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一个医生的救赎-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洪艳见妹妹哭得这般伤心,深感对不住妹妹,自己要是不听信祝医生的话,不领妹妹去医院看病,哪里会被骗得这么惨。王洪艳在短短几天之内就被医院骗去了将近8万元钱,实在咽不下这口气。她不相信在诺大上海会讨不到公道,打电话向监管部门投诉,接电话的人问清情况后,约她过去面谈。
  王洪艳舒口气,揣着病历等证据,按约定时间开车去了。
  “你认为我们医院看病贵提出来嘛,我们可以商量解决,你不要到处投诉了。”路上,王洪艳接到上海协和医院的电话,对方说道。
  “我没时间跟你们商量。”王洪艳一口就回绝了。
  跟他们还有怎么好商量的?这是不是钱的问题,是病人的健康和生命尊严的问题!她宁可不要退赔也要投诉,要让这些骗子遭到应得的惩罚!他们是怎么知道我在投诉?会不会监管部门有人给他们通风报信?那样的话,投诉会有结果吗?王洪艳不禁有点迟疑。
  当王洪艳赶到监管部门时,门卫告诉她里边正在开会,恕不接待。
  这是否医院作崇?否则约好的面谈,怎么变成开会了呢?王洪艳突然感到无助,无奈和孤苦。
  投诉不成就起诉,王洪艳想打官司,去找律师咨询。律师听罢,给她指出三条路:一是自认倒霉,自我心理调解;二是打官司,去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去法院起诉,不过胜诉的可能性不大;三是找媒体曝光,揭露上海协和医院的欺诈黑幕。律师认为,后二者相比之下,找媒体曝光更为有效。
  在法制社会,一位异乡人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内心深处将会何等地悲苦?律师毕竟见多识广,富有经验。王洪艳决定听从律师的指点,选取第三条路。她给报社打电话投诉,联系几家均无结果。看来这条被律师称之为捷径的路并不好走。最后,她找到《解放日报》的读者热线,接待她的老李推荐她找“打假医生”陈晓兰。
  5
  咖啡的袅袅热气飘散了,杯里的咖啡凉了,显得有几分寂寥。
  陈晓兰同情地望着王洪艳,假如她所说属实,那么很可能被骗了。下午3时到医院,想当天拿到体检报告几乎这是不可能的,况且王洪艳刚刚吃过饭。在福建莆田的游医的培训资料《医院电话接诊技巧》上说,接诊的目的只有一个:把病人引诱到医院。为达到这一目的,接诊人员(即接电话的)不管病人提什么要求都要答应,别说王洪艳想当天拿到检查报告,哪怕说前天马路上撞死一人,现在送过去抢救能否救活,接诊人员也会拍胸脯说:“你赶快送过来吧,再晚就来不及了。” 他们是不会放过任何宰病人的机会的,病人不进医院他们怎么宰?退一步说,就算这一刀落空,医院也不负责车马费用。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一章(11)
渴望奇迹出现时是最容易上当受骗的。王洪艳要是不急于当天拿到体检报告,或者说她要是懂点儿医学常识的话,也许就不会上当了。可是,中国有多少病人具备医学常识?如果病人都掌握医学常识,游医和庸医岂不都要跑到建筑工地搬砖头?再说,如果医疗完全靠病人监督,还有必要养活那么多卫生监督人员么?
  中国医疗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就是监管不到位,给不良的医院和医生留的空子和机会太多了。
  有时看似简单的问题却很复杂,看似复杂的问题却很简单。祝医生只有给王洪艳确诊为“继发性不孕症”,王洪艳才会接受“宫-腹腔镜”手术;同样,要王洪艳接受手术就得有一个必须手术的理由,否则哪个女人没病没灾的肯花万元做“宫-腹腔镜”手术?她们宁肯花钱去隆鼻去皱垫胸,去买法国的LANE、美国的ESTEE LAUDER、日本的SHISEIDO,也不会跑到上海协和医院在肚皮上打三个洞。
  祝医生之所以打听王洪艳有没有住房,开的什么车,她的男朋友是干什么的,收入多少,是想摸清她的经济状况。莆田人的《医生销售技巧10法》上说,“如果不去判断病人的支付能力,不灵活运用销售技巧,只一味追求营业额,无异于‘杀鸡取卵’。好的销售技巧是让顾客被动付钱到主动付钱,好的销售技巧是平衡顾客满意度和经济效益的方法。销售技巧是在对病人的支付能力有一个大概的判断后,循序渐进,逐渐加压的方法。”祝医生的医术好坏且不说,在游医技巧应用方面绝对称得上行家里手。
  陈晓兰给王洪艳的妹妹做一下检查,发现肚皮上有三个红点,手指斜摁下去,没有异样指感,没发现皮下硬结。让陈晓兰疑惑的是,当指头下摁去时,术后仅6天的王洪艳的妹妹不仅没有痛感,反倒“咯咯咯”地笑了起来。
  这手术会不会有诈,这三个红点会不会是表皮性的?
