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南斯拉夫兴亡-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椭肿迦ɡ涞目扑魑帧罚˙ranisl* Krstic'; Kosovo izmeou istorijskog i etnicˇkog pr*a),贝尔格莱德:“维德”出版社,1994,第90页。
  科索沃自治省阿族人口的急剧增加主要同他们的人口高出生率分不开。据各种统计资料显示,1931年至1961年,塞尔维亚共和国人口的增长率为101‰,而科索沃阿族人口增长率为19‰;1961~1991年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人口增长率为64‰,而科索沃阿族的人口增长率高达284‰。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南斯拉夫联邦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8)
随着阿族人口的急剧膨胀,他们几乎分布在科索沃自治省的所有城市和乡村,形成了阿族穆斯林占优势的社会;完全由塞族和黑山族居住的居民点,或塞族占多数的居民点,则越来越少,不足全地区的1/4。科索沃民族单一化趋向越来越明显。到20世纪70年代末,在科索沃自治省的警察和安全部门以及政府部门有一半为阿族所控制。
  表9…61948~1991年期间科索沃地区的人口变化1948年1961年1971年1981年1991年阿尔巴尼亚人49824264680591616812267361650000塞尔维亚人171911227016228264209492170000共计727820963988124369315844411900000资料来源:〔保〕斯特凡?卡拉斯托扬诺夫:《科索沃——地缘政治分析》(Стефан Карастоянов;Косово —геополитически анализ),索非亚:索非亚大学出版社,2007,第130页。
  南斯拉夫联邦的吉卜赛人
  据现有资料,公元13~15世纪,吉卜赛人开始从土耳其和摩尔多瓦等地进入巴尔干半岛。几个世纪以来,巴尔干半岛上的吉卜赛人相对较多,他们中有的人已开始定居和半定居,有的仍过着流浪生活。不少吉卜赛人从这里或经过这里向中欧和西欧流动,所以有人称巴尔干半岛为吉卜赛人的“第二故乡”。
  在巴尔干国家,对吉卜赛人有着不同的名称。在保加利亚和塞尔维亚的吉卜赛人叫“茨冈人”(Cigani);在罗马尼亚的吉卜赛人称“茨冈罗尔人”(Tiganilor);过去误认为吉卜赛人起源于埃及,所以在阿尔巴尼亚把吉卜赛人称为“埃夫吉特人”(Evgjit)或“埃夫吉人”(Jevg);希腊将吉卜赛人称作“埃吉夫托斯人”(Ejiftos)或“吉夫托人”(Giftoi);马其顿直呼吉卜赛人为“埃吉卜人”(Egupci)。但是,在巴尔干地区的吉卜赛人,一般都统称自己为“罗姆人”。他们认为,称“吉卜赛”或“茨冈人”是对他们的歧视。
  第一批吉卜赛人于公元14世纪来到南部斯拉夫地区。由于在历来的人口普查中,吉卜赛人很少承认自己的民族属性,有时称自己是阿尔巴尼亚人,有时又称自己是土耳其人,所以他们的人数是不固定的。根据南斯拉夫联邦官方的统计,1961年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真正承认自己是吉卜赛人的只有31674人,1971年为78485人。1981年吉卜赛人分布情况如下:塞尔维亚11万人、科索沃和梅托希亚34万人、伏伊伏丁那19万人、马其顿43万人、波斯尼亚…黑塞哥维那07万人、克罗地亚04万人、黑山015万人、斯洛文尼亚015万人。但西方学者认为,1981年南斯拉夫联邦约有85万吉卜赛人,他们主要生活在如下地区:波黑45万人、马其顿24万人、斯洛文尼亚09万人、塞尔维亚(包括科索沃和黑山)425万人、克罗地亚35万人。〔英〕多纳尔德?肯里克:《吉卜赛人——历史手册》(Циганите——исторически речник,英译本),索非亚:祖国出版社,2001,第249、252、253页。
  许多研究吉卜赛学的专家认为,尽管吉卜赛人对宗教持一种无所谓的、不固定的态度,但他们是有神论者,一般都接受所在国人民信仰的宗教,一旦迁移到别的国家,他们就把那个国家的宗教视为自己的宗教。南斯拉夫联邦的吉卜赛人主要接受了塞尔维亚东正教和波黑*教,成了东正教徒或穆斯林。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南斯拉夫联邦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9)
