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读遍红楼-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2005年3月14日 

敏探春“兴利除弊” 

  ——《红楼梦》中家政管理的“经济”意识 

  《红楼梦》写了世家大族宁荣二府的“盛”,也写了这二府的“衰”。所谓“盛”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盛”,那“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只是瞬息的繁华,一时的欢乐而已。所谓“衰”是宁荣二府在经历了秦可卿之死,元妃省亲两场大事之后,家业曰渐衰微,内囊空虚,最终是大厦倾,油灯灭,“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宁荣二府的盛衰是以第53回作个分界线。如果说第53回之前是黄钟大吕,那么第53回之后则是羽调宫商。这其中有两个细节要特别注意:一是第56回王熙凤因病让权;二是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这两个情节是宁荣二府江河日下不可挽回的明显“征兆”。 

  关于“抄检大观园”的问题,已有许多文章作过较详尽的分析,故可略而不谈。这里着重分析一下“敏探春兴利除弊”在经济管理中的现代意识。 

  探春“才自清明志自高”,是贾府内最具有政治家头脑和才干的青年女性。王熙凤无疑是一个具有管理才干的人,“协理宁国府”时的表现已经证明了,但是可惜的是王熙凤读书不多,识字太少,而且私心太重,尽管“机关算尽”最终还是“反算了卿卿性命”。探春则不同,她虽然在诗词才情方面逊于林薛,但她有一颗敏锐的政治家的头脑,洞烛一切,这在第74回对待“抄检”的态度上可以证明。因此她在受委托理家伊始即提出“兴利除弊”的改革主张,并得到了李纨和薛宝钗的支持。 

  所谓“兴利除弊”,实际上就是“开源”与“节流”并举。“开源”的具体措施是实行“承包制”。小说中写道: 

  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老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一则园子有专定之人修理,花木自有一年好似一年的,也不用临时忙乱;二则也不致作践,白辜负了东西;三则老妈妈们也可借此小补,不枉年日在园中辛苦;四则亦可以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人等的工费。将此有余,以补不足,未为不可。 

  于是,下面派定老祝妈去管竹林,老田妈去管菜蔬稻稗之类,老叶妈去管园中的花花草草…… 

  “节流”,就是节约开支,物尽其用。探春的具体措施是能省者省,能减者减。例如,“承包”之后园内“省了这些花儿匠、山子匠打扫之人等的工费”;二是改变不合理的“旧制”,裁减主子丫鬟的月银和重复支出。贾府内主子每月都有月银,其中包括小姐们的脂粉钱,哥儿们上学零花钱等等,还有各房的大小丫鬟也从主子的钱中分得一份。此外亲朋好友往来人情钱物,也是一笔大开销。探春的“除弊”就把这些开支中不合理的部分“一概蠲了。” 

  不论是“开源”还是“节流”,在家政管理(乃至国家的经济管理),毫无疑问都是正确的,也是可行的。但是,探春的“改革”虽然表面上没有受到大阻力,实际上所受到的压力仍然不少,为此她也哭过鼻子。这正如古人所说:“积习难改”。探春之所以成功,我以为一是她善于学习,“承包”制即学习赖大家的管理模式。二是以身作则,大公无私。她敢于触动主子一层的利益,甚至不惜从自己的亲母亲赵姨娘开刀,以儆他人。三是,勤于职守,严格监督。小说中写道: 

  只三四日后,几件事过手,渐觉探春精细处不让凤姐,只不过是言语安静,性情和顺而已。……每于夜间针线暇时,临寝之先,坐了小轿带领园中上夜人等各处巡察一次。……因而里外下人都暗中抱怨说:“刚刚的倒了一个‘巡海夜叉’,又添了三个‘镇山太岁’,越性连夜里偷着吃酒顽的工夫都没了。” 

  事实说明,探春的“改革”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生于末世运偏消”,这是对探春命运的写照。她的“改革”尽管收到了成效,但对数百口人的大家族每天的庞大开支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可解小困难救大火。最终她以自己的远嫁结束了这场“改革”的尝试! 

  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无法与时运相抗衡。即使有探春的政治头脑和才干也无法改变贾家灭亡的命运。但探春是一个智者、勇者,她以自己的“改革”展示了那个时代闺阁精英的风采。她向世人证明了那个时代并不缺少人才,缺少的是一种能够提供发挥才干机遇的崭新制度! 

