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因为,国内人才市场,正在趋于成熟,虽然人才的履历依然是一个重要的参考值,比如这位“哈佛博士”,但人才的实际能力,已经成为在大浪淘沙的职场生存的前提。
小平又及:
我正在加拿大,一个在美国大学任教多年的老友打电话来,对我这篇文章表示祝贺。
但令我意外同时也不意外的,是国内一些可爱的博友,反而对我的观点提出了不少批评。我一并感谢这些博友,但我要告诉大家,你们的观点,也会害了你们自己。
哈佛大学招聘学生,或者推而广之,整个美国教育对于大学生的要求,除了学习能力之外,对于他们的表达、沟通、人际、社会等各种能力,都有相等的要求,如果不是更高的话。当然美国也有纳什那样不善言辞的人,但别忘记,纳什精神不正常。
可怜中国传统教育以及这个教育下变态出来的传统青年,并不理解知识分子,或者读书人,除了做学问,还需要做人,还需要做事,还需要学问之外的各种社会能力,即所谓“综合素质”。比如那个“哈佛博士”,假如他是真的,已经在这场媒体危机中坦率说彻底丢了哈佛的人。
中国的素质教育啊,任重道远。
感谢博友们的批评,引发我进一步的感想。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街头看女人与求职面试
我是2003年9月才第一次有机会到美丽的山城重庆。到了重庆,我从新东方重庆分校校长李丰那里学到的第一句重庆话是:“打望”。后来我好几次去过重庆,但可惜总是因为工作繁忙,至今还没有机会享受到在这个著名美女之乡,悠闲自得地享受街头“打望”的欢乐!遗憾……
打望,大望,望什么?望美女。秀色可餐,美丽有理,“打望”无罪!
但是,打望与大学生就业有什么关系呢?一般而言,打望都是自费进行,而且根本没有收入。打望是娱乐,打工是苦役。但打望与大学生就业之间确实有关系。只要仔细想想打望的功能,你就会知道这里的奥秘:在就业市场上,雇主就是“打望”的看客,求职者就是被“打望”的对象。街头打望,人们用回头率来给你投票,而职场“打望”,雇主用人民币来为你打分。
在国家取消毕业分配制度很多年之后的今天,中国社会依然缺少正确的就业观念与文化。在无数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之中,有一个问题真的与重庆人民热爱的“打望”活动有关:这个问题就是大学生个人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的塑造问题。
被外企带到中国来的求职规范与程序,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面谈。获得面谈资格的人,都是在纸面资格审查上,包括简历、求职信、推荐信、文凭、证书等等硬件上已经得到企业认可的人。理论上、或者精确一点说从“硬件”要求上,这些人都已经是合格者。但面试一关,将最终决定这些纸面上看来合格的求职者的命运。
面试?面试什么?面试的就是雇主和他的人事经理们,对你这个申请者的视觉、听觉甚至嗅觉印象——是的,嗅觉印象同样重要。假如你在面试时嘴里的气味把对方熏倒的话,你就等着他在晕厥过去之前把你请出门吧!
这些“印象”,都是外在的东西,真是会被人认为是肤浅的、表面的、不值得重视的东西。事实上,这正是被中国的大学生求职者常常忽略的东西。大家在学校里追求“知识”和所谓“真才实学”,而忘却了一个更加重要的真理:许多外表的东西,包括衣着打扮、化妆发型、卫生面貌、谈吐举止、肢体语言、交流方式等等,都离应该拥有的实在差得很远。要知道,这些外表的东西,其实也是一种知识,也是一种文化,也是一种素质,也是一种教养啊!显示在你脸上身上的东西,有时候甚至比蕴藏在大脑心灵里的东西更加重要,比如就业面试!
怎么办?想想“打望”的哲学吧!街头打望,引起你身体化学反应的,不就是过路者的形象、服饰、妆扮、气质、形体、姿态、仪表、风度吗?而求职面试,其实也就是职业场上的“打望”啊!
重庆的朋友们,你们来自一个有着美好打望传统的家乡。努力啊!让面试者被你的表现迷倒;成为职场打望行动中的优胜者!