吉卜赛人有着独特的文化。从表面上看,他们的文化类似多元文化的混合物。其实,他们的文化有两方面的内涵:一种是吉卜赛人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种是吸纳了所在国及其周邻国家的文化。在南斯拉夫联邦,他们便是多元文化的体现者和传播者。
  吉卜赛人的生存和适应能力很强,他们极容易接受所在国的宗教和文化,同所在国的民族友好相处,但他们的这种态度却成了所在国实行民族同化的一个理由。多数巴尔干国家拒不承认吉卜赛人是“少数民族”,更不承认他们是一个独特的民族。
  但是,南斯拉夫联邦政府对吉卜赛人的政策在欧洲是比较宽松的。二战中,南斯拉夫王国的吉卜赛人和犹太人一起,遭到“克罗地亚独立国”天主教的*,被乌斯塔什分子屠杀或送到波兰被关进法西斯集中营。南斯拉夫王国的吉卜赛人死亡人数大约在1万~2万人。二战后,南斯拉夫联邦的吉卜赛人可以自由迁徙,建立自己的组织,他们在许多城市成立了称为“兄弟”(“Phralipe”)的文化协会,出版双语刊物。
  1968年波黑穆斯林成为民族和科索沃阿族提出让科索沃自治省获得共和国地位的要求后,吉卜赛人开始要求享受“少数民族”待遇。为此,贝尔格莱德人种与民族研究所于1976年组织了“我国罗姆人生活”学术讨论会,次年还在塞尔维亚的诺维萨德举行了关于罗姆人语言规范化研讨会。1981年,吉卜赛人像阿尔巴尼亚人和土耳其人一样正式被确认为“少数民族”。但各共和国和自治省并没有听取联邦政府的意见,在落实联邦条令时表现不一。
  1969年在贝尔格莱德建立了罗姆文化协会。1974年在塞尔维亚共和国成立了罗姆协会联合会,有40个集体会员组织。1981年,一个用罗姆语和塞尔维亚语广播的双语频道在贝尔格莱德开播。1985年《吉卜赛儿童》(Ch*rikano Lil)双语杂志问世。1982年,尼什市的一位吉卜赛工程师还当上了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议员。其后,又有53名吉卜赛人当选为城市或乡镇的议会议员。南共联盟还是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唯一允许吉卜赛人可以入党的政党,当时约有2000个吉卜赛人成为南共联盟成员。
  正因为这样,自20世纪60年代国际罗姆人委员会成立和召开代表大会以来,南斯拉夫联邦的吉卜赛人就在这一国际组织及其召开会议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南斯拉夫联邦的吉卜赛诗人和音乐家斯洛鲍丹?贝尔贝尔斯基曾在1971年主持召开了第一届罗姆人代表大会。他在开幕词中说:“我们的人民应该在各地和国际范围内团结起来,组织起来。我们所面临的问题到处都是相同的:我们需要受教育的形式,需要保持和发展罗姆文化,需要根据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我们的理解来构建我们的未来”〔英〕多纳尔德?肯里克、格莱伊顿?帕克逊:《欧洲吉卜赛人的命运》(Доналд Кенрик;Грейтън Пъксън; Съдбата на циганите в Европа,英译本),索非亚:“斯提格玛蒂”书社,2000,第238页。。在1981年第三届罗姆人代表大会上,南斯拉夫的吉卜赛知识分子萨伊特?巴利奇和拉伊科?杜里奇教授分别当选为国际罗姆人委员会主席和秘书长。而在1990年的第四届罗姆人代表大会上,杜里奇当选为国际罗姆人委员会主席,巴利奇任副主席。他们为吉卜赛人的权利和事业作出了宝贵的贡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承认。 txt小说上传分享

南斯拉夫联邦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10)
在南斯拉夫联邦解体前夕,罗姆人国际委员会秘书长杜里奇于1989年上书南斯拉夫联邦议会,要求议会敦促各共和国和自治省都要认真执行关于给吉卜赛人以少数民族地位的决定。随后,在诺维萨德又召开了两次(1990年和1997年)学术会议,坚持吉卜赛人应该享有的少数民族的地位和权利。
  1989年底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后,在民族主义抬头和少数*突出的情况下,南斯拉夫联邦的吉卜赛人纷纷要求改变自己的处境。在南斯拉夫联邦实行多党议会制后,吉卜赛人不仅是南斯拉夫联邦众多政党争取的对象,而且他们也成立了自己的政治组织,开展争取自由和权利的斗争。例如,1990年4月,在南斯拉夫联邦成立了吉卜赛人的第一个政党,称为罗姆人社会*党,杜里奇教授任该党主席;接着,又建立了几个吉卜赛人的政党,它们是:南斯拉夫和塞尔维亚罗姆人*党(1990年9月)、南斯拉夫罗姆人*社会党(1992年)、世界罗姆人新*党(1995年)、罗姆人代表大会党(1997年该党拥有2000个成员),在马其顿共和国有罗姆人彻底解放党,等等。吉卜赛人的政党组织按常规很难获得5%的选票进入议会。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为照顾像吉卜赛这样的少数民族政党也有进入议会的机会,一般每届议会大都给吉卜赛人保留1~2个议席。2007年,吉卜赛人在塞尔维亚议会的250个议席中占有两席。
