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你还在看西医吗-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治疗选择。又像压力大时增加维生素B、C摄取,“铬”可改善血糖代谢,“镁”调节肌肉紧张抽搐等。
  第四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健康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真正的疾病预防,并非只是定期照照X光,做一些胃镜、超声波或切片检查,冀望提早发现或侦察出一些病灶而已,真正的预防是“不要发现疾病”!是从平常生活、饮食上扎根,针对个人特别需求(体质、环境、工作背景),以“全人”考量,应用营养方式增加健康本钱(器官储备),提升健康层次,并树立起健康须自我负责的态度。新一代的医学思维,是从过去着重找出疾病,转移至关注得病前之“功能性”变化,这些变化其实与我们的生活环境及饮食营养息息相关,亦即掌握在个人的行为选择上。许多人愿意花大笔金钱购买“人寿保险”作健康保障,但效果却不是“益寿”,更无健康可言,难道目的就是为了等着理赔?等着治疗不幸的“危疾”?还是让受益人伤心欲绝?因此,唯有争取健康“知识”而非巨额“投保”才是真正的健康保障!
  第五个要树立的观念,就是要有改变观念的决心,这大概是最难的一关。为什么?因为先入为主的“认知”往往已成为“信念”,难以动摇,大部分人通常认定常看到、常听到的就是事实,这也是广告业能成为全球最大产业之一的重要原因,单是美国,广告业每年就有高达2300亿美元的产值!如前述,医疗产业已成为全球最大“产业”,相关的事业特别是利润丰厚的制药业,自然成为广告业的至尊上宾,通过各种渠道,推广药物不遗余力,事实上,没有厂商愿意推动明知有效,但毫无专利利益的维生素或鱼油!
  另一方面,社会上塑造出的医生形象是充满学问、甚具权威、不能质疑的专家(至少过去如此),于是观念中,医生、药品就是解决病痛的最佳,甚至唯一选择。许多人习惯了这种医疗模式,早已摆脱不了“不舒服→生病→看医生→打针吃药”的制式做法,把自己所有的健康问题,变成是他人(医生)要解决的事情。如此一来,生病者就是受害者,没有责任,也顺理成章地接受医生的所有治疗方式,年长者更抱着“年纪大,机器坏”的心态,就算发生药物的副作用,也只能叹一声“莫可奈何”!
  当普遍的信念都是如此时,大多数人实在难以跳出这种被动的、无形的框架。但这种传统的陈旧医疗逻辑,正是无法应对当代复杂疾病形态的主因,因为消灭疾病不等于带来健康!更何况大部分消除的,只是药物抑制的症状!很明显地,唯有愿意转变想法与选择,才能孕育出新的思维,获得一个强而有力的工具去改变“健康命运”。毕竟,我们的“感观”、“看法”与“预期”往往就是影响身心健康最大的前提。
  基本上,如果以上几个观念都能全部树立,您大概已进入了自我觉醒的境界,亦即踏出了真正关怀健康的第一步,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对健康而言,何尝不是如此?
  

2。 不要依赖医生得到健康
医学领域浩瀚如海,既复杂又不断改变,每天都有新的研究、新的发现,一时说咖啡有害、一时又说咖啡能喝;一下子说巧克力不好,过一阵子又说巧克力有益心脏,真是莫衷一是,令人无所适从。事实上,据估计,每周来自全球各地的医学文献超过7000篇,实在没有哪一位医界人士能同步跟上,况且其间尚有许多具争议性的,因此,也没有哪一位医生能追上每一项改变,或了解每一个转折。但遗憾的是,有些医生根本从来不想花时间去尝试,一方面固然是“忙碌”(服务?赚钱?)的原因,但“本位主义”恐怕也是主因之一,尤其是成为专科医生或贵为教授级医生之后,绝不轻言相信其知识以外的观念。
  由于现代医生的培养,基本上是一种“社会化”过程,其间历经披荆斩棘的各种考试、训练,由人群中脱颖而出,从金字塔中成长,好不容易独当一面,难以接受所学多年的模式具有瑕疵,更无法承认过去的专业有误区,甚至错误的可能,这种属“羞耻心”的人性弱点,正是使得大部分医生无法转变观念的原因之一。
  说来讽刺,医生原是最了解人体结构的专业人士,但现代的医生与创造健康却几乎毫无关系,实际上,医生的平均寿命甚至比一般人短!为什么?因为他们所关心的只是消除“疾病”,而这些所谓疾病,又大多数是一堆更深层次疾病的症状,例如糖尿或高胆固醇等。并不是说治疗糖尿病或降低胆固醇不对,而是这只不过是反映部分画面而非图像全貌,是大树而非森林!如果把人体看作一部生物汽车,现代的医生大概只会做零件修理,而不懂保养维护,但可知道汽车零件易找,人体器官可是一个难求!