  2005年11月30日 

三人成众,众志成城 

  ——从薛宝钗的“小惠全大体”说起 

  《红楼梦》第56回回目是“敏探春兴利除弊,薛宝钗小惠全大体”。有关探春理家的事迹,在前文中集中谈了,故在此再谈薛宝钗“小惠全大体”的现代意义,以补前文不足之处。 

  通常所说的探春“理家”并非是探春一个人“理家”,确切地说应是李纨、探春、薛宝钗三个人组成一个“理家”的班子,属于今日常说的“集体”领导体制取代王熙凤的个人专权。由于李纨是寡妇,不宜抛头露面;而薛宝钗尚未出阁,应是贾府的“客人”,所以探春就成了这个班里头名正言顺的第一把手,大事小情都是由她出面处理。作者如此“安排”人事,显然有所考虑,应该说是“人尽其才”,恰到好处。首先,探春敏于事,敢作敢为,杀伐决断不让须眉,正是站在第一线的恰当人选。李纨是长嫂,对贾府上下关系熟悉且有较好的人缘,便于沟通上下内外,坐镇于内稳妥一些。宝钗有学问又有谋略,城府又深,可以多出主意、支招。这样的配合是取各人所长,发挥优势,形成一个相互支持的领导集体。 

  从故事层面上看,每当探春提出一个动议时,李纨、薛宝钗都提出一些补充性的意见,使她的计划更完满,更利于实行,也收到较好的效果。例如,小说中写到探春拟行“承包”制时,李纨就说:“好主意。这果一行,太太必喜欢。省钱事小,第一有人打扫,专司其职,又许他们去卖钱。使之以权,动之以利,再无不尽职的了。”这几句话虽然没有什么大理论,朴朴实实,却说到点子上,对探春的“改革”建议是一个坚定的支持,增强了她的“改革”信心。 

  薛宝钗满腹学问,凡遇大事小情都会引经据典提升到“学问”上来,就是给以“理论”上的总结。例如,探春提花园中的“一个破荷叶,一根枯根子,都是值钱的”时候,宝钗立即引朱柏庐的《不自弃文》的话指出:“天下没有不可用的东西,既可用,便值钱。”她“教导”李纨说:“学问中便是正事。此刻于小事上用学问一提,那小事越发作高了一层了。不拿学问提着,便都流入市俗去了。”显然,宝钗的见识比李纨、探春高了一层,因为她是“拿学问提着”——即上升到“理论”层次了。又如,议到“承包”事时,园中众婆子踊跃争包,宝钗道:“幸于始者怠于终,缮其辞者嗜其利。”指出由谁来承包不能光听嘴上说什么,要防止爱占便宜的人钻了承包的空子。这就及时提醒了探春要注意挑选承包人,使“承包”真正落在实处,得到收益。再如,探春谈到“归帐”的时间、方法,宅钗道: 

  依我说,里头也不用归账。这个多了那个少了,倒多了事。不如问他们谁领这一分的,他就揽一宗事去:不过是园里的人的动用。我替你们算出来了,有限的几宗事:不过是头油、胭粉、香、纸,每一位姑娘几个丫头,都是有定例的;再者,各处笤帚、撮簸、掸子并大小禽鸟、鹿、兔吃的粮食。不过这几样,都是他们包了去,不用账房去领钱。你算算,就省下多少来? 

  这就是“兴利节用为纲,然亦不可太啬”。大家要利益均沾,才能调动下人的积极性。宝钗道: 

  如此一行,外头账房里一年少出四五百银子,也不觉得很艰啬了,他们里头却也得些小补。这些没营生的妈妈们也宽裕了,园子里花木,也可以每年滋长蕃盛,你们也得了可使之物。这庶几不失大体。若一味要省时,那里不搜寻出几个钱来。凡有些余利的,一概入了官中,那时里外怨声载道,岂不失了你们这样人家的大体? 

  你们只管了自己宽裕,不分与他们些,他们虽不敢明怨,心里却都不服,只用假公济私的多摘你们几个果子,多掐几枝花儿,你们有冤还没处诉。他们也沾带了些利息,你们有照顾不到,他们就替你照顾了。” 

  这一篇子话,概括起来就是“小惠全大体”。倘略加解说,即老板不能光顾自己赚钱,对手下员工不能太吝啬、刻薄,适当的“奖励”——给些“小惠”,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还会加强他们的责任心,缩小浪费,实际上就是增加了收益。这是一种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可贵之处。 

