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86读书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透过细节看清朝(精编)-第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文化;唯一的例外是蒙古,其所建立的元朝在历经近百年后仍未能彻底融入中华文明,终于被逐回漠北,重新回到草原上牧马放羊去了;而17世纪入主中原的满清则由于其历任君王的远见卓识,彻底融入了中华文明,因此大清的江山也能像历史上的汉人王朝一样长久。在这样一个数千年未曾有过改变的模式之下,中国人的天朝美梦当然更是根深蒂固。

  但是中华文明从前所融合的,都是落后于自己的文明,却从来没有面对过一个比自己先进的文明。中国人天朝美梦正酣,英国人却早已急不可耐。经历了资产阶级革命和工业革命的英国,当时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经济上工业革命带来了生产力的飞速发展;政治上君主立宪制度逐渐完善;对外关系上在世界各地拥有庞大的殖民地,成为“日不落”帝国……此时的英国,迫切地需要为自己国内所源源不断生产的各种产品寻找新的销售市场,以便赢得更多的利润,在世界其他各地的殖民地都已经被瓜分殆尽的情况下,英国开始觊觎最后也是最庞大的未开发市场…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是要进行资金和商品的流动,从中赚取最大的利润。所以其对外扩张的手段首先是正常的贸易,遇到贸易手段不可克服的阻碍才会动用武力。所以一开始英国人只是希望能和中国进行贸易,通过贸易手段打开中国市场。早在乾隆年间,英国就曾派使节到过中国,希望大清能开放通商。其实当时中国并不是彻底对外封闭。在“天朝”的思想体系下,如果“天朝”不照顾四海“蛮夷”,他们的生活将无以为继,为了表示“天朝”的仁慈,为了“怀柔远人”,对于他们还是应该有所优待的。所以长期以来中国还是有一定的对外贸易,主要的贸易对象当然就是英国。但是这种象征性数量的对外贸易显然不足以满足英国的需求,而且英国人还发现,其实和大清朝的贸易当中英国一直是处于逆差。由于农业经济的自给自足和与西方社会生活的巨大差异,当时的中国人根本不需要英国人用先进的机器所生产的布匹以及其他商品;而大清朝所生产的丝绸、瓷器、茶叶这三样,却是英国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总而言之,英国人发现,正常的贸易方式不仅没能打开梦寐以求的巨大中国市场,反而使英国赔了不少钱。




鸦片流毒天下(2)




  商人逐利的本性永远不会改变,尤其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正如马克思所说,为了利润,资本家可以践踏人间的一切法律,甚至不惜冒绞首的危险。所以英国商人们怎能忍受赔钱的贸易?为了赚取利润,英国商人不顾一切,要寻找一种能够向清朝大量出口的商品,而最终找到的这个商品就是鸦片。当然是鸦片了,还有比毒品更赚钱的买卖么?1773年(乾隆三十八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获得了印度鸦片出口的垄断权,即在印度大规模生产鸦片,并以非法手段大量输入中国。于是出现了一个奇特的现象:一个国家官方支持甚至直接参与毒品生意。毒品的魔力是巨大的,清朝统治者逐渐感到了鸦片给大清所带来的破坏:社会上吸食鸦片成瘾的人越来越多,白银大量外流,给国家财政造成影响。于是在嘉庆初年,大清朝官方明令禁止鸦片进口。此处有一点可以一提:当时的中国人并未意识到鸦片给人带来的毒害作用,仅仅是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鸦片问题。在鸦片战争前夕鸿胪寺卿黄爵滋给道光帝要求禁烟的奏折中,甚至还提到了用内地种植鸦片代替进口的解决办法,只是因为内地种植的鸦片质量不好不能使人过瘾才放弃了这个主意。这一点虽然微小,但似乎也能反映出当时的中国人是多么的愚昧无知。禁令对于英国鸦片贩子们的打击是巨大的,对英国的国家利益自然也有损害。于是在英国政府和英国在印度的殖民当局的支持和怂恿下,鸦片贩子们开始利用清朝的官场腐败,贿赂海关官员,进行鸦片走私。大清朝的官场腐败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而为了从鸦片生意中赚取巨额的利润,英国鸦片贩子们拿出一部分利润来行贿也是心甘情愿,于是贪官污吏和鸦片贩子一拍即合。大清朝在嘉庆、道光两朝,就此陷入鸦片屡禁不止流毒天下,白银大量外流,国库空虚的困扰之中。




林则徐禁烟(1)




  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近代以来可歌可泣、不屈不挠之抗争史的开端。但是实际上,这个事件的历史气氛并不是那么悲壮,而是初看上去有些滑稽,仔细品味则是一种深深的悲哀。