全国大学生求职者们,我爱你们,但要知道,求职面试,就是一场雇主对于求职者的全民打望运动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武小锋给求职大学生的三点建议
武小锋“北大学子卖糖葫芦”事件居然是个假新闻。他只是在找工作的间歇回家帮家里“串”了一下糖葫芦,就被媒体渲染成“找不到工作‘卖’糖葫芦”。搞笑。这是我从武小锋向媒体发表的声明中知道的。
不过,这不是我关心的重点。我最关心的,是武小锋在这个声明的后半部,给那些依然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朋友提出的三点建议,我觉得真是非常有价值。我把武小锋声明中的建议部分用楷体字摘录如下,并在最后附加我的简短评论。
我的事件已经告一段落了,但是在我们国家还有许多和我之前的处境差不多的大学生。截止到2005年9月,2005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只有726%,也就是说将近三成在毕业时没有就业。和他们相比,我觉得自己非常幸运。我希望社会各界能多关心一下这些大学生,给他们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同时我也以自己的失败的求职经历向那些正在求职的大学生提几点建议:
一、一定要有一部手机。即使你的生活再怎么困难,手机一定要有。
二、要找上门去推荐自己。从我本人的经历来看,去招聘会效率很低。因为招聘会上求职的人特别多,往往你中意的单位会收到一堆简历,你的简历被挑选出来的几率可想而知。如果你是上门去找的,企业的领导就会对你有一定的印象,尤其是当你和其他从招聘会上收到的简历中挑选出来的人一起面试时,领导可能一下就叫出你的名字,而叫不出别的人的名字,你的胜算可能更大。
三、考虑一下私人企业。也许你希望将来稳定一些,有个铁饭碗,我不反对,因为我以前也一直这样想的。但我想说的是,在私人企业,地位、待遇完全看成绩,在事业单位这些可能主要靠的是人际关系。去一家私企,展现自己的才能,做出一番成绩,不怕没有饭碗。而端着铁饭碗,碗虽有,碗里的饭好不好吃还很难说。
以上建议是我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武小锋2006年1月25日
徐小平评论:
看到这三点建议,我为武小锋学弟感到骄傲!他在自己坎坷求职路上,还忘不了给更多和他同命运共烦恼的学友们提供求职建议,而且这些建议是如此的有价值。
武小锋给尚未找到工作的大学生三点建议,反映了一个令人无奈的问题:许多人找不到工作,不是因为没有工作,而是因为自己不善找工作!既然同桌的他和睡在上铺的兄弟都找到了工作,为什么你找不到?这个里面,大环境固然是一个问题,但个人求职能力,也是一个决定性因素。武小锋的建议,恰恰点到了个人因素的重要性。
我上一篇文章是教同学们如何做好“求职面试”的,简直和小锋学弟给大家的建议不谋而合啊,真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也!
大学生就业难有许多原因。大学只顾拼命扩招忘记学生出路是一回事,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大学职业辅导的薄弱,中国社会就业文化的滞后,大学生自身求职素质差,也是就业难的一个核心问题。求职素质,包含求职的价值观,比如武小锋提议大家考虑私营机构,就是###式的伟大建议。新东方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私营机构。如果世到如今,你居然会鄙视私营机构的话,就业市场肯定鄙视你。找到铁饭碗也端不长,吃不饱……
简单说,在一片大学生就业难的叫苦声中,听到武小锋的建议,我感到很高兴。那些听取武小锋这些简单建议的人,真的有福了!
武小锋的建议只是寥寥几句,但很有价值。请允许我在这里也补充几句有价值的话:找不到工作的同学,也要回过头来仔细看看自己在求职素质上是否有不足,求职技巧上是否能改进——如果有的话,赶快恶补!
怎么补?读读武小锋的信,以及我老人家的《邮箱里的灯光》,里面全是我和当代大学生关于求职、就业、教育出路的通信。肯定也能够帮助你!
当你、武小锋、徐小平,以及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和部门,都起来正视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种种主客观原因时,“大学生就业难”的阴影,就会在中国校园上空烟消云散。
。。
趁着我们还年轻
小时候妈妈经常教训我:“从小一看,到老一半”。意思是,从一个孩子的行为模式,能够基本看出这个孩子长大后的人生结局。
等我长大成人,成为北京大学以及后来新东方的老师之后,这句话成为我观察青年、指导学生的一个重要工具。
比如,八十年代北大校园里许多学生会干部,现在很多人成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领导干部。从小确立的从政愿望,在二十多年后成为改造社会、推动历史进步的实际力量。这些立志从政的朋友,如果没有大学期间就确立的从政理想和积极行动,他们就永远成为不了政治人物。
再比如:北大学生新闻社、广播台的那些活跃分子,大量人才都成为今日中国传媒领域令人瞩目的身影。谁能想到,那些校园黑板报出版家、油印报纸发行人、学生广播赵忠样们,在毕业之后就会一步步以自己在中学、大学校园里萌发的这点兴趣和爱好,走出校门,就会成为中国传媒与文化的精兵强将!
