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捡宝生涯-第4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真是天大的玩笑。”

    “要知道,这座墓是早年就被盗的,在发掘前也已被盗数次。你怎么就能证明古代,或现代的盗墓贼没有从中盗出宝物?如果这座墓没有被盗还好说,现在已被盗了,这种判定太牵强了吧,不靠谱了吧。”

    “况且,是否薄葬并不能作中判断是曹操墓的证据,汉文帝死前也提倡薄葬,可后来让盗墓贼盗出了大量的金银宝物。薄葬与厚葬,从我研究的一些古墓资料中,都是没有统一标准的。”

    孟子涛暗自点了点头,还别说,老银这番说辞确实是有道理的,正因为这样,现在对曹操墓的认定才有那么大的争议。

    吴掌柜又怼了起来:“你说的是有道理,不过你又怎么证明你说的就是真墓呢?”

    老银说:“很简单啊,他那还有一方曹操的金印,只是我买不起,只能眼馋看看。”

    孟子涛顿时来了兴趣,连忙问道:“你能描述一下那方金印的样子吗?”

    “就是蟠龙印钮的方形金印。”

    “印文呢?”

    “好像是魏武王印吧,当时我也没怎么看清楚。”

    孟子涛摇了摇头:“如果光是这样的话,那就不能证明它就是曹操的随葬印。”

    老银诧异了:“为什么,难道还有谁叫魏武王啊!”

    孟子涛说:“五胡十六国时期,后秦的姚苌称秦帝时,将其兄姚襄追谥为魏武王。”

    “呃……”老银微微一怔,随即摇头道:“还是不对,那玉佩的风格是汉末时期的,和五胡十六国时期可没什么关系。”

    吴掌柜没好气地说:“你这人平时挺聪明的,怎么一到关键时刻就犯浑呢?咱做个假设,万一那方金印是假的呢?”

    “这应该不至于吧。”老银看起来有些钻牛角尖了,他说道:“他应该也没必要骗我吧,骗我也没什么好处啊。另外,曹操不是有七十二座疑冢嘛,其中藏些似真似假的东西,也是正常的嘛。”

    “你就扯吧,在正史上,我可没见有什么七十二疑冢。”吴掌柜反驳道。

    要说,在正史上,曹操的节俭是非常有名气的。曹操在其死前两年就下过一道命令,命人为他在西门豹祠西边高原上的贫瘠之地建造一座陵墓,并特别嘱咐说,陵墓要建在高地上,地面上不要堆起高高的坟头,也不要做什么记号。在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正月,曹操在雒阳病逝,同年二月葬于高陵。后人猜测,所谓高陵可能就是指西门豹祠西原上所建造的陵墓。

    不过在传说中,曹操在临死前叫人于彰德府讲武城外设立疑冢七十二座,不让后人知道自己的遗体葬在什么地方,生怕有人去发掘。等到出殡的那一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72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内。

    于是,后人再也分不清楚哪一座是曹操的真坟,哪一些又是迷惑人的疑冢。

    但这一切其实都是《三国演义》中的内容,史料上根本没有这样的记载,只是因为《三国演义》名头太大,老话说,三人成虎,于是后人并对曹操墓址所在得出了两个结论,第一个就是西门豹祠西原上,号称高陵;第二个则是彰德府讲武城外,有疑冢七十二座。

    而且据现在考古发现,所谓的七十二疑冢其实是北朝的墓群,和曹操根本没有半点关系。

    言归正传,吴掌柜挥挥手道:“得了,我也不跟你扯了,把你带来的东西拿出来吧,可不要又是什么新坑器啊。”

    “大部分都是老坑或者传世器,也有两件新坑,你们不要就给我留着。对了,价钱这事……”老银护着自己的盒子,好像生怕给吴掌柜给抢了一样。

    冯正生有些不耐烦了,直言道:“别嗦了,钱不会少你的。”

    老银又看了看吴掌柜,见他也是同样的表示,这才把盒子打开。

    只见盒子里装着众多精美的玉器,粗略一数,足有十一二件之多,其中又以玉佩为主,玉饰为辅。

    吴掌柜看到这些玉器,眼睛都亮了几分:“好小子,你去哪里扫货了,居然搞到这么多宝贝?”

    老银笑眯眯地说:“我先前不是跟你说了嘛,这些玉器都是我平时精心挑选下来的。”

    “你就扯吧。”吴掌柜是一万个不信:“你就是典型的‘叫花子不留隔夜食’,以前哪次手上的宝贝超过三件的?”

