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要使屈辱不再重演,我们就要卧薪尝胆;要使烈焰不再肆虐,我们就要西天取火。
从圆明园焚毁之后满清政府的洋务运动,到甲午战争惨败之后康梁变法的改良维新,从五四运动中来到中国开启民智的德赛二师,到邓小平改革开放之初就大力提倡的留学政策,中国人去西方取经的道路越走越宽广,向西方学习的目标越来越深入。
仅有能工巧匠,不能保护圆明园在一场大火中烟飞灰灭;仅有船坚炮利,不能防止大清海军在一场海战中全军覆没;仅有家国仇民族恨,不能抵挡巡航导弹对我使馆和主权的轰炸;仅有爱国心赤子情,不能确保我们在瞬息万变的国际竞争格局前,永远保持强劲增长、自信地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中国的人均GDP,比起日本,依然只是三十几分之一。中国的生活质量指数,比起美加,依然滞后七八十名。中国在社会发展各方面的指标,和美国日本这样先进国家相比,依然有令人震惊的巨大差异!今日中国青年肩负的向西方学习的使命,即使没有容闳时代那么曲折漫长,至少也同样地任重道远。
留学之父容闳所开启的“西学东渐”之风,从太平洋彼岸吹来,穿越时空的隔膜,跨过文明的沟壑,依然强劲而清新地在大河上下、长城内外送寒迎春、染绿催红。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推动的新时代留学政策,从中南海向大洋彼岸吹去,迎来送往,游子如梭,为编织环球经济的交流网络,为中华民族的全面复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储备。
新时代留学生,他们是谁?他们将在中国走向未来的伟大进军中扮演什么角色?他们将在薪火相传的民族责任接力赛中,建造什么样的历史丰碑?
“新东方成立以来,到底培养了多少学员?到底送出去多少留学生?”
我问被称之为“留学教父”的俞敏洪。敏洪笑笑,什么也没说。我知道他不知道——为了新东方疲于奔命的敏洪和他的团队,根本没有时间关注这些抽象的数字。但我知道,从他呕心沥血十几年如一日创建新东方、打造中国有史以来最伟大英语学习和留学培训基地的狂热和痴迷中,我看到一座新的丰碑已经镌刻在“西学东渐”的蓝天下、中国留###动的青史中。
想到我也忝居其中的新东方,想到我也正在添砖加瓦的事业长城,我的心里开始涌动另外一种自信自豪的冲动与激情,我对在圆明园废墟边向敏洪提出来的那些问题,看到了答案。这些答案,也许令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我感到痛苦,但同时令我感到振作;也许令作为华夏儿女的你感到羞惭,但同时也应该感到危机感带来的激励:
我们的文化,确实带有某种疾病;我们的民族,确实缺乏某些素质;我们的文明,确实应该经历脱胎换骨并洗礼更新;我们的人民,确实必须经历烈火重生从而凤凰涅槃!
这个悲情天问,从圆明园大火就已经映透天空;这个历史难题,从容闳赴美就开始破解答难——这是中华文化的更新与重生,这是中国人的更新与重生。中华民族不仅能在圆明园废墟边上,建起北大清华中关村新东方,中华民族还能在五千年精神废墟上,建起一座荟萃中西文明精华重振大国雄风的擎天高塔。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人的更新与文化的更新(3)
一种新文化正在降生,一种新人类已经莅临。
欲知这种新文化的端倪,欲看这个新人类的模样,请来圆明园废墟边上,在北大清华附近,有一个地方,叫新东方,有一群人,他们都是新的东方人……
三、走近新东方
车轮滚滚,时光滔滔。紧贴着圆明园废墟穿梭创业的新东方,迄今已经走过了十二个年头。
生活飞流,思想常青。散发着圆明园废墟刺鼻烟尘的《新东方精神》,迄今也已经出版了五年整,发行了数百万,感动了当代无数新东方同路人。
紧握着容闳传递的“西学东渐”历史接力棒,追随着邓小平开辟的留学新方向,十二年来,新东方主导了世纪之交中国留###动的潮流,吹皱了中国民办教育的一池春水,引发了学习英语的举国热情,激励了当代大学生的人生理想……
十二年如一日,新东方培训了数百万学生学英语,送出数十万学生去留学,提出中国机会论,推出彩虹计划,倡导留学生回国创业。新东方提供的外语培训、教育规划、人生激励、文化理念,改变着无数青年的个人素质、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
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到底是什么?
