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周兴自己不给来俊臣出馊主意,自己或许能躲过一劫,但倒霉就倒霉在他太“聪明”了。由此可见,吃亏的人,常常是自认为自己聪明、然后自恃聪明且不知适可而止的人。对于上述论断,哈佛大学教授巴罗在研究囚徒困境时,给出了一个著名的“旅行者困境”模型。 两个旅行者从一个以出产细瓷花瓶著称的地方旅行回来,他们都买了花瓶。提取行李的时候,发现花瓶被摔坏了,于是他们向航空公司索赔。航空公司知道花瓶的价格大概在*十元的价位浮动,但是不知道两位旅客买的时候的确切价格是多少。于是航空公司请两位旅行者在100元以内各自写下自己花瓶的购买价格,如果两人写的一样,航空公司将认为讲的是真话,则如数赔偿;反之则价格写的低者为真话,按写低者的价格赔偿,并奖励其2元,对写高价格者认为是讲假话而罚款2元。
这样就开始了一场博弈。本来,为了获得最大赔偿,双方最好的策略就是都写100元,获赔100元。但甲却精明地认为如果写99元而乙会写100元,这将得到101元;可是乙却更聪明,他算计到甲会算计他写99元,而准备写98元;可甲更聪明一个层次,算计到乙会写98元而准备写97元……如此重复博弈下去,两人都“彻底理性”地能看透对方十几步甚至上百步的博弈过程,最后落到每个人都写0元。
可能你会想,生活中不会发生如上述例子中的事情,但巴罗教授提出这个案例旨在告诉我们:一方面,人们在为私利考虑的时候不要太“精明”,因为精明不等于高明,太精明往往会坏事;另一方面,它对于理性行为假设的适用性提出了警告。比如我们的古语说“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当然足够理性,甚至可以说是“真理”,但如果每个人都这样“理性”的话,那么每个人得到的都将是“三分真话”,这无疑会极大地增加人们的交际成本。所以,对于纯粹的“理性”,我们也是要辩证地看待的,否则事情的结果会与初衷大相径庭,非但损人,而且不利己。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6)
■“撑死胆儿大的”与“饿死胆儿小的”
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中国经济改革的一个主要成就,就是打破“大锅饭”。那么,“大锅饭”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大锅饭”最早可追溯到1958年下半年开始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那场声势浩大的全*动中,口粮由公社、生产队掌管,农民不在自己家里吃“小锅饭”,而要一起到公共食堂吃“用一个大锅煮的饭”。后来,“大锅饭”发展为对分配领域存在的平均主义现象的一种形象比喻和概括,它在生产中体现为团队生产。而团队生产最大的麻烦就在于,人们能观察到的只是团队的成果,对于每个人的努力和成果难以观察。其导致的结果就是“干好干坏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最后所有的人都没有积极性,勤劳的人也就变成了“懒汉”。后来改革开放,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我们看结果怎样呢——用课本上的话说是“扩大了农民的自主权,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发挥了小规模经营的长处,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解放与发展了生产力。”
为什么两种制度会有如此截然不同的结果?我们可以用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来进行探析。在“大锅饭”的机制下,由于对劳动成果的考察落实到团队而非个人,这就发生了以下的情形:假设团队中有100个人,每个人选择“努力工作”都要承担10元钱的成本,同时为团队的预期产出增加20元;而每个人偷懒则无须支付任何成本,也不会增加团队的预期产出。结果我们会发现:如果其他99个人努力工作,而自己偷懒将是最优的选择,因为可以不付出成本就享受到好处。而如果其他人都偷懒,则自己更应该偷懒,因为自己努力工作付出了10元钱成本,但为团队增加的20元收益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属于自己的。这样,偷懒就成了“大锅饭”(团队生产)中每个成员的优势策略。