  事实上,造成这种荒谬现象是有其原因的,除了前述状况外,还有以下的因素:
  ●过度专科化:对于主流医学来说,本位主义之外,更由于医学知识太广泛,需要知道的太多,但实际知道的又太少,因此各专科的划分越来越细。专科的设立正可减少学习知识的范围,每一位专科医生就可以依自己的范畴发挥,针对某一特定部分处理,驾轻就熟,“不确定”与“出错”的机会就大大减少。只是如此一来,您所咨询的医生越“专”,得到的健康指导恐怕就越为狭窄,您所能关注的自身健康状况也就越为片面!
  ●缺乏全人观:除了过度专科外,整体观念亦是当代医生所欠缺的。长久以来,由于主流医学把身体与心灵切割,只重视看得到、摸得到的身体器官(受“唯理主义”主导),认为只凭感觉的“心智”和“灵魂”是虚无缥缈的东西,只属于宗教或精神科医生的事情。但从“整体系统”的观念看,缺了灵魂,大概就只剩下空壳的身躯了。实际上,当您有某一部分不舒服时,绝对是牵动整个身体以及心灵,同样地,当“心灵”遭受挫折,又何来健康的身体?牙痛只是牙齿难过吗?当然不是。很明显,这都是环环相扣的,健康诉求是全面的。
  ●与病人互动时间太短:《美国医学会期刊》1999年的一篇研究报告中指出,医患在门诊互动时,患者的主诉时间在仅仅23秒后,就会被医生打断。实际上,医生往往只选择病人一、两个问题来探讨,而没有仔细聆听病人的所有问题。“三长两短”(挂号排队“长”、候诊时间“长”、领药等候“长”,以及看诊时间“短”、医生的话“短”)是大部分民众普遍不满的就医问题,是病患太多、时间不够、制度使然,还是已成习惯?但不管是哪一种,最终受影响的当然还是就诊的普通大众。
  ●保险制度:这是另一个看似合理,实则荒谬异常的事情。当代的医患关系不是建立在互信的基础上,而是先要符合健康保险接受的范围,纸上作业取代了诊断关怀,各种医疗保险法规造就了“保护医学”(保护医生、迫不得已?)而非“预防医学”(预防疾病),保险制度只对“患病”进行赔付而不付“健康”支出,病得愈重、诊断愈多,给付愈高,“深切治疗”的一天费用可高达1500~2500美元,但健康回报却是低得可怜。试问哪一位医生可以免费作健康咨询?更何况传统医生的训练是要去“治病”!说实在,保险业可真是绑架了医疗业!想依赖“健康保险”得到健康,简直就是痴人说梦,缘木求鱼!
  ●尚有一个重要因素则是与医学教育有关。由于对医生多年来的培养与训练主要是在诊断与治疗,因此只要一把“病”命名了,接下来就是一堆药物,虽然许多时候把这个“病”(症状)治了,却往往造成了另一个“病”,这种情形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例如您被诊断血压高了,服用降血压的钙离子阻断剂,不幸引起了食道贲门松弛(药物副作用),造成胃食道逆流,常常出现灼热感、胃不舒服等症状,但医生不是换药,而是增加治疗食道逆流的药物例如PPI(质子帮浦抑制剂、可阻断胃酸分泌)或胃乳片(制酸剂),结果胃酸长期被抑制,阻碍了维生素B群的吸收,造成末梢神经的问题(尤其是糖尿病患者),这个时候,您大概又多了一些神经科的药物……想想,药物除了无法促进健康外,最后结果,反而是一药加一药,真的是“药物伴我行,不必相送了”!
  ●从以上现象,很清楚显示,没有新观念的主流医生,实在是很难提供您需要的健康知识,不是缺乏“工具”,而是当他们的“工具”只有一把铁锤(药品)时,无论什么问题都变成只是一颗钉子(病名)罢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3。 尊重“复杂理论”与“不确定原则”
自从17世纪牛顿被树上掉下来的苹果砸到后,医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一直就奉直线型的因果关系为圭臬。人是因为得了“疾病”而生病(请见第六章),这个观念长久以来已成为主流医学的中心思维,一般民众亦以此为当然现象。不过,如果读者是从头开始看本书的话,到这里相信已有不同体会了。
  事实上,虽然医学采取了许多科学的工具及法则,但并不像一般人所认为的全属科学领域,也不是每个医学行为都能够以纯科学方法去印证。科学讲究的是可测量、可预测、可复制,但是谈到所谓的关怀、感受、同理心、心灵、社会文化等方面时,便无法完全科学化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人体是如此复杂,又岂能只以一堆数字或一些测量,就当作机器般看待修理?因此,除非能有一个很好的道德架构,否则纯以科学应用到医学便是一场灾难!为什么?因为医学所面对的“人”,除了无法具备精准“预测性”外,还有许多 “不确定性”的存在,绝不只是一堆统计数字!