  薛宝钗不愧是皇商小姐,她熟谙商业经营的诀窍。探春虽然身怀鹏鹄之志,但毕竟没有经营上的实际经验,薛宝钗的辅佐恰恰从这一个方面弥补了探春的不足之处。在贾家的这场“改革”中不论最终结果如何,它都给予我们今天的经营者应该非常深刻的启示,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200多年前曹雪芹的超前意识是多么宝贵。 

  阅读《红楼梦》虽然由于每个人的尺寸不同,视角也不一样,但它的精髓之处却不能略而不谈。阅读有愉悦,有认识的功能,但弃其糟粕,吸取精华,为我所用,为时代和社会所用,才是我们的真正的目的!   2005年12月1日 

不过实录其事 

  ——《红楼梦》中的两首民谣 

  古今民谣都是人民大众对现实社会和个人喜怒哀乐一种表达形式。记得宋陆游《老学庵笔记》中就记录了一则时人讽刺权臣朱勔家财的民谣:“金腰带,银腰带,赵家世界,朱家坏。”这首民谣文字不多却很形象地写出了朱勔以权敛财的真实情形。清朝乾嘉年间的权奸和翘煜碌谝惶埃窦溆幸皇住昂瞳|倒,嘉庆饱”的民谣,也是对贪臣的讽刺。可以说历朝历代这种民谣多如牛毛,只是记录下来的比创作出来的少了许多。因为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都喜欢歌功颂德,所以从古至今流传下来大多是“颂圣”的时文,老百姓只能在野史笔记中偶尔读到一些“讽刺”性的歌谣,以补“正史”漏载的缺憾。 

  《红楼梦》作者对民间俗谚口碑一类文字十分重视,通过各色人物之口说出来,为小说语言增加了鲜活的生命力,成为《红楼梦》语言艺术皇冠上的一颗闪光的宝石。例如,小说第4回写贾雨村乱判葫芦案的门子拿出了一张“护官符”,那上面写的是四大家族的势力:“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这则“俗谚口碑”写尽贾史王薛四家的豪富及因富而势大的真面目。 

  不过,我对《红楼梦》中另外两首民谣更注意,觉得其内容对解读宁荣二府由盛而衰的原因甚有帮助。第一首见于第83回,是周瑞家的转述外面的“歌儿”给病中的凤姐儿听,内容是: 

  宁国府,荣国府,金银财宝如粪土。吃不穷,穿不穷,算来总是一场空。 

  歌谣前一段是说宁荣二府的富贵,与第4回“护官符”上写的内容相一致。后一段则是说这样的世家大族竞因豪奢过费而内囊尽,露出了那下世的光景儿。这首歌谣与我的家乡人常说的“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则受穷”是一个意思。所谓“算”,即计划。国家经济要有计划,一个家庭过日子也要有计划,这是一个常识,似乎人人都懂得的理儿。但在宁荣二府里却缺少人来“算计”——用脂批者的话说是“安富尊荣者多,运筹谋划者无一”。王熙凤固然是一身干才,以严管家,但是她的聪明只是往自己腰包中“算”。那位时刻为贾家“算”的少奶奶秦可卿多情而不寿,她虽“算”得精明,可惜脂粉英雄王熙凤并没有真正听进去,更没有去付诸实践去完成她的临终嘱咐,最终是油灯灭,大厦倾,家亡人散各奔腾! 

  由此可以说,在家在国都需要“算”。穷时需要“算”,富时更需要“算”。宁荣二府败落原因固然很多,但不“算”或是“算”的不够实是一个值得今人深思的重要教训! 

  如果说前面所谈的民谣是从经济上的“算”与“不算”指出宁荣二府败落的原因,那么下面这首民谣则是从贾府富而不教,教而不严,致使子弟一代不如一代方面指出宁荣二府败落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教育失败,人才断层的后果。这首歌谣见于93回,是一张“揭帖”(大字报)写的六句词: 

  西贝芹草年纪轻,水月庵里管尼僧。 

  一个男人多少女,窝娼聚赌是陶情。 

  不肖子弟来办事,荣国府内出新闻。 

  词句都是用的大白话,无需旁征博引去考证和解说,读者一读就明了说的是什么了。 

  这首民谣出现的意义在于揭示这个世家大族用人不善,暴露出家政管理上存在的弊端。贾芹是草字中的年青人,独自在外管理僧尼道姑,却利用权力胡作非为——窝娼聚赌,以致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这就从一个侧面说明这个世家大族忽视了对子弟的教育,故有“不肖”子弟败坏门风。 

  其实,贾芹的“不肖”只不过是宁荣二府子弟“不肖”的一个小例子而已。综观《红楼梦》中对贾府子弟的种种描写,我们可以说贾府“不肖”子弟又何止贾芹一人?文字辈的贾赦,玉字辈的珍琏,草字辈的蔷蓉等人,一个赛似一个的坏。他们外表被服儒雅,其实是一群草包人物。贾环作的谜语是绣花枕头,外表好看内里都是杂草,正是贾府子弟的真实面目的写照! 

