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口吐莲花-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个人类个体,他说出的完全是偏好而不是其他,即使是佛陀本人在成道后,当他作为一个人类在发生行为时,只要是他表现出某种趋向,他便不是佛,他一说话,即是在说一种偏好,佛陀本人很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他在涅槃前说“我什么也没有说”——不巧的是,这仍是一个悖论的说法,因为他确实在说话。
   。 想看书来

了义与不了义与悖论
无数研究佛教的人,陷入到佛教的悖论中而不明所以,那些说“佛法深如海”的人,大概也是被佛教悖论搞得有点混乱,那些自以为正确的人我们就不说他们了,他们全是“大明白人儿”,只是我们多半对他们的明白没什么兴趣——不过,情况也并没有那么悲观,人们总会在“了义”的情况下契入空性,成圣成佛,而在“不了义”情况下谈论成佛的方法。
  在道德上,“不了义”的佛法鼓励人们在人世间积极向善,慈悲为怀,它的终极很自然地指向众生平等无碍,不过平等无碍以后我还要干点什么,佛法就没什么可说的了——这是佛教的一个很自然的结果,当你持空性见时,你便没有偏好了,所有的意义都是偏好,你当然不能为任何偏好而行动,但你又不能不行动,所以你只能“如如不动”,记住,这还是一个悖论,如如不动,既不是动,也不是不动,即不是有意义,又不是无意义,即是又不是,怎么说呢——当了义时,甚至连道德上的偏好都消失了,道德只是指向成佛的路,而并不是真正的道——真正的道在哪里呢?它在见地中与禅定时得以实现——这便是东方神秘,一种别人无法见证而只能自己证得的神秘体验。就连这体验也是无法形容的,因它是一种悖论式的体验,体验这种体验的是一个主体,却得到无主体的体验——它是绝对的无相或实相。
  呵呵,每当这时,有人便会问,你怎么知道的?或问,“你”怎么会得到“没有你”的体验?
  答案是:呵呵,不了义吧——成佛了你就知道了,现在你只是一个凡夫,有关那些超验的事情,先信着吧,慢慢的你就全明白了!
  谁能满意这种回答呢?反正我不满意,我认为那多少有点不可信。
  

神秘的矫情
西方人不太理解这种东方神秘,他们总容易把佛教的终极体验说成是绝对的虚无,其实那只是绝对客观而已,当“没有客,只有观”时,西方人便迷惑了,作为一个在悖论中长大的中国人,理解起来当然不会那么吃力,只是理解归理解,在偏好上,我却不能十分的同意,凡人自当有一副凡人相,当我认同了自己是一个凡人时,便不再会羡慕圣人的境界了,圣人只是我看到的风景,我有一半相信,最终我们都有可能走到那绝对的客观处。但每个人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路,佛法指示的道路也许是最近的一条,但我仍愿意相信,我走的那条更有意思,佛教徒会说这便是我的因缘与业力,基督徒会说解脱是虚的,而懂得爱更重要,道教徒会说,成仙才合于天道——幸亏人们多像我一样自我,才可能出现那么多的尝试,我们的世界才多姿多彩。
  我们是人类,而且我们只能代表人类中的一个个体,那个体总是有偏好的,现在来了一个持“空性见”的人,他说,我的偏好就是无偏好,我的选择说是不选择,我出的主意就是没主意,我追求的意义就是无意义——我只好说,朋友,你怎么那么矫情啊?
   。。

对比科学与佛教的世界
在科学世界里,你可以当一个孩子,用好奇的目光打量周围,你手中有一些工具来了解这个世界,观察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什么,猜想一下以前发生过什么,预测一下以后会发生什么,你不怕失败,因为你的方法就是试错法,你总会慢慢接近更正确的结论,你的结论也像你看到的世界一样,是一个实在之物,那个世界是生机勃勃的。
  而佛法世界呢,你要逃避的正是这些新事,尤其是新事里的坏事,你成天战战兢兢,严格遵守戒律,你的智慧泉源就是你能成功地“不受后有”,你的努力帮你升级为阿罗汉或菩萨,然后去帮助别人也“不受后有”。在这样一个世界里你很容易特超越,不痛苦,只是你的快乐也没有了,你创造力完全无用武之地,你什么也不用猜了,一切全是现成儿的,只按佛法来就可以了——这不是正是那个一个老话吗?把洗澡水连同孩子一起倒掉了。
   。 想看书来