  第二天,王洪艳拿着东方医院的体检报告来找陈晓兰。体验报告上面写着:“宫颈光、宫体正常,伴有慢性附件炎。”王洪艳说,在取报告时问过医生:“慢性附件炎用不用手术治疗?”医生说:“慢性附件炎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病,不用手术,只要吃点儿消炎药就可以了。”王洪艳说,她将东方医院拍的X光片拿给其他医院的专家看了,专家认为她的输卵管没有阻塞,是通畅的。
  陈晓兰领王洪艳姐妹去找同学汤医生。汤医生是位有近40年临床经验的妇科医生,很有正义感,对医疗服务腐败痛恨不已。在陈晓兰的医疗打假生涯中,她给过陈晓兰很大的支持。汤医生给王洪艳姐妹进行了细致的检查,诊断王洪艳姐妹均无宫颈糜烂现象。她跟陈晓兰一样,对王洪艳姐妹手术的真实性持有怀疑。临别,汤医生对陈晓兰说:“你把找到的病人都弄到这来,我免费检查。我就要看他们造假造到什么程度。”
  事实清楚了,王洪艳姐妹的妇科没有大碍,根本不需要做什么“宫-腹腔镜手术”。王洪艳的妹妹有病历和出院小结,王洪艳却没有病历、病史和检验报告单,只有付费收据和病例卡,而且病例卡填写的也不规范。陈晓兰让王洪艳去医院把证据收集齐全,并叮嘱她千万不要跟医院吵架,要巧妙点儿。
  陈晓兰要揭开上海协和医院欺诈病人的黑幕,帮助病人讨回公道,一要有铁证,可是这种欺诈病人的民营医院往往壁垒森严,病历病史等有力证据连病人都不给,要想调查证据很难;二要有新闻媒体配合,当今财大气粗岂止体现在市场?金钱不仅仅是财富的标志,也是实力体现。上海协和医院每年在上海投放大量广告费,已成为电视、报刊等媒体的重要广告客户。上海媒体能否坚持新闻的客观性、公正性,站在民众一边,陈晓兰没有把握。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二章(1)
上海协和医院森严壁垒,暗访困难重重。安徽农民小胡夫妇伐薪烧炭5载,进入医院不到半个小时万所剩无几。在陈晓兰和记者的帮助下,胡妻躲过手术之劫。小胡将病人带出医院配合调查。这些病人被骗凄惨,悔之断肠,泪洒不尽。
  1
  2006年12月的上海,北风刺骨,寒气逼人。中兴路1600号的上海协和医院的大门外,站立着几位身着灰制服的身强力壮的保安。他们警觉地打量着进进出出的病人。
  几位女病人从医院出来,手里拎着沉甸甸的药口袋,脸像阴沉沉的天气,没有阳光,没有欢喜,有的是苦涩、无奈和恼恨。
  陈晓兰在距医院50米外低徊,目光不时飘向医院门口,随着病人游移。她不是孤身一人,而是3人。不,4人,有新华社记者刘丹,《南方周末》记者柴会群,还有一个就是她怀里的孩子――她的小外孙尼科。小尼克只有一岁多,从面部表情上看他是不情愿来的。小尼克的感冒还没好利索,送不进托儿所。爸爸妈妈上班了,外婆要到医院暗访,他没资格一人呆在家,被“绑架”到医院门口。
  隆冬数九,抱着小尼克来调查,陈晓兰很是担心,孩子还没完全好,如果受凉了,或传染上其他病,对女儿和女婿怎么交待?女儿女婿怕小尼克生病,从来不带他去公共场所,连公共汽车都没让他坐过。可是陈晓兰不来哪行?刘丹和柴会群都不懂得医学临床,跟病人沟通有困难。
  陈晓兰反复考虑之后,把王洪艳姐妹被骗情况反映给了新华社上海分社。陈晓兰是新华社上海分社的信息员,所反映的情况得到分社领导的重视,把调查采访的任务派给年轻的女记者刘丹。如果说法律是武器的话,那么证据就是弹药。没有弹药,枪再先进也只能当烧火棍子。陈晓兰认为,王洪艳姐妹的事件绝对不是个案,要揭开上海协和医院欺诈病人的黑幕,必须深入调查取证。这不是一场巷战,是一个重大的战役,必须要趁对方没察觉时,把所铁证搞到手。上海协和医院是一个拥有近百人的医院,甚至说是一个具有实力的利益集团,医院有人力财力,医院外有关系,相比之下陈晓兰和刘丹实在是势单力薄。这种医院是很警觉的,一旦发觉有人暗访和取证,不仅会迅速将证据销毁,将违法违纪的痕迹抹去,还会给设置重重障碍,让调查无法进行下去。于是,陈晓兰约柴会群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记者臧明华加盟,一起暗访。
