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时间我们去追求一个答案,却又认为自己并不能得到,人生哪会轻松就可以得到答案?只有一次又一次地移开这些可能把答案隐藏在下面的东西,才能找到它。
那天余施主恍然大悟的样子,戒嗔一直都记得,只得秦施主送我们离开招福茶馆的时候,显得不是很高兴。
我们走在回寺里的路上,戒傲忽然说,是了,是了,其实余施主所遇到的挫折,就是被秦施主挤垮了生意,而秦施主本来以为智缘师父会劝余施主放弃,谁知道,智缘师父不但没有劝他放弃,还鼓励他继续努力下去,难怪秦施主会不高兴了。
。。
第75个 齐施主的日记本
前些日子,戒忧师兄在城里的表弟齐施主来淼镇旅游。齐施主在城里的一家大企业工作,收入非常高,待遇也不错,按说是一个人人羡慕的好工作,但是齐施主总是不快乐。戒忧师兄总想着要开导一下他的表弟,便趁着他来淼镇旅游的机会把他带上山来,希望师父可以给他排忧解难。
那天正是智缘师父讲故事的时间,齐施主坐佛堂角落中,仿佛心事重重,在聚精会神的听众中显得相当的突出。
讲故事结束的时候,戒忧师兄把齐施主带来智缘师父面前,并说明了来意。智缘师父笑着说,其实刚才看到齐施主心不在焉听故事的样子就知道他一定遇到了些烦恼。
智缘师父对齐施主说,不如把你的烦恼说出来吧。齐施主叹着气说,我有很多烦恼。他从随身的行李中拿出一本日记本,本子里密密麻麻的记载着齐施主的生活,记载着他这几年在大企业中的生活。他一页页的把日记翻开给智缘师父看,一边向我们诉说他生活中的苦恼。
智缘师父静静地听着,然后对齐施主说,施主你留在我们寺里住上一晚吧,明天下午,我帮你解决所有的烦恼。
齐施主又惊又喜,甚至还有点怀疑地离开了。
戒嗔其实也很奇怪智缘师父有什么本事化解齐施主心中的郁结,只是一时不方便问。
那天晚上,智缘师父把戒嗔叫到禅房里,给了戒嗔十块钱,让戒嗔第二天一早去淼镇的商店,买一个日记本回来。戒嗔不知道师父的玄机,但是还是照做了。
第二天下午时分,齐施主早早地站在佛堂前等着智缘师父的到来,智缘师父从怀里掏出戒嗔买来的日记本放在他的手中。
齐施主翻着空白日记本,茫然地看着师父。
师父笑着说:“同样是精美的本子,为什么要写满烦心事呢?”
师父把手伸出来,对齐施主说:“拿来吧。”
齐施主一愣,忽然明白了师父的意思,把自己的日记本交到师父手中。
师父说,精美的本子可以记载着快乐,也可以记载着烦恼,你有选择的权利。
人心或许一样吧,我们只有一颗心,为什么一定要选择承载着忧伤而不是快乐呢?
第76个 吵架的女施主
淼镇里有个小学,前几年的教学质量不高,镇上的升学率总是上不去,校长很头痛,特意向镇上提出了要改善镇上的教学环境的申请。校长打算首先壮大教师的队伍,所以这几年学校招了不少师范学校的大学生在小学里当老师,学生们的成绩越来越好,校长也觉得自己面上有光。
前几年又分来一个女大学生,这位女施主在学校的时候,就是班上的尖子生,校长费了不少力气劝说,加上就业环境确实不好,女施主才来了镇上教书。女施主口才很好,教书水平挺高,虽然年纪轻但是很受重视,大家都预言说,女施主以后一定有很不错的发展。女施主除了教书好以外,人品也不错,对人很热心,如果有什么事情找她帮忙的话,她一定全力以赴。
不过女施主也不是没有缺点,她最大的缺点就是脾气有点暴躁,看到别人有什么做得不对的事情,即使和她无关的事情也会立即上前纠正,有些时候还因此和镇民们闹得很不愉快。
镇上很多人都和她吵过架,甚至有时候曾经被她帮过的人,也不领她的情,和她吵架。
有天这位女施主又和镇上的人吵了一架,对方叫她检讨一下自己的行为。女施主回到家里,觉得有些不对,她开始反省现在的状况,是不是自己也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对,整整一夜,女施主细细思索这段时间所发生的事情,觉得自己每一件事情都是正确,找不到任何理亏的地方。
她为此很苦恼,便上山请教智缘师父,她把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一一告诉智缘师父,每说一件事,便问智缘师父,她观点是不是正确的。
智缘师父频频点头,同意她的所有观点。
她越发觉得自己无辜。她问智缘师父,既然所有的事情她所做的都是对的,那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不领情,还要和她吵架呢?