    老银不想多说:“啊呀,你就别管啦,先看看喜不喜欢吧。”

    面对如此众多精美玉器,吴掌柜也不想跟老银顶牛了,先让冯正生和孟子涛动手,自己也拿起其中一件,仔细鉴赏起来。

    一件件的玉器鉴赏过去,孟子涛发现这些大部分都是宋明时期的古玉,而且很可能是刻意收集的,因为它们的雕工风格都有某些相近的地方,而且这种风格,还让孟子涛有些印象,好像在哪见过一样。

    “真是奇怪,我是在哪见过这种风格呢?”

    孟子涛心里奇怪之余,翻找脑海中的记忆,马上他就想起了口袋里的一件玉器,心里也隐隐有了些猜测。

第七百六十三章 问题玉器

    之后,随着一件玉器出现在孟子涛视线之中,更加证实了他的猜测。

    大家陆续鉴赏了盒子里的玉器,老银略有些得意地说:“我这几件玉器可都是老玉,应该还能入得三位的眼吧。”

    吴掌柜似笑非笑地说:“老银,你能保证这些都是老玉?”

    老银拍着胸口保证道:“我用我的人品保证,如果有一件有问题,假一我从这些玉器里面,选一件真的送给你。”

    老银说保证这些玉器全都是真品,没有赝品,大家都嗤之以鼻,在古玩的交易上,除了自己的判断,什么都不能信,什么都不能听,别说用人品保证了,就算用人头担保都没用!

    孟子涛笑呵呵地说:“这可是你说的,可别反悔了。”

    老银顿时一愣,看着孟子涛似曾相识的相貌,有些不知道应该怎么回答。

    吴掌柜笑道:“老银,没话说了吧,你有些话就别说的太满了,不然就是自己打自己的脸。”

    老银对自己的面子还是挺看重的,对着孟子涛说:“我这人没什么其它优点,就是说话算话,只要你能拿得出证据来,我肯定赔给你。但你也不能信口开河是吧?”

    孟子涛笑着点了点头:“行,如果我说错了,我肯定会向你道歉的,而且会以市场价买下。”

    “好,就这么说定了。”老银还真有些不信了,这些玉器之中会有赝品。

    孟子涛从十几件玉器中,拿出了一块玉牌:“我说的有问题的正是这件子冈牌,你先前说,这是清朝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所作的吧?”

    此件白玉人物诗文牌形制小巧,以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包浆醇厚。牌身呈长方形,规整大方,上段琢钻小孔,以系绳坠。牌首饰双螭龙纹,牌两面以浅浮雕技法,正面刻李白怀抱酒坛,酒酣欲醉,神态悠闲。人物刻画细致入微,惟妙惟肖。雕刻细致,刀法自如。

    玉牌最后刻李白的《梁甫吟》中诗句:“我欲攀龙见明主,雷公砰訇震天鼓。帝旁投壶多玉女,三时大笑开电光。”

    “对,我是这么说过,应该没有问题吧?”

    “看起来是没什么问题,但你知道这诗是什么意思吗?”

    老银看了看诗句,有些迟疑道:“这个有什么问题,不就是点明了‘投壶’的含义吗?”

    投壶本来是人间的一种礼仪,后来发展为游戏,《东荒经》的记载是来鉴定天庭和人间的事件,当中后,会赐人间一对姻缘成对。

    这个时候,冯正生反应了过来:“不对,李白之所以写这首诗,是揭示当时社会背景。这首诗是李白多次不中之后,在雒阳做的词句,来反映当时的皇帝就知道玩乐,昏庸无道,当时的政令世事无常。你觉得以清朝的环境,当时的造办处敢刻这首诗在玉牌上?他就不怕不要命了吗?”

    众所周知,清朝的文字狱是世界历史为止罕见,也是我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清朝文字狱贯穿整个清代250年左右。顶峰时期自顺治开始,中经康熙、雍正、乾隆四朝,历时140余年。

    文人学士在文字中稍露不满,或皇帝疑惑文字中有讥讪清朝的内容,即兴大狱,常常广事株连。清朝的文字狱保守估计200余起。除了极少数事出有因外,绝大多数是捕风捉影,纯属冤杀。

    在这种情况下,乾隆时期宫廷造办处的工匠敢把这句诗刻在子冈牌上,纯属是自寻死路。

    以这一点来看,这块子冈牌显然不可能出自乾隆时期的宫廷造办处。

    其实由此也可以说明,我国的玉器文化博大精深,蕴含了太多的元素,各个朝代也有各自的特点,因此玉器的鉴赏,还是需要很深的文化底蕴的。

    老银也马上明白过来,有些张口结舌地说:“或许……是我搞错了年代了,就凭玉器的包浆等方面来看,它还是老的嘛。”

    “好吧,那你看看我这件玉雕梅瓶,有没有一种熟悉的感觉。”

    孟子涛从口袋里拿出了那件得自老边之手的玉雕梅瓶,放在了老银面前。

    “这……”老银主攻的是玉器,而且年头也不短了,以他的经验,当然能够看得出,两件玉器有九成的可能性是出自同一人之手,再看看玉器的包浆,结果一目了然。

    “咱们再说说这件子冈牌的包浆……”

    “行了,你别说了,是我眼力不行,走眼了。”老银打断了孟子涛的话语,脸上带着一丝忐忑问道:“不知道还有吗?”

