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原先留下来的士兵们也有了危机感,训练积极性有了空前的提高。
新来的更是不甘人后,迅速的融入到军队这个集体当中。
在经济改革上,李翊指导众人颁布了一系列的措施。
特别是在商业流通方面,鼓励各地建立商埠,积极拓展和其他地方的商品贸易渠道,降低交易税率,借以吸引各地客商来云南做生意。
在手工业方面,李翊采取大胆的鼓励措施,肯定了手工业者的地位,消除了人们对他们的偏见,提高了手工业者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虽然现在还没有见到成效,相信过不了多久,云南的手工业就会步入一个崭新的时期。
在农业方面,颁布了大力奖励耕织的措施,通过官府补贴的方式,鼓励人们积极开垦荒山、荒地,拓展种植品种。
特别是棉花和小麦,已经被推广到不少地方,虽然种植面积所占比重还是有限的很。
但是只要经过几年的努力,一定会有相当不错的收获。
现在的云南还是一穷二白,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一切以经济为中心’是李翊提出的口号,目的当然就是要求人们,在现阶段把主要精力都转移到发展经济上来。
只有把经济搞上去了,老百姓们才能过上富足的生活,才能考虑其它层面的需求,才会不断的,以良性循环的方式,持续的推动云南各方面的发展。
不可否认的是,在经济发展中,其实教育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可以改变人们的命运’,‘拥有了知识,就拥有了财富’。
李翊在大会小会上不断的用这些口号激励人们,并通过层层负责、人人参与的积极措施,把它落实到云南的改革中去。
由于云南条件有限,覆盖能力达不到,云南官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办学堂,吸收附近的孩童入学。
而且规定该学堂如能让附近的穷人孩子免费读书,官府将根据免费参学儿童的数目适当予以补贴。
在落后地区和穷人聚居地,全部由官府出资。
根据村庄大小和人口多寡,或一村一个,或几村一个设立集中式学堂,凡适龄儿童都要就近入学,不得遗漏。
并把这列为考核官员政绩的主要依据之一,不由他们不全身心投入进去。
教育不是产业而是事业,再穷不能穷教育。
不论是官府补贴也好,还是官府直接设立学堂,其实都花不了多少钱。
按说古代人也是非常重视教育的,但能读得起书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在特权思想作用下,穷人受教育的机会就要少得多。
所以这次暂定的五年制责任教育,必须贯彻到基层和边缘山区去,这是一个硬性指标。
这样做的目的,不但能使文盲率大幅下降,还能使相当多的穷人通过受教育而脱贫致富,甚至能发现培养出有用的人才。
这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一定要长久、持续的开展下去。
云南职务最高的教育官员是文学博士,其品级只有从八品,虽然比医学博士的正九品要高上一级。
但是从中也可看出,朝廷其实只对军政、赋税感兴趣,对教育文化重视不够,从事教育事业的官员的地位相当的低。
云南的文学博士袁国策,年纪不过五十出头,是一位货真价实的博学鸿儒。
他年轻时也有广济天下、泽被苍生的宏图大志,曾经周游各地求学,但由于不是正儿八经的科班出身,再加上对孙德成的政见不感冒,所以一直在官场上郁郁不得志,所以治学之心也就渐渐的冷了。
这次看到李翊推行教育改革的雄心壮志,使他又看到了一丝希望。
因此,他非常热心努力的忙活这件事情,经过一个多月的摸底调查,很快就摸清了云南各州县的应受教育人口分布情况。
据他的统计分析,整个云南七至十五岁学龄儿童和少年,包括川南迁徙来的灾民儿童,大概在二万三千人左右。
除了有条件供养读书的家庭以外,大概还有一万五千人需要得到资助。
这个数量可是不小哇,仅学费和书本费估算就达到每年二万两银子,这还不算硬件设施的一次性投入。
以云南目前的财政收入来说,筹集这些钱确实有点困难。
为了尽可能的节省费用,李翊发动各乡村的老百姓,集资筹建学堂的校舍和桌椅板凳等物。
有些乡村的热心富户也无偿的捐献了房屋,提供了大量的学堂桌椅,这使的官府的压力减轻了不少。
第82章 教育先行()
学校的教材也是全部统一的,这是李翊本人亲自制定教学目的和章程,由袁国策、林易等人,组织了一批本地大儒,夜以继日的编写而成的。
教材的内容被限定在通俗易懂的基础上,还加上了算数等实用的内容,总体来说还是针对性很强的。
这些教材每年一套二本,一共五套十本。
现在由于时间仓促,只能先准备今年的教材。
以后学年的则暂时沿用以前的教学书目,然后再根据教学情况再进行修订。
教材的内容确定了,教材的印制工作提上了议事日程。
这么多适龄入学儿童,突然间要统一教材,时间紧,任务重,所用书籍的数量可是非常庞大的。
要知道现在还没有活字印刷术啊!
