任何一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从小我们很自然地向周边的人索取关注和疼爱,而大人适时适量地回应正好衔接了baby的害怕和无助,哪怕是刚进门的动作。为人父母是先和子女打个爱的招呼,还是自顾自地做自己的事,都会引起孩子的情绪波动呢!
  他正在表达怒气
  有些人生气时习惯跺脚,这是从何时养成的呢?最早一次又是为什么而跺?又为什么有人会持续到进入社会,还会对员工、对客户、对子女跺脚呢?   
  二○○三年八月二十二日,皮皮正好满一岁四个月,由于暑假大热天,皮皮想进浴室玩大澡盆的水,皮妈认为刚才已玩过一次而不答应,结果我见识到皮皮第一次发脾气。
  皮皮站在房门口走来走去,又甩转身子又跺脚的,他正在表达怒气呢!这时皮妈坐在客厅的椅子上,两个人相距约五步远,皮妈用坚定但温和的语调说:“对,我们现在不玩水了!”   
  皮皮这时还听不懂大人说话的意思,但是光看妈妈摇头,又不靠过去开门,他大约知道没有玩水的机会了,因此前后发了约一分钟脾气,后来知道再吵也没有用,于是跑向妈妈,寻求抱抱。皮妈这时仍坚定如山地坐在原位,不过她已笑开脸、张着双臂迎接儿子了。   
  接下来,皮妈没有继续教训儿子,也没有啰唆地解释为什么不能再玩水,当皮皮坐到皮妈腿上玩起唱儿歌的游戏时,他好像已经忘掉刚才的怒气了。
  建设性愤怒的沟通模式
  许多小朋友在画不出自己喜欢的图样或做不到满意的劳作时,往往会把笔摔在地上,或把纸捏成一团,然后嚎啕大哭,这时有的爸妈直接责骂子女没耐心,有的则是为了哄孩子而接手完成作品。   
  小朋友多少都要经过眼高手低的重新调整过程,一岁半左右的皮皮也曾经想把玩具车放入小盒子,结果因为装不下,气得哭了。这时候我拿起另外两三辆小玩具车重新示范,一边解释这个盒子只能装小车子,大车子需要更大的盒子,就这样来回重复地把小车子放入小盒子、大车子放入大盒子,皮皮的注意力转移到观察不同的容器,并且试着自己放看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