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所以我们不对这些问题发表任何看法。”对此,英国外交部的艾尔·克罗表示抗议。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意大利退出(6)
4月,终于要表决意大利的要求了,但此时,其他国家都明显地不大同情意大利了。人们经常引用俾斯麦的名言:意大利的胃口总比牙齿大。鲍尔弗写道:“必须平息意大利人,惟一的问题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平息他们。”意大利代表更绝望,奥兰多确信,至少他这么说,如果得不到达尔马提亚,他就会被秘密组织杀害。民族主义媒体狂热地要求控制亚得里亚海地区,政治也从会议室移到了大街上。正在迅速壮大的激进派社会主义政党派出小分队,右翼民族主义者也不甘示弱。当反对意大利要求的杰出的莱奥尼达·比索拉蒂试图在举行于米兰的斯卡拉的一次国联###上发言时,狂热的民族主义者包括墨索里尼就在听众之列。一位意大利记者报道了后来变得十分熟悉的一幕:
然后,在特定时刻,似乎无形的指挥棒给了指示,地狱交响乐开始了。吱吱声、尖叫声、口哨声、牢骚声(很接近人声)和一切能想到的、假冒的野兽的嚎叫声构成了声浪的主体;但一个人,不,是一声爱国的呼喊不时变得清晰可辨并主宰了乱作一团的各种声音。他们在说:“克罗地亚,不!克罗地亚,不!”意思是说他们不想和克罗地亚人和南斯拉夫人成为朋友;他们还说比索拉蒂是克罗地亚人。
阜姆既代表了意大利民族主义者的计划也反映了威尔逊反对这个计划的决心。这个地方看似不太可能在和会引起如此危机,不怎么美丽也不显眼,战前曾是匈牙利通往亚得里亚海的繁忙的小港口。和典型的中欧人口构成一样,这里人口构成混杂,有少量匈牙利人、富足的意大利中产阶级和主要由克罗地亚人组成的工人阶级。在阜姆,意大利人略微占多数,但如果算上附近的苏莎科沙岛,克罗地亚人就占多数了。战前,当地意大利人也许会感伤地谈起意大利,抱怨匈牙利当局,但直到1918年与祖国统一才成为可能。自称为“阜姆青年”的青年团伙突然出现在小餐馆,要求乐队每隔15分钟演奏一次意大利国歌并强迫所有顾客起立。
和接下来两年在阜姆发生的许多事一样,战争结束那段时期的事件成为意大利的传奇。据说,命名为亚尔古英雄(希腊神话,随同贾森乘亚尔古舟去海外寻找金羊毛的英雄——译注)的英勇的志愿者冲破奥地利的枪林弹雨,乘快船前往威尼斯拯救阜姆。美国大使所说的事实——五个来自阜姆的青年乘坐抢来的拖船横渡,被意大利海军误打——却被忽略不提。在停战协议的授权下,占领阜姆的意大利军队坚信阜姆应该留在意大利。一位上将说,外交谈判毫不相干,“这些谈论只是外交官和政客之间的辩论……阜姆属于意大利,将来依然如此……任何干涉都不能破坏意大利的权利。”
意大利突然想要阜姆是有实际原因的。巴黎的一位意大利代表坦率地解释说:“除非我们控制阜姆并把它的贸易转向的里雅斯特,否则很难维持的里雅斯特的商业。”作为一个标志——“亚得里亚海的明珠”——阜姆对意大利民族主义者非常重要。豪斯在日记中写道:“我搞不懂他们为什么一心想要这个只有5万人口的小城,其中意大利人刚过半数。”1919年4月,阜姆问题引起巨大骚动,奥兰多焦虑地对豪斯说,如果战争一结束就解决意大利的要求,就不会有这么多麻烦了,“意大利人绝不会把阜姆强塞进协约条款。”
公众意见经常紧抓微不足道的目标。1919年,意大利又多了一个麻烦,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将阜姆作为自己事业的加布里埃尔·邓南遮。他矮小、秃顶、丑陋但同时非常迷人,他的演讲总能使人信服。他会问:“你们会牺牲自己的生命吗?”人群大声呼喊,“会!”——正是他想要的回答。他是墨索里尼的先行者;用和他看法一致的尼采的话说,他是个超人。邓南遮还是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和电影制片人。他的勇猛,他对普通政客的鄙视以及他虔诚的民族主义情怀吸引了他的同胞。他对常规的蔑视、戏剧感以及激情似火的爱情故事使他成为闻名欧洲的浪漫英雄。16岁时,当他要卖第一部诗集时,他散布谣言声称自己死了,他很了解宣传的作用。他的生命就是一部传奇:当他光着身子夜泳归来时,他的情人,演员埃莉诺·杜斯穿着紫色睡衣正在岸边等他;他开会的书房里堆满漂亮且富有异国情调的小玩意。
意大利参战时,52岁的邓南遮加入骑兵团。虽然年事已高,但他却到处作战,在前线,在潜艇上,在空中(他也随便不辞而别)。在战斗中,他失去了一只眼睛,却赢得了英勇奖章。他最有名的轶事发生在1918年8月,他驾驶飞机盘旋在维也纳上空,满天抛撒传单,呼吁奥地利投降。于是在一场个人英雄不多的战争中,他脱颖而出。正好,意大利需要英雄。