  但现行模式却常常依赖统计去做决定,手术的成功率、治疗的愈后、药物的作用与副作用等,无一不是在“压宝”,但医生在行医时所面对的每一个病患,却都是充满血肉的生命,而不是所谓的“平均个人”,更不是冰冷的一堆数字。因此,应用医学上的统计绝对是因人而异,必须加上社会层面、文化背景作考量,亦即要有“艺术”的内涵,包括了个人承诺、有效沟通、怜悯之心和莫大勇气,而不应只以数字高低作为所有医疗准则,毕竟,谁是“平均个人”?谁又愿意是“平均个人”?马克?吐温曾说:“世界上只有三种谎言:谎言、天大的谎言和统计。”真是令人玩味!
  实际上,每个人都有独特之处,从体质到环境,从饮食到生活方式,没有完全一样的。遇上健康的问题,往往可能是不同表现的某类疾病,而不是不同表现的各种疾病,例如您得了心脏病、糖尿病、高血脂、痛风症,不见得是表现不同的四种病,而是所谓的“代谢综合征”的四种不同表现,背后更是隐藏着饮食不当、营养失衡、慢性发炎、氧化伤害、环境毒素与个人压力等因素(请见第八章),这就是为什么了解致病的原因,比知道疾病的名字重要。现行医学不是以“人”而是以“病”为中心,忽视了“复杂理论”,亦无法面对“不确定原则”,作为一般民众,实在要有主动因应健康的态度,才不至于生病时事事陷入被动反应,甚至病急乱投医。能积极面对健康,而非消极等待疾病,就是一种尊重“复杂理论”与“不确定原则”的表现!
  本节与前面两节所提到的思维与建议,都属于观念性的策略,本书不厌其烦地强调“观念”,是由于观念往往演变成信念,主导了个人或社会的方向。作者不希望本书只不过又是一本“速食式”的书籍,提供一些快速生效的片面短暂方法,因为健康的建立绝非朝夕可成,缺乏正确观念,很容易就人云亦云。况且一般民众的医学知识很多时候是从广告媒体而来,一窝蜂的羊群心理也就随处可见,希望有心的读者能多花些时间参透了解。唯有愿意付出,才能迈向“健康人生”的旅途,一个不设定终点的快乐旅程。
  以下的讨论是配合观念落实后的策略。
  

4。 不可忽略的体内烽烟:慢性发炎
21世纪不只是一个“病态年代”,更是一个“炎性世界”(可同时参考第九章),很容易就成为“易燃”一族,不过大部分人只要遇上发炎,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消炎。但其实炎症的真正问题,不在于短暂的红、肿、热、痛等症状,而是代表了整个免疫系统的活化,牵动全身,看得到的发炎像被蚊子叮了,与隐藏在体内的慢性发炎截然不同,更是绝不可忽略的状况。这些属于“文火”的慢性炎症,几乎是所有退化性病变的元凶,特别是许多状况是因“炎症”存在才产生问题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胆固醇,因为只有血管壁发炎,才会导致胆固醇沉淀,造成血管阻塞,这也是为什么不能轻率地以为降了胆固醇,就“心旷神怡”了。
  基本上,不管何种原因造成发炎,最终都是免疫系统的活化,活化的结果自然可引起全身性的问题,这也是“牙龈炎”可导致心脏病,“慢性肝炎”活动时也可产生肝昏迷的原因。此外由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免疫系统所在(请见第九章),慢性炎症与肠道的关系至为密切。肠道就好像一道“马其诺”防线,牢牢地保护住人体,防止外物随意进入血液中,但一旦防线被戳破,例如长期压力、感染、过敏(食物或化学物)、药物(特别是消炎止痛剂、抗生素类)等,就会导致外敌入侵,接着当然是号角响起、激战难免,亦即体内出现“发炎免疫”反应。
  在此,试举两种很常见的毛病,都是属于这类慢性炎症,但认知上都偏颇了,它们就是气喘(哮喘)和大肠激躁症(或过敏性大肠)。很多人都以为“气喘”只是空气污染因素造成,而“大肠激躁”则是精神官能的问题,但实际上,两者同属慢性炎症。空气中的花粉、灰尘、尘螨或动物毛发固然可成为过敏原,但食物过敏(特别是隐藏型)或长期无法疏解的压力引起也不在少数,当肠道受到刺激,只要出现免疫系统的活化,产生“肠渗漏”(第十章),就可引起支气管发炎而导致气喘。同样地,当饮食错误,消化能力不佳,大肠内出现菌丛失衡,产生炎性变化时,大肠激躁症亦因此产生。