我曾经有一个邻居,在北大读书期间就通过为学生印名片、组织家教等手段,努力赚钱。毕业后,直接在中关村做起了生意,不到二十五岁,已经是百万富翁,不到三十岁,就是千万富翁。我住在他的楼上,经常叹息自己少壮不努力。
再举一个例子:被誉为英语“口语教父”的王强,是当年北大艺术团长、话剧社演员、广播站播音员。话剧演出和播音员的活动,对王强的英语职业有什么关系呢?领教过王强口语魅力的人都知道:王强的语言教学,里面熔铸了强烈的艺术表演色彩,形成了标志性的王强口语艺术。
中学、大学是人生打基础的时候。青年人除了埋头学习之外,无论如何一定要思考自己的前途:将来靠什么谋生?靠什么谋生,就是什么前途。
也许这个时候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并不直接兑现于我们的职业和前途,但趁着年轻,你可以幻想很多很多种可能的前途,你也可以尝试很多很多具体的实践活动。正是这些幼稚的、冲动的、不切实际的,有时甚至是狂妄可笑的幻想和尝试,将播下你人生大树的种子,为你生命的旷野,预订一片浓荫。
两个交流的方法问题(1)
1。向演讲者提问
有一次我在广州新东方老师培训会上演讲,结束后接受老师提问。一个老师站起来提问,在他说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打断他说:“我已经知道你要问的问题了,我来回答你,你请坐。”
但这个当时还在大学三年级读书、却优秀到可以在新东方教书的老师不肯坐下来,他说:徐老师,我发现你有一个问题(缺点),你经常打断向你提问的同学的话,我觉得这样子不够礼貌……
这是05年1月份发生的一件事,我至今不能忘怀。
打断提问同学讲话的问题,有时候成了我的演讲时一种最出奇制胜搞笑的手段。一般同学不会觉得被我冒犯,我无非是表达了一种“迫不及待”想回答你问题的心态,而从来不会是制止你提问。几乎在百分之百的情况下,听众都会哄堂大笑,真诚为我热烈鼓掌。
但广州新东方这个老师的批评,使我思考到如今。因为,我是以演讲吃饭的人,如果我的演讲有这样那样的毛病,甚至有“冒犯听众”的嫌疑的话,听众很快就会厌烦我,把我赶出讲台的。不过,我思考的结果却有一个重大发现,愿意和大家分享——这就是在演讲会上提问的艺术或方法。
在演讲会上向演讲者提问唯一的正确方法,是直接了当向演讲者提出你的问题。简单一句话,或者简单几句话,把你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达到引发演讲者阐述观点、调动听众积极关注的目的,而千万千万不要借机表达、阐述你自己的什么观点。
“提问”,ask your question,说出你想从演讲者那里知道什么。
提问,而不是“阐述”,不是表达你的观点,present your opinion。
表达观点非常重要,但在演讲会上千万不要这么做。这是演讲会的性质决定的。因为,演讲会总有一个(或几个)大家为他而来的“演讲”嘉宾,嘉宾的观点和思想,是参与者最想听到的,而不是提问者。提问者的最高艺术,是问一个与主体相关的问题,问一个在座的参与者们共同感兴趣的问题,从而深化、强化,甚至间离演讲者的观点。
假如你不同意演讲者的观点,你也不应该在演讲会上反驳他——这依然是演讲会的性质决定的。你可以通过提问,把演讲者问倒,逼迫他讲出更深的东西,或者露出破绽来。
比如,这样的问题我最喜欢——这是我在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演讲时一个学生的提问:
“徐老师,你的演讲总是讲就业、生存、挣钱,可是难道当代大学生不应该志存高远,追求理想吗?”