邓南遮满怀激情地为意大利的要求奋斗。“残缺的胜利”这一词组就是他杜撰的。1919年1月,他在墨索里尼的报纸上发表了煽动性很强的《致达尔马提亚人书》。这封信严厉惩责了协约国、“威尔逊医生提供的让人虚弱的泻剂”,以及“阿尔卑斯山北面的克雷孟梭医生的手术”,并且吹嘘意大利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我们将会得到怎样的和平?基督徒的和平?高卢人的和平?英国人的和平?星光灿烂的美国的和平?不!够了!胜利的意大利——所有国家中最成功的——超越了自己也超越了敌人——将在阿尔卑斯山和意大利海域享有惟一适合它的罗马帝国统治时期的和平。”
。。
意大利退出(7)
当阜姆和意大利其他要求呼声渐涨时,和会正一心忙于其他问题。2月14日到3月14日,威尔逊在美国;在他缺席期间,有争议的国界以及对奥地利和匈牙利的和约都没有进展。奥兰多也回家了,并在国会发表了一篇温和的演讲,给人留下巴黎一切顺利的印象(当他提到阜姆时,听众站起来高呼“阜姆万岁!”)。直到4月,对德和约依然紧张,调停人开始处理意大利和南斯拉夫的国界问题。
在4月3日召开的四人会议上,劳合·乔治让意大利人说明其在亚得里亚海的立场。奥兰多重复了以前的论调,他反对使阜姆成为国联管辖下的独立国家。当大会决定下午听取南斯拉夫的意见时,他生硬地说他不会参加,因为他不想和敌国打交道。接下来的几周,意大利与其盟国私下举行了一系列会晤,但除了伤害感情,别无他获。有传言说奥兰多考虑退出和会。4月13日,四人会议试图决定何时邀请德国代表团来巴黎,奥兰多却要求首先解决意大利问题。“意大利人民的情绪非常容易激动,我正在尽量使他们镇定,但这种失望的后果将非常严重。如果意大利问题没有进展,政府很可能倒台。”听众很同情他,但无动于衷。正如劳合·乔治所说:“我坚信立即召德国代表团对大家都有利,这样我们就可以与惟一还存活的敌国谈判了。”威尔逊提议推迟几天再邀请德国代表并被采纳。同时,他开始与意大利人讨论。奥兰多勉强同意。他对豪斯说,他憎恨克雷孟梭的背叛,尤其是劳合·乔治——“狡猾的变戏法的人”,一点也不绅士。
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同样恼怒。克雷孟梭说:“我告诉奥兰多,他以为我是波兰神圣的斯坦尼斯拉斯国王,被狗咬了,不但原谅了它还给它一块奶酪。但我叫乔治,不叫斯坦尼斯拉斯。我不会给逃离卡波雷托的人以奶酪。我将遵守我们的条约,另外我非常鄙视意大利。”私下里,克雷孟梭要求意大利人放弃原主张,而意大利人再次强调必须遵守《伦敦条约》。
毫不惊奇的是,威尔逊没有让步。前往欧洲的路上,专家提醒他要说的话——“告诉我什么是对的,我去争取”。他反复向亲信保证,他不会让意大利人得到阜姆。当贝克对威尔逊说,如果意大利因阜姆而选择退出和会,那么美国就没有义务继续提供经济援助了。威尔逊回答说:“这正是你应该说的。”
据意大利人说,4月4日,威尔逊和奥兰多的会谈就像“狂风暴雨”。威尔逊对豪斯说这是他一生中最糟糕的经历之一,和当初在普林斯顿开除一名学生后,不得不听他母亲向他诉说这个孩子将接受一个手术并很可能死去时的感受不相上下。威尔逊给奥兰多一个备忘录,里面说对德和约是在十四点原则的基础上达成的,他不可能对奥地利使用另一个标准。奥兰多对意大利代表团说这个备忘录没留任何商讨的余地。
四人会议被迫又做了一次努力。从4月19日,即复活节前的星期六起,为期六天的讨论开始了。意大利人立即谈起复活节前第二周——受难周。奥兰多说:“我是个新基督徒,必须为拯救祖国做出牺牲。”他威胁着退出和会,无论后果如何。“我理解这个悲壮的时刻,意大利会因此决定而受苦,对它来说,这只是一个选择怎么死的问题。”劳合·乔治问道:“因为阜姆?因为一个只有24,000意大利人的城市(如果算上郊区人口,意大利不一定占多数)?”他祈求意大利人考虑清楚,如果美国也因此撤出和会会有什么后果。“如果美国不和我们站在一起,不帮我们给机器上油,我不知道欧洲怎么能够重新自立。”
威尔逊督促意大利人换个角度思考。“美国人厌恶旧秩序,但不光是美国,全世界都厌烦它。”意大利人无动于衷。正如桑理诺对威尔逊所说:“战争中,500,000意大利士兵丧生,900,000残废,在如此巨大的牺牲之后,让我们回到比战前更糟的状态是不可想像的;为了使我们中立,连奥匈帝国都把达尔马提亚海岸的部分岛屿给我们了,而你们却连这些都不给,这让我们无法向意大利人民交代。”他后悔让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边。“对我来说,我是死定了——我是说道德死亡。我以为自己在尽义务,却毁了自己的祖国。”