  所以,忽略了炎症因素,往往只是改善症状,却又要面对反复发作。由于潜在性的发炎不易察觉,所以平常就应注意自己是否已属“易炎成员”(表9鄄7中的问题有五个或五个以上回答“是”,则属“易炎成员”),以免体内烽烟四起,隐藏了星星火苗,甚至埋下了定时炸弹。因此唯有以整体观念分析,并开始饮食调整,营养矫正,才能避免成为“烈焰”人士。
  

5。  注意体内出现“生锈”——氧化压力现象
“生锈”与“发炎”可以说是致病的“最凶搭档”,这两者往往同时出现,也都是危害健康的高手。简单地说,所谓“生锈”就是代表“氧化压力”,指的是体内的“自由基”过高。只要继续呼吸,生命无时无刻都需要能量,能量的来源有赖细胞利用消化的食物与“氧”去进行“燃烧作用”(犹如汽车利用汽油来驱动),不过这是有代价的,也就是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一种非常不稳定的“易燃”物质,即“自由基”。由于易燃,所以自由基可以到处搞破坏,包括细胞、组织、脂肪、蛋白质、DNA等,这种破坏在医学上称为 “氧化压力”,很明显地,这是生存的成本。
  其实在演化过程中,人类为了应付这个成本,体内早就具备了一套因应机制,即所谓的“抗氧化系统”。通常在正常状况下,这系统制造各种“抗氧化物”以平衡氧化状况,不致造成伤害,同时适度的自由基,也是对付入侵之病毒及细菌的最佳武器,具有特殊功能。只可惜,病态年代的饮食、生活方式,却让许多人的抗氧化物不是产量不足就是消耗过量,结果,不知不觉产生失衡,造成“氧化压力”,从而出现危害健康的情况。
  基本上,“自由基”是一种氧化产物,也是一种毒素(参考下述第7大思维),就像金属暴露在空气中所产生的“锈”,或削了皮的苹果放久变“黄”。至于人类,产生自由基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却是经由进食而来,吃得越多,自由基产生越多。这听起来也许令人有点纳闷,进食不是补充营养?其实就像开车一样,车子发动,燃料(汽油)经过作用后开始燃烧,废气(自由基)也跟着产生;同样地,食物进入人体,消化了变成燃料,在细胞内燃烧制造能量,自由基(废气)也伴随而来,食物越多,产生的自由基也就越多。
  表7…1与氧化压力有关的疾病:
  退化性神经病变: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多发性硬化症
  眼科疾病:白内障、黄斑退化、青光眼
  心血管疾病:动脉硬化、心脏病、脑中风、高血压
  癌症
  慢性关节炎
  皮肤老化
  慢性疲劳综合征
  酒精性肝疾病
  慢性肝炎及肝硬化
  糖尿病
  慢性大肠炎
  AIDS
  所以如果体内的“抗氧化物”低于食物带来的自由基,那么“氧化压力”自然就出现。这种情况最易发生在不良的饮食方式上,例如常食用“抗氧化物”含量低及易氧化的食物(通常都是加工食品),像热量高的零食、速食、快餐、垃圾食品都是典型的不良饮食。事实上,氧化压力的来源可经由内部产生或外来引起,内部因素包括各种感染,发炎变化、血糖代谢不良,营养素缺乏,例如欠缺矿物质、维生素A、C、E等。外来因素则大部分是因各种环境毒素、重金属、吸烟、酗酒等而来。
  自从20世纪50年代加州柏克莱大学的提出“自由基”会致病及造成老化的理论后,半世纪以来,相关文献数以万计,越来越多资料显示许多慢性、退化性疾病都与“自由基”过多有关,亦即出现了“氧化压力”的情况。事实上,所有的老化过程都少不了它的存在,从简单的皮肤皱纹到严重的癌症,都有氧化压力的影子,更几乎是所有重大疾病的终极变化过程。显然,要重拾健康,主要的策略之一,就是了解个人体内氧化压力状况并掌握抗氧化的能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