作为一个人的见解
在我看,佛教很像是一种有关情商的宗教,修成了果位的佛教徒可以因无痛苦而非常自信坚定,宽容而慈悲,全因他们心中有种诡异的终极幸福论,这有点像当一个人从某种抑郁中缓过来以后,竟变成了一个与人类无关的强者——如果非说有关系,那么他只能是你的老师,指导你如何摆脱生而为人这一件事——
  可我怎么觉得有点不对啊!我好不容易获得了一个人身,对人类的事情还没知道几件就急忙忙地要走,这是一;其二呢,俗话说,“人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当人再苦,我觉得也应有一颗人类的良心,与其去往他处高就,为什么不就地努力努力,把人间改造得更好呢?
  我觉得这地球世界再苦怎么说也还过得去,而且习惯了就好了,办法是有的,穷人多,咱就多造出点物质,让大家分享分享。不自由不民主,咱设计一个更好的点制度改进改进,退一万步说,即使古印度人真猜对了,咱们这个娑婆世界只是一个“爱想之国”,那不是挺好嘛,有爱有想,还有娱乐呢!那西方极乐世界有什么好的?除了看佛经,就是打坐,三天就烦了,哪儿有这儿丰富啊。
  再退一万步,能在六道里轮一轮,那不也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吗?好比免费旅行,天堂地狱都转一转嘛,如同一个人的年轻时期,吃点苦总是应该的,哭过笑过存在过才不枉此行啊,而且人各有爱,有的人可能还特喜欢地狱那种地方呢,就好比我特喜欢我们人间,即使佛陀想跟我换一换我还不肯呢,他不就是兜率后院里支张桌子,指点一下,把阿罗汉都升级成佛嘛——即使是把佛陀当作一个人间的宗教领袖我也不愿意跟他换,二千年前那日子好过得了吗?天一黑就伸手不见五指,白天热得敞胸露怀的,没空调,还得成天回答人家问题,而且多半一个问题要回答几百遍,跟接受采访似的,身边还总围着一群迦叶之类的好学弟子,几乎没有空闲,躲开他们只能用打坐当借口,还不如我呢,写写小说剧本,打打网球,隔三差五地与朋友们吃顿饭,打打台球,玩玩杀人游戏,这不是挺好的嘛,再说啊,我还能看看数学物理书呢,缘起性空固然是知道了,但怎么缘起咱还想了解了解呢,你说看一看混沌理论和量子力学固然不能让人成圣人,但那种好奇心的满足又岂是当个圣贤能体会的?
  好了,玩笑先开到这里吧。
  