奥兰多警告意大利可能发生内战。桑理诺问:“国内会发生什么?不是俄国布尔什维克,而是无政府的混乱状态。”这些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鉴于来自意大利的报道:罢工、游行、暴动;建筑被洗劫一空,示威者被杀,左翼和右翼发生暴力冲突。来自巴黎的传言无异于火上浇油,使局势更加紧张:奥兰多在妥协;协约国已经决定把南斯拉夫建成反布尔什维克国家;威尔逊决心不让意大利得到达尔马提亚;阜姆将成为自由港口。电报纷纷从意大利传来,告诫代表团坚定立场。
坚定立场是奥兰多和桑理诺目前惟一能做的。在他们给自己所定的位置上,任何妥协看起来都像重大让步。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尽最大努力填补意大利人与美国人之间的分歧:意大利可以得到群岛,但不包括达尔马提亚大陆;阜姆和达尔马提亚海岸的所有城市都将成为自由城市;在小亚细亚对意大利进行补偿;或者阜姆归意大利,但要给南斯拉夫在别处建一个新港口。威尔逊勉强同意他们的建议:“我不太喜欢向不理智的人妥协,他们总认为只要坚持自己的要求就可以得到更多。”在另一些建议失败之后,汉克在日记中写道:“现在,我们陷入了僵局,意大利人说他们拒绝在对德和约上签字,除非得到阜姆并且兑现《伦敦条约》。没有人会把阜姆给他们,威尔逊总统也不会给他们达尔马提亚,他说那样就违背了民族原则。”但意大利人依然“顽固不化”。而一直静观危机发展的南斯拉夫人警告说,如果意大利得到阜姆或达尔马提亚海岸,他们将与意大利开战。
意大利退出(8)
剩余的时间不多了。德国人将于4月25日到巴黎接受和约。除意大利之外,还有其他国家威胁退出。一向安静的日本人现在逼迫和会,要求接管德国在中国的殖民地,而且试图在国联盟约中加入有关民族平等的条款。其代表礼貌地暗示,他们也可能不能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比利时因其赔款要求没有得到满足而气愤不已。威尔逊、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最不希望的就是让德国人看到协约国内部互相争吵不和。
每个人都很紧张。在爱德华七世酒店,意大利人互相指责对方不够强硬。复活节那天,奥兰多哭了;威尔逊形容枯槁,声音颤抖;克雷孟梭对意大利人尤其刻薄粗鲁;甚至连劳合·乔治也显得不安。桑理诺不再掩饰对威尔逊的厌恶;他对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说,“现在,在忽略和践踏了十四点原则之后,威尔逊想通过将其用于意大利而恢复其本真。”
这个指控让人觉得刺痛,因为它说得有道理。威尔逊的自决原则在蒂罗尔和波兰走廊问题上就让步了。复活节过后,他重新宣读了十四点原则,并重新考虑了他希望带给世界的新外交。他强调解决问题必须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并与专家重温了地图和数据;民族构成使意大利无权得到阜姆和达尔马提亚。他希望公开的外交,但意大利政府没有向本国人民说实话。现在,威尔逊记起并误解了四个月前访问意大利的经历。他曾对前来迎接的群众印象深刻,他确信他们支持他。他还决心直接求助于意大利人民。
4月21日,他向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展示了一份自己写的声明,其中清晰直接地解释了为什么必须取消《伦敦条约》。他提醒意大利人,意大利已经得到很多了,“它的国界已经扩展到可以作为天然屏障的长城了”。意大利有机会与亚得里亚海对岸的新国家结好。他呼吁意大利人与他一起在世界及世界人民享受和平的权利的基础上建立新秩序。对此,劳合·乔治和克雷孟梭印象深刻但小心谨慎。劳合·乔治说,“公开宣传的确在意大利有帮助,但必须是一段时间之后。目前,我们只能期待疯狂。”在克雷孟梭的支持下,他说服威尔逊稍作等待,他将和意大利代表举行最后一次会谈。失败后,威尔逊于4月23日下午将声明寄给报社。
当《泰晤士报》的一份特刊送到爱德华七世手中时,他们没有惊讶只有愤怒。意大利人早已听说威尔逊的声明,正考虑撤出和会更长时间。奥兰多决定第二天返回意大利。四人会议上,奥兰多和威尔逊谈话时生硬却不失礼貌,会后他就离开去赶火车,桑理诺几天后也回国了。劳合·乔治说,“肥肉终于落在火里了!”