手写教材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也根本来不及。
即便是现在比较先进的雕版印刷,却是既费时、又费力,而且成本还非常高。
现在到八月十七的开学,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了。
按照人工抄写或雕版印刷的速度,要想人手一本教科书,恐怕是来不及了。
所以李翊趁机提出了活字印刷的新理念。
虽然绝大多数人对此一头露水,但是这可是时代发展的潮流啊!
再过一百年左右,毕昇的活字印刷术就要问世了。
若是现在捷足先登,把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提前了一百年,不知道算不算剽窃,毕昇老人家是不是有点郁闷。
但这毕竟也是对中华文明作出了卓越贡献的。
只是李翊的这种想法虽然好,但是活字的制作材料却难以选择。
云南这个地儿没有那种质地细密的泥土,胶泥活字就无法推广。
铅活字就更不用想了,那时候云南还没有开采铅矿呢!
即便其他地方有的是,但却都是杂质甚多的粗铅,受墨情况不太理想
铜活字虽好,但是铜的产量现在还很有限,况且成本太高,也不容易推广。
用木头做活字倒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像枣木就是非常理想的材料。
但是那时候南方种植的很少,在这兵荒马乱的时候,想得到足够数量的现成材料也有些困难。
最后,还是林易及时提供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云南周边大量野生着的铁力木了。
这种木材质地非常坚硬,而且纹理细密,应该非常适合于制作活字。
李翊一听之下,欣喜异常,立即让人采伐了一些。
经过试验发现,这种木材虽然雕刻难度有点大。
但受墨情况非常理想,远远超出了李翊的预期,果然是制作木活字的最佳材料。
而且这种木材种植面积非常广泛,取材很方便,成本也相应的降低了许多。
李翊立即派人搜罗了当地几十名擅于雕版的好手,首先在刻制活字上下功夫。
而且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他们很快就熟悉了活字印刷的流程。
有了这时代最先进的技术,这么多人一起动手,两个月内肯定会将所需的教科书印刷出来,这是一点没有问题的。
为了形成规模优势,李翊下令成立了官办的云南印书局,用活字印刷书籍的新兴产业就此开张了。
另外,为了拣选活字方便,李翊还‘发明’了转轮排字盘,大大提高了活字印刷的速度。
至于纸张等物,云南的造纸技术还相当落后,只能是向就近的川蜀采购,完全可以满足自身的需求。
但李翊也对此有了一个想法,虽然云南暂时造不出著名的鄱阳白和歙州澄心堂纸那样的精致纸张。
但是囿于云南的地理优势,造纸材料却数不胜数,制造麻纸、竹纸的材料随处都是。
只要官府能大力推动,相信用不了多长时间,造纸产业就会崛起为云南的支柱产业。
为了尽可能的弥补教育开支的不足,今后还要扩大印书局的规模。
接揽官府用书和商业用书的印刷业务,只要是不被朝廷禁止传播的书籍,都可以刊行印刷。
甚至向云南周边辐射售卖,所得利润用于各项教育开支。
官办教师的培训工作也已经同时开展起来了。
新版教科书对教师的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所有官办教师不但要具备识文断字的能力,而且还要精通算数,并且拥有良好的人品和作风。
这些方面的条件都要具备,才能成为一名官府承认的,有教学资格的教师。
担任官办教师的门槛虽然比较高,但是收入也非常理想。
每名合格的教师,每年能够获得二万钱以上的收入,这些钱足够一家四五口人衣食无忧的过上一年的了。
这一次,由于大量川南灾民的到来。
官府对云南所有的居住人口都进行统计,包括散居在云南各地的堡寨村庄。
由于原住民担心统计人口的目的是为了提高赋税做准备,一开始也有相当大的抵触情绪。