明白了上面所讲的,我们就会明白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公司、企业都要对员工实行岗位责任制、实施绩效考核。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分配的公平,才能以多劳多得的机制来促使能者多劳。否则谁也不愿意让他人来分享自己的劳动所得,其结果必然是陷入囚徒困境。
为了弄清楚机制是如何对效率发生作用的,让我们再来看一则《韩非子》中所讲的故事: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愍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以上这则精短的寓言后来演变成了更为精短的成语——滥竽充数。如果把 “大锅饭造就懒汉”中的结论应用到“滥竽充数”的故事中来,我们会发现,每个乐师最合算的选择都是不吹——因为这是他们的最优策略。但结果为什么只有南郭先生一个人在“滥竽充数”呢?因为有惩罚机制在起作用。如果一旦做假被发现,齐宣王一怒之下,十有*会要了这个人的脑袋,所以大多数人不敢冒这个险。
那南郭先生为什么敢于做假呢?就在于他发现了“机制”中的漏洞。我们谈论“滥竽充数”这个成语的时候,总是充满了贬义,把南郭先生作为典型的反面教材,其实南郭先生是个很聪明的人。他根本不会吹竽,却敢于到齐宣王那里自荐而且把自己的技艺吹得天花乱坠,因为他很明白这样做固然有风险,但风险不大,他了解在现有的机制下,他的做法是不太容易“穿帮”的。而机制一变——当继承王位的齐愍王喜欢听独奏、南郭先生发现老办法行不通时,他溜之大吉了。在这个博弈中,南郭先生白吃白拿了好几年,到最后也没有任何损失。 。。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7)
这就是老百姓们通常所说的“撑死胆儿大的,饿死胆儿小的”。南郭先生胆子大,所以他占足了便宜。而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者,大多是“胆儿大”的、敢空手套白狼的。比如刚刚创业的史玉柱在深圳开发M…6401桌面排版印刷系统时,手里只有4000元,却敢向《计算机世界》定下了一个8400元的广告版面,唯一的要求就是先刊广告后付钱。他的期限只有15天,前12天他都分文未进,第13天他收到了3笔汇款,总共是15820元。大多数人都不敢这样做,因为没有人能确保15天之后一定会有进账。但史玉柱做了,并且因此捞到了第一桶金。我们反过来假设一下,假如15天之内没有进账,史玉柱没钱向《计算机世界》支付广告费怎么办?广告已经做了,他没有损失;天也不会就此塌下来——最坏的结果不知道是什么,但一定是在人能承受的范围内的,至少要比南郭先生当初冒的风险要小得多。
对此我们也可以试着用“囚徒困境”来加以解释:胆儿大,可能有风险,也可能没有风险,但收益可观,而且即使有风险,也是在自己心理预期范围内的;胆儿小,没有风险,也没有收益。或者换句话说,胆儿大是找死,但可能死中求活;胆儿小是等死,而且必死无疑。那么“胆儿大”和“胆儿小”哪个是博弈论中的“最优策略”呢?当然是“胆儿大”。所以人们说“撑死胆儿大的”,如果你是“胆儿小”的呢?虽然不一定真的会被饿死,但一生充其量也只是忙忙碌碌地找饭吃,不会有太大的成功。
■美忠啊,你慢些跑来慢些跑!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有一个青年向哲学家萨特提出过一个问题。这个青年人面临着这样的选择:是参加抵抗运动,离开自己年迈的、需要照顾的母亲;还是留下来和母亲在一起,听任德国占领者的肆虐。无论选择哪个行为,都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萨特的思想以“自由”闻名,他认为凡是追求自由的行为都是道德的行为,也是值得肯定的和有价值的行为。比如为了别人的幸福而牺牲自己的幸福,与为了自己的幸福而牺牲别人的幸福,这两种对立的道德是等同的。理由是在这两种选择中,压倒一切的目的都是自由。基于此,萨特这样答复年轻人:“没有一般的道德准则供你参考,你是自由的,所以你自由选择吧。”
人的选择真是的绝对自由吗?在选择上,是否会遭遇类似“囚徒困境”的情形呢?我们来看一下2008年在汶川地震中一个因“追求自由与公正”而引发全国人民热议的事件。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特大地震。地震后,都江堰一位名叫范美忠的中学教师在网上发帖详述自己在地震中弃学生而逃的经历,其中称:“我是一个追求自由和公正的人,却不是先人后己勇于牺牲自我的人!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因为成年人我抱不动,间不容发之际逃出一个是一个,如果过于危险,我跟你们一起死亡没有意义;如果没有危险,我不管你们你们也没有危险,何况你们是十七八岁的人了!”