不同的偏好

  如果说自然哲学家是某种在人类生活中力图抓住某种实在的人群,而佛教徒则相信人类社会有一个后门,从那里,他们退回到虚无之中,可以看出,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偏好。
  有本书叫《和尚与科学家》,里面讲了父子两人的对话,基本上是鸡同鸭讲,和尚似乎对人类文化缺乏了解,而科学家则不得不一一解释人类活动的发展轨迹,政治的、宗教的、经济的、哲学的、科学的,而科学家对和尚的话则感到难以信服,要求和尚举证,和尚举出一个转世的证据,科学家仍不太相信。我看这书的时候,简直是一阵儿一阵儿地发笑,真像是《当外星人遇到地球人》。
  我本人作为一个怀疑主义者,试图从两个方面看待事物,一个是佛教的观点,另一个是自然主义的观点,从中得到某种的乐趣——他们其实是基于同一个事实:人生,但却派生出两种偏好,自然主义的偏好是致力于在现有基础上改进人性,方式是双管齐下,依靠的是科学方法与政治,力图使人类在未来获得更大自由,它的观点无论千变万化,总是人性的,佛教徒的偏好是超越人性,成为圣人,也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外星人。佛教徒讲不清他到底要成为什么,这令自然主义者非常迷惑,而自然主义者提供的前景也叫佛教徒无法认同,因为那样会导致他已经历过的抑郁。这一种对话表面看来无疑是令人沮丧的,不过,我认为其中却存在积极的一面,那就是,感谢老天,人们没有都挤在同一条路上探索,人类仍是具有开放性的智慧生命。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佛陀传》
《佛陀传》里的佛陀被我看作是一个生于古印度的同情心异常强烈的人类,无疑,他是当时知识分子中的一名另类。贯穿在他求道期间的痛苦主要来自于他的精神上,他好像是在为一个较抽象问题而痛苦,那就是“生死问题”,这问题抽象成一个哲学问题,叫作“二元对立”。二元对立是很难调和的,尤其是其中的那种二律背反问题,非常难于解决,生与死便是其中一例。我可以想象青年佛陀曾痛苦地追问:“若是叫我出生,为何又叫我死?若是让我必死,为何又叫我出生?是谁控制着这一切,他为何如此这般设计?为什么在一个时间单元内,人类只能在生或死里二选一?为什么生死就不能同行呢?我生前是什么?死后又是什么?中心问题是——我怎样才能离开这个该死的破问题?”
  呵呵,如何拆解,一定叫青年佛陀煞费了一番苦心,《佛陀传》中说,他曾向很多成名圣人请教过,但结果都叫他不满意,其实那些圣人的答案在当时多被称为是“终极究竟答案”。
  我认为,佛陀在精神上的痛苦虽然比较特殊,但也说不上特别怪异,是可以理解的。从他成道前的行为举止看,非常像我在患上抑郁症之后的表现,佛陀被二元对立问题搞成抑郁症太正常了,中国古人里还有一个因担心天会掉下而抑郁的呢!
  当然,我可没有经历过佛陀那样一种苦行,(真感谢中国文化里没有苦行的传统,不然弄不好很容易出事)佛陀多半也没偏好去欢场与朋友一起娱乐,他只能在古印度的文化范围里寻找他的答案,他一半是“求治”一半是自己探索,结局还是比较令人欣慰的——依靠瑜伽术以及思考感悟,佛陀终于摆脱了他的痛苦。
  说佛陀了悟了生死或二元对立得给他限定一个时段,我想他只是了悟了他自己在两千年前的生死,并用外推法认为这生死问题的答案普适于所有人,并且坚信自己不再会痛苦了。你若说他获取了最终的彻底的自由,这话不可信,因当时有人问佛陀是否像其他几个当时的圣人一样可预知未来?佛陀回答说,他去往一个陌生的地方时还是要问路的。这表明佛陀与我们一样是受限制的,不过在佛陀的了悟里,包含一种存在主义的观念,而“存在”在当时的具体语境,不是“我个人与我个人之外的一切事物”,却是六道轮回。
  我们可以理解,佛陀很自然地做了一个形而上外推,可以说,人类痛苦的原因便是“他们存在”,也就是六道轮回,或是人类依靠感官所知晓的整个世界,或是灵性学里所说的“被污染的心”,佛陀的发现便是在精神上超越那存在,也就是离开六道轮回,离开“那个有着感官与意识的自我”,或是“使受到污染的心重新变得纯净”。
  但离开后去哪里呢?这不仅涉及宗教神秘体验,在思想意义上,仍是一个形而上的问题,而当时社会所提供的解决方式只能是一种神秘体验:涅槃——成佛。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超越存在的不可说
从形而上的角度讲,超越存在,当然不能简单地成为存在的反面,也就是不存在,因不存在在哲学语境中也是一种存在,超越的意思便是离开这一切,或是以一个全新的高度审视原有的一切,或是把握好存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然而这便是语言无法讲述清楚的一件事了。好在除了语言以外,古代人类还有别的亲历事件的途径,那便是瑜伽,而瑜伽的特点便是具有开放性感受,特别是,它提供了一种观察自我意识运行的方法,深度瑜伽可导致一种无感受的感受,若是带着佛法中所说的正见去观察意识升起,形诸如于语言,自然是不可说的。
  空性见使佛陀看开他面临的全部矛盾,重新定义了一种宇宙秩序,那就是按照宇宙原来的秩序去观察它。
  但什么是宇宙原来的秩序呢?谁知道!
  这就像用真理去描述真理,而我们却哪一个真理都不知道,所以我说这是一个悖论式的思想。但依古印度的文化传统,拥有这种“空性见”已经可以满足了,认准了并一心相信这种见解的人,完全不必再去寻求什么别的解释了,一句话,这可是真东西!够使了!
  

