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白话红楼梦(首发)-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天,雨村就按照商量的办法去判案,果然顺利解决。紧接着,他写了两封信给贾政和薛蟠的舅舅王子腾,说自己已经帮助薛蟠把事情全解决了。雨村担心和尚知道的内情太多了,就给他扣上了一个罪名,把他远远地打发到边疆去服劳役了。和尚本来想借着当参谋的机会成为领导的心腹,不料却成了别人的心腹大患。不过也怨他自己,干嘛把自己的底都交了呢?干嘛把贾雨村的老底都揭了呢?都怪他太聪明了,太显摆聪明了。贾雨村过去对甄士隐忘恩负义,现在对和尚是恩将仇报。他确实有悟性,在官场上的进步真是快啊! 

  再说杀人凶手薛蟠。他家是金陵,本来也是世代读书的人家。他小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家里只有他一个男孩,当妈的就很娇惯他。他家现在负责皇宫用品采购,垄断企业嘛,家族资产雄厚。薛蟠,字叫文起。真可惜了这好名字,他从小就只知道游山玩水、斗鸡养狗,书是肯定不读,公司的事物都交给老仆人管。他妈王氏是某军区司令员王子腾的妹妹,和荣国府贾政的老婆王氏是亲姐俩,今年四十来岁。薛蟠还有一个妹妹,叫宝钗。她雪白的皮肤,丰满的身材,举止高贵典雅,读书比薛蟠要好十倍。这时候,皇帝正要为皇宫选女官,她就准备到京城参加选拔。有人说,皇帝不是选女官,是为公主选陪读的,也有人说是皇帝给自己选妃子的。

  薛家公司里的经理和业务员,看着薛蟠年轻,都拼命捞钱,弄得京城里的分公司快倒闭了。薛蟠就打算进京,理由有几条:送妹妹参加考试,探望京城的亲戚,整顿公司财务。其实最主要的理由他没说,就是到京城好好地潇洒潇洒。说走就走,人命官司薛蟠根本就没有放在心上,顶多是花钱来个民事赔偿嘛。 

  一家人起身进京。快到京城了,却听说舅舅王子腾升了边疆大军区的司令员,到边境巡查去了。薛蟠高兴地想:“好,京城里也没人管了,要咋玩就咋玩。”于是他想住到公司去。可他妈说出去住姨妈王夫人不会同意,再说贾家房子有的是,住着也很方便。他妈实际上是担心儿子没人管,在外边会惹是生非。 

  听说妹妹带着全家来了,王夫人可高兴坏了,领着丫环、媳妇迎了出去。姐妹两个见面又是哭又是笑,接着就是赠送各种土特产、礼物,紧接着是摆筵席接风洗尘。 

  贾政安排说让薛家住在大院东北角的梨香院。贾母也劝他们住下。薛姨妈将计就计,同意了。 

  梨香院有十几间房子,很小巧,很幽静,有小门连着大院,还有单独的一个门对着大路。薛姨妈经常和贾母聊天,宝钗就和姐妹们看书下棋,一大家子过得很融洽。 

  薛蟠怕受管制,总想着搬走。其实,贾政根本没空管家,再加上现在的族长,也就是贾家家族的领导人是贾珍,贾政也不方便多管闲事。不到一月的时间,薛蟠就和贾家的年轻人混熟了,他们在一起吃喝嫖赌,玩得天昏地暗。

  薛蟠生活这样自由,还想着到自家的公司去住吗? 

  请看下回。

第六回   贾宝玉初试恋情  刘姥姥一进荣府
秦氏听见宝玉在梦中叫她的乳名,心中当然非常奇怪,但又不好意思去问。宝玉从梦中醒来,迷迷糊糊的,总觉得失去了点儿什么。他喝了两口桂圆汤,感觉清醒了些。袭人伸手帮他系腰带,感觉他………,吓了一跳,忙问是怎么回事。宝玉涨红了脸,捏了捏她的手。袭人年纪比宝玉大两岁,又很聪明,马上猜得*不离十,就不再吱声了,但也涨红了脸。拾掇好后,他们到了贾母那里,胡乱地吃了晚饭,马上就回到住处。为什么这么着急?他们都盼着什么事啊!大白话红楼梦作者联系方式baihuahonglou@