  2006年4月2日 

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尤三姐婚姻观的超前性 

  英雄美人、才子佳人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最为常见的婚配描写。但是在以男性为中心的宗法制度下,英雄美人、才子佳人都没有自由恋爱结婚的权力,他们都必须听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方能终成眷属。偶有两情相悦私定终身者,也只能是走“私奔”这条路。《西厢记》和《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爱情故事曾经感动了无数的青年男女,但张生与莺莺、梁山伯与祝英台之间的爱情都是以“金榜题名”时才能“洞房花烛夜”为前提条件。所以我一直认为《红楼梦》诞生之前的古代小说戏曲中的婚姻观念虽有进步,却仍然没有大的突破。 

  相比较之下,《红楼梦》中对于婚姻问题的描写有了新的观念,真实地反映了明末清初间两次思想文化启蒙思潮给文学创作家所带来的新的觉醒。仅就此而言,我认为《红楼梦》中的恋爱观、婚姻观有着非常积极的一面,值得肯定和探讨。例如小说第65回所写尤三姐对婚姻的看法具有典型意义。 

  尤三姐出身平民阶层,不同于贾府内那些没有人身自由的女奴,她有自由恋爱、自由结婚的权力。小说写尤二姐与贾琏谈论到尤三姐的婚事,次日摆酒相谈这件人生大事。 

  尤三姐便知其意,酒过三巡,不用姐姐开口,先便滴泪泣道:“姐姐今日请我,自有一番大礼要说。但妹子不是那愚人,也不用絮絮叨叨提那从前丑事,我已尽知,说也无益。既如今姐姐也得了好处安身,妈也有了安身之处,我也要自寻归结去,方是正理。” 

  这段文字说明尤三姐不仅是一个烈女,而且还是一个通情达理的女子。她不遮己丑,坦荡作人,她顾全妈妈、姐姐的“安身”,表明她还是一个孝顺女儿和珍惜姊妹之情的好女子。接着,尤三姐在妈妈、姐姐、姐夫三人面前敞开心怀表达了自己久埋于心的真情实话: 

  但终身大事,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我如今改过守分,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若凭你们拣择,虽是富比石崇,才过子建,貌比潘安的,我心里进不去,也白过了一世。 

  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的“宣言”!试想,中国古代小说戏曲家中有谁写出如此撼天动地的婚姻书?没有。 

  尤三姐把婚姻视为人生大事而非“儿戏”,这对生活在21世纪某些“游戏人生”的人们仍然有着启示意义。她说“只要我拣一个素日可心如意的人方跟他去”,这就是她择偶的条件。她毅然地摒弃了以“富”以“才”以“貌”择人的传统观念。这种崭新的婚姻观念超越了18世纪的时空界限,到今天仍然是值得人们追求的理想婚姻观! 

  尤三姐是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女性人物,她的“原型”是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婚姻观代表了那个时代先进妇女的心声和追求。作家曹雪芹用自己的生花妙笔传达了这个时代的最强音,穿过坚厚的封建之墙传播于200年后中外大地,这才是《红楼梦》这部小说思想艺术的真正魅力之所在。 

  红楼不是梦! 

  2005年12月18日 

娶妻当如薛宝钗 

  ——现代读者审美观与价值观的变化 

  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审美观与价值取向都会有所差异。这种变化我们可以从《红楼梦》的阅读史中找到一些证明。 

  记得我在大学读书的年代(20世纪60年代),那个时代我们的头脑中被灌输的政治理念是要掌握阶级分析方法,要牢记阶级斗争。到了“史无前例”的文革年代,每一个人都被要求“紧绷”阶级斗争这根弦,读的是“老三篇”,喊的是“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扫的是“封资修”,所以那时绝大多数青年学子找对象娶媳妇的标准是“阶级”出身放在第一位,至于是否漂亮、是否两情相悦倒还在其次。由于有了这根“弦”在每个人心中,读《红楼梦》也是按“阶级分析方法”把小说中的人物分为革命派和保守派。例如,贾宝玉、林黛玉,还有敢于反抗的晴雯等女奴视为“革命派”,而贾母、贾政、薛宝钗等人被视为“保守派”。问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