经过各级政府官员不遗余力的做工作和适时推出的惠民政策相结合,再加上林家堡、郭家寨等主要地方势力的积极参与,很快就打消了原住民们的疑虑,统计工作也有条不紊的开展起来了。
川南灾民已经在官府的帮助下开始建设家园了,这是李翊倡导的‘安居乐业’工程的主要内容,目的就是要达到‘居者有其屋,耕者有其田’。
为了帮助这些灾民长期稳定的居住下来,李翊根据钱士塘的建议,准备沿着南盘江两岸建造大批的村庄。
由于官府现在的力量有限,只能采取灾民自力更生,官府有限协助的办法,主要的建造工作就由灾民他们自己完成。
官府再根据其人口和年龄因素,向他们提供部分建筑材料和安居补贴,并根据家庭人口数量提供适量农具。
这一段时间云南收到了大量的捐助,不算通海方面和大义宁国的馈赠,仅仅云南富户和官员们就足足捐助了折合价值七万多两白银的钱币和粮食、布匹等物。
再加上李翊自己捐助的七万两银子,这大约十五万两银子,如果只用在关键地方的话,维持半年的费用应该不成问题。
当然了,现在最关键的地方就是为川南灾民建设住宅、开垦荒地、修造学堂、提供生活补贴等。
在这半年之内,更急迫的就是赶紧找到生财的门路,以免坐吃山空。
而学堂的建设,由于全部由官府出资建设,所以也是用度不菲。
根据地域和村落位置的不同,确定建造十七家学堂,所需费用大概就要一万多两银子,再加上聘请老师的费用,也不是个小数目了。
不过,虽然费用高昂,但是仍然值得我们去做,再穷不能穷教育吗!
按照现在的建设速度,两个月后开学是不会耽误的了。
第83章 视察云南()
在医药改革方面,相对的力度就要小了很多。
要知道现在可是中医主导天下的时代,老百姓看病买药的也花不了几个钱。
而且这时候民风都很淳朴,欺行霸市、漫天要价的现象很少。
老百姓们除了希望有地住、有饭吃外,还没有更高的保健要求。
如果以目前云南的实力,盲目的推行后世的医疗保障制度,到时候不知道死的有多难看呢!
但是在医药上还是有些需要改进的,比如,中成药的发展。
古代的老百姓得病后都是抓药熬汤饮用,不但费时费力,而且不便于随身携带。
而中成药就没有这些问题了,只要提前制作成药丸,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随时服用,实在是方便的很。
李翊本身就是生物工程系的高材生,做这些东西根本不在话下。
为此,李翊亲自指导杨乐泉他们,开始制作中成药丸。
首先要做的,当然是云南目前急需的‘银翘解毒丸’和‘清瘟败毒丸’了。
其他的经常能够应用到的,如避瘴气的‘避瘴丸’,治疗感冒的‘九味羌活丸’等也要大量的生产。
现在制作的药丸其实就是水蜜丸,是由熬制好的纯正蜂蜜和各种药材的粉末混合揉捏而成的。
首先要用夹层铜锅隔水将蜂蜜炼制一遍,将杂质炼去,杀死微生物,蒸发水分,增强粘性。
继续加热至呈棕红色,有红色光泽,用手拈之甚粘手,能拉出白丝的时候就算可以了。
再将已炼制好的炼蜜与药粉按比例进行混合,药粉与炼蜜的比例一般为一比一或一比一点五也有不足一比一的,要根据药物性质及季节不同而异。
夏季用蜜量少,冬季用蜜量多。均匀地揉合,做成像面团样丸块。
合药时,蜂蜜一般趁热加入,充分和匀,使其内外全部滋润,色泽一致,软硬适中,能随意捏塑即可。
合好的面团样软材放置一定时间,使药料与蜂蜜成分混合滋润,并产生一定粘性后即可搓条,搓条要粗细一致,外表光滑。
即可用手工或制丸板做成一定量的、光滑的、园球形丸粒。
制成的蜜丸,可采用蜡纸包好贮存于阴凉干燥处。
药丸一开始的产量虽然不大,但是很快就得到了市井百姓们的喜欢和认可,销量也成倍的提高了。
虽然李翊提倡的是薄利经营,但是由于市场反应太过火爆,销量和利润都直线上升。
云南医学馆竟然能获利不菲了,这可是李翊事先没有想到的。
现在正是七月流火的炎炎夏日,李翊来到这个时代的云南也已经快四个月了。
经历了孙德成的叛乱、川南灾民入滇和云南初步改革等一系列的重大经历,把李翊忙的整天价屁颠屁颠的。
只能窝在宁州这个地儿,连下边各县都没有去巡视过,实在是有些说不过去。