  趁奶妈、丫环不在; 袭人拿出一件衬裤给宝玉换上。宝玉害羞地请求说:“好姐姐,千万别告诉别人。”袭人羞涩地问:“你梦见什么了?”宝玉就把梦中入洞房的事详细告诉了她,她羞得趴在床上直笑。宝玉越看袭人柔媚俊俏的样子越喜欢,就上去紧紧地抱住了她。袭人知道贾母实际上就是让自己将来做宝玉的小老婆,所以就顺应了宝玉。 

  梦中的新郎,在现实中终于入了洞房。宝玉和袭人有了共同的秘密,从此关系自然就更不一般了。

  下面故事该怎么讲呢?无巧不成书,有人从千里之外来到了荣国府,就从这家人讲起吧。

  这家人是本地的,姓王,老辈人曾在京城做一个小官,和熙凤的外祖父、王夫人的父亲认识。于是他想攀上王家的高枝,就和王夫人家认了本家,自称是人家的侄子。那时,只有王夫人的大哥,也就是熙凤的父亲和王夫人跟着在京城住,知道有这门亲戚,别人都不知道。

  现在,王家老辈人已经死了。他只有一个儿子,叫王成,因为家庭贫困,就搬到京城外的乡下老家去住了。最近,王成病死了。他有一个儿子,小名叫狗儿,狗儿的妻子姓刘。他们有板儿和青儿一儿一女。因为两个孩子没人照顾,狗儿就把丈母娘刘姥姥接了过来。

  这年初冬,天气渐渐变冷。狗儿因为家里经济困难、心里烦闷,自己喝起了闷酒。刘姥姥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半数落半规劝说:“女婿啊,你可能年纪轻些,没有受过罪,不太习惯。咱们有多大碗就吃多大饭。你在家里发火有什么用,有本事到外面去捞钱啊,京城里遍地都是银子。”狗儿听了,气儿就上来了,好歹还压了压火说:“你老人家光知道瞎说,难道让我去偷去抢吗?”刘姥姥忙说:“谁说去偷去抢了。我是说咱们得一块儿想想办法,不然银子也不会自己长腿跑来呀。”狗儿冷笑着说:“我有办法儿还等到这会儿吗?我又没有当官的朋友、成大款的亲戚。”这句话倒提醒了刘姥姥,她得意地说:“我倒是替你们想起一门有钱的亲戚。你们家原来和金陵王家人认过本家。二十年前,王家很照顾你们家的。现在,你们瘦驴拉硬屎,不去巴结人家,两家才疏远了。我和女儿还去过他们家一次。他们家的二小姐对人很好,现在她是荣国府贾政老爷的夫人。你去一趟,她一发善心,随便给点儿钱,就够咱们吃几年的。”

  刘姥姥这番话说得很有道理。当年,王狗儿的爷爷就是自己主动去追求,这才和金陵王家人攀上亲戚的嘛。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已经有这样好的基础,自己再不去努力,还能怨谁?狗儿马上就笑着接上话:“姥姥,既然您老人家见过王家二小姐,还是您去一趟吧。”刘姥姥也有些犹豫,说:“嗳哟哟!人家都说‘侯门深似海’,我一个穷老婆子,去了也进不了人家大门哪!”看来,刘姥姥确实去过金陵王家,见过世面。她知道大单位的门卫都很牛,不好对付,她还会用成语“侯门深似海”。

  思想解放了,一切困难都不成问题了。狗儿满脸都是笑,说:“不要紧,我教老人家你一个办法:你带着板儿去,这样好找话茬儿;先去找王家二小姐出嫁带的仆人周瑞,让他帮忙。我曾经帮过他的忙,我们关系很好。”狗儿绝对是当参谋的料啊。刘姥姥动了心,说:“我也见过周瑞,不知道他现在肯不肯帮忙。不过,我豁出老脸去了,要不到银子,就算逛趟京城了。”眼瞅着就要脱贫致富了,全家人不由都笑起来。