    “就这一件。”孟子涛笑着摇了摇头。

    老银心里顿时松了口气,此时他越看孟子涛越是熟悉:“小兄弟,咱们是不是在哪见过?”

    “这是孟老师,你难道刚才没认出来?”吴掌柜有些意外,他可知道老银一直有收看鉴宝节目的习惯,所以刚才没有多做介绍,没想到老银居然没有认出孟子涛。

    老银怔了怔,随即连声道歉,心里则是安慰自己,自己是在专家的手里吃的亏,也是与有荣焉嘛。

    “孟老师,我说话算话,这些玉器你随便选,可别客气,不然就是看不起我。”

    主人都这么说了,孟子涛也不会客气,不过他心里有数,只是选了一件价值数千的小巧玉饰,算是这十几件玉器中最便宜的一件了。

    “问个有些冒昧的问题,不知这件玉器是一起的,还是你得自其它地方?”

    见孟子涛高抬贵手,老银十分高兴,因此对孟子涛的问题回答的很爽快:“这些玉器都是一起的,主人是个三十多岁的青年,说是这些东西都是他父亲雕刻的,因为父亲去世,家里又有些困难,所以才会拿出来变现。”

    “哦,那还有吗?”

    “有没有我到不太清楚了,因为我只见过他一次。而且这块子冈牌还是赝品,我很怀疑他的说辞。”

    孟子涛觉得这其中或许有不为人之的事情,不过人已经找不到了,原因也已经无从得知了。

    有道是见者有份,接下来,三人把玉器分掉,吴掌柜只是留了两件想要收藏的玉器,其它都被孟子涛和冯正生给分了。

第七百六十四章 变石猫眼

    谈好价钱,准备付钱的时候,吴掌柜的儿子拿着东西回来了。

    吴掌柜亲自打开了锦盒,把里面的笔筒拿了出来,随即有些不舍得放到冯正生面前:“冯先生,您看看对不对。”

    冯正生笑着问道:“你可别后悔喽。”

    吴掌柜坚定地说:“肯定不会后悔,正好断了念想。”

    “那我就不客气了。”

    冯正生点了点头,拿起笔筒看了片刻,就让孟子涛帮忙鉴定。

    前文说过,清康熙青花釉里红圣主得贤臣颂笔筒乃康熙御窑之名品,故宫等大型艺术品博物馆均有收藏。此器为圆口,直壁,玉璧形底,器底露胎,底心内凹施釉,书“大清康熙年制”六字三行楷书款。外壁青花小楷《圣主得贤臣颂》全文,文后钤印釉里红“熙朝传古”篆书方款。

    这笔筒之所以是名品,其实和它的工艺是分不开的,虽然釉里红只是一块小小的印章,在烧制的困难程度也会大增。

    可能有些朋友知道,心经全篇是260个字,而《圣主得贤臣颂》全文有781个字,还比三倍的心经多一个字,这781个文字全都集中在高不过16厘米多,直径不过19厘米的笔筒上,困难程度可想而知,更何况写成之后还要把它烧制成笔筒就更困难了。

    正是这些方面的原因,以及它的时代背影等等,使得这类笔筒成为了名作。

    言归正传,片刻后,孟子涛笑着对着冯正生点了点头。

    冯正生就笑着对吴掌柜说:“行了,我也不让你吃亏,这只笔筒算你130万吧,怎么样?”

    去年的时候,有拍卖会拍出过同类笔筒,成交价是120万多一些,但还要去世佣金等等,再加上拍卖会不便利,也有不确定性,冯正生给出的价钱还是挺合适的

    既然价钱合适,吴掌柜也就痛快地同意了,只是心里或多或少的有些不舍。

    又坐了一会,冯正生带着孟子涛告辞,两人走出古玩店,看到天色也不早了,就准备回去。

    两人边说边走向停车的地方,快要走到一个路口的时候,发现路边上多了一个小摊,摊主是个四五十岁的男子,此时正跟一位年轻人争执着什么。

    两人走近了,就听到摊主嘴里说:“你这个人是怎么回事,我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概不退货。”

    年轻人不依不饶地说:“你明明卖的是假货,怎么就不能退货了?我告诉你,你如果不退的话,我就打报警电话了。”

    摊主恼怒道:“哎,你这人怎么这么不可理喻啊,你去打听一下,古玩这行有谁买东西退货的?”