智缘师父回答她,每件事情虽然你的想法都是正确的,但是处理事情的方法却有很大问题,不懂得顾及别人自尊心的劝告,即使做得再多,说得再好,也是没有用的。
有时候想法正确结果也未必正确,对处理一件有争议的事情的时候,谦虚地表达出自己的不同意见,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77个 郑施主的主见
曾经向施主们介绍过淼镇上的竹雕工艺,其实淼镇上的竹雕虽然好,但在前些年一直是默默无闻的,让这门手艺发扬光大的是镇上的郑施主。
郑施主很年轻,从外地上大学毕业后回到镇里,一时无所事事便在镇上乱逛,有次跑到平湖边上的几个山村里,发现了淼镇的几位竹雕艺人所做的作品。
郑施主很惊异,为什么这么好的作品从来没有人注意过。
其实这也不奇怪,就像那些离开淼镇很多年后再回乡的施主,也常常感慨,淼镇原来这么美呀。
生活最不容易察觉出的美丑善恶,其实往往就在你身边。
郑施主找朋友筹了些钱,在镇上开了一家竹艺店。小店开张的时候很多人笑话郑施主说他把钱往水里扔,郑施主的一些亲友也纷纷劝他多做考虑,可是郑施主还是坚持把店铺开了。
开始的时候,郑施主的生意确实不好,后来郑施主找了一些旅行社合作,生意变得出奇的好起来。郑施主的店越开越多,几乎附近的风景点都有他的分店,那几年郑施主着实赚了不少钱。
有人赚钱便会有人跟风,镇上的竹艺店一家接一家开起来,品种越来越多,工艺越来越好,价格却越来越低,而利润也少了不少。
淼镇并不是一个特别有名的旅游区,游客始终只有那么多,郑施主的部分店铺开始赔钱了,他便决定转行,重新做其它生意。
那段时间去镇里,看见郑施主的店铺前贴着一张红色告示,忍不住凑上去看,原来郑施主高价悬赏,请大家向他建议应该转做哪行。
红色告示一直贴了几个月,最后连颜色都褪去了,也没有撕下来。
有天恰好去郑施主的店里买东西,顺便问他为什么没有转行,难道大家没有给你建议吗?
郑施主苦笑道,既然是出了高价,怎么会没有来提建议呢,只是没有一个建议是他所想要的
他翻开他的笔记本给我们,那本子上密密麻麻的记载着其他施主们给他的建议。
晚上和智缘师父谈这件事情的时候,师父却说,郑施主长期征集来的建议不可能没有一条是好的,只是郑施主没有接受大家建议而已。
有时候,坚持自己的观点很重要,就好像当初坚持要开竹艺店的郑施主一样,他最终获得了成功,但是过度坚持,过度信任自己的观点也未必是正确,它反而阻碍了郑施主更好的发展。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78个 仙兔
智缘师父讲的故事最近越来越受欢迎了,每次说故事的时候,佛堂里总会挤满了人。淼镇上有不少施主都对智缘师父很信任,遇到什么事情也纷纷咨询智缘师父的意见。
镇政府的前年分来一个女大学生杨施主,她住在茅山的脚下。杨施主人很好学,每天早晨总能听见杨施主在山上念书的声音。杨施主喜欢来寺里听故事,更喜欢向智缘师父咨询问题,由于住得近,杨施主几乎每天都往山上跑,把遇到的大大小小的事情都告诉智缘师父,请教他应该怎么办,智缘师父总会耐心地告诉她应该怎么做。
寺里对杨施主最好的是戒言,因为杨施主常常会顺带拿几根胡萝卜来给戒言,所以戒言远远看到杨施主就开始摇尾巴。
狗的世界很单纯,获取多少就会回馈多少。
