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品牌中国-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引言
在经济全球一体化时代,品牌已成为一个国家的战略性资源,并日益上升为一个国家国力的象征。一个国家的知名品牌越多,其竞争力就越强。据有关统计,世界级品牌所占全球品牌的比例不到3%,其产品却占了全球市场的40%以上,销售额更占到50%左右,个别行业则超过了90%。在发达国家,国民生产总值中的60%来自品牌产业创造的价值。这说明现代经济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的时代转入了品牌竞争的时代。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07年7月修订后的数据,2006年全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为210871亿元(约合28000亿美元,以1美元折合人民币计),比2005年增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突破2000美元。城乡居民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品牌消费和出口持续增长,海尔、华为、联想、TCL等一批初具国际影响力的企业品牌正在迅速成长。

  我们已经步入了品牌经济的时代。品牌形成的动力来自于产业的发展,品牌的壮大深刻地反映着产业的进步。数据显示,中国品牌价值最高的前20位品牌,品牌平均价值从1995年的亿元,到2006年的亿元,增长了倍。

  在新时期的中国,各式各样的品牌活动此起彼伏,热闹非凡。2005年4月30日,在CCTV经济频道举行的“中国品牌高峰论坛”上,代表着中国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力量的103家中国企业共同发布了《中国品牌宣言》,呼吁中国企业“要想在未来获得更高的发展平台和更大成长空间,就必须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同时,尽快完成在品牌、产品、服务、人才等方面的升级,进而推动更多的中国品牌尽快实现全球品牌的跨越。”《宣言》表明,品牌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词。 txt小说上传分享

前言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敞开国门,大批国际品牌蜂拥而至,而本土品牌也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成长起来。品牌已经无孔不入地渗透到中国都市中每一个人的生活——IT、通讯、金融、家电、房产、食品、传媒、文化、教育、休闲、娱乐……中国城市大街小巷的霓虹灯耀眼夺目,尽是知名品牌的广告;消费者兴致盎然穿梭于闹市间,挑选各式各样的品牌产品。

  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洗礼,人们的生活品位逐渐提高,消费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价格高低不再是消费者购买产品的决定性因素,品牌意识开始深入人心。2006年的一项调查表明,大约超过80%的消费者表示“至少偶尔会买知名品牌产品”;69%的受访者表示,如果他们能够负担得起的话,会购买更多的品牌产品。。 最好的txt下载网

1、中国人的品牌意识与中国品牌的成长
中国品牌成长的历程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人品牌意识的成长息息相关。经过改革开放后近30年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绝大部分中国人都已经超越了追求温饱的阶段,进入了追求时尚、追求品质的时代。相应地,中国人的消费构成和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前所未有的跳跃性转变。从每类产品都只有几个甚至一两个品种的时代,快速过渡到各类物品极大丰富的时代;人们由注重产品的实用性、耐用性,转向更注重产品所代表的个性和享受。

  从建国后到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前,是中国的短缺经济时期。原料和成品都在计划调拨之内,可供人们选择的物质产品的数量和种类都不多,使生产者和销售者用不着在品牌上多做文章。没有竞争,厂家有没有品牌一样过日子。但这并不是说,那时的中国人就完全没有品牌意识。这个时期虽然没有“品牌”的称呼,但是存在“牌子”、“商标”、“名牌”等说法。某种商品只要带了牌子,即便是毛巾这样的小日用品,就会比没牌子的商品更为紧俏,更不用说当时称得上大件的商品,如自行车、收音机等。那个时候,很多年轻人渴望得到一辆“飞鸽牌”或“永久牌”自行车,那是当时最出名的两种自行车。可以说,早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品牌其实早已和中国大众的生活密不可分。