  在这三位记者中,陈晓兰最早认识的是柴会群。柴会群的年纪不大,跟陈晓兰的女儿贝尼同庚。他是地地道道的山东人,不仅有着山东人体魄、豪爽、仗义,还有着山东人的嫉恶如仇的品性。陈晓兰是在2003年认识柴会群的。那时,他还在《东方早报》特稿部当记者。他读的第一学位是生物,第二学位是新闻。他不仅有着理科的思维方式,而且还有着新闻的敏感。那年,《外滩画报》《中国青年报》发表了陈晓兰举报光量子的报道。柴会群认真地研读后,发现还有可挖掘的新闻价值,于是采访了陈晓兰。
  柴会群不仅采访了大量的医院、专家和病人,而且还冒充外地经销商暗访了“氦氖激光血管内照射仪”的生产商――上海某激光研究所的销售人员,挖掘出了新的事实。《东方早报》是份刚创刊不久的报纸,头头都很年轻,思想上没有条条框框,他们鼓励柴会群放开写,不要有什么顾忌。于是,柴会群和熊焰等人大胆地采写了《激光治疗骗局上海横行6年》一稿。这一报道的小标题可谓针针见血:“激光‘包治百病’?”、“假得一塌糊涂”、“光量子走了,鼻激光来了”、“这是一棵摇钱树!”、“医生非让我照”、“造假容易打假难”。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二章(2)
柴会群等人的报道一炮的打“响”,一位激光专家打着卫生局的旗号召开新闻发布会,在会上猛烈攻击柴会群的那篇报道;被报道点名的医院对柴会群更是恨之入骨,陈晓兰原来所在医院――广中地段路医院的院长还找上门来。有人在公开场合诬蔑柴会群,大骂他没有职业道德。由于柴会群采访扎实,报道真实可靠,那些人抓不住他任何把柄,无可奈何。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不如没有萧何;“败也萧何,成也萧何”,不能没有萧何。柴会群因为那篇报道离开了《东方早报》,又因为那篇报道进入向往已久的大报――《南方周末》,在上海记者站当记者。到《南方周末》后,他继续跟陈晓兰合作,采写了《“最隐秘”的医保黑洞》。
  对陈晓兰和柴会群来说,暗访是一门温故知新的功课。在柴会群写《“最隐秘”的医保黑洞》时,他们有过成功的合作。报道中所提及的假医疗器械――伤骨愈膜是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技学院监制的。在陈晓兰暗访前,她先找熟人摸清生命科技学院情况和位置,请人画了一张路线图。
  陈晓兰轻而易举地找到生命科技学院的办公楼,她不说要办什么事,而跟他们打听怎么样才能找到校长,说想跟校长反映一下生命科技学院的问题。
  “你到底有什么事?”一位中年男子不安地问道。
  “前几天,我一位同学的母亲从安徽到上海来旅游。那天她玩得很开心,跑了许多地方,回到我家时说很累,腰疼。于是,我就给她贴你们学院监制的伤骨愈膜。她贴完之后感觉还好,第二天就回安徽了。走时,我还给她带了几盒伤骨愈膜。今天早晨,我的同学来电话说,她母亲正在医院抢救。原因是她母亲带有心脏起博器,伤骨愈膜的说明书上写着,带心脏起博器者禁用。我不是找你们打官司的,也不是找你们赔钱的,而是请你们告诉我,伤骨愈膜上面到底有什么东西,医院好采取有效的抢救。”
  “这事跟我们无关,我们早就不监制伤骨愈膜了!”那男子说。
  这时,一个人走了过来,把陈晓兰请到了书记的办公室。
  “你什么事啊?”一位年纪较大的女干部问道。
  陈晓兰又把刚才说的重说一遍。
  “开什么玩笑,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事情,”女干部反感地说,“到底是谁搞的这些事情?”