范美忠此帖颇为符合萨特的“自由主义”论点。此帖一发,一周内在天涯社区上的浏览量达14万余次。范美忠从默默无闻的中学教师,变成民众热议的焦点人物,更被义愤的人们讥称为“范跑跑”。一时间,“范跑跑事件”沸沸扬扬,举国皆知。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8)
显然,萨特所倡导的“绝对自由”在现实中不太可能,因为自由必然会受到责任、法律或者道德的约束,萨特本人最终也放弃了“绝对自由”学说。但是,在经济学领域,假定“人是理性的经济人”,而以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来分析范美忠此帖中的言论,倒是颇有一番道理。我们可以看到,当那地动山摇的一刻猝然来临时,范美忠与学生们都面临着跑与不跑两个选择。这就出现了下面的四种可能:
1、 范美忠与学生们都在第一时间跑,大家都有存活的机会;
2、 范美忠先跑,学生后跑,则范美忠存活,学生遇难;
3、 范美忠后跑,学生先跑,则范美忠遇难,学生们存活;
4、范美忠与学生都后跑,或者说范美忠留下来组织同学们一起跑,则有可能因为时间耽误,大家一起遇难。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学生是否跑,对范美忠而言,先跑都是生存的可能性最大的选择。第一章中已经讲过,博弈论的基本假定是“所有人都是理性的”,这一假定排除了人的道德因素,即:不考虑职业道德的情况下,范美忠当时的行为是符合博弈论的“优势策略”原理的。
那么范美忠为何又因其生死关头的“脚底抹油”之举而遭受千夫所指呢?我们可以设想,假设你是一个士兵,与你的战友们在战场上遇到了敌军。因为你们都是“理性经济人”,活命是你们的最高目标,这时逃避危险的最好办法就是只有你逃跑,其他的战友都留下来战斗。当然,如果其他战友也选择逃跑,那么你选择逃跑就更显得明智了,因为当敌军打过来时,你一定不希望只剩下自己在应战。因此,不管其他战友怎么做,逃跑都是你所能采取的最优策略。
当然现实中很少出现战场上一方的所有士兵都逃跑的理象,因为排除军人荣誉、爱国心等主观因素,部队以战场纪律打破了上述囚徒困境——如果有士兵在战斗中逃跑,就会被“就地正法”,或者事后被送上军事法庭,因为在战斗中,除非接到“撤退(逃跑)”的命令,“不跑”乃是军人的职责。也就是说,如果在战场上逃跑,会被人视为“可耻的逃兵”,会受到军纪、法律及道德的三重制裁。
我们可以以此来解释范美忠为何因其“跑”而遭受的指责与非议,正如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王海明在2008年6月6日接受《中国青年报》就范美忠事件采访时所说的那样:“作为一名教师,他享受了权利,如工资、福利等等,却没有履行义务和责任。这就是只索取不奉献,这就是不公正。
职业道德最基本的境界是责任,高一点的境界是“分外善行”。救助素不相识的路人是“分外善行”,是道德的最高境界。作为一名教师,在地震的情况下救助学生,是一种责任和义务,不是“分外善行”,是分内的事情。这种境界固然高尚,但它属于公正的范畴,属于履行责任的范畴。逃跑这种行为本身,属于最严重的不道德行为,是不可原谅的。”
■如何使对手陷入囚徒困境?
当你处于绝对劣势时,只有借助其他人的帮助才能扭转局面,而其他人又不愿意出手相助,你有办法“迫使”那个人与你站在同一条船上吗?博弈论中,的确有一种给对方设置囚徒困境、从而“逼迫”对手与自己达成合作的方法。让我们先来看一下金庸的小说《神雕侠侣》中所描述的一段情节吧。。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9)
忽必烈率蒙古大军进攻南宋,大侠郭靖、黄蓉夫妇率军民固守军事重镇襄阳城。郭靖、黄蓉刚出生的女儿郭襄落入李莫愁手中,李莫愁误以为此女为杨过与小龙女所生,欲以此女为“人质”逼师妹小龙女交出古墓派的武功秘笈《*心经》。而蒙古国师金轮法王知道此女是郭靖的骨肉,也想抢到郭襄以此胁迫郭靖投降。杨过因自小受郭靖抚养,又被郭靖的恩义感动,誓死要保郭襄周全,不能让她落入坏人之手。
就这样,一场博弈在杨过、李莫愁、金轮法王三人中展开。当时郭襄在杨过手中,金轮法王要抢到郭襄正与杨过打斗,而李莫愁欲借金轮法王之手除去杨过,故此在旁“坐山观虎斗”。只有与李莫愁联合,才能击败金轮法王,可是李莫愁偏偏不肯与杨过联合,杨过该怎么办呢?金庸先生这样写道:
三人中法王武功最强,李莫愁最毒,但论到诡计多端,却推杨过。他一阵伤心过了,随即筹思脱身之策,心想:“郭伯母当年讲三国故事,说道其时曹魏最强,蜀汉抗曹,须联孙权。”李莫愁既不肯相助自己,只有自己去助李莫愁了,当下刷刷两剑,挡住了法王,疾退两步,突将婴儿递给李莫愁,说道:“给你!”