意大利报纸将威尔逊的声明和奥兰多的答复并行登载,后者的字体稍大。欢呼的人群夹道欢迎奥兰多乘坐的火车。在罗马,教堂因他的归来而鸣钟,飞机在头顶上空散发爱国小册子,游行队伍高呼“奥兰多万岁!阜姆万岁!意大利万岁!”意大利政府在美国大使馆附近安排了一个守卫,全国各地的墙上都涂满了要求合并阜姆的口号以及头戴奥地利头盔的威尔逊的讽刺画。在都灵,学生强迫威尔逊总统咖啡馆的老板摘下招牌;他们在因总统的近期访问而命名的“威尔逊大街”上来回奔跑,用“阜姆大街”遮盖原来的街道标识。在阜姆,年轻的意大利人大喊:“打倒威尔逊!打倒红皮佬!”民族主义媒体要求立即合并阜姆和达尔马提亚。
在对国会的演讲中,奥兰多一开始就请求人们要“镇定、平静”,他指责盟国应对目前的形势负责,并坚持,“意大利坚信它的要求完全建立在正义和公正的基础上,因此必须被认可”。其政府以382票比40票赢得了人民的信任。包括很多法西斯分子的民族主义者在全国各地举行群众###。意大利不能向罪恶的阴谋屈服。邓南遮高呼道,“在那里,在伊斯的利亚和达尔马提亚的街道上,难道你没有听到前进的军队的脚步声吗?”
调停人一直非常关注。某巴黎报纸的头条写道——“混乱”。一位美国记者报道说:“各国代表团正在举行会谈考虑该怎么办,因为他们突然意识到和会的存在已经受到威胁了。”和会秘书处开始浏览对德和约草案,删除所有关于意大利的内容。在一次全体会议上,巴拿马某代表在奥兰多的椅子上放了一条黑色围巾。但一位葡萄牙代表把它拿开了,说现在哀悼还为时过早。
幕后,意大利政府和协约国都力图使意大利返回和会,但强国似乎在没有意大利参与的情况下,仍然准备继续和谈,这让意大利人非常震惊。当克雷孟梭宣布5月中旬将邀请奥地利代表团前来巴黎时,又给意大利施加了新的压力。留在巴黎的意大利代表向奥兰多发出紧急警告,声称意大利的地位正在急剧下滑。美国拒给意大利急需的2500万美元贷款,英法说意大利的退出使他们不再受《伦敦条约》的束缚,他们已经瓜分了非洲殖民地。另一方面,劳合·乔治在暗示一个可能的妥协方案。
5月5日,意大利宣布奥兰多和桑理诺将返回巴黎。西摩报道说:“奥兰多看起来苍白疲惫,没精打采,很少讲话,似乎老了10岁;而桑理诺外表没有什么变化,依然粗野,但不再有攻击性。”秘书处决定手工把“意大利”和“意大利的”等词加到对德和约中去。
意大利退出(9)
导致裂痕的问题依然远没有解决,威尔逊不愿再和意大利谈判。他说:“很奇怪,这些意大利人完全无法选择和坚持原则立场。”豪斯提议让意大利人和南斯拉夫人克服困难,直接对话。5月16日,双方来到豪斯位于克里昂酒店的套房,开始一种在20世纪90年代非常普遍的谈判方式,即双方待在不同的房间内,而由美国人来回传话。第二天,克雷孟梭向奥兰多询问会议情况,他阴郁地回答:“什么也没有达成,完全不可能。”也许,豪斯为沟通和拉近意大利与美国的立场所作的努力反而增加了威尔逊对他这位老朋友的反感。
和会的主要议程在一团怒气中继续。威尔逊向贝克痛骂意大利贪得无厌;法国抱怨意大利竟然试图接管法国出资建设的奥地利铁路。克雷孟梭大叫:“对此,法国会充满怨恨,它不会忘记,我不奢望你们会公平。”当一些法国士兵在阜姆被民族主义暴徒处以私刑时,他在四人会议惊呼,“这是对人民的暗杀!”意大利人依然对威尔逊怀恨在心,助理对桑理诺说,“今天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