  第二天,天不亮,刘姥姥就起来梳洗打扮,毕竟是要到京城,化妆的标准总要高一些。临走前,她又嘱咐了板儿几条注意事项。板儿才五六岁,一听逛京城,早乐疯了,嘱咐什么都答应,至于嘱咐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根本就没有听到心里去。

  来到了荣国府,一见那大门的气派,刘姥姥有些胆怯了,犹豫了半天才颤抖着走上去打听周瑞。守门的几个仆人果然牛得很,根本不搭理人,老半天才说:“在墙根儿那里等着,一会儿就出来。”一个老仆人说:“别耍老婆子了。”他接着对刘姥姥说:“周瑞出门了,他媳妇在家,你到后街上去找吧。”

  刘姥姥转到后街,找到周瑞的家,忙大声地叫:“周嫂子,你好啊!”古代人说话都很客气,刘姥姥这是来讨饭,当然更得把别人的辈分抬高一下。周瑞家的认了半天才认出来:“刘姥姥,你好呀!快请屋里坐。”“家的”就是谁的媳妇的意思,相当于农村常说的“屋里头的”,“周瑞家的”就是周瑞媳妇,为了照顾人们的习惯,我们就不翻译了,都叫“家的”。到了屋里,周瑞家的让自家雇的小丫环倒上茶,接着问:“姥姥今天是路过,还是特地赶来的?”刘姥姥赶紧说:“是特地来瞧瞧嫂子你的,再就是向姑太太问个好。如果能带我去见见姑太太最好。”

  无事不登三宝殿,周瑞家的一听就知道刘姥姥的来意。前些年,周瑞和别人争着买土地,狗儿帮了很大忙。周瑞家的想还这个人情债,另外也想趁这个机会显摆显摆自己家的本事。于是,她笑着说:“本来,我不负责通报来客人的事。不过,你来投奔我,我就破破例,帮你通报一下。不过,现在太太已经不管家了,管家的是二奶奶,就是太太的娘家侄女,小名叫凤哥。你不见太太可以,但必须见二奶奶一面。”刘姥姥千恩万谢,周瑞家的很得意,豪气十足地说:“没什么,与人方便,自己方便。就一句话的事。”说着,她就让小丫环赶快去打听打听,老太太屋里摆上饭了没有。

  闲着没事,周瑞家的就夸起王熙凤来:“我的姥姥,告诉你吧,这位凤姑娘年纪虽小,做事本领却比一般人都大。长得漂亮那是没得挑,少说有一万个心眼子,伶牙俐齿的,十个会说的男人也说不过她。就是对仆人们太严厉。”正说着,小丫环回来说老太太屋里已摆完了饭了,二奶奶在太太屋里。周瑞家的听了,站起来催刘姥姥说:“快走,这是个难得的空儿!”领导都忙,一旦正式上了班,忙得不可开交,哪有工夫管些鸡毛蒜皮的事儿!刘姥姥慌忙带着板儿,歪歪斜斜地跟着周瑞家的往贾琏家跑。

  周瑞家的让刘姥姥在院外等着,自己进去打听。她见王熙凤还没吃完饭,就先找熙凤的心腹、得力助手平儿,平儿的身份是“通房大丫头”,也就是由贴身丫环升级成为贾琏的准小老婆。周瑞家的向平儿郑重介绍了刘姥姥的来历,她强调说:“过去刘姥姥来,太太每次都接见。所以,这次我就带她进来了。”平儿也不好再说什么,就叫刘姥姥他们进屋。一进屋,香气差点儿把刘姥姥熏醉了,满屋的摆设把她的眼睛都弄花了。见到平儿那打扮,刘姥姥还以为是熙凤,这就要叫“姑奶奶”。她又仔细一听周瑞家的和袭人的称呼,凭经验得出结论:这不过是一个高级丫环。这下,刘姥姥就不那么紧张了,和板儿一起上了炕。