在新东方,我们深刻地认为,就是人的素质。发生在十九世纪中期的那场鸦片战争,是两万骠悍自信的人和四亿积贫积弱的人之间一场不该发生的战争。而二十一世纪的竞争,其实依然是不同素质的人之间一场永不休战的竞争。
人的素质与文化有关,反过来又深刻影响着文化。进步是由进步的人推进,落后是被落后的人拖落。
落后就要挨打!这是邓小平冲着圆明园废墟、对着中国近代丧权辱国历史所做出的最精辟的论断。但问题是:中国为什么落后?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在哪里?我们能够为根除导致中国落后的病根做点什么?
1996年的春天,新东方虽然已经名满京城,但远远没有今天这样的规模。我们还没有现在这种自命不凡的使命感。但是,就在俞敏洪和他的团队每天以圆明园为轴心的往返穿梭中,形成了新东方过去十年奋斗的原始动力、崇高目标,以及未来的终极价值。
这个原始动力、崇高目标和终极价值是什么?
面对历史的回音壁,想起不远处的那片废墟,我想我在这里能够替新东方人做一个响亮的回答。这就是:人的更新,文化的更新。通过人的更新完成我们文化的更新,通过文化的更新实现我们人的更新。通过让学生掌握一门新的语言从而去学习一种新的文化,通过让青年学习一种新的文化从而去追求一种新的人生。
只有当一代青年都能理解中西文明的优劣比较,并如饥似渴地吸纳采撷各国文明中的优秀成分,并用它们来不断更新强盛我们自身传统文化时,中华民族才能彻底摆脱那种盛衰交替、强弱更迭、腥风血雨、国破园毁的悲惨轮回!
新东方,只是一个民办教育培训机构,新东方人,也只是一群自信而普通的英语培训者,上述的目标也许很大很大,但是,比起每个中国人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我们的目标其实很小很小——因为我们深深记得这些基本道理: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身。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自身命运、民族命运和国家命运的主人!不要说我们只是一群空想者,我们要参与改造、更新我们古老的文明。
“我们”是谁?“我们”是新东方人、新东方学生、所有新东方同代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土人更要警觉“马太效应”
前一篇文章:“人的更新与文明的更新”,是我为新版《新东方精神》写的序言。
为了这篇序言,我熬了好几个通宵,严重影响了我更加看重的博客写作。但毕竟熬了出来。我在博客上几次对大家提到这个要命的任务。
文章写出来之后,我就再也不敢面对,因为我怕自己呕心沥血写出来的东西自己不满意,导致精神崩溃……直到昨天亚哲兄给我发来一个短信:序言写得不错!小平真能写!
听到他的表扬,我心里很温暖,如同阿Q听到人们夸奖他:“阿Q真能做一样”,立即飘飘然了起来,于是打开这篇文章,自我欣赏一番。
结果读完这篇序言,我自己也很感动:这是我写的吗?怎么写得这么好!(虽然并不如我期待的那么好,但时间太短了!)
《新东方精神》是一本内部刊物,在学生报名的时候同时赠送,迄今已经赠出了几百万本。这本我曾经担任过几任主编、反映新东方教师和同学精神风貌的内部出版物,学生家长都说好。
它好在哪里?
《新东方精神》,也就是新东方精神,紧紧抓住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改革开放,向一切优秀文明学习,为我所用,为我所强。
新东方精神,可以说是邓小平理论在教育领域里最尖端的实践、应用和发展;可以说是“先进文化”在青年发展领域里最成功的代表;可以说是在“人”的自我提升中最直接的熏陶、培训和激励。新东方十二年来培训人数超过二百五十万,新东方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为中国人才的培养塑造,做出了非常伟大的贡献。
至今,还有些土人,说新东方促进留学事业是“人才流失”。可悲啊,这种观点,往往发生在更加需要读书、接受更好教育的人身上,这就形成一个悖论:越是需要通过教育改变命运的人,越是不懂得教育的价值;越是需要了解现代世界的人,越是拒绝面向现代世界。这是一种人的素质的马太效应。
所谓马太效应:越有的人越给,越没有的人越拿走。而人的素质的马太效应则是:懂得向西方学习的人越学越懂、越懂越学、越学越成功;不懂得向西方学习的人,越不懂越不学、越不学越不懂、越不学越不成功,然后就越悲惨!