据说因为镇政府里的人员超了标,所以杨施主现在并不是镇政府里的正式职工,为此杨施主也挺苦恼的,她开始参加一些城市里的公务员考试。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一次城市里税务局的招聘考试中,杨施主在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被录取了。在听故事的休息期里,众多施主都向杨施主祝贺,说那个单位的待遇和环境都不错,杨施主就要交好运,虽然有些舍不得,不过我们寺里的人也替杨施主高兴。
可是杨施主自己并不显得特别快乐,仿佛有心事。有天智缘师父在故事结束的时候问杨施主有些什么心事。杨施主说,这两年,每逢在工作中、生活中遇到什么样的问题和挫折,都会上天明寺来找师父们商量,现在就要离开去外地了,忽然对自己不放心起来,觉得以后再遇见什么事情的时候没办法应付了,也没有人商量了。
智缘师父笑了笑说,这个好办,我送你一只有灵性的仙兔好了,你带着它去城市里就不怕遇到麻烦了。
我们大感意外,从来没有听过寺里有仙兔这种说法,杨施主也很意外,随即变得高兴起来,向智缘师父仔细询问仙兔的情况。
智缘师父带着杨施主到了屋外,忽然伸手把戒言抱了起来,塞在杨施主手中说,这就是仙兔。
周围的人都是一愣,纷纷呆呆地站着,看着戒言。戒言也很意外我们看它,在杨施主手中乱动起来,杨施主无奈地抱着戒言,抱也不是,放下也不是。
她忽然伸手在戒言身上重重地揪了一下,戒言痛得“汪”的叫出声了,从她手中挣脱跑开了。
杨施主苦笑着对智缘师父说,戒言明明是条狗,怎么会是兔子呢?
智缘师父笑了,他说,虽然我指狗为兔,但是杨施主自己也是有判断能力的,并没有完全认同我的说法。
有时候,自己的判断非常重要,别让别人的判断左右着你。
第79个 木鱼槌
镇上周木匠的儿子小时候很调皮,周木匠为此没有少生闲气。有年过年的时候周木匠的儿子在牛粪里放了一个鞭炮,然后召集小伙伴们一起来点炮,结果牛粪四溅,把周围人的新衣服全弄脏了,小伙伴们的家长一个个找上门来理论,周木匠的儿子为此吃了一顿板子。
周木匠的儿子成绩也不算好,高中毕业后便去了省城打工。在那些儿子考了好学校的镇民面前,周木匠总觉得抬不起头,而那些儿子考了好学校的镇民,却总喜欢在他面前提自己的儿子,周木匠只是暗自难过。
然而只是高中文化程度的周木匠的儿子却很争气,去了省城打工后,很快闯出了一番事业,经济条件超过了很多同龄的大学生,在城里又是买房又是买车。周木匠那几年很自豪,走路都比别人快了些,还专找那些大学毕业没有找到工作的孩子家长聊自己儿子最近又怎么怎么了。
周木匠的儿子每年都回要淼镇几次,这几年总是劝周木匠和他一起去省城同住。周木匠总说住惯了淼镇,舍不得离开,他儿子也不便再勉强了。
那一年周木匠老伴去世了,他儿子回来办丧事,他担心父亲在镇里没有人照应,但知道父亲的固执,那次随他父亲上山的时候,便请智缘师父帮忙劝说他父亲。
智缘师父对周木匠说,既然孩子担心你,你就去省城住吧,省得你们两头都担心。
周木匠沉默不语,最后终于同意了。周木匠的儿子很高兴,连声向智缘师父道谢。
过了几个星期,周木匠和他儿子又上山来了,他儿子抬着一个大纸盒子,说是送给智缘师父的礼物,打开一看是一个很大的木鱼槌。
周木匠的手艺非常好,那个木鱼槌也制作得很精美,看得出棒子上的花纹花费了很多时间。
周木匠对我们说,明天就要和儿子一起去省城,以后能见到师父面的机会就少了,于是特意做了一个木鱼槌送给师父们。
那天,周木匠离开的时候,走几步就回过头看看寺门。周木匠的儿子笑着说,又不是一去不回了,以后想来的时候就回来看看好了。周木匠这才随着他走了。