  突然,屋里的大挂钟咣当咣当地响起来,刘姥姥没见过挂钟,吓得一阵哆嗦。听到钟声,小丫环们都忙活起来。周瑞家的和平儿也忙着站起来,让刘姥姥老实等着,然后都跑出去。。

  刘姥姥听见一阵说笑声,大约有一二十个女人进了旁边的屋里。又见两三个女人,都捧着盛食品的木盒子,站在那里伺候着。听到那边说了声“摆饭”,大部分仆人才走了。过了好一会儿,忽然看到两个人抬了一张炕桌,放在这边炕上,桌上盘子、碗儿密密麻麻,再看里面饭菜,几乎没有动样儿。这是多大的谱儿啊,想来慈禧太后也不过这样吧!板儿一见抬来东西,马上吵着要肉吃。刘姥姥气急败坏,一巴掌就打了过去。

  周瑞家的过来又嘱咐了几句,才带她去见熙凤。掀开大红的花布帘,就见熙凤稳稳当当地坐在炕上,穿着貂皮的外套、桃红袄、灰鼠披风、银鼠皮裙,头上戴着一圈珠子的装饰,脸上化妆得漂漂亮亮的。平儿恭恭敬敬捧着茶盘在一边伺候着,熙凤也不接茶杯,只是用小火筷子拨弄小火炉里的灰。这份悠然的派头,你说怎么拿得呢?熙凤头也不抬,慢慢地问:“怎么还不把客人请进来?”其实,刘姥姥他们已经早站在屋里了。熙凤做了个起身的假动作,又埋怨周瑞家的不早说。刘姥姥赶快在地上拜了几拜。熙凤又吆喝着周瑞家的快去搀扶。刘姥姥想让板儿也行个礼,怎么哄也没成功。别说板儿年龄小,还是怪礼仪教育不够吧。

  熙凤笑着说:“我年轻,不大认识,不知道什么辈分,也不敢称呼。”周瑞家的赶紧说:“这就是刚才说的那位刘姥姥。”熙凤点点头,说:“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嫌弃我们,不愿意常来;不知道的那些小人,还说我们眼里没人呢。”刘姥姥忙说:“我们家里穷,也没钱给姑奶奶买东西,没脸走动。”熙凤还是笑着说:“这话就不对了。我们也不过是借了祖宗的光,现在只有一副空架子了。俗语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哪,何况我们啊!”接着,她又命令周瑞家的向王夫人汇报说刘姥姥来了。    

  熙凤叫人抓些点心给板儿吃,和刘姥姥随便聊着。很多媳妇和管事的都来请示工作,熙凤说自己要陪客人,就让助手平儿帮着处理了。看来熙凤弄不清客人刘姥姥的级别,接待规格还是很高的。

  周瑞家的回来说:“太太说了,今天没空,二奶奶陪着也一样。多谢姥姥费心想着。如果有什么事儿,只管告诉二奶奶,都是一样的。”刘姥姥还没转过神来,还是客气:“也没什么事儿,就是来看望一下姑太太和姑奶奶。”周瑞家的责任感很强,她心里这个着急啊,于是边使眼色边再强调一遍:“如果有什么事儿,只管告诉二奶奶,和告诉太太是一样的。”刘姥姥立刻就醒悟过来,虽然是老脸,但也红了一片。没办法,豁出老脸去了,她嘟囔着说:“本来不好麻烦姑奶奶,可是没办法啊。”刚说到这里,有个小男仆在外面通报:“东府的小大爷来了。”

  熙凤忙冲着刘姥姥摆手说:“等会儿再说。”她接着就问:“你蓉大爷在哪里?”只听一阵脚步声,进来一个十*岁、*倜傥的小伙子。刘姥姥站也不是,坐也不是。熙凤笑着说:“姥姥坐着就行,这是我的侄子。”

  贾蓉笑嘻嘻地说:“我父亲打发我来求婶子,想借玻璃小屏风用一用。”熙凤扭过头去说:“你说晚了,小屏风我昨天借给别人了。”贾蓉嬉皮笑脸地凑上来,扶着炕沿儿半跪着说:“婶子你就可怜可怜侄子吧,借不到我就挨打了。”熙凤笑了:“就我的东西好。拿去用可以,如果碰了一点,我就打烂你的皮儿!”贾蓉高兴得嘴都笑歪了,边说“好好”边跑了出去。