  从1978年起,中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中国的经济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老百姓对各种商品的要求不断提高,品牌意识更是日益增强。尤其在耐用消费品方面,品牌常常成为人们的第一选择,并进而对厂家的生产和销售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1989年7月29日,《人民日报》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品牌”概念:所谓品牌,就是指每一商品的名称、包装、价格、质地、色彩、广告形式等组成的商品个性。在那以后,各种品牌的产品广告在电视、报刊、街头随处可见。中国以前流行的商业名言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只要产品质量好,哪怕藏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生意也照样好。但时至今日,很多中国厂家都已经认识到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必须通过各种宣传广告,使自己的产品给消费者留下深刻印象。中国中央电视台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广告招标活动,一些企业拿出巨额广告费用争夺广告“标王”,争取在央视的黄金时间段播放自己的广告,目的只有一个:使自己的产品成为知名品牌。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开始建立市场经济体系。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深化,中国人的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更是步步高扬。中国国家领导人和经济部门领导者对品牌的重要性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名牌战略的实施是关系到民族经济振兴的大事;名牌和质量一样,是千秋万代的民族事业。各省市政府也相继成立了名牌战略领导小组或类似机构。与此同时,市场经济条件的市场竞争加速了中国企业和国产品牌的成长。企业对品牌的认识,已由最初的简单“做广告”逐渐转向了认识品牌、研究品牌、运用品牌的“品牌战略”阶段,探讨品牌理论和案例的书籍、言论层出不穷。

  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高品位、富有文化内涵的消费成为新的热点,品牌文化成为消费者一种深层次的追求。不知不觉间,中国人身边的每一样东西都有了自己的牌子,小到牙膏、洗发水、牛奶,大到电器、汽车、房子……与之相应,人们的观念也升级换代了,不再满足于简单地拥有某件商品,而更注重拥有哪一种品牌的商品。2004年末到2005年初《北京科技报》完成的“品牌影响生活”大型调查报告显示,品牌正在深刻影响和重塑中国人的生活。39%的被访者表示,一个好的品牌其影响不仅在于消费方面,还可能影响其生活哲学。品牌观念已成为一种人们自觉追求的现代文化、生活理念。有55%的人认为品牌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另有32%的人则认为“一般重要”,也就是说,近九成的人承认,他们的消费会受品牌意识的影响,买东西会考虑买名牌。

  进入21世纪后,随着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和中国人对品牌的越来越了解,现在的中国人对名牌的态度已趋于理性。他们通过分析、比较,选择适合自己的产品品牌,不再像十几二十年前那样盲目追求进口品牌。在家电、餐饮、日用品甚至汽车等许多领域,国产品牌已经建立和成长起来。有些中国品牌,比如海尔电器,已成为国际知名品牌。

  回首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中国品牌成长之路,不难看出,中国从来就不乏品牌的存在,一些老字号甚至存在了上百年。但长期以来,中国国产品牌几乎都是区域性的,影响范围比较狭窄。真正算来,中国品牌的迅速成长也不过是近20年的光景。从建国初期的有实无名,到闯过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冰河世纪”,终于迎来了改革开放的春天,再到今天的空前繁荣。事实证明,品牌是竞争的产物,更离不开中国老百姓品牌意识的提高。没有他们对品牌的接纳和喜爱,各种中外品牌就不可能在中国市场上繁荣成长。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2、品牌的魅力
在我们身边,不乏这样一些人,经常吃方便面、挤公交车,但花几个月的薪水换回一个品牌包或一件品牌时装,却连眼都不眨一下;也有人为了抢先买到最新款的某品牌产品,不惜凌晨就爬起来,去卖场门口排上好几个小时的队。表面上,追求品牌是在满足我们一种物质上的欲望,但在更深层次上追求品牌是人们对情感诉求的表达,它映射出某种生活方式和人们对待事物的态度。当品牌增加了如此多的内涵,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之后,怎不让都市人对它迷恋万分呢?

  品牌的魅力究竟何在?不同的人会给出不同的答案:

  ——品牌是一种标识

  蔡女士,55岁,家庭妇女

  站在超市琳琅满目的货架前,我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从一大堆同类产品中,选择那些在广告中经常看到的品牌放到篮子里——哪怕它的广告做得并不咋的。不为别的,就因为耳熟,起码我听说过这个牌子吧?