  “请你出来一下,能给你解决问题的人来了。”突然一个人站在门口对陈晓兰说。
  陈晓兰出去了,走廊空无一人。她正纳闷儿,一扇门开了,挤出半个脑袋,正是刚才叫她的那个人,说道:“你在走廊稍等一下,他们马上就到。”话音没落,那半个脑袋又不见了。
  陈晓兰想,他不会在骗我吧?唉,骗就骗吧,我就在这等了。她在走廊左等没有人来,右等还是没人来,在走廊已转悠好几圈了,再转悠下去别人就会以为她图谋不轨了,来来往往的人已经不用好眼光看她了。于是,她顺着二楼的楼梯往下走,不一会儿就遛到了门口。
  一辆黑色的小车慌张地驶来,“吱嘎”车在楼前停下来。从车上下来两个人,一位胖胖的,五十开外;一位三十来岁,目光像投降伪军手里的白布条,忽东忽西,忽前忽后,飘移不定。蓦然,他的目光落在陈晓兰的身上,又像受惊的小鸟似地逃离了。他随着那胖男人进了楼,蓦然转过头来,目光像雪球似的砸过来,让陈晓兰感到身上冷飕飕的。。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二章(3)
陈晓兰想,他们可能就是我要等的人。她慢慢腾腾地向二楼走去。
  “怎么还没来啊,你不是说马上到么,我在下面已经转好几圈了……”陈晓兰对办公室的人说。
  “来了,来了,他们已经到了。”那位中年男子说。
  陈晓兰的直觉很准,那两个人就是她等的人。
  陈晓兰跟他们见面了,那年轻的坐在一边,不吱声。那位胖男人倒有几分热情。陈晓兰又把那些话说一遍。
  “不会有这种事的。我可以担保,这是不可能的。”胖男人说。
  看样子他好像是工程师抑或是专家,陈晓兰想跟他要张名片,想知道他的身份,一想自己没有名片交换,算了,不要了。
  “你到我们的生产车间看看就知道了,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他邀请她去他们的工厂。
  “我不是在追查你们的责任,也是不让你们赔钱。救人要紧,你只要告诉我伤骨愈膜里面放了什么药就行。”
  “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静电不会有问题的,我给你打个比方吧,我们穿的毛线衣跟金属磨擦,那就是几百伏。脱毛衣时,‘啪’电光一闪,那就上千伏了。伤骨愈膜面才有多少啊,仅仅300伏!300伏是什么概念,用梳子梳梳头就可以产生这么高的静电!”
  接着,他邀请她坐他们的车子去厂里看看。
  “病人还在抢救,我必然走了。”陈晓兰说着起身离去。
  临走前,胖男人把他们工厂的地址告诉了陈晓兰,欢迎她去。
  陈晓兰想见识一下伤骨愈膜的发明人――上海交大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M。陈晓兰一想起教授M就感到好笑,演艺圈儿时兴反串,你一位化学教授跟着赶什么时髦?专家专家,离开专业哪里还能成家呢?另外,上海交大是全国闻名的工科高校,拥有那么多的物理学专家,怎么能让一位化学教授发明这种假膏药,还拉出生命科技学院跟着丢人现眼!
  当陈晓兰赶到化学与化工学院时,他们似乎在搬迁,整幢楼冷冷清清的。在一间办公室里,她找到两位老师,一位是四十多岁的女士,另一位是五十七八的先生。当陈晓兰提起那位远不及伤骨愈膜有名的教授M时,这两个人说知道有这么一位教授。陈晓兰提及教授的杰作――伤骨愈膜时,话音没等落,那两位老师像是参加央视开心辞典的抢答题似的异口同声地说:“假的假的!”
  陈晓兰说病人还在抢救,想跟教授M请教一下,伤骨愈膜里到底有什么时,那位先生说:“假的!不用找那个教授了,假的,我也用过了。”
  陈晓兰和柴会群又暗访了厂家。上海有三家企业在生产伤骨愈膜,一家是上海海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家是上海交大南海化学有限公司,据说这家公司的老总是教授M的儿子;另一家是广泽公司。
  在去厂家之前,陈晓兰为撒谎事打好了草稿。要摸清情况就得想方设法调动厂家的兴致,要调动厂家的兴致,最好就是洽谈生意。柴会群既不懂医疗器械又不懂做生意,陈晓兰就让柴会群说是替亲友打探生意,这样哪怕说几句外行话,谈得不伦不类也不会穿帮。陈晓兰还不放心,柴会群是山东人,既不会说上海语,也听不懂上海话,两个上海人在一起商量把他卖了,他都听不出来。于是,每到一个厂家都是陈晓兰先去打前站,进里边看一看,摸清情况,再让他进去“洽谈”。
  在去广泽公司时,陈晓兰先带着照相机去观察一番。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二章(4)
“哎,这里不是房地产公司吗?你们是不是房地产公司啊?”陈晓兰一进门就傻乎乎地问道。
  “不是。”
  “这里以前是房地产公司。你们什么时候搬来的?”
  “2003年。”
  陈晓兰悄然撤出,柴会群就粉墨登场了。
  “我有位一位在外地医院工作,他在网上看到了你们的产品伤骨愈膜,对它很感兴趣,想要做一做,让我来了解一下这产品有没有钱好赚。”柴会群进去跟一位“大区经理”说。
  “大区经理”一听就来了情绪,不仅介绍产品,还介绍销售战略,告诉柴会群让医生“心动”的秘密武器。对此,柴会群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