  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就在这样的状态下,大清朝完成了禁烟,也迎来了一场战争。

  道光皇帝一定没有想到,太平无事的大清朝转眼之间就陷入了一场战争。一场成为中国历史巨大分水岭的战争:战争之前,中国还处于古代社会;战争之后,中国将被迫迈进近代社会的门槛。事情最初源自鸿胪寺卿黄爵滋的一个奏折。公元1838年6月2日,以“遇事敢言”而闻名,因此受到道光帝青睐的黄爵滋,给道光帝上了一道要求严禁鸦片的奏折,其主要意思是认为从前的禁烟没有成效,是因为方法不当,所以导致鸦片流毒不止,祸害天下。黄爵滋分析道,从前的禁烟方法总是强调在海关海防和查禁烟馆上做文章,希望通过海关海防的严加管理禁止鸦片进口,通过查禁烟馆阻止人民吸食鸦片。他经过调查思考之后,认为这种方法是行不通的,原因有二:一是官场腐败,海关和负责查禁烟馆的官员大都收受鸦片贩子的贿赂,不能认真查禁;二是大清朝海岸线太长,“沿海万里”,在海岸线的任何一个地点沿海居民为了赚取蝇头小利,都会帮助鸦片贩子搬运鸦片入境,实在是防不胜防。于是他提出一个新办法:把重点转移到对国内瘾君子的惩治上来。具体内容是限令一年戒烟,一年之后若再有吸食鸦片者,杀无赦。鸦片问题其实是大清朝的一个老问题了,几次出台政策也没有彻底解决,所以道光帝这次很是谨慎,并没有对黄爵滋的奏折立刻作出决策,而是把黄的奏折发放到各省督抚处,让大家详细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讨论的结果是,绝大部分督抚都不同意黄的看法。首先大家都认为,关键还是在于查禁海口;其次也不同意对吸食鸦片者判处死刑。当时的大清朝官场高层,都以揣测皇帝心思为己任,在道光帝本人态度不明的情况下,为什么各个督抚的意见竟会如此一致呢?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的利益一致。奏折里各个督抚反驳黄的理由各自不一,但是这些冠冕堂皇的理由似乎都没有说出他们的真心话,他们真正反对黄的理由实际上都是为他们的共同利益所考虑的:首先大清朝的海关在当时实际上只有广东一省,若是仍沿用前法,重点抓查禁海口,控制鸦片的贩运和销售,则只有广东一省的地方官员需要为鸦片问题操心,其他各省官员大可乐得逍遥,置身事外,偶尔抓几个过境的鸦片贩子还可以邀功,抓不到皇帝也不会怪罪到自己头上;但如果采用了黄的提议,禁止人民吸食鸦片,则包括内地各省的地方官员们就都有罪受了,所有人的工作量都要加大不说,万一一年之后自己地方上的百姓还有吸食鸦片的,就是失职的罪过。根据大清律法,即使官员调任别处,若发现在原任地有失职行为,仍得追究官员责任。这可是大大不妙。所以各地官员几乎异口同声地反对把禁烟从海关严查变成国内司法活动。

  有一件事是非常值得我们注意的,就是无论是在黄爵滋的奏折中,还是在各地督抚应道光帝之命所上的奏折中,都没有提到英国人对此将采取什么态度以及大清朝对于英国人应该如何应对的问题。大清朝的衮衮诸公,是把查禁鸦片当成一个内政问题来看待的,他们都没有认识到,英国人的阻挠才是禁烟的终极障碍。这一点在今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是当时的确就是这样的情形,而且仔细分析也不难理解:天朝出了鸦片问题,虽然是外夷作祟,但是外夷只不过是贪图小利,想从大清朝占点便宜而已,过去大清朝一直没认真对待过这个问题,以至于外夷得寸进尺,现在天朝打算彻底解决问题,那还不是天兵一到,顷刻化为乌有?何必去考虑蛮夷的感受和对策呢?不得不承认,当时大清朝从上到下,从皇帝到一般士子,都是这样的一个态度。愚昧无知到了何等的程度?!先回到历史事件中,此刻道光帝的态度仍然并未明确。就在这个当口,发生了两件事:一是10月25日,道光帝得知庄亲王和镇国公在某寺庙内吸食鸦片,二人已经成瘾。此事说明鸦片已经蔓延到皇室!二是11月8日道光帝接到直隶总督琦善的报告,说在天津查获大量鸦片,计有十三万两。这是自嘉庆初年禁烟令颁布以来查获最大规模的鸦片走私,而且据琦善报告,这批鸦片是广东人在广东从英国人手中购买,并由广东运到直隶的!于是道光帝下定决心,严厉查禁鸦片!而他所采用的办法,就是令湖广总督林则徐来京觐见,然后令林则徐为钦差大臣,赴广州严查鸦片。