义和团扶清灭洋,都是最没有受过教育的农民,他们连“两国交战,不斩使者”这样的中国文明古训都不懂,被人灭掉,也就不难解释;毛泽东闭关锁国,是有巨大的群众基础的,中国被封闭得如同铁桶,人人都感到了窒息。直到邓小平,提出大胆派遣留学生、提出改革开放、提出向一切先进文化学习,甚至提出学习各国执政党经验……
别说向西方学习是知识分子、城市白领的事,即使温州农民,如果不向西方学习,那个小小打火机还得被欧盟禁止,那双香香的高跟鞋还得被西班牙烧毁、那些微不足道的纽扣,还得被标上反倾销的标签,被人刁难……环球化,已经深入到了中国生活的每个角落!
啊,向先进文化学习,路漫漫其修远,新东方,为中华崛起育人,心忧忧而斗胆。
新东方有一个梦想,这是所有新东方人,包括我自己在内的人的共同梦想。这个梦想就是: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新我们的文明,更新我们的“人”,从而复兴伟大的中华文明……
Think big,do small,为了这个伟大目标,让我们一节一节课来做,一个一个学生来讲,一篇一篇文章来发,一次一次帖子来博……
当每个人都有这种意识,自我更新、更新自我,新东方的梦,将融入新中国的梦,每天都在不可逆转地实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素质教育”与“动力汽车”(1)
2006年3月13日清晨,我和新东方的一对同事夫妇张妮、铁岭,从哥伦比亚大学出发,开车去耶鲁大学。
张妮在新东方工作五年之后,去年来到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将来好竞争新东方总裁或###部长的职务。铁岭是张妮的老公,以“苍蝇也是肉”、“捡麦穗的恋爱理论”闻名于新东方讲台,这次是来纽约探亲。我们正好结伴而行。
我要写的不是游记,我要写的是车上我们的一次对话。这个对话,对于我的意义简直相当于爱因斯坦发现了相对论,不过我要声明,这个发明权并非是我的,而是铁岭的,我顶多算是一个联合发明人。
对话是这样的:在车上,张妮说起了她在哥伦比亚就读的导师,这个导师在中美教育研究中有特殊的地位,此刻正应邀在北京,为中国###的教育改革提供咨询。
张妮说:导师有一个特殊的价值,就是对中国教育各种名词的精准翻译,由于他的这些翻译,美国人才能够理解那些唯独中国才有的教育名词,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教育,从而进行研究交流。导师是中美教育交流的一座桥梁。
听了张妮的表述,我立即高兴起来。因为我虽然不在学术领域,但常常假装深沉,我说,我一定要见见你的导师,我对教育交流的话题非常感兴趣……于是,我就乘机向张妮提出了一个在我心中久久无法解决的翻译难题,我问:那你的导师如何翻译“素质教育”这个名词?
我等待张妮给我带来豁然开朗的回答。我在中国的写作和演讲,千言万语、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素质教育”,帮助改善和提高当代大学生的个人素质。I help Chinese students,one at a time。我为当代大学生服务,一次一个。但我在文字中,我很少用“素质教育”这个词,每次不得不用时,也都带着痛苦和内疚——因为,虽然我的中文能力肯定属于“相当”高之列,但我实在无法理解“素质教育”到底是什么意思?
在国外留学的经历教育了我:如果你对一个概念不是那么清楚,最好不要瞎说。“素质教育”指什么?作为读者的你想过这个问题吗?它作为一种全社会都在提倡呼吁的概念,到底包含了哪些具体的内容?如果你不能定义一个概念,你怎么能够推广这个概念呢?
我曾经试图定义这个概念,但无论如何不成功……现在人在美国,面对一个跨文化教育交流大师的学生,我想也许我能够得到某种解释?
张妮说:这个词我的导师还真的试图翻译过,但并不成功,他想翻译成“quality education for general public”(为公众的高质量教育),但显然不准确,所以至今还没有找到对应和恰当的词来翻译它。
我说,麻烦大了,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翻译,而你的导师居然也不会。奇怪……素质教育,这个看上去明明白白的名字,怎么就这么难翻呢?