当时全体学生被这个提问者对我的刁难性问题引得很开心,哄堂大笑。可悲地我却因为音响系统的问题,并没有听清楚这个女生的问题,所以当时的回答并不精彩,至今引为遗憾。
这个问题,反映了这个同学的迷茫,反映了这个同学想通过我澄清的疑问,也反映了这个同学并不赞同我的观点的她的观点。(这是一个伟大的女生的提问。)
同时,这个问题也逼迫我必须把我的观点说得更加透彻,更加全面,更加完整。以达到和在场上千学生老师交流、向大家传播我所认为的正确人生目标之目的。事实上,我至今还在思考这个问题,许多学生已经根深蒂固地拥有了自己的、和我不尽相同的人生价值观。我的演讲或文字,必须考虑到这些学生,更加有效地向这些朋友传递我的信息……而不是仅仅在台上高谈阔论,说几个橙色段子搞搞笑就好的。
这是使我终身难忘的一个非常好的演讲提问。
从这个角度可以看到,提问本身也是可以表达自己观点的。通过自己的思想锋芒,激发受问者的思想运动,才是“提问”的最高艺术。
中国学生最糟糕的习惯,是在演讲会上利用提问的机会,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无论你是反驳或赞同演讲者,都同样糟糕。因为,当你占用宝贵演讲会时间在长篇大论时,实际上剥夺了其他听众希望多听主讲者观点的权利和期待,也剥夺了主讲者完成自己演讲使命的时间,也剥夺了主办者希望多给听众机会的目的……这是一种基本交流意识,是我们需要补上的交流常识课。
不要误解:我这里讲的,仅仅限于演讲会上提问的方法。
2。向咨询者求助
我天天收到不少来信。我努力尽自己最大精力和时间给同学们回复。虽然我永远不可能给每一个人回信。
什么信最能够引起我的注意?什么信最容易引发我的回答?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两个交流的方法问题(2)
那种开门见山,用简洁的语言,把你的麻烦trouble;problem and confusion说清楚的人。
我最怕的信,是从幼儿园写起,看了半天,才写到初中,又看了半天,刚写到高考……等到他写到大学毕业面临的困境时,我已经退休了……
最好的信,应该符合下列几个原则:
1。时间顺序,用倒述形式。Reversed chronic order。从现在写起,你现在有什么问题。虽然你目前的问题往往植根于你的童年,但至少你要把现在的问题说清楚,我们才能遥想当年无知时,什么事情摧毁了你未来的正常。顺便说一句,最经典的个人简历,也应该使用这个时间方式,从现在到过去,反过来写。
2。用疑问句开始。第一段落,用提问的形式,用疑问句开始,把你最想咨询的问题问出来,迫使阅读者顺着你的思路继续下去。
3。在拒绝滥情的同时,要有真情,表达真实情感。什么是滥情——徐老师,我已经不能活了,我恐怕等不到你见我的那一天了……表达没有事实在内的情感是滥情。什么是真实情感——徐老师,多少天来,我一直有一个无法克制的自杀倾向,因为我最爱的女友背叛了我……表达某种事实引发的情感,是真实情感。
4。尽量不要太长,不要超过两页纸。如果非要长不可,可以作为附件。收件者如果感兴趣,自然会继续阅读。当然,如果你想通过写作来宣泄自己的郁闷,越长越好。等你想自杀时,发现已经累了——洗洗睡吧!明天再杀!
上述几点,是我个人的期待。但毫无疑问,也是写求助信、咨询信的一种规范。
任何事情都有规范。没有规范,不能成事。接受这个时代对人才期待的种种规范,是人生成功的起点之一。
小平又及:
不要因旧国情,拒绝新国情
“我一向认为你的文章基本不是很适合中国国情,你接待的人都是实力很好的人,我觉得都是个案,没有普遍性。”这是“西风玉树”博友对我文章的评论。谢谢啦!
不过,什么是国情?中国的改革开放从无到有,“无”是中国国情,“有”是对这个国情的改变。无是可悲的旧国情,有是值得庆贺的新国情。
思想和方法领域,中国没有的东西太多太多。我在这里做一个文化小贩,为同学、读者叫卖一点新观念、新方法,自得其乐,并且乐此不疲。我要做的,就是要针对教育和职业领域内落后的国情,狠狠博客一把。
观念落后,方法落后,是旧国情,正在引进的新观念,新方法,是符合中国发展、青年发展需要的新国情,是伟大的国情。哪怕今天不存在,依然是我们需要创造的新国情。
。 最好的txt下载网
论“说”(1)
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