所以当各方面工作都开始走上正常轨道的时候,各项事务都已经有了专人负责,也有了明确的监察和问责制度,已经不需要李翊事必躬亲了。
在开学前的这段空闲时间内,李翊决定到下面各县走一走。
视察一下各县的政务和民生民情,了解一下基层的真实状况,考察一些地方官员的政绩和执政能力,也好为今后的发展规划积累一些经验。
这次的巡行,也有展现宣抚使风采的目的,所以李翊已经不只是只带着连骏等几人了。
这一段时间,因为挑选招募了大量身体素质非常优秀的士兵充实了亲兵队伍,宣抚使府的护卫编制已经全部满员,总数达到了五百人,再也没有以前捉襟见肘的现象了。
所以,郭准精心的为李翊挑选了一百名彪悍勇猛的亲兵,全副装备的组成了一支军威鼎盛的骑兵队伍。
既然是考察政务,视察民情,李翊当然要带着分管监察的何守杰了。
而且他也熟悉各地的风土人情,和各地官员的任职情况。
林易就留在宁州,全面主持云南的各项事务。
现在的云南辖地,虽然只有一州六县,说起来不大但也不算小,要是全部转上一圈的话,并作一些有实效的工作的话,三两天时间肯定是不够的。
因此李翊预计了五天的行程,目的就是能详细的了解到需要的情况,也对各地官员们的能力有一个大概的认识。
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李翊从云南各地和川南来的灾民中挑选了很多学识、能力都还不错的知识分子,已经下放到各县去挂职锻炼了。
他们的各方面能力是否称职,也是李翊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内容。
李翊带着何守杰、连骏以及一百名亲兵组成的马队,首先来到了宁州南方的陆良县。
这个县是云南最南边也是人口最少的一个县,它南边紧靠着大义宁国通海节镇的领地,北边就是险峻的越州卫。
陆良县面对通海方面根本无险可守,若是受到通海方面的进攻,这是一块必然要忍痛放弃的领土。
陆良县面积虽然不是云南面积最小的地方,但是地广人稀,全县人口只有三千七百九十三口人,连二十一世纪的一个大村也比不上。
这里的县主簿是一名老学究,唯唯诺诺、老实本分的,只知道安于现状,没有什么才干。
要不是县令因参与孙德成的反叛而被拿下的话,他看来一辈子也别指望着代理一县事务了。
而且这个穷县由于到处都是茂密的森林和起伏不断的山地丘陵、河流,耕地面积仅限于县城周边。
再加上当地老百姓常年僻居荒地,没有什么见识,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产业。
老百姓只知道守着几亩薄田,从土里刨食,或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也不知道和邻近的通海方面搞一些边境贸易,去获取些额外的收入。
幸好这里还是铁力木最大的野生林区,靠这些木头将就着还能得到一些收益。
总而言之,这个地方的人们观念陈旧,没有进取创新精神,要想彻底改变这里穷苦落后的面貌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
所以,李翊了解完具体情况后,立即在当地县衙召开了由当地官员和士绅参加的会议。
在会上,李翊对陆良县今后的发展方向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求他们在搞好基本农田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边境贸易,和通海方面进行广泛的贸易往来。
另外,对于铁力木的种植,要加大力度,深入发展。根据铁力木坚逾金铁、质地细密的特性,进行加工、制造家具、排车,以及耐磨、耐用工具的开发利用。争取形成一个以铁力木为源头的新兴行业,使老百姓们从中获益。
最后,李翊又强调了培养教育少年、儿童们读书的重要性,希望陆良县上下要高度重视,落实好云南下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