这时,一直在那里静静开车的铁岭突然插话,他说:“素质教育怎么翻——本来就没法翻嘛!教育的本质就是素质教育。如果教育不教素质,教出来的人都没有素质,这还是教育吗?这顶多是培训!所以,素质教育是一个悖论,一个伪命题,本来就不应该放在一起的。”
我听了,沉默了片刻,然后爆发出一阵大笑,铁岭的话石破天惊,一下子解决了我对“素质教育”这个概念的苦苦思考。他的这个回答,有点像“皇帝可真的什么也没穿”的效果,既深邃,也简朴,既轰鸣,也沉静。作为一天到晚给人提供“人生设计”,指出当代大学生“素质问题”的我,立即感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废除“素质教育”这个概念,还教育以教育素质的本来功能!
教育教育,一个有教育的人能够没有素质吗?一个有素质的人能够没有教育吗?一个提供教育的机构能够不为它的学生的“素质”负责吗?
“这个人有教育,没素质。”“那个人有素质,没教育。”“这个老师什么都教,除了素质。”“这个学校什么都育,不育素质。”
我晕。
我突然感觉我不是人了。因为我忽然有了一种强迫症,迫使自己如同一个野兽那么想问题……
于是我想到了远古的人类,远远古的人类,远远远远古的类猿人、类人猿、猿人,以及现在依然在非洲大陆上生活着的各种各样人类的近亲,比如狒狒、猩猩、猴猴,以及我们的远亲豺狼虎豹……
除了人类,其他动物似乎都没有“教育”这个名词,更不提倡“素质教育”——也许他们都在提倡,但至少人类还无法翻译他们的语言——但无论是什么动物,一旦生下来,就有了教育:从基因相传到言传身教的“教育”。狮子教育它的孩子捕猎,鳄鱼教育它的孩子捕鱼,猴子教育它的孩子捉虱——据说猴类捉虱,是一种娱乐和社交,相当于人类的桑拿和按摩,瞧这里就包含着“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与“动力汽车”(2)
高级动物,低级动物,都会教育它的孩子们互爱,共存,互相帮助,协调捕猎,长幼有序(小的驱逐老的),相濡以沫——好像这是鲫鱼做的事情,但怎么听着也特别像“素质教育”……
简单说,教育的基本定义,大概就是自身生存和群体生存的代代相传吧。生存,需要捕食技能,作为人,也就是工作谋生的技能;而人的生存,更需要社会技能。社会技能,可能就是道德、伦理、品格(守法、守信、诚实、关爱、慈善、公益、助人……)等这一条列被“教育”出来的“素质”吧!
毫无疑问,教育的目的,其实就是给人素质。“素质”教育,其实就是教育。教育教育,如果一种教育“教育”了你半天,还要重新回头再给你来一次“素质”教育,这个教育,怎么能够算是“教育”呢?这样的教育,怎么能够说是好的教育呢?!
举国上下提倡和呼唤着“素质教育”——虽然我能够看到这里面教育者们的苦口婆心,但人类社会往往是缺什么才提倡什么的,天天下雨,就不会求雨,天天失火,就不会钻木——正因为中国教育严重缺失“素质”这个教育的最基本要素,所以,“素质教育”才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成为当代教育的一个巨大讽刺。
——没有人提倡“动力汽车”,因为没有动力的汽车是车模。
——没有人提倡“飞行飞机”,因为不会飞的飞机是坦克。
——没有人提倡“可吃的米”,因为不可吃的米是平方米。
——没有人提倡“治病的药”,因为不能治病的药是假药。
但是在中国,我们却在提倡“素质教育”。教育最基本的功能是素质,但教育在中国,却偏偏缺了素质……
在美国,我关注着国内的“两会”,两会上,###说中国教育是成功的。与此同时,###也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
就这样,在从哥伦比亚去耶鲁的路上,我和张妮、铁岭,一路走来一路聊,一路聊来一路自豪,感到我们终于解决了中国教育中一个最重大的概念谬误!
我告诉铁岭,要回家写一篇文章,把这个观点发表出来,并且,我承诺我一定要在文章里指明,铁岭是“素质教育”这个概念悖论的发明人,以及很很可能是这个名词的终结者——现在我正在兑现这个承诺,瞧我的“素质”!
铁岭听了显然很高兴,于是加大油门,他的“动力汽车”,风驰电掣地向耶鲁开去!
教给学生求偶能力也是教育的责任
教给学生求偶能力也是学校教育的责任
“找男朋友?”在《“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