  这些吉卜赛人政党的纲领普遍要求,在*化进程中,保障吉卜赛人同其他少数民族享有同样平等的权利,确保宗教信仰自由,解决吉卜赛人的居住和通讯联络问题,解决年轻一代吉卜赛人的教育和就业问题,在小学中实行吉卜赛语授课,在广播电视节目中播送吉卜赛语节目,用吉卜赛语出版报刊书籍和进行文艺演出,在议会和各级权力机构中按比例接纳吉卜赛人的代表,加强吉卜赛人同国外的联系,等等。
  其他少数民族
  在南斯拉夫联邦的少数民族和族群约占全国人口的12%。除了上面我们提到的阿尔巴尼亚族、穆斯林族、吉卜赛人外,南斯拉夫联邦内还有匈牙利族、土耳其族、斯洛伐克族、罗马尼亚族、德意志族、保加利亚族,等等。
  少数*经常同宗教信仰和民族文化密不可分,而且民族矛盾、领土纠纷和宗教争端经常犬牙交错,很难截然分开。但南斯拉夫联邦在解决这类问题时表现出很大的耐心和灵活的策略。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1971年,南斯拉夫联邦内少数民族(除阿族外)人数呈减少趋势。以土耳其族和德意志族为例,土耳其族从1952年的26万人减少到1971年127万人,德意志族从一战后的505万人降至1971年的2万人,匈牙利族从1952年的502万人减至1973年的477万人。1976年10月30日〔南〕《政治报》。
  少数民族人口不断减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的原因之一是,尽管南斯拉夫联邦没有推行民族同化政策,但这种现象在某些方面还是存在的。例如,二战后,南斯拉夫联邦政府曾向马其顿、伏伊伏丁那和亚得里亚海沿岸进行移民,以改变那些地区的民族成分。1941年诺维萨德市70%的居民是匈牙利族,苏博蒂察市有90%的居民为匈牙利族,而到1971年,匈牙利族在这两个城市分别降至25%和70%。《1972年南斯拉夫统计年鉴》(Статистички календар Jугославиjа;1972),贝尔格莱德:南斯拉夫联邦统计局,1972,第18页。

南斯拉夫联邦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11)
在南斯拉夫联邦各共和国和自治省特定的民族关系中,一方面,那些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和族群,像罗马尼亚人、保加利亚人、斯洛伐克人、捷克人等慢慢地会自然减少,甚至消失;另一方面,人数比较多的少数民族,如阿尔巴尼亚人和穆斯林却会不断增加,其人数会超过南斯拉夫联邦的大多数主体民族,在一些自治省和共和国甚至处于优势。
  在南斯拉夫联邦,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群,称为“南斯拉夫人”。他们是指战后一些青年人在填写人口普查登记表时所使用的名称。他们之中,有的是父母分别属于两个民族的后代,还有的是南斯拉夫人民军军官和外交官,以及少数民族属性未定的穆斯林等。
  1953年南斯拉夫联邦进行二战后第一次人口普查时,在“民族属性”一栏里没有“穆斯林”,当时的穆斯林属于“民族属性未定”的居民。南斯拉夫联邦宪法规定,公民对“族籍”(或民族属性)有权自由表态或不表态。所以,在当时南斯拉夫联邦的党政文件、个人证件和护照以及新闻媒介中,出现了“南斯拉夫人”,有时也用“南斯拉夫族”。提出“南斯拉夫人”这一主张,其初衷不仅是为了让波黑等地“民族属性不详”的穆斯林居民确定其民族属性,也是为了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即“社会主义南斯拉夫民族”。这种人为的做法没有得到穆斯林的支持,他们既没有选择“塞尔维亚人”,也没有选择“克罗地亚人”,大多数穆斯林也不愿意成为抽象的“南斯拉夫人”。
  “南斯拉夫人”并不多。1961年第一次有近32万人在民族成分栏内填写了“南斯拉夫人”,占全国人口的17%。在1961~1991年期间,“南斯拉夫人”的比例发生了如下变化:1971年占联邦总人口2052万中的13%,1981年占2243万总人口中的54%,1991年占2353万总人口中的30%。《南斯拉夫概览》1992年第1期,第12页。这就是说,在1971~1981年的10年间,这部分人口从占总人口的13%增加到占54%,即从27万多人增至122万人。据1981年的一项调查,有15%的南斯拉夫青年人承认自己有南斯拉夫人属性。一般说来,在民族混居地区,“南斯拉夫人”的人数多一些。这类居民的人数不大固定,他们常因社会政治的变化而变化。
  民族矛盾与冲突