只能理解一半的佛陀
成道后的佛陀以及自己探索出的“精神痛苦治疗法”而闻名,他传授的治疗技术,使很多人(痛苦者、困惑者)在精神上得到自在,他也成为一代圣人,他的治疗理论被人推崇,成为一种宗教。更远古的人也许会把佛陀看作一个伟大的巫医,而现代信众则把他奉为佛教教主,更可提一笔的是,从他的理论看,他是一个生活在古代的存在主义者——他的贡献,便是提供一套方法(其实是整合了古印度的一些心理治疗术),使很多精神上面临各种痛苦的人得以解脱,这便是我能理解的佛陀。
  除此以外,我心中还有一个只能理解一半的佛陀,那是神秘主义者眼里的佛陀,那些神秘经验,神秘话语,神秘世界,各种神秘法术,这些在佛陀的神话世界及隐喻世界里时隐时现,像一切与神秘主义沾边儿的事情一样,有关佛法内的很多内容现在众说纷纭,让那些不能亲证的人无法验证,甚至在佛教内部也一直被争执不休。希望那些问题将来能够被人们弄清楚。
  最后,还有一个佛陀是我不能理解的,那就是被很多信众奉为全知大能以至神明的佛陀,位于佛教神话中心的佛陀,这个佛陀有时会激起我在道德上的义愤,他是说谎者、傲慢者、偏执狂及思维混乱者动不动就拿来威胁吓唬别人的工具——不知为什么总是这样,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历史上出现一个朴素而清楚明白的教主,后面却跟随着另一些糊涂混乱的信众,其中的多数人只是隐隐约约觉得相信了佛###给他们带来好处,另一些人只不过是相信修持佛法可让他们不再受后有,这一世少点麻烦,下一世更少。修大乘的人希望努力修成菩萨后去帮助别人摆脱烦恼,我祝福他们这种泛泛而论的愿望。依伦理学的观点,这种愿望说来说去无非只是生而为人的责任之一。
  

神秘答案
有时,面对一个理论或说法儿,我喜欢列个表来分析它。
  对于佛法,我便列了一表儿,把它涉及的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整理清楚。
  引起我一丝疑惑的是这一条:佛法的用途。
  我填了几项,又都划去了,因我都想到了现代更广为人知的代替品,最后这一条始终空着,我忍了半天,最终填上“成佛”。
  这就相当于,我想到数学的用途,最后不得不填上“成为数学家”一样尴尬。
  而我们都知道,数学的用途可太多了,基本上是填不完的。
  另一条,通过佛法,我学到了什么?
  答案一是“空性见”。
  答案二是“中观论”,即不立一论也是一种论。
  最终答案:只是学到一些诡辩术而已,因为前两个答案都是什么也没有说,也就是没提供出什么信息。
  当然,我一急,划去了前面的答案,只填上了“自信”两个字,这时我才感到佛法还挺幽默的。
  另一有条儿我感到非常棘手,那就是:用什么来衡量佛法正确?
  答案是“用佛法”。
  这是一个神秘答案,为什么呢?举例来讲,我们知道,速度可用距离除以时间来表示或衡量,然而有一些更基本的东西却不能这样办——比如,时间,我们如何衡量时间呢?答案是用时间衡量时间。
  然而这种神秘答案往往叫人不满意,因为这表示我们拿不出什么可以衡量时间的东西,时间就是我们的基本信念。
  佛法同理,当你不信它的时候,你无法证实它,当你信它的时候,其实你根本不必去证实它——呵呵,怪不得呢。
  学坐禅只是学禅,行善只是行善,了解空性见你只是得到空性见,修习四圣谛你只是修习四圣谛,到头儿了混一个阿罗汉——要记住,到阿罗汉就已经不可说了。
  成佛呢?那就不知道了——我们成为一个桥梁工程师,可以设计建造大桥,而成佛呢,成佛干什么呢?呵呵,答案是不知道——也许是当佛像叫人看一看吧,呵呵。
  成为不知道,成为不可说,跟不成佛有什么区别?
  我学佛的初衷是想获得一种信仰,至少获得一种宗教经验,这一下,像是遭遇了一个小玩笑,我不得不相信一种什么都不信的宗教,这不是把我又扔回到出发地了吗?
  这时我才意识到,妈的,怎么老在东方神秘里转圈儿呢!
  

敬畏
有一些半瓶子醋的陈腐文人特别有意思,他们希望别人跟他们一起敬畏某人或某事,其实心里是害怕那些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认为他们胆子太大了,什么都敢干,怕别人轻举妄动把什么弄坏了影响了世界及自己。文学作品里也对此有描述,比如《浮世德》中的弗兰肯斯坦,比如现在的欧美国家中的政治上的基要主义。在对于未来的态度上,既得利益者总是倾向于保守,在文化及宗教上观念上,有一种敬畏深入人心。
  可你问一问他们在敬畏什么呢?
  选来选去,他们虽然不敢厚颜无耻地说出“我看到的现实”或“我的观点”来,但还是能在几个东西里打转转:自然啦,宗教啦,然而这都像是他们不了解或是不打算了解的东西。
  对于他们不了解的事物,比如自然,畏惧之情是很自然的,谁不怵地震、火灾、飓风、洪水之类的坏事儿?但尊敬、敬仰却很难说,自然就在那里,毫无感情,你的态度与它毫无关系,爱敬畏不敬畏,我认为除了了解它、利用它以外,对于自然,我们的其他情感都是多余的,因为自然没有相应的感情来与我们作交流。
  换上另一件,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