  熙凤突然又冲着窗外喊:“蓉哥回来!”外面的仆人跟着大声喊:“蓉大爷快回来!”贾蓉赶忙又跑了回来,站在那里准备接受重要指示。熙凤只是慢慢地喝茶,半天才笑着说:“你走吧,晚饭后你再来。这会儿人多,我也没精神头了。”贾蓉答应一声,慢慢地退出去走了。

  你是不是觉得熙凤这些行动有些古怪啊,就是呀,怎么看怎么像一个热恋中耍性子的女孩儿。再说,有什么话现在不能说呀?两个人的关系好像有些猫儿腻。

  终于又轮到刘姥姥了,她的心情也平静了,说得也有条理了。她说:“我领着你侄子来投奔您老人家,实在是没有办法啊。家里都吃不上饭了。”说着,她又推推板儿,生气地说:“你光顾吃点心了,你爹让你怎么说了?”板儿,本来就是他爹安排的活道具,这回终于被姥姥派上用场了。

  熙凤啥话听不出来啊,她笑着说:“不用说了,我知道了。”然后她又问刘姥姥吃早饭了没有。听说没吃饭,熙凤忙命令准备饭,又让周瑞家的好好陪着,说自己有事儿,就走了出去。

  出来后,熙凤马上让人把周瑞家的叫出来,询问王夫人的指示。王夫人说,和刘姥姥家只是后来认的本家,这几年来也不大走动。过去他们来的时候,从来没有让他们空着手回去。这次也不好怠慢,具体怎么做由熙凤做主。听了这些话,熙凤恍然大悟:“怪不得我一点儿也不认识呢。”

  这时,刘姥姥已经吃完了饭,拉着板儿过来,边咂嘴回味儿着,边表示感谢。熙凤笑着说:“姥姥请坐。亲戚就应该互相帮忙。不过太太上了年纪,有些事儿想不到了。我吧,年轻,对亲戚们又不太了解。外边看这家业很大,其实大也有大的难处。不过,你大老远来的,又是头一次朝我张口,我不能让你空着手回去。正巧,昨天太太给了我二十两银子,让我给丫环们做衣服。这些银子你先拿着,千万别嫌少。”

  听听,这张巧嘴起承转合一大套,头头是道,入情入理。刘姥姥听完前几句话,还以为没戏了,心里咚咚直跳。后来听到有二十两,她高兴得浑身直痒痒。像熙凤,已经不了解老百姓的难处了。她掏出二十两银子,纯粹是出于一种客套、礼节,根本没有想到二十两银子对农村人来说是什么概念。当时农村人家里哪有银子,有几个铜钱就不错了。巨额的赠款到了手,刘姥姥乐晕了,激动地说:“我也知道都不容易,但俗语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您老人家拔根汗毛比我们的腰还粗!”这是什么话,周瑞家的急得朝她直使眼色。话粗理不粗,熙凤也不去计较了,只是让平儿把银子拿来,还拿一百个铜钱。熙凤说:“这铜钱就雇辆车吧。以后没事常来玩儿。天也晚了,不虚留你们了,到家里该问好的帮着问个好儿吧!”熙凤一边说,一遍就站了起来。你听听,这个周到、客气,赶你走还得让你感动。

  刘姥姥千恩万谢,拿了钱,跟着周瑞家的来到外边。周瑞家的埋怨她:“我的娘啊!你见了她怎么不会说话了?开口就是‘你侄子’。不怕你生气,就是亲侄子,说话也要客气。蓉大爷才是她的正式的侄子呢,怎么又跑出这么一个侄子来了。”刘姥姥还沉浸在激动和感激之中,说:“我见了姑奶奶,光知道高兴了,哪里还有工夫去琢磨。”到了周瑞家,刘姥姥要留下一块银子。刘姥姥还是很懂行情,知道送“回扣”。 周瑞家的对一块银子根本就瞧不上眼,所以坚决不要。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给二十两银子还真是熙凤拔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