    年轻人冷笑道:“你这都是老黄历了,现在是新世纪,哪有卖假货不能退货的道理,难不成还便宜你这个奸商?”

    摊主有些火大:“说话别口无遮拦啊,你怎么能证明它是假的?”

    年轻人挥挥手:“我才懒得跟人浪费口舌呢,你就说退不退钱吧,不退我就报警让警察过来处理。”

    “你……”摊主瞪着年轻人,想想遇到这种愣头青,还是别跟他一般见识吧,于是他从口袋掏出钱,数了两张递给了年轻人:“快点拿着走人。”

    年轻人却是不肯接:“嘿,就这么点就够了?现在可是假一赔三!”

    摊主彻底恼了:“再问你一次,要不要?不要我就收回去了,你爱报警就报警,谁还惯着你啊!”

    年轻人一看摊主这架势,也知道自己应该搞不到多大便宜了,于是接过钱看了看,见没问题,就把一只三足蟾蜍放回了摊位上,转身就准备离开。

    摊主连忙叫住了他:“慢着,我还要看看这东西有没有问题呢。”

    年轻人头一抬:“那你可要慢慢看,争取找出有问题的地方。”

    俩人正相互抬杠,孟子涛和冯正生也正好走到摊位前,冯正生看了一眼摊主正拿着的三足蟾蜍,有些奇怪道:“子涛,这三足蟾蜍嘴里不都是叼的铜钱嘛,这里怎么叼了一颗珠子?”

    孟子涛回道:“这其实并不奇怪,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说过‘蟾宫折桂’,在咱们古代的神话传说中月宫有一只三条腿的蟾蜍,而后人也把蟾宫指月宫。攀折月宫桂花,科举时代比喻应考得中,而珠子是圆的,和元同音,想必冯哥你应该能够明白其中的意思吧?”

    摊主耳朵好,听到孟子涛这番话,立马说道:“这位小哥说的不错,可怜有些人只知道金蟾含着钱币,以为我这东西是臆造品,真是可笑!”

    年轻人恼羞成怒,回头对着孟子涛说:“嘴欠是吧,有你什么事儿!有本事你把这蟾蜍买下来啊!”

    孟子涛也有些恼了,自己回答冯正生的问题,又碍着他什么事了,正准备反击的时候,他又看了蟾蜍一眼,心里升起一种古怪的感觉,心中一动,对着摊主说道:“老板,这蟾蜍能否给我看一下?”

    摊主心里一乐,连忙把蟾蜍递给了孟子涛。

    孟子涛没有接,淡淡地说:“老板,规矩呢?”

    “没想到小兄弟还是行里人啊。”摊主一愣,干笑一声,心里嘀咕一句:“今天真是奇了怪了。”

    孟子涛恼他刚才借自己的话讥讽年轻人,也不多说,拿起蟾蜍看了一下。

    这蟾蜍高不过十二三公分,是件陶胎,外面染着金漆,不过金漆已经剥落了不少,露出了本来的颜色,造型还算别致,呈蹲伏装,微仰头,双目凸出,口张开,里面含着一颗染着黑漆的珠子,但不同于外面的金漆,这黑漆一点都没有掉落。

    孟子涛打量了片刻,对着摊主说道:“老板,这蟾蜍要两百?”

    “你如果要的话,150就行了。”摊主呵呵一笑,还瞧了年轻人一眼。

    年轻人觉得摊主在鄙夷他,虽是满腔怒火,但又不好动手,于是把火气发到了孟子涛头上:“真是钱多烧的荒,有这钱还不如买些营养品给父母吃。”

    “这就不用你费心了,你还是多关心一下自己父母吧。”

    孟子涛冷笑一声,付了钱拿着东西就准备走人。

    这个时候,旁边不远处突然响起了一个声音:“孟老师!”

    孟子涛顺着声音看去,叫他的正是徐欣庆,只见他兴冲冲地跑了过来:“孟老师,没想到又和您见面了。”

    孟子涛客气地打了招呼,笑道:“徐掌柜,你怎么到这边来了?”

    徐欣庆面带笑容:“正好有个朋友叫我帮忙,我本来是不打算过来的,被他硬着拉来了,今后我要好好感谢他,不然哪能遇到您啊。孟老师,不知道您现在有时间吗?要不咱们找个地方喝喝茶?”

    “是不是有什么事情?”孟子涛笑着问道。

    徐欣庆呵呵一笑,显然是不太方便在这里说。

    孟子涛看向旁边的冯正生,冯正生表示回去也没事情,孟子涛就答应下来。

    三人有说有笑的离开了,留下了好像在被冷风吹的摊主和年轻人。

    半响,摊主使劲打了自己几下:“这是孟子涛啊!我刚才怎么就不没想起来呢!亏了,真是亏大发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