周木匠这一去,也没有再回来过,他在镇里也没有亲戚,有关他的音信特别少,只是镇民茶余饭后会谈起这个去城市里享福的周木匠,都很羡慕。
那段时间发现用周木匠做的木鱼槌敲击木鱼的时候,声音与众不同,低沉悦耳,在庄严的佛像前,一片佛音缭绕,即便是宝光寺的法师们来天明寺做客的时候,也对这个木鱼槌赞叹不已。
有施主问过,这个木鱼槌是什么木头做的?问遍见多识广的法师和木匠们,居然没有一个人可以回答。
可惜当时周木匠告辞的时候,忘记问他这个问题。看来木鱼槌的材质始终是个迷了,只是木鱼槌好听的声音也渐渐让人忘记溯本求源。
香客们在佛堂中许愿完,都会闭着眼睛,用那只木鱼槌,在木鱼前敲击祈福。
有次寺里来两位年轻的施主,神情亲密,看样子似情侣。过了一会不知道两人闹了什么别扭,女施主居然顺手把拿起木鱼旁边的棒槌,重重地砸在男施主的头上,打得男施主头上鼓了一个大包。
打完人后,两人很不好意思,羞愧地离开寺里。
戒嗔伸手摸摸木鱼槌,在这只木鱼槌的敲击下,曾经为多少位施主带去了希望,却也让闹别扭的男施主吃了苦头。
很多物品本身并没有善恶之分,只有使用它的人才能赋予它们不同的意义。
第80个 难看的陶罐
山下的生活永远比山上丰富得多。淼镇虽然只是一个小镇子,但也有一波波的流行,有时候仿佛只是几天之间,镇上的女施主就通通换上了奇奇怪怪样式的同样衣服。
流行不仅仅在衣着上,也有其他方面的。
有天淼镇的政府板报上忽然多了一则消息,说的是一位从小居住在镇上的艾施主在国家级的陶艺大赛上拿下一个奖项。
戒嗔也不知道这个奖项有多么重要,但是在淼镇这个地方,却引发了轰动。那些天,镇民们所谈论的话题都和艾施主或陶艺有关,连当年住在艾施主家附近的几家人都觉得光荣起来,镇东的陈大叔见人就挽着袖子说,你看我手臂上的伤疤就是当年和小艾打架弄伤的。
还有一个传闻是说,艾施主的一件作品卖出了一个很大价钱,大家都说,不会吧,谁会花那么多钱买个破罐子回家呀?
说是这么说,等到镇上另一位懂些陶艺的于施主开起了陶艺培训班时,大家就一窝蜂地跑过去学了。
来寺里听故事的施主中也有很多位参加了这个培训班,其中有位很年轻的李施主对智缘师父说,等他学成后一定要为天明寺制作十八尊印佛像的陶罐。智缘师父笑着向他道谢,说一定静候李施主的大作。
陶艺培训热情没有持续多久,很快就冷却了,因为大部分参与培训的施主们发现原来陶艺并不那么简单,距离用陶艺赚钱更是远得很。去陶艺培训班的人越来越少,最后只剩下了五六个施主,其中也包括向智缘师父许诺要为天明寺制作十八尊佛像陶罐的李施主。
陶艺培训班的那期培训没过久就结束,也没有继续办下一期,因为想继续学的人实在太少。结束培训的李施主一连在家里待了很多天,然后抱着他制作出的十八尊佛像陶罐上了山。
那天在智缘师父讲故事前,李施主把他放在纸箱中的佛像陶罐一个个拿了出去,一字排开在佛堂前,戒嗔也在旁边。说实话虽然戒嗔不懂陶艺,但也知道那些罐子制作得很粗糙,有的扁,有的方,罐子口也不是圆的,罐子上的佛像几乎更是认不出是哪位。
围观的人哄堂大笑,七嘴八舌地议论那些罐子,特别是那几位和李施主同期学习的施主,把罐子制作上出现的毛病一一指出来,说得相当的专业。
李施主有些不好意思地看着智缘师父,脸红得说不出话来,智缘师父把罐子小心地摆放回纸箱,让戒嗔拿回去后院。
出门的时候听见智缘师父在向李施主道谢,他说,其实做得好看不好看并不是那么重要,肯做的人永远比那些只说不做的人高一个层次。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