林则徐禁烟(2)




  也就是说,道光皇帝并没有采纳黄爵滋的建议,仍然用的是严查鸦片进口、销售的老办法,只不过由于上述两件事让他感到事态严重,所以特意派了个得力大臣为钦差,专门查办,而不仅仅是命令广东地方官员查办。林则徐不会知道,这一次奉旨禁烟,会使他在历史上获得一个远远超出普通忠臣循吏的地位,事隔多年之后,会有无数人称颂他,指责他,思考他,研究他。曾经有一部电影叫做《虎门销烟》,讲的就是这段历史的故事。电影中的林则徐一脸正气,忧国忧民,是个大大的民族英雄。只是由于卖国贼的卑鄙无耻,卖国求荣,才使得他壮志未酬,大清朝也因此丧权辱国。影片十分感人,有助于激励人们的爱国情感,但是为了取得这种宣传效果,影片做了很多艺术加工,难免歪曲历史。笔者到过广东虎门,去过鸦片战争纪念馆。纪念馆里的主题思想与电影出入不大,想来目的也是为了取得宣传效果而已。林则徐也只是当时大清朝诸多封疆大吏中的一个,应道光帝之命对黄爵滋的奏折提出意见的督抚当中,也有他一个。他的态度是赞同吸食鸦片者杀头,但认为严禁鸦片还是要从查禁海口抓起。他也没有提到英国人会作何反应的问题。具体观点虽有不同,但实质上林则徐与其他的朝廷大员们并无二致,仍然是仅仅从天朝的角度出发看待鸦片问题。后来林则徐的确是被道光帝查办,未能将他的使命完成到底。但是如果道光帝让他把此事负责到底,难道他真的有能力将鸦片和英国人拒于国门之外,从而避免丧权辱国的后果吗?换了大清朝的任何一个官员,谁能有这样的能力呢?所以说鸦片战争真正的失败原因在于中国当时的落后…经济、军事、政治等社会各个方面的全面落后,而不是所谓的奸臣误国。实际上在鸦片战争中,大清朝没有卖国贼,琦善、伊里布等人也不是卖国贼,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此处暂且不表。

  单从封建社会对官员评价标准来看的话,林则徐应该算是一个好官。他处事细致扎实,为官清廉,很得道光帝的器重。所以道光帝派他去广东查禁鸦片,其实很有道理,若是派其他官员去,很可能成为走过场,使得禁烟行动再次流产。林则徐也没辜负道光帝的信任,到任之后,雷厉风行,立即开始了禁烟活动。林的禁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到任后的主要活动,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针对中国人,查禁烟馆、截获烟土、销毁烟具、惩治烟民等等。实际上这方面的工作都是老套路了,林的工作重点并不在此,所以这些主要还是交给广东的地方官…两广总督邓廷桢和广东巡抚怡良负责。林本人的主要工作是另一方面,即针对向中国倾销鸦片的英国商人的工作。正是在对外方面取得的成绩,使得他的禁烟获得了成功。林到任之后,先是对“行商”下手。行商是具有对外贸易垄断权的中国商人,他们对来华贸易的外国商人负有法律上的担保之责。

  自1816年起,行商们对每一艘英国商船都做了绝对没有鸦片的担保,这当然都是胡说八道。林对他们下了严令,要求他们交出鸦片,并保证以后再也不走私鸦片,另外通过行商还向在粤的各国商人传达了清政府查禁鸦片的决心,希望各国商人不要以身试法。然而外国商人们见惯了大清官场的腐败,以为这又是一场例行的、光打雷不下雨的恫吓,目的不过是为了索取更多的贿赂,所以他们并没有遵令,一箱鸦片也没交。于是林则徐痛下杀手,1839年3月下旬,他先是将几名为首的行商斩首,然后将外国商人们所居住的商馆区封锁,将其中的300多名外国商人关了禁闭。结果过了几天,英国人表示屈服,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义律以英国政府的名义劝告英国商人,将鸦片统统交给自己,由自己交给林则徐。此次上缴的鸦片多达二万余箱,占1838年到1839年间运往中国的鸦片总数的六成左右!林则徐见英国人屈服,就解除了对商馆区的封锁,然后于1839年6月3日奉道光帝命令于虎门销毁了这批鸦片。至此,林则徐的禁烟任务胜利完成。




林则徐禁烟(3)




  

》  ?