  ——品牌是一种面子

  小露,26岁,外企职员 

  什么是“名牌货”?就是用买十头牛的钱,去买不用半张牛皮就可以制成的皮包。我在一家外企工作,周围的同事大多很重视穿着,说白了,就是都很看重牌子。耳濡目染,公司里买大品牌的女同事越来越多。兰蔻的口红、SK-II的面膜、CHANEL的香水、TIFANY的饰品、PORTS的套装、DIOR的包包……公司俨然成了秀场。

  对于小白领来说,拥有这些东西的秘诀就是省吃俭用好几个星期,然后为购置一件带有奢侈标志的东西而刷光卡里的钱。有条件要买,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买。明知道一个DIOR的包包等于一个月的工资,还是要买。为什么?为面子!在一群被名牌武装起来的同事中间,如果你穿得普通,给人的感觉会很怪。现在,早已过了那个大家挤在洗手间里试穿同事新衣的年代。穿名牌不是新闻,不穿名牌才稀奇。

  ——品牌是一种个性

  阿文,17岁,中学生

  “突破渴望,实现梦想”,劲歌热舞,挑战巨星……我喜欢“酷”,而百事可乐是一个喜欢玩酷的品牌。正是这样,我和很多同龄的年轻人才会认为最酷的饮料是百事可乐,而最酷的行为就是喝百事可乐。在我看来,百事可乐代表着青春、活力、激情,跟自己追求“酷”的个性正好合拍。

  ——品牌是一种效率

  小米,30岁,记者

  作为一名职业女性,不可避免地要出席一些公务场合,这就要求自己的着装必须与场合的氛围相协调,所以我不太喜欢去淘东西,因为我觉得与其盲目地选择,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权衡质量、价格,倒不如直接感受“品牌”的理念。品牌其实是对生活的一种保证,也是比较省时间和精力的一种很好的购物方式。只要找好适合自己风格的几个品牌,只需留下电话,或者定期去看看,购物这项琐碎的事情几乎就解决了。何况,名牌服装有保障,面料、做工考究,而且很耐穿,不用担心今年买了明年就过时。

  ——品牌是一种情感

  陈军,35岁,工人

  在北京这地儿说起同仁堂药店,那是无人不晓。吃五谷杂粮哪有不生病的?生了病就要吃药,吃药又都想吃点儿好的,于是就想起同仁堂来——打我爷爷那辈起,就已经开始买它的药了。说实在的,除了偶尔在医院开西药,我还真没在别的药店买过药。

  ——品牌是一种诱惑

  陈小姐,25岁,杂志编辑

  我喜欢大品牌,但与别人不同,我买名牌,一般只买小配件。坦白讲,这有经济实力的考虑。我可没有花光几个月的血汗钱来买大品牌的冲动,也没有节衣缩食为名牌的决心。

  在我的逻辑中,大品牌有着独特的魅力。很多时候,大品牌中的一个小配件也能给自己加分不少,省钱,又有效果。买不起套装,我就买丝巾;买不起皮包,我就买钱包;买不起全套化妆品,我就买香水。说起来,我最大的一笔开销就是花了5000多元买了一个PRADA书包。买之前,我还反复论证,最后得出结论,相比于套装,一个包可以天天带,尤其是名牌书包,用好多年都不会过时,很显档次。这么一合计,这样的品牌,买得值。

  ——品牌是一种生活方式

  薇薇,27岁,自由职业者

  对我来说,品牌意味着一种时尚的生活方式。网上曾流行这样一句多少带点调侃的话:“我不在办公室,就在星巴克,不在星巴克,就在去星巴克的路上。”我觉得这句话挺适合我的。在星巴克,我可以边喝咖啡,边听音乐、读书、上网或者和人谈合作,那里是一个独立于家庭和办公室之外、轻松休闲的“第三生活空间”。

  在品牌的无尽魅力和凶猛攻势下,很多现代中国人并不盲从,而是以一种理性的态度来对待品牌。他们喜欢进行分析比较,从中选择最适合自己的产品。这种现象的产生依赖于国内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极大丰富,品牌的多样化使人们可选择的余地变大,不必再拘泥于一两种品牌。

  ——塑造自己的品牌

  徐先生,37岁,市场销售总监 

  我所认为的“品牌”不等同于“牌子”。后者作为label只是被贴上去的。品牌的意义是趣味、形象和质量。衣食住行各个方面、以及生活方式都可以有品牌感,但不是说一定要买有名的牌子才可以。我的观点是:不要给自己压力。我个人比较喜欢保守类型的衣服,一般都在国外买衣服。而且,我买东西首选是颜色,而不是牌子。品牌观念归根结底是对自己形象的塑造,自己可以是什么样子?其实一个人也是有属于自己的品牌的。