  〖1〗“克罗地亚之春”运动克罗地亚在历史上长期处于匈牙利和后来的奥匈帝国的统治之下,早就接受了罗马天主教,使用拉丁字母书写的文字。克罗地亚的亚得里亚海沿岸曾受到古罗马、中世纪的威尼斯和近代意大利文化的影响,属于巴尔干半岛的“西部文化区”。
  克罗地亚民族主义者认为,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统一南部斯拉夫人的“伊利里亚”运动和大克罗地亚,其疆域除克罗地亚本土外,还包括斯洛文尼亚、波黑等地。他们甚至提出,从多瑙河到亚得里亚海,从马其顿到德国这个区域里,“只有一个种族,只有一个祖国,只有一种生活,这就是克罗地亚”。一句话,大克罗地亚思想主张,凡是受到奥匈帝国统治的南部斯拉夫国家都应置于它的保护之下。
  克罗地亚共和国的民族主义思想和运动由来已久,它反映在克罗地亚社会各阶层和克罗地亚共和国共盟领导层。这一运动被西方称为“克罗地亚之春”,主要是由克罗地亚知识界发起和领导的。 。。

南斯拉夫联邦的民族问题与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12)
二战以后,克罗地亚共和国反复强调,它历史上是一个独立国家,拥有自己的军队、语言和文化。克罗地亚共和国共盟不愿承认有一个统一的全南斯拉夫的共产党,而主张南共联盟也应该“联邦化”,不要干预各共和国和各共和国共盟的内部事务。
  20世纪60年代,克罗地亚共和国率先发难。1967年3月17日,克罗地亚130名作家和知识分子联名签署了《关于克罗地亚文字语言的名称和地位的宣言》全文见1967年3月17日《电讯报》(“Telegram”),萨格勒布。,声称克罗地亚语同塞尔维亚语一样是一种独立的语言,应该保证在克罗地亚社会各方面完全使用这种书面语言。该《宣言》认为,联邦宪法关于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的规定是不正确的,是对克罗地亚语的歧视。
  这个《宣言》一出来就遭到塞尔维亚共和国知识界的猛烈抨击,塞、克双方就语言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这种论战不仅表现在文化界和理论界及文化团体与宗教团体之间的分歧,而且有关共和国共盟的盟员和某些党政领导人也被卷入进去。南共联盟认为,关于语言争执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克罗地亚人和塞尔维亚人所使用的语言之间并没有很大的差别,只是在书写上使用了拉丁字母和基里尔字母的区别。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两个共和国曾于1954年在诺维萨德市达成共识: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黑山人的共同语言是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1960年又确定了统一的书写方式。《宣言》的要害是在南斯拉夫联邦各族人民之间制造分裂。因此,凡参加签名的共盟盟员都受到了批评,有的甚至被开除出党。为了平息这种过激的民族主义势力,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个共和国的党政领导人相继换人。
  但是,克罗地亚共和国的民族主义和分裂主义暗流却时隐时现。1970年,克罗地亚和塞尔维亚两个共和国之间的相互不信任有了新的发展。两个共和国的报纸发起相互攻击:克罗地亚谴责塞尔维亚的中央集权主义是那些亲斯大林的前共产党情报局分子的产物;塞尔维亚则指责克罗地亚的民族主义要求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流亡国外的前“乌斯塔什”分子的要求。1971年克罗地亚共和国的分裂主义活动达到顶峰,要求从联邦独立出来并参加联合国,要求建立自己的军队和发行自己的货币。“克罗地亚文化协会”(“马蒂察”,Matica)变成了宣传民族主义的阵地。据称,在铁托总统的多次亲自干预下,才结束这场针对塞尔维亚共和国和南斯拉夫联邦的“群众性民族主义运动”。
  根据近年公布的材料,这场“克罗地亚之春”运动已波及全南斯拉夫联邦。波黑共和国的共盟领导人要求南共联盟和联邦政府“对克罗地亚领导人在塞尔维亚人、克罗地亚人和穆斯林之间煽动种族仇恨的行为采取措施”。铁托总统表示,“如果再晚6个月干预克罗地亚事件,南斯拉夫很可能面临国内战争”。转引自韦?恩切夫《南斯拉夫——最后一个巴尔干帝国》,第388页。
  克罗地亚共和国坚持认为,波黑共和国的穆斯林也是克罗地亚人,因而波斯尼亚是克罗地亚的领土。克罗地亚共和国把联邦中一切负面的东西都归罪于塞尔维亚共和国,把攻击的矛头直指塞尔维亚共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