九票之差和两个错误(1)




  历史的细节总是让人扼腕:如果英国议会里多五个人投票反对战争,鸦片战争就不会爆发了。

  但实际上这是一个误区。

  因为从林则徐的错误当中我们可以看出,鸦片战争无论何时爆发,大清朝总还是要输的,晚打其实不如早打。早打早清醒。

  禁烟任务的完成,只是整个事件的小小开始;而林则徐在这个胜利中所犯的一些错误,直接导致了最终战争的爆发。林则徐的第一个错误,就是接受了义律表示愿意交出鸦片的禀帖。这一点似乎有些难以理解,但是应当考虑到义律的身份是英国驻华商务总监督,接受了他的禀帖,就使得事件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本来是中国官方针对普通外国人的反走私的司法行动,这样一来变成了中英两国官员代表各自国家的官方正式交涉。这就使得战争变为可能。

  而义律之所以劝告英国商人将鸦片交出,由他一并交给林则徐,并不是打算就此遵守清朝的法令,而正是打算通过把鸦片的性质变成英国政府的财产,以此为借口鼓吹对清朝发动战争。在他被林则徐困于商馆区内的时候,他就写信给英国外相巴麦尊,要求政府立即对中国采取军事行动。巴麦尊是当时英国政府里著名的鹰派,对外关系方面一贯采用强硬政策,义律的建议正合他的心意。

  加上国内鸦片商人集团和棉纺业商人集团都大力支持对华用兵,巴麦尊于是就在内阁提议派出远征军,英国内阁遂于1839年10月决定派出舰队前往中国。考虑到当时的通讯条件,从英国伦敦到中国广东来往书信需要约四个月时间,英国内阁的决定应该是根据中国6月份的形势做出的,也就是说,当林则徐在虎门意气风发地销毁鸦片之时,战争的阴云其实已经笼罩在了大清国的上空。“日不落”帝国的军舰和士兵,从1839年10月起,源源不断地从英国本土、南非和印度,向中国南海洋面进发。然而英国内阁虽然已经开始派兵,但是战争这样的大事在英国的政治体制下还是需要议会来做最终决定的。尤其是当时的西方人对中国还怀有一种普遍的敬畏之心:毕竟是曾经取得过无比辉煌和荣耀的大帝国,盛唐的万千气象和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铁骑余威犹在,英国人对于自己能不能对这样一个大国战而胜之,还不是十分确定。1840年4月7日,英国议院就对华战争军费案和广东鸦片商人赔偿案开始辩论,经过三天的激烈争论,以271票对262票的微弱多数,通过了内阁的提议。已经在中国南海洋面上集结待命的大英帝国舰队,等的就是这个决定。而同一时期大清最高决策者道光帝对战争的认识是怎样的呢?其实早在1838年7月,就曾有过英国军舰开到广东虎门之事。当时的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仑应义律之邀,并奉伦敦方面的命令,率领军舰两艘来华,意图炫耀武力,支持鸦片贸易,并支持义律对中英两国平等交往的要求。

  这个举动的含义其实是十分清楚的,即英国方面为了鸦片贸易是可以不惜动用战争手段的。但可惜的是大清朝上下…从广东的地方官员到道光帝…由于完全不具备近代外交知识,没有人明白这个信号的真实含义,根本无动于衷。两广总督邓廷桢在给道光帝的奏折中对马他仑和义律维护鸦片贸易的意图仅一笔带过,倒是对义律给他的公文不用“禀帖”的形式大发议论,说“在臣一字之更,何关轻重,唯平行于疆吏,即敌体于天朝,体制攸存,岂容迁就”等等,还是典型的天朝思维模式。而道光帝对此也并不重视,只是嘱咐了邓廷桢几句就算完事。他们的表现再联系到之前各省督抚在讨论鸦片问题时无人提及英国的反应,可以想见,大清朝当时举国上下并无人想到此事可能引发战争,他们所关心的,只是如何在维护天朝尊严的前提下妥善解决鸦片及其所带来的白银外流的问题。然而尽管如此,道光帝召林则徐进京觐见的时候,还是嘱咐林则徐“不得轻启边衅”。

  道光帝是个守成之主,治国策略是能省就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登基之初,新疆发生张格尔叛乱,结果花费了一千万两银子,动用军队四万人,才抓住了张格尔,平定了叛乱,道光帝对此心疼不已。而清朝此时的财政状况也不好,所以虽然会过日子的道光帝并不怀疑清军再一次获得战争胜利的能力,但是钱他是不舍得花了。所以他给林则徐的指示是,鸦片务必杜绝,边衅决不可开。其实道光帝所担心的也只是边衅一开,大清国又要花费不少银子,根本没有考虑到会战败并且割地赔款的问题。所以说大清国上下,至少在林则徐赴广东之前,对于战争可以说毫无准备。




九票之差和两个错误(2)




  等林则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