这一着大出李莫愁意料之外,一时不明他的用意,顺手将婴儿接过。杨过叫道:“师伯,快抱了孩子逃走,让我挡住贼秃!”奋力刺出两剑,教法王欺不近身来。李莫愁心道:“原来他想我总还顾念师门之谊,不致伤了孩子,危急中递了给我,那真是再妙不过。”她哪想到这是杨过嫁祸的恶计,刚提步要走,法王回过手臂,银轮砸出,竟是舍却杨过,击向她后心。这一招来得好快,她身形甫动,银轮已如影随形的击到。李莫愁无奈,只得回过拂尘挡架。
杨过见计已售,登时松了一口气,他顾念婴儿,却不肯如李莫愁般袖手旁观,以待二人斗个两败俱伤,才出来收渔人之利,呼吸稍一调匀,立即提剑攻向法王。(《神雕侠侣》第二十二回》)
金庸先生的这段描写对于我们每个人处于劣势时转换思维方式都是很有启发的。创造一种使对方陷入与你一样无法全身而退的困境,那么即使他本可以夺走你所有的优势,此时他也只能被迫与你合作,做出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你的决策。李莫愁本来想看着杨过与金轮法王“鹬蚌相争”,她好来个“渔翁得利”,杨过已处于绝对的劣势。可是聪明绝顶的杨过却把郭襄给了李莫愁,使得金轮法王将攻击的目标也转向了李莫愁。此时李莫愁面临以下几种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把郭襄交给金轮法王,但她想要以郭襄交换《*心经》的打算也就落了空;
第二种情形是李莫愁把郭襄再还给杨过,还是看着杨过与金轮法王拼杀,但她又舍不得轻易到手的郭襄;
第三种情形是李莫愁得到郭襄,杨过与金轮法王都不来抢,任她把郭襄抱走——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
第四种情形是与杨过协力打退金轮法王,至少比起与金轮法王争夺郭襄,与杨过争夺的胜算要大一些。
我们可以看到,只有第四种情形才是对李莫愁最有利的,所以李莫愁不得不选择与杨过合作的策略。而杨过正是因为看穿了这一点,巧妙地转换了自己的劣势处境,并对把自身的困境与李莫愁的困境“绑”在了一起,迫使李莫愁做出了帮助自己解围的理性选择。
第2章 囚徒困境:傻作精时精亦傻,输为赢处赢还输(10)
与上述情形类似的是东汉时期班超出使西域斩杀匈奴使者的故事。班超受命率领使节团出使西域,联合西域各国共同抗击匈奴。到了鄯善国,起初几天鄯善王对班超一行还很友好,可是过了几天态度突然冷淡,班超得知原来是因为匈奴的使者也到了鄯善,而鄯善一直惧怕匈奴。这时的局势对于班超很不利,很有可能鄯善王会把他们抓起来献给匈奴使者。班超当即作出决断,冒险率人乘夜杀了匈奴使者,然后拿着匈奴使者的头去见鄯善王,说:“匈奴使者已经被我杀了,匈奴一定会怪罪你。从今以后,只要你一心一意跟着汉朝抵抗匈奴,匈奴自然不敢来侵犯你们。”鄯善王见此情形,也只得与汉朝合作、与匈奴决裂了。在这个故事里,班超也是巧妙布局,把鄯善王陷入了一种没有其他退路的困境之中,从而只能选择与汉朝合作,与匈奴断交。
杨过为李莫愁设置困境以及班超为鄯善王设置困境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对我们多有启发。比如张三借了李四钱一万元钱,李四讨要,而张三无力归还。假如这时张三对李四说:“我现在有一笔稳赚不赔的生意,但是缺少本钱,只要五千元就够了。如果你能再借给我五千元作为本钱,我赚了钱就把这次借的五千及上次借的一万一起还给你。否则那一万元钱我现在没法归还,只能等以后有钱时再还你了。”如果李四经过考察确认张三所说属实,那么作为一个理性经济人,为了收回他以前借出去的一万元钱,李四一定会做出把五千元钱再借给张三的选择。另有在商业中,如图书出版行业,发行商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