  ——最好≠最贵

  张静,36岁,服装设计师 

  我觉得一味的追求品牌并不可取,因为迷信名牌服饰是女人常犯的毛病。这些年我为很多职业女性提供形象造型服务,其中有个问题令我印象深刻:“上班是不是一定要穿最好、最贵的衣服,才能显出专业?”请你回想一下,当同事夸你“今天好漂亮喔!看起来特别有精神”的时候,你身上穿戴的都是哪些服饰呢?它们都是你衣柜里最贵的那几件吗?不全然如此。某些衣服成功地为你注入魅力,带来赞赏,不管这些衣服贵不贵,它们就是属于你的“最好的衣服”。

  “好衣服怎么可能不贵?”这么想并不奇怪,那是对何谓“最好的衣服”仍存在着小小的误解。所谓“最好”的定义,是要让身材看起来最棒、人看起来最精神、最漂亮。有人穿的两千块钱的套装看起来价值上万,也有人将香奈尔套装穿得毫不起眼。所以说,最好的服饰可能只需五百块人民币,也有可能是两万块的高级精品。

  ——别太拘泥于品牌

  古小姐,29岁,公司职员

  我虽然在衣服上追求牌子,但对化妆品则比较理性。因为皮肤这东西很怪,个体差异特别强,不是说知名品牌的东西用在你身上就好。

  大学时,我曾经发过一阵子痘痘,有同学用了某国际知名品牌的去痘产品十分有效,我一咬牙一跺脚,狠心用了近一个月的生活费买了一瓶。结果,用在人家脸上效果特好,用在自己的脸上却一点反应也没有,痘子一如既往地疯长。后来,误打误撞下用了一个特便宜的东西,居然对我很有效,让那些需买高价化妆品伺候皮肤的同学羡慕不已。于是我以后再挑化妆品时,就不局限于知名品牌了。

  ——别让品牌太影响自己

  林小姐,23岁,市场推广人员

  我是比较崇尚国际名牌化妆品的,因为它们都经过时间、市场的考验,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化妆品市场生存下来,说明它们本身是有实力的。而且通常一个知名品牌后面都有一个实力雄厚的公司支持,强大的研发团体、良好的信誉,这都是产品品质以及售后服务的保证。我周围的女朋友们用过这些名牌化妆品后,口碑也不错,都觉得化妆品往往就是一分价钱一分货。当然,我觉得大家崇尚名牌,主要是出于虚荣和攀比的心理。上次我们办公室里盛传用了某名牌化妆品的保湿面膜皮肤会水嫩水嫩的,于是大家团购了一批,几乎人手一支。结果我拿回去涂抹了一阵子,尽管自我感觉良好,但老妈、朋友都没觉得我的皮肤有什么改善,反而归结为我的心理作用。

  品牌是因为需要而产生的。这种需要既是商家的需要,也是购买者的需要。当前的品牌发展,与现代的物品相对丰富、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产品同质化现象越来越普遍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品牌本身的重视和依赖程度也有差异。有的人重视品牌,愿到专卖店购买;有人强调实惠,喜欢到大卖场货比三家;有人容易形成品牌忠诚;有人常常发生品牌转换。此外,不同类别的产品对消费者生活的意义有所差别,因而也影响着消费者对其品牌的态度。

  总体而言,人们对品牌的倚重与社会进步和生活节奏加快有关。名牌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价格,但一般情形下质量和相关服务较好,令人放心。现代生活中,人们越来越缺乏在商场中精挑细选的时间,购买品牌产品不仅可体现品位,还能避免不必要的经济风险、时间风险、社会风险等。

3、生活在品牌时代
品牌的气息散发在空气中,不论喜欢与否,品牌已经包围了我们的生活。选择一种无品牌的生活?这基本是个幻想。物质发达到过剩,生活的每个层面都留有品牌的印记。每个品牌都有一种生活的理念传递给消费者,因此,选择一个牌子也是生活方式的一种选择。

  当生活里充满了品牌的时候,生活方式也跟着品牌起来,品牌的制造者也试图通过塑造文化品味去引导人们消费。但是,消费者并不是品牌的奴隶。他们忠诚于心仪的品牌,同时也没有忘记自己的钱袋。 因此,不论是中低收入者,还是高薪人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客观条件,怡然自得地选择符合自己的品牌生活。要挣钱、要消费、要生活,不同收入的人群分别过着怎样的品牌生活?从某种意义上,人和品牌之间进行着一场充满张力的战斗。

  中低收入人群的品牌